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肥优化管理对渭北旱塬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王明英 翟丙年 +4 位作者 金忠宇 冯梦龙 贾亮 赵粉萍 党松茂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05-710,共6页
为筛选出适合渭北旱塬冬小麦生产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通过田间试验,以只施磷钾肥处理为对照,设置2种农户模式和5种水肥优化模式,研究优化施氮、补灌、秸秆覆盖、配施有机肥等措施集成的水肥管理模式对渭北旱塬冬小麦群体动态、干物质积... 为筛选出适合渭北旱塬冬小麦生产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通过田间试验,以只施磷钾肥处理为对照,设置2种农户模式和5种水肥优化模式,研究优化施氮、补灌、秸秆覆盖、配施有机肥等措施集成的水肥管理模式对渭北旱塬冬小麦群体动态、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由苗期开始群体数量不断增加,至返青期达到最大值,然后开始下降。小麦干物质积累呈"慢-快-慢"变化趋势,以拔节至灌浆期积累最快。优化模式的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较农户模式、对照分别提高21.8%和31.0%。在8个处理中,优化模式3-2[基施纯氮、磷(P2O5)、钾(K2O)、有机肥分别为87、120、45和30 000kg·hm-2,拔节期追氮43kg·hm-2,秸秆覆盖为4 500kg·hm-2,拔节初期灌水65mm]产量最高,为6 372.42kg·hm-2,比农户模式和对照分别增产23.5%和85.6%,是渭北旱塬南部有限灌溉条件下最适宜的冬小麦栽培技术模式。优化模式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比农户模式分别增加5.8%~18.8%和3.6%~19.1%,是其增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水肥优化管理 产量 群体动态 干物质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肥优化管理对渭北旱塬红富士苹果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闫明灏 翟丙年 +3 位作者 于昕阳 金忠宇 李展飞 王朝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1-90,共10页
【目的】在渭北旱塬无灌溉条件下,优化苹果水肥管理,为渭北旱塬雨养红富士苹果高产和水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210-201309采用田间试验,以9年树龄“长富二号”为材料,设置农户传统栽培模式(农户模式)和现有水氮高... 【目的】在渭北旱塬无灌溉条件下,优化苹果水肥管理,为渭北旱塬雨养红富士苹果高产和水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210-201309采用田间试验,以9年树龄“长富二号”为材料,设置农户传统栽培模式(农户模式)和现有水氮高效技术模式(现有模式)以及氮磷钾优化配比、合理基追比、树盘覆盖黑色膜、行间种植生草、配施有机肥等措施集成的创新水肥高效技术模式(创新模式),研究这3种水肥管理模式对苹果园土壤水分剖面分布、贮水量的动态变化以及苹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6-9月,0~200 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率为农户模式<现有模式<创新模式;土壤贮水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总体呈增加趋势,创新模式土壤平均贮水量显著高于其他2种处理;3种处理中,创新模式的苹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最高,分别为 42 645 kg/hm2,100.69 kg/(mm·hm2),比农户模式和现有模式分别提高44.86%和34.48%及53.77%和36.92%,且差异达显著水平。【结论】在渭北旱塬无灌溉条件下,创新模式显著提高了苹果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是渭北旱塬雨养果园最适宜的水肥管理技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肥优化管理 红富士苹果 土壤水分 水分利用效率 渭北旱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优化水肥管理对水稻抗倒伏特性的影响
3
作者 李梓逸 周影 +3 位作者 敖弟彩 高辉 窦志 徐强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2-58,共7页
为探究优化水肥管理对水稻抗倒伏性的影响,并为增强水稻抗倒与高产栽培调控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以南粳5718为试验水稻品种,总施氮量为300 kg/hm^(2),设置2种优化水肥管理模式:干湿交替灌溉方式下侧深施肥的高产高效模式(OPT1)、在此... 为探究优化水肥管理对水稻抗倒伏性的影响,并为增强水稻抗倒与高产栽培调控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以南粳5718为试验水稻品种,总施氮量为300 kg/hm^(2),设置2种优化水肥管理模式:干湿交替灌溉方式下侧深施肥的高产高效模式(OPT1)、在此基础上增施硅肥并调整穗肥施用比例的再高产高效模式(OPT2),对比当地农户习惯的水肥处理(农户模式,CON),以不施氮肥作空白对照(CK),研究水稻关键生育期的茎秆形态学、力学特征变化和产量构成差异。结果表明,成熟期OPT1、OPT2处理的水稻重心高分别比CON处理降低4.98%、10.83%,茎壁厚度分别增加20.29%、23.19%,茎秆形态学特征得到改善。在拔节期、抽穗后15 d和成熟期OPT2处理的倒伏指数较低,比OPT1、CON处理降低2.24%~25.00%。抽穗后30 d, OPT1、OPT2处理的倒伏指数分别比CON处理增加了9.69%、4.76%,但由于增施硅肥,OPT2处理的倒伏指数比OPT1处理降低了4.49%。OPT1、OPT2处理分别比CON处理显著增产20.58%、31.19%,OPT2处理比OPT1处理增产8.80%。综上,300 kg/hm^(2)施氮水平下,干湿交替灌溉方式有助于水稻增产,增施硅肥并分次施用穗肥能提高水稻茎秆的抗倒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抗倒伏 优化水肥管理 硅肥 干湿交替灌溉 穗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肥优化配施腐解剂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刘蕊 曹议丹 +1 位作者 钱麟君 邹晓霞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8-137,共10页
本试验以小麦‘烟农24’、玉米‘郑丹958’为材料,全量秸秆还田条件下,以农民常规水肥管理(漫灌+常规施肥)为对照(CK),设置常规水肥管理+腐解剂(CKD)、优化水肥管理Ⅰ(滴灌+缓控释肥,SS)、优化水肥管理Ⅰ+腐解剂(SSD)、优化水肥管理Ⅱ(... 本试验以小麦‘烟农24’、玉米‘郑丹958’为材料,全量秸秆还田条件下,以农民常规水肥管理(漫灌+常规施肥)为对照(CK),设置常规水肥管理+腐解剂(CKD)、优化水肥管理Ⅰ(滴灌+缓控释肥,SS)、优化水肥管理Ⅰ+腐解剂(SSD)、优化水肥管理Ⅱ(水肥一体,SF)、优化水肥管理Ⅱ+腐解剂(SFD)5个处理,探究水肥优化配施腐解剂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季,各处理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呈不规律的波动变化趋势,大喇叭口期追肥可有效缓解土壤养分下降,维持土壤肥力。小麦季,随生育期的推进,氮磷钾速效养分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成熟期,水肥优化配施腐解剂(SSD和SFD)处理显著提高玉米季0~20 cm土层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较SS和SF分别提升27.9%、35.9%和12.5%、19.5%。CKD处理玉米产量最高,为10.0 t/hm^(2),其次为SFD、SF处理,较CK分别显著增产16.3%、11.6%、9.3%;SFD处理小麦产量最高,为8.6 t/hm^(2),其次为SS、SF处理,较CK分别显著增产19.4%、18.1%、15.3%。相关性分析表明,玉米产量与苗期0~20 cm土层和成熟期20~40 cm土层碱解氮及有效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大喇叭口期20~40 cm和灌浆期0~20 cm土层速效钾含呈显著正相关;而小麦产量主要与返青期土壤速效养分相关。综上,相同水肥管理下,配施腐解剂有助于维持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对小麦、玉米产量有积极影响。玉米季以滴灌+缓控释肥和水肥一体配施腐解剂、小麦季以滴灌+缓控释肥配施腐解剂土壤速效养分含量较高,常规水肥管理配施腐解剂的玉米产量和水肥一体管理配施腐解剂的小麦产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肥优化管理 秸秆腐解剂 土壤养分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