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VORC模型的水网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管控策略——以吴江区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须如怡 丁金华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9-136,共8页
健康的生态系统能够维持生态活力及组织力,抵御和适应外界压力,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文章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基于“活力(V)—组织力(O)—恢复力(R)—贡献力(C)”模型,定量评价水网乡村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分析生态系统健康空间分异特征... 健康的生态系统能够维持生态活力及组织力,抵御和适应外界压力,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文章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基于“活力(V)—组织力(O)—恢复力(R)—贡献力(C)”模型,定量评价水网乡村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分析生态系统健康空间分异特征,为生态空间分区管控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吴江区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在空间分布上呈正相关性,表现出“高值区较离散,低值区较集聚”的特征。健康高值区多聚集于乡村水网密布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较好,生态功能较完善;健康低值区主要集中于乡村工业产业建设集聚区域,受建设用地扩张影响,水网乡村景观生态健康水平下降。结合健康等级将吴江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生态缓冲区、协调发展区和开发管控区等4类空间管控分区,并针对性地提出差异化管控策略。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可为生态空间分区管控提供依据和参考,促进水网乡村生态系统持续、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空间分区管控 水网乡村 苏州吴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南水网乡村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供需关系评价与空间优化
2
作者 章晋 丁金华 杨阳 《中国城市林业》 2024年第6期62-69,共8页
以苏南水网乡村苏州市吴江区为例,运用SolVES模型和受益人口密度识别法分别量化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与需求水平,通过空间自相关及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供需空间分布及匹配特征,以期为生态系统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乡村文化服务效能的提升提供客观... 以苏南水网乡村苏州市吴江区为例,运用SolVES模型和受益人口密度识别法分别量化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与需求水平,通过空间自相关及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供需空间分布及匹配特征,以期为生态系统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乡村文化服务效能的提升提供客观依据。结果表明:1)吴江区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整体较好,大致呈现东高西低、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土地利用/覆被(LULC)、距道路距离(DTR)和距水体距离(DTW)是供给能力较为重要的3个影响要素。2)吴江区生态系统文化服务需求水平空间异质性显著,高值集中分布于太湖新城北部、汾湖高新区南部等区域。3)吴江区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供需存在一定比例的错配现象,具体体现为明显的不匹配现象。最后,基于供需匹配结果,将吴江区划分为供需均衡区、供给冗余区、供给不足区和供需薄弱区,并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网乡村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供需关系 SolVES模型 空间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性理念下的水网乡村景观更新规划 被引量:19
3
作者 丁金华 胡中慧 纪越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9-85,共7页
文章在研究苏南地区水网乡村弹性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乡村景观更新的迫切性及其面临的挑战,并结合苏州小陶村案例,提出弹性理念下水网乡村景观更新规划策略,从乡村生态弹性、工程弹性和社会管理弹性三方面入手,结合整合性规划思想、复... 文章在研究苏南地区水网乡村弹性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乡村景观更新的迫切性及其面临的挑战,并结合苏州小陶村案例,提出弹性理念下水网乡村景观更新规划策略,从乡村生态弹性、工程弹性和社会管理弹性三方面入手,结合整合性规划思想、复合情境思维和适应性技术等手段对乡村景观更新规划展开探讨,以期为复杂社会环境下乡村景观更新规划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理念 水网乡村 景观更新 苏州小陶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水网乡村地方性景观生态系统自然-文化服务耦合协调研究——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例 被引量:9
4
作者 刘滨谊 左佑 张琳 《中国城市林业》 2023年第5期9-18,共10页
生态系统自然-文化服务耦合协调发展对乡村人居环境优化与乡民福祉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地方性客观人居环境要素与主观感知反馈共同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发挥。文章以位于江南水网地区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乡村为例,通过InV... 生态系统自然-文化服务耦合协调发展对乡村人居环境优化与乡民福祉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地方性客观人居环境要素与主观感知反馈共同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发挥。文章以位于江南水网地区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乡村为例,通过InVEST与MaxENT模型进行多元数据融合的生态系统服务量化评估与空间映射,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自然与文化服务间的协调互动关系和空间分异特征,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探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对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协调度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示范区乡村景观自然服务均值为0.505,文化服务均值为0.379,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指数均值为0.431,整体服务供给偏低;2)示范区乡村景观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411,处于失调到耦合协调发展类型的过渡阶段,且村域空间分异明显;3)乡村人工建成环境、地方性景观格局风貌与乡村治理水平是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协调度的主要驱动因素。根据研究结果,从评价算法与实践指导层面,提出江南水网乡村地方性景观生态系统自然-文化服务耦合协调优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景观 生态系统服务 耦合协调度 江南水网乡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水网乡村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3
5
作者 丁金华 杨金花 《中国城市林业》 2022年第5期92-99,共8页
水网乡村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选取苏州吴江区的同字荡片区为典型案例地,运用APH法及矩阵分析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空间匹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较多区域存在供... 水网乡村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选取苏州吴江区的同字荡片区为典型案例地,运用APH法及矩阵分析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空间匹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较多区域存在供需不匹配现象,生态系统服务面临供需失衡且空间错位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片区生态源地,并借助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出各源地之间、源地与需求地之间的生态廊道,以构建片区的生态安全格局,提高生态系统服务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供需关系 水网乡村 生态安全格局 同字荡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与游憩双重导向下的水网乡村绿道网络构建
6
作者 丁金华 马珺霓 《中国城市林业》 2023年第5期40-48,共9页
随着乡村的发展建设,日益突出的生态问题与不断增长的游憩需求日渐失衡,从生态与游憩双重导向下构建乡村绿道网络对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意义。以苏州吴江区同里镇为例,首先,通过MSPA、InVEST模型与MCR模型识别生态源地、提取生态廊... 随着乡村的发展建设,日益突出的生态问题与不断增长的游憩需求日渐失衡,从生态与游憩双重导向下构建乡村绿道网络对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意义。以苏州吴江区同里镇为例,首先,通过MSPA、InVEST模型与MCR模型识别生态源地、提取生态廊道构建生态型绿道;然后,通过POI数据、游憩资源适宜性评价识别游憩节点、提取游憩廊道构建游憩型绿道;最后,从结构耦合和功能整合层面提出复合型绿道网络的规划布局和优化路径。结果表明:5条生态-游憩复合型绿道可有机串联同里镇的重要自然、人文景观;通过空间融合、功能复合和特色发展3方面建设整合生态与游憩双重功能,对于镇域尺度的复合型绿道网络构建具有可行性与优势性,有助于引导乡村资源合理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型绿道网络 水网乡村 绿道选线 生态-游憩双重导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CR模型的苏南水网乡村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6
7
作者 王添翼 丁金华 《中国城市林业》 2022年第4期58-65,共8页
构建苏南水网乡村生态安全格局,对于水网地区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具有现实意义。文章以吴江区莺脰湖片区为例,通过生境质量分析、景观连通性分析、生物多样性服务分析识别生态源地,借助MCR模型构建阻力面以生成廊道以及生态战略点,构建... 构建苏南水网乡村生态安全格局,对于水网地区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具有现实意义。文章以吴江区莺脰湖片区为例,通过生境质量分析、景观连通性分析、生物多样性服务分析识别生态源地,借助MCR模型构建阻力面以生成廊道以及生态战略点,构建水网乡村生态安全格局。结果显示:从莺脰湖片区共识别生态源地11处,面积4.77 km~2;生成生态廊道55条,总长度36.5 km,其中关键生态廊道11条,长度16.1 km;生成生态战略点16个。在此基础上,从加强生态源地保护、强化生态廊道连接、优化生态踏脚石建设等方面提出水网乡村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策略,为保护苏南乡村地区生态环境与景观风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南水网乡村 景观连通性 生境质量 MCR模型 生态安全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中地区水网密集型乡村的自流式活水模式研究——以江苏省海门市平安村为例
8
作者 石晗玥 黄晓庆 朱骁 《城市建筑》 2023年第23期119-124,共6页
由张謇引领在中国苏中地区建设的“框—排—渠—窕”水网体系反映了人类卓越的智慧,但现代的生活方式与盲目建设等往往对既有水网产生结构性的破坏。近年来,中国苏中地区各地采取了多种水治理措施,而对于更加广袤的乡村却一直没有高效... 由张謇引领在中国苏中地区建设的“框—排—渠—窕”水网体系反映了人类卓越的智慧,但现代的生活方式与盲目建设等往往对既有水网产生结构性的破坏。近年来,中国苏中地区各地采取了多种水治理措施,而对于更加广袤的乡村却一直没有高效、生态的活水方式。苏中地区的乡村水网主要问题是水路不畅,水速过缓,经研究发现了三个主要原因:(1)道路的建设阻塞了“排河”与“窕沟”之间的连接,从而形成了多个“末端水道”;(2)每单位长度的河道节点数太大导致水流缺乏方向性,因此水流不足河水缓慢流动;(3)由于河道中的沉积物缺乏清理,部分河床变窄甚至被填满和消失。在现状问题基础上,研究提出了一个可复制的“自流式”乡村活水模型,该模型由“互”型生活水单元组成,并以江苏省海门市平安村为例进行了验证,最后用MIKE11软件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和优化,为苏中地区水网治理提供思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中地区 数字技术 水网乡村 生态设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南浙北湖泊水网密集型乡村人居环境特征及优化研究
9
作者 郑皓 邓华 吴颖岷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2022年第3期46-54,共9页
江浙地区在其自然、地形和经济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不同的乡村人居环境类型。选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苏南浙北湖泊水网密集型乡村为研究对象,调研了苏州、无锡、湖州、嘉兴的28个典型村庄。从物质性要素和非物质性要素两方面对其乡村人... 江浙地区在其自然、地形和经济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不同的乡村人居环境类型。选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苏南浙北湖泊水网密集型乡村为研究对象,调研了苏州、无锡、湖州、嘉兴的28个典型村庄。从物质性要素和非物质性要素两方面对其乡村人居环境特征进行探析,发现其正面临着水环境恶化和水田退化、村落传统肌理与传统特色丧失、水文化淡化并逐渐丢失等困境与挑战。并提出,以修复水环境为基础、保护村庄格局为重点、还原水文化为内核的优化策略,以期促进苏南浙北湖泊水网密集型乡村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南浙北地区 湖泊水网密集型乡村 乡村人居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苏南乡村空间形态重构 被引量:13
10
作者 纪然 丁金华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5-12,共8页
苏南乡村地区具有典型的乡村水网空间特点,随着现代化城乡建设的发展,其原本的水乡空间特色逐渐消解,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角度探讨其空间形态重构路径十分有必要。文章以苏州南星湖片区为研究对象,在走访调研和文献爬梳的基础上,剖... 苏南乡村地区具有典型的乡村水网空间特点,随着现代化城乡建设的发展,其原本的水乡空间特色逐渐消解,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角度探讨其空间形态重构路径十分有必要。文章以苏州南星湖片区为研究对象,在走访调研和文献爬梳的基础上,剖析水网乡村在八大维度上的水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根据乡村水生态系统服务效能供需匹配分析评价结果,反思当前规划中乡村空间形态的问题,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乡村水网空间形态的重构策略,以期最大化地发挥水生态系统服务的作用,为新时代水网乡村空间形态的重构及水生态系统服务效能的优化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网乡村 水生态系统服务 空间形态重构 苏州南星湖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南水网大龙荡片区景观格局演变及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忻 丁金华 《中国城市林业》 2022年第3期82-87,共6页
研究景观格局的演变情况有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文章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利用景观指数分析方法,对大龙荡片区2005—2018年景观格局的演变进行分析比较,探究苏南水网乡村景观格局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2005—2... 研究景观格局的演变情况有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文章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利用景观指数分析方法,对大龙荡片区2005—2018年景观格局的演变进行分析比较,探究苏南水网乡村景观格局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2005—2018年景观复杂程度逐渐降低,景观连通性下降,景观多样性上升,整体景观格局向着均衡化发展。具体表现为:自然景观面积比重逐年下降,其他建设用地面积比重持续上升;耕地、河渠、水库坑塘等农用地斑块类型破碎化程度加深,斑块类型复杂程度加大;住宅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等人工建设用地斑块类型破碎化程度有所减弱,斑块类型复杂程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指数 水网乡村 景观格局演变 特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