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史前灌溉稻田和古水稻土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1
作者 曹志洪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84-791,共8页
通过连续4 a多的研究,科学地证明了位于江苏昆山绰墩遗址的稻田群是迄今发现的地球上最早的灌溉稻田群(6 280 a BP),提出了一套诊断古水稻田和古水稻土的技术指标;获得了新石器时期"火耕水溽"——原始灌溉稻作技术的科学证据... 通过连续4 a多的研究,科学地证明了位于江苏昆山绰墩遗址的稻田群是迄今发现的地球上最早的灌溉稻田群(6 280 a BP),提出了一套诊断古水稻田和古水稻土的技术指标;获得了新石器时期"火耕水溽"——原始灌溉稻作技术的科学证据。阐明了史前水稻土和现代水稻土表层有机质、全氮和全钾含量接近,而全磷、有效磷则是前者大大高于后者的事实,是先民长期以动物残余物肥田的结果。古、今水稻土有机质含量均高于同时期旱地土,揭示了稻田生态系统和水稻土固持大气二氧化碳的巨大潜力。新石器时期水稻土也含有较高的多环芳烃(PAHs)等有机污染物,是源于田间秸秆的焚烧。微生物学的研究表明,史前水稻土产甲烷潜势很低,硝化功能完全丢失。提出了今后应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稻田起源 原始水稻土管理 水稻土的特征 稻田固碳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优938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1
2
作者 兰华雄 周玉光 戴展峰 《福建稻麦科技》 2001年第3期35-36,共2页
关键词 水稻 杂交稻 粤优938 水稻特征 栽培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大敬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15期140-140,146,共2页
介绍了水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包括水稻纹枯病、水稻菌核秆腐病、稻飞虱、稻叶蝉、稻秆蝇等,以期促进水稻获得高产。
关键词 水稻病虫害:形态特征 防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深施方式对太湖地区稻田氨挥发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朱文彬 曾科 +4 位作者 田玉华 张超 李晓 葛仁山 尹斌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29-738,共10页
本研究以太湖地区稻田为研究对象开展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通过设置不施氮肥(CK)、常规施氮(CN)、减氮表施(RN)、减氮侧深施(RNS)和减氮穴施(RNP)5种施氮处理,探究不同深施方式对稻田氨挥发与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表施处理(CN和... 本研究以太湖地区稻田为研究对象开展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通过设置不施氮肥(CK)、常规施氮(CN)、减氮表施(RN)、减氮侧深施(RNS)和减氮穴施(RNP)5种施氮处理,探究不同深施方式对稻田氨挥发与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表施处理(CN和RN)相比,RNS和RNP通过降低田面水NH4+-N浓度和pH分别减少30.95%~41.54%和66.71%~72.23%的氨挥发排放(P<0.05)。相较于RN处理,RNP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并增加根区土壤有效氮含量,进而增加水稻产量(6.23%),提高氮肥利用率(50.15%),降低土壤氮盈余(63.92%)(P<0.05)。与CN处理相比,RNS显著降低土壤氮盈余(29.20%)(P<0.05),但水稻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均未显著增加。相较于RNS,RNP进一步降低氨挥发损失(50.84%)和土壤氮盈余(51.07%),提高氮肥利用率(40.40%)(P<0.05)。综上所述,RNP的农学和环境效益最高,但因穴施机械及肥料造粒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尚难应用于实际生产;而侧深施肥在我国水稻大规模集约化生产中效益较高且切实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深施 氨挥发 氮肥利用率 土壤氮扩散 水稻根系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