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水蚀作用下土壤抗蚀能力的表征
被引量:41
- 1
-
-
作者
赵晓光
石辉
-
机构
西安科技学院地质与环境工程系
西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
出处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2-16,共5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编号 40 0 710 31)
教育部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资助项目
-
文摘
研究区为黄土高原南部淳化县泥河沟流域 ,在未经翻耕的自然或人工 (耕地 )坡面上 ,选择 5 6个 1m2样地 ,(土壤为黄土 ,体积含水率 7.1%~ 2 0 .1%,干容重 1.0 1g/cm3~ 1.2 9g/cm3) ,采用南京土工仪器厂出产的WI- 3型便携式直剪仪 ,对表层 0~ 5cm土层进行现场取样剪切 ,3次重复剪切的结果表明 ,表层土壤抗剪强度与土壤含水率及容重均密切相关。抗剪强度起初随含水率增加而缓缓增大 ,在含水率 12 %~ 14%时达最大 ,然后较迅速减弱。容重的影响表现为 :随容重增大 ,土壤抗剪强度呈直线趋势较快增大。通过室内降雨侵蚀实验 (坡面面积为0 .3m× 1.0m ,雨强分别为 1.39、1.49、1.88和 2 .6 6mm/min) ,经对收集的溅蚀物及冲刷物称重分析发现 ,无论击溅侵蚀还是径流击溅共同作用 ,在土壤干容重不变 ( 1.2 g/cm3)情况下 ,试验土壤含水率达 16 %时 ,其抗蚀能力最强。考虑到容重的影响 ,把抗剪强度作为抗蚀力指标还是较为合理的。对于表层为松散状态的坡面 ,将分别采自农耕地、荒地、草地、灌木地表层的原状土块 ( 2 5cm× 6cm× 2 .5cm)用水饱和后 ,置于长 10 0cm、宽 6 .2cm、高 6 .0cm的冲刷槽中 ,在坡度 15° ,流量 5L/min条件下进行等时冲刷。用冲刷前后同一土样重量之差除以流量 ,即可求出冲刷模数值。
-
关键词
水蚀作用
土壤侵蚀
抗蚀力
土壤抗剪强度
地形
地表状况
-
Keywords
Soil erosion
ani-erosion capability
index
-
分类号
S157.1
[农业科学—土壤学]
-
-
题名黄土塬区坡面水蚀作用过程
被引量:8
- 2
-
-
作者
赵晓光
-
机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出处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22-124,共3页
-
-
关键词
黄土塬区
坡面
水蚀作用过程
-
分类号
S157.1
[农业科学—土壤学]
-
-
题名神府—东胜矿区风蚀水蚀交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13
- 3
-
-
作者
高学田
唐克丽
-
机构
西北农业大学
-
出处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7,共7页
-
基金
西北农业大学青年专项基金
-
文摘
风蚀水蚀交互作用是风蚀水蚀交错带土壤侵蚀的主要过程。以神府—东胜矿区为研究范围,讨论了风蚀水蚀交互作用的时间分布规律和全矿区、小流域及坡面3种空间尺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并讨论了风蚀水蚀交互作用与坡面侵蚀和沟谷侵蚀的发育。
-
关键词
风蚀水蚀交错带
风蚀水蚀交互作用
分布规律
坡面侵蚀
沟侵蚀
-
Keywords
windwater erosion interaction zone
erosion distribution
alternate action of wind erosion and water erosion
-
分类号
S157
[农业科学—土壤学]
-
-
题名水蚀对风蚀影响的室内模拟试验
被引量:10
- 4
-
-
作者
张庆印
樊军
张晓萍
-
机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
出处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5-79,共5页
-
基金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Z109021004)
-
文摘
为了揭示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风水复合侵蚀机制,利用室内风洞,在一定的风速(9.3m/s)、坡度(20°)下,人工模拟不同沟宽、沟深、沟密度对风蚀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水蚀沟宽度与密度范围内,风蚀量随着宽度与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并且两者与风蚀量都呈线性关系;侵蚀沟深度在4~8cm范围内,风蚀量随着沟深度增加而增加,当沟深大于8cm时,随着沟深度增加,风蚀量有所减少;水蚀沟发生风蚀的部位主要在沟壁和沟头,风沙流的磨蚀作用可能是主要作用力,水蚀沟形成会显著影响风蚀量。
-
关键词
风蚀水蚀交互作用
水蚀沟
风蚀
黄土高原
-
Keywords
aeolian-fluvial interaction
rill
wind erosion
the Loess Plateau
-
分类号
S157.1
[农业科学—土壤学]
-
-
题名水蚀风蚀交错带灌丛沙堆形态演替及水养特征变化
被引量:4
- 5
-
-
作者
路荣
贾超
郝红敏
黄泽
刘玉
苗海涛
武高林
-
机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
出处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4-79,85,共7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282,41722107)
-
文摘
灌丛沙堆是水蚀风蚀交错带典型的风积地貌景观。在黄土高原典型水蚀风蚀交错带,选择4种常见不同大小级的灌丛沙堆(小、中、大型和枯死灌丛沙堆),对灌丛沙堆的基本形态、土壤特性、差异性及相关性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灌丛演替变化显著影响沙堆发育,随着灌丛生物量的增加,沙堆体积也增大,当灌丛演替到稳定阶段时灌丛沙堆的发育也趋于稳定(P<0.05)。(2)灌丛沙堆的固沙量、高度及土壤容重因位置而异,灌丛沙堆主根处的固沙量和高度均为最大,边缘处相对较小,土壤容重反之。(3)枯死、大、中和小型灌丛沙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分别是裸地的1.54,1.92,1.46,1.30倍;土壤湿度分别是裸地的2.05,1.93,1.79,1.52倍。(4)灌丛沙堆边缘与主根3/4处水分、养分含量高于灌丛内其他位置。
-
关键词
灌丛沙堆
水蚀风蚀交错作用
沙堆演替形态
水养特征
-
Keywords
shrub patch
water-wind erosion interlacing
mound morphological succession
moisture and nutrient characteristics
-
分类号
Q948.11
[生物学—植物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