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7~2012年苏州河水质变化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4
1
作者 丁义 孙振中 +5 位作者 张玉平 林惠山 洪波 戚隽渊 赵冉 张丹 《水产科技情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99-203,共5页
利用2007—2012年苏州河沿程5个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采用时间序列法、秩相关系数法分析了6年间苏州河水质的变化,运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评价苏州河水质等级,以期为评价苏州河当前的水环境质量提供参考数据,为进一步采取水环境保护措... 利用2007—2012年苏州河沿程5个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采用时间序列法、秩相关系数法分析了6年间苏州河水质的变化,运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评价苏州河水质等级,以期为评价苏州河当前的水环境质量提供参考数据,为进一步采取水环境保护措施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2007~2011年,苏州河水质污染程度降低,北新泾断面NH3-N和CODMn浓度显著下降,2012年各断面水质指标浓度比2011有所上升;5个断面中,以北新泾断面水质最差;6年问,苏州河水质基本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V类水标准,2011年水质最佳,达到Ⅳ类水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河 水质变化分析 综合水质标识指数 水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干流汉口站水质变化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胡高平 卞俊杰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89-91,共3页
为了掌握三峡工程建成前后水环境的变化情况,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中的汉口基层站自1996年开始了同步水质监测工作,至2010年已积累了15 a的水质监测资料。依据15 a的水质监测资料,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对三峡水库蓄水前后水质变化情... 为了掌握三峡工程建成前后水环境的变化情况,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中的汉口基层站自1996年开始了同步水质监测工作,至2010年已积累了15 a的水质监测资料。依据15 a的水质监测资料,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对三峡水库蓄水前后水质变化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峡水库建成蓄水后长江干流汉口站水质类别有所改善,部分水质参数变化趋势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监测 水质评价 水质变化分析 汉口水文站 三峡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干流重点河段水质变化趋势分析及水质管理对策探讨 被引量:22
3
作者 李怡庭 翁建华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6-19,共4页
以黄河干流重点河段水质变化趋势为例,采用季节性肯德尔检验方法,定量描述了河流水质变化趋势,分别分析了黄河干流兰州、潼关、花园口站的水质浓度变化趋势、污染物输送率变化趋势和流量校正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并且探讨了水质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 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季节性肯德尔检验 水质管理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湖东分蓄洪区黏性土淋滤水质试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梅伟标 柯雄 +1 位作者 武鑫 万军伟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5-89,共5页
为分析洪湖东分蓄洪区在分洪条件下,洪水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采集了蓄洪区4组有代表性的包气带原状土样在室内开展了淋滤试验以分析滤出液中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规律。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洪湖分蓄洪区包气带黏性土对硝酸盐和K+有一定的吸附... 为分析洪湖东分蓄洪区在分洪条件下,洪水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采集了蓄洪区4组有代表性的包气带原状土样在室内开展了淋滤试验以分析滤出液中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规律。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洪湖分蓄洪区包气带黏性土对硝酸盐和K+有一定的吸附性,不同土质吸附性能也不同;而Ca2+、Mn2+、Cu2+、Pb2+主要表现为解吸作用,从土壤中解吸出来进入下伏含水层,导致地下水硬度增大和重金属污染加重。分蓄洪区蓄洪后,地下水污染加重这一现象应引起相关部门密切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淹没 水质变化分析 地下水污染 淋滤试验 洪湖蓄洪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