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南方水稻条斑病菌小种分化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郭亚辉 许志刚 +3 位作者 胡白石 沈秀萍 陈志谊 刘永峰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3-85,共3页
采用针刺接种的方法 ,在水稻孕穗期的剑叶上接种测定了国内南方稻区细菌性条斑病菌 6 2个菌株的致病力。根据病菌与鉴别品种互作反应和亲和性的差异 ,将供试条斑病菌株区分为 6个小种。大多数条斑病菌株与鉴别品种的互作反应表现为弱互... 采用针刺接种的方法 ,在水稻孕穗期的剑叶上接种测定了国内南方稻区细菌性条斑病菌 6 2个菌株的致病力。根据病菌与鉴别品种互作反应和亲和性的差异 ,将供试条斑病菌株区分为 6个小种。大多数条斑病菌株与鉴别品种的互作反应表现为弱互作模式 ,部分菌株与品种间存在强互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种 水稻条斑病菌 分化 致病力 鉴别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条斑病菌和白叶枯病菌致病相关基因的敲除 被引量:6
2
作者 龙菊英 张桂英 王金生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0-56,共7页
wxocA、wxocB、wxocD、wxocE和wzt是水稻条斑病菌(Xanthom onas oryzaepv.oryzicola,Xooc)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合成基因,avrXa3是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 onas oryzaepv.oryzae,Xoo)的一个无毒基因。利用pBCSK(-)和pKNG10... wxocA、wxocB、wxocD、wxocE和wzt是水稻条斑病菌(Xanthom onas oryzaepv.oryzicola,Xooc)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合成基因,avrXa3是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 onas oryzaepv.oryzae,Xoo)的一个无毒基因。利用pBCSK(-)和pKNG101两个质粒的复制起点不被水稻黄单胞菌识别的特点,把wxocA、wxocD、wxocE和wzt的中心区域克隆在pBCSK(-)上,获得突变转化单元pBCSK∷ΔwxocA、pBCSK∷ΔwxocD、pBCSK∷ΔwxocE和pBCSK∷Δwzt。把wxocB和avrXa3基因的旁侧序列和一个氯霉素抗性基因cm构建在pKNG101上,获得突变转化单元pKNG101∷ΔwxocB和pKNG101∷Δavr。以电转化方式把这些LPS合成基因突变转化单元DNA转入Xooc菌株RS105,把无毒基因突变转化单元转入Xoo菌株PXO99,通过同源重组分别获得了RS105中5个lps相应基因突变体MwxocA、MwxocB、MwxocD、MwxocE、Mwzt和一个无毒基因的突变体PXO99Δavr。SDS-PAGE分析发现,lps突变体的O抗原或核心寡糖的合成被破坏。致病性分析结果显示,基因wxocB、wxocE和wzt与致病性有关,前两基因的突变导致细菌完全失去毒性,而后一基因的突变导致细菌部分丧失毒性。与PXO99相比无毒基因突变体PXO99Δavr改变了原有的毒性表型,在IRBB50(Xa4/xa5)和Asom inori(Xa17)上由较感转变为较抗表型。因此,本试验证明,以pBCSK(-)和pKNG101为载体敲除水稻条斑病菌和白叶枯病菌致病相关基因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条斑病菌 水稻白叶枯病菌 基因敲除 LPS合成基因 无毒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条斑病菌致病力分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郭亚辉 许志刚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3期6247-6248,共2页
比较了过去40年中国内外水稻条斑病菌致病力分化研究成果,结果表明:传统研究方法和分子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的结论是一致的,即品种与病菌的互作反应以弱互作为主,部分菌株与品种间存在强互作关系。提出了优先选用既抗白叶枯病又抗条斑病... 比较了过去40年中国内外水稻条斑病菌致病力分化研究成果,结果表明:传统研究方法和分子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的结论是一致的,即品种与病菌的互作反应以弱互作为主,部分菌株与品种间存在强互作关系。提出了优先选用既抗白叶枯病又抗条斑病双抗源材料的建议,以期为水稻细条病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条斑病菌 致病力分化 双抗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rcQ基因决定水稻条斑病菌在非寄主烟草上的过敏性反应和在寄主水稻上的致病性 被引量:7
4
作者 张鼎鼎 邹丽芳 +2 位作者 赵梅勤 邹华松 陈功友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18,共8页
水稻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pv.oryzicola)hrcQ基因在动植物病原细菌中高度保守。不同植物病原细菌的HrcQ蛋白因在N端有变化,推测可能与分泌的效应分子特异性有关。但水稻条斑病菌HrcQ蛋白对Ⅲ型分泌系统(typeⅢsecretion system,T... 水稻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pv.oryzicola)hrcQ基因在动植物病原细菌中高度保守。不同植物病原细菌的HrcQ蛋白因在N端有变化,推测可能与分泌的效应分子特异性有关。但水稻条斑病菌HrcQ蛋白对Ⅲ型分泌系统(typeⅢsecretion system,T3SS)的形成以及对效应分子的分泌性影响还不清楚。为弄清HrcQ蛋白在此方面的作用,利用同源重组方式获得了水稻条斑病菌hrcQ基因的敲除突变体,该突变体丧失了在烟草上激发过敏性反应的能力和在水稻上的致病性。hrcQ基因与水稻细胞互作时受诱导表达。蛋白质-蛋白质互作结果显示,HrcQ可分别与Hpa1、HrcN、HrpB5和HrpB2互作。分泌性检测发现,HrcQ不通过T3SS分泌至胞外。hrcQ基因突变,影响Hpa1和HrpB2蛋白分泌。这些结果表明,HrcQ蛋白是形成Ⅲ型分泌系统的基本组分,并通过帮助Hpa1和HrpB2等T3SS效应因子的分泌,从而影响病菌在非寄主上的过敏性反应和在水稻上的致病性。这为进一步分析水稻黄单胞菌T3SS的形成和分泌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条斑病菌 hrcQ基因 Ⅲ型分泌系统 过敏性反应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条斑病菌avrBs3/pthA家族基因敲除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5
5
作者 曹燕飞 邹丽芳 +3 位作者 赵文祥 纪志远 邹华松 陈功友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0-48,共9页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存在至少20个avrBs3/pthA家族成员,但其在水稻上的毒性或无毒性贡献并不清楚.本文依据avrBs3/pthA结构上的保守性,利用同源重组策略,借助自杀性载体pKMS1介导,对水稻条斑病菌中的avrBs3/pthA家族基因进行敲除.结果发...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存在至少20个avrBs3/pthA家族成员,但其在水稻上的毒性或无毒性贡献并不清楚.本文依据avrBs3/pthA结构上的保守性,利用同源重组策略,借助自杀性载体pKMS1介导,对水稻条斑病菌中的avrBs3/pthA家族基因进行敲除.结果发现:同源交换可通过基因内和基因间重组实现avrBs3/pthA家族的基因敲除;PCR和Southern杂交结果显示,水稻条斑病菌中有5个avrBs3/pthA家族基因被成功敲除,表明水稻条斑病菌avrBs3/pthA家族基因敲除体系构建成功.这为逐一评价avrBs3/pthA家族基因的毒性或/和无毒性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条斑病菌 avrBs3/pthA基因 基因敲除 遗传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拮抗水稻条斑病菌的蜡样芽孢杆菌的分离和鉴定 被引量:8
6
作者 李生樟 刘昭 +6 位作者 杨瑞环 陈颖 钟佑宁 陈路生 屈伊凝 陈功友 邹丽芳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7期127-136,共10页
水稻条斑病菌(Xanthomolias oryzae pv.oryzicola,Xoc)侵染水稻,引起细菌性条斑病(bacterial leaf streak,简称BLS),严重威胁水稻的安全生产。为筛选防治BLS的生防细菌,以Xoc的模式菌株RS105为靶标菌,采用平板稀释和抑菌圈法,从大白菜... 水稻条斑病菌(Xanthomolias oryzae pv.oryzicola,Xoc)侵染水稻,引起细菌性条斑病(bacterial leaf streak,简称BLS),严重威胁水稻的安全生产。为筛选防治BLS的生防细菌,以Xoc的模式菌株RS105为靶标菌,采用平板稀释和抑菌圈法,从大白菜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到具有拮抗活性的细菌菌株512。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DNA和gyrB序列分析,鉴定菌株512为蜡样芽孢杆菌,命名为Bacillus cereus 512。抑菌试验显示,B.cereus 512对黄单胞菌属不同种细菌的拮抗活性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对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简称Xoo)的拮抗效果最强。发酵液的稳定性试验表明,抑菌活性物质对高温和蛋白酶不敏感,耐强碱不耐强酸。在原丰早水稻品种上,针对水稻条斑病防治的初步试验结果显示,B.cereus 512对Xoc在水稻叶片上引起的水渍症状的扩展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综上所述,B.cereus 512能够拮抗Xoc和Xoo,在BLS的生物防治中将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条斑病菌 水稻白叶枯病菌 蜡样芽孢杆菌 生物防治 拮抗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条斑病菌内源质粒分析
7
作者 曾晨 李康佳 +5 位作者 尹朝群 牛祥娜 赵嘉城 朱平川 姜伟 何勇强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718-1727,共10页
【目的】明确水稻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简称Xoc)内源质粒分布状况、类型及其含有的主要功能基因,为下一步开展该菌与质粒相关的毒力进化研究、抗逆机制分析及穿梭载体构建打下基础。【方法】采用数据库检索法和... 【目的】明确水稻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简称Xoc)内源质粒分布状况、类型及其含有的主要功能基因,为下一步开展该菌与质粒相关的毒力进化研究、抗逆机制分析及穿梭载体构建打下基础。【方法】采用数据库检索法和质粒分离鉴定法,调查水稻条斑病菌内源质粒的分布状况;以GenBank数据库中Xoc菌株基因组序列为研究对象,开展质粒信息检索,并对已发表的Xoc内源质粒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以Xoc中国菌株菌种库为研究对象,采用碱裂解法提取质粒,进行质粒酶切带型分析和主要功能基因鉴定。【结果】GenBank全基因组数据库中Xoc菌株内源质粒检出率为11.76%,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质粒属于不同的进化分支。在257株Xoc中国菌株中,有29株菌株含有质粒,质粒检出率为11.28%,带有内源质粒的菌株均来自于华南稻区,且大部分来自广西。通过质粒酶切图谱比较,确认新发现的质粒属于9种新型Xoc内源质粒。按照已知Xoc内源质粒pXOCgx01上主要功能基因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结果表明新鉴定的Xoc质粒含有重金属抗性和DNA转移相关的基因,但在菌株间存在明显的多样性。【结论】部分Xoc菌株中含有一定数量的内源质粒,质粒类型和所含功能基因等具有一定的多样性,携带内源质粒的Xoc菌株有明显地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条斑病菌 内源质粒 调查 酶切图谱 抗逆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性条斑病菌致病力分化及其对水稻幼苗和成株的致病力差异 被引量:4
8
作者 张荣胜 陈志谊 刘永锋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96-999,共4页
对来源于湖南、江西、云南、江苏和安徽省的71株细菌性条斑病菌菌株,通过采用苗期注射接种和成株期针刺接种法,分别研究了它们在6个鉴别水稻品种(金刚30、IRBB4、IRBB5、IRBB14、IRBB21和IRBB24)上致病力分化及其对水稻幼苗和成株致病... 对来源于湖南、江西、云南、江苏和安徽省的71株细菌性条斑病菌菌株,通过采用苗期注射接种和成株期针刺接种法,分别研究了它们在6个鉴别水稻品种(金刚30、IRBB4、IRBB5、IRBB14、IRBB21和IRBB24)上致病力分化及其对水稻幼苗和成株致病力差异,为品种布局和条斑病菌致病力快速鉴定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显示,71株条斑病菌菌株在苗期和成株期可分别区分为18个和13个致病型;对苗期的优势致病型为C1,占供试菌株总数的17.0%;成株期的优势致病型为C10,占供试菌株总数的25.4%。研究结果还表明:大多数菌株与水稻品种之间表现为弱互作关系,部分菌株表现为强互作关系。就单个菌株而言,对苗期和成株期的致病力分化是不一致的。整体而言,71株菌株在6个鉴别品种的苗期上可侵染241次,侵染率为56.6%;在成株期上有245次侵染,总侵染率为57.5%。病原菌在不同水稻品种的苗期和成株期上的侵染能力是基本相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条斑病菌 鉴别品种 苗期 成株期 致病力分化 致病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条斑病菌侵染的水稻cDNA文库构建 被引量:1
9
作者 赵梅勤 李玉蓉 +1 位作者 邹丽芳 陈功友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1-55,共5页
提取经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侵染诱导后的水稻mRNA,利用SMART^TM技术于载体pGADT7-SfiAB上构建了水稻cDNA文库。检测发现,文库中含有水稻病程相关蛋白基因OsPR—1a、OsPR—1b和PAL。随机提取cDNA文库克隆的... 提取经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侵染诱导后的水稻mRNA,利用SMART^TM技术于载体pGADT7-SfiAB上构建了水稻cDNA文库。检测发现,文库中含有水稻病程相关蛋白基因OsPR—1a、OsPR—1b和PAL。随机提取cDNA文库克隆的质粒,酶切分析发现,该cDNA文库的插入片段分布在500~2000bp之间,平均大小约为1kb,重组率达95%。上述结果表明,水稻受条斑病菌侵染的cDNA文库质量较好,这为研究条斑病菌致病性因子与水稻互作机制奠定了工作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水稻条斑病菌 CDNA文库 SMARTTM技术 病程相关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南4省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致病型的比较 被引量:17
10
作者 刘友勋 成国英 +3 位作者 涂立超 孙新城 胡明亮 李耀洪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04-506,共3页
以金刚 30、窄叶青、XM 5、XM 6、M4 1等 5个品种为鉴别品种 ,将来自 4省的 75个细条病菌菌株的毒力划分为 0、Ⅰ、Ⅱ、Ⅲ、Ⅳ、Ⅴ、Ⅵ等 7个致病型 ,0、Ⅰ、Ⅱ、Ⅲ、Ⅳ型毒力差异主要呈由弱到强的数量变化 ,占测试株的 89.3% ,其中较... 以金刚 30、窄叶青、XM 5、XM 6、M4 1等 5个品种为鉴别品种 ,将来自 4省的 75个细条病菌菌株的毒力划分为 0、Ⅰ、Ⅱ、Ⅲ、Ⅳ、Ⅴ、Ⅵ等 7个致病型 ,0、Ⅰ、Ⅱ、Ⅲ、Ⅳ型毒力差异主要呈由弱到强的数量变化 ,占测试株的 89.3% ,其中较强毒力的Ⅲ、Ⅳ型菌占参试菌的 5 4 .7% ;Ⅴ和Ⅵ型间呈交叉反应式的强互作关系 ,占参试菌的 10 .7%。 4省菌株毒力的比较表明 ,福建省以Ⅲ、Ⅳ型菌为主 ;江西省以Ⅲ、Ⅵ型菌为主 ;湖北省以Ⅱ、Ⅲ型菌为主 ;湖南省没表现突出的优势群 ,但较强毒力的Ⅱ、Ⅲ、Ⅳ型菌所占比例为 5 5 .6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 毒力 致病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遗传多样性和致病型分化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张荣胜 陈志谊 刘永锋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23-528,共6页
通过rep-PCR指纹技术,分析了来源江苏、云南、江西、湖南和安徽等省69个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oryzae pv.oryzicola)群体遗传多样性。用2对特异性引物BOX和ERIC对菌株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以彼此间的带位相似率达80%为界,根... 通过rep-PCR指纹技术,分析了来源江苏、云南、江西、湖南和安徽等省69个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oryzae pv.oryzicola)群体遗传多样性。用2对特异性引物BOX和ERIC对菌株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以彼此间的带位相似率达80%为界,根据BOX扩增的谱型将供试菌株分为10类,根据ERIC的谱型则分为8类。BOX的第3类包含27个菌株,占总数的39.1%,ERIC的第5类包含24个菌株,占总数的34.8%,均为优势群。群体遗传多样性值分别为0.9784(BOX)和0.9833(ERIC)。说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群体的遗传分化明显,遗传多样性较高。全部69株菌株接种于含有不同抗病基因近等基因系及高感品种金刚30等6个鉴别品种上,被划分为13个致病型。其中,C6致病型占26.1%,为优势致病型。69个菌株根据BOX、ERIC扩增结果进行的类群分类与地理位置显著相关,与致病型分化相关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P-PCR 水稻细菌条斑病菌 遗传多样性 致病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韩阳 张丽辉 +3 位作者 王永吉 林琳 周丽洪 姬广海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5-320,共6页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我国水稻上的检疫性病害之一。设计并筛选出特异性引物对Xoc2071F/Xoc2071R(Xoc2071),其扩增片段大小为329 bp,利用SYBR GreenI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水稻细菌性条斑菌的实时荧光PCR检测。结果表明,引物对Xoc2071能特...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我国水稻上的检疫性病害之一。设计并筛选出特异性引物对Xoc2071F/Xoc2071R(Xoc2071),其扩增片段大小为329 bp,利用SYBR GreenI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水稻细菌性条斑菌的实时荧光PCR检测。结果表明,引物对Xoc2071能特异性检测到目标病原菌产生荧光信号而其他菌种不产生荧光信号。检测的灵敏度是2.25 fg/μL质粒DNA和1.0×102cfu/mL的菌悬液,相当于1个细菌的基因,比常规PCR电泳检测的灵敏度高约100倍。此实时荧光PCR可以检测到仅需10 g的带菌种子上目标菌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 检测 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致病力的分化 被引量:14
13
作者 王绍雪 马改转 +1 位作者 魏兰芳 姬广海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8-191,共4页
以水稻品种IRBB4、IRBB5、IRBB14、IRBB18、IRBB21和IR24为鉴别品种,在孕穗期,采用针刺接种的方法,将水稻条斑病菌接种在水稻剑叶上,根据病菌与品种互作反应和亲和性的类型差异,将供试的75株条斑病菌菌株区分为13个小种群.大多数水稻条... 以水稻品种IRBB4、IRBB5、IRBB14、IRBB18、IRBB21和IR24为鉴别品种,在孕穗期,采用针刺接种的方法,将水稻条斑病菌接种在水稻剑叶上,根据病菌与品种互作反应和亲和性的类型差异,将供试的75株条斑病菌菌株区分为13个小种群.大多数水稻条斑病菌株在鉴别品种上的互作反应表现为弱互作模式.云南、贵州、四川3省菌株小种组成的比较表明:以小种C9为目前3省的共同优势种群;云南省小种组成多样,所有的小种均有分布,贵州小种类型有6、9、11、13,四川小种类型有3、4、6、7、9、11、12、13,小种的分布受地理区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条斑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 致病性 小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拮抗细菌的筛选、评价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25
14
作者 张荣胜 刘永锋 陈志谊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10-514,共5页
从江苏省南京、泰州、扬州和宿迁等地区水稻田采集水稻病叶、健叶、根围土等样品90份,分离纯化得到1173个细菌分离物,对其进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皿内抑制试验,共获得12株拮抗能力较强的细菌,其中4株拮... 从江苏省南京、泰州、扬州和宿迁等地区水稻田采集水稻病叶、健叶、根围土等样品90份,分离纯化得到1173个细菌分离物,对其进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皿内抑制试验,共获得12株拮抗能力较强的细菌,其中4株拮抗细菌抑菌圈直径大于27mm。盆栽试验结果表明,12株拮抗能力较强的细菌中有4株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防效大于50%,其中菌株Lx-11盆栽防效达62.5%。大面积示范试验结果表明菌株Lx-11田间防效达60.2%,显著高于化学药剂20%叶枯唑的防效(51.2%和45.8%)。形态特征、理化特性和分子鉴定分析确定菌株Lx-11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拮抗细菌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 防效 解淀粉芽孢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林琳 姬广海 +2 位作者 马改转 王永吉 张丽辉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64-269,共6页
选取云南、贵州、四川不同省市地区的水稻条斑病菌菌株141株,利用Rep-PCR技术筛选出多态性较好的引物对其DNA进行多态性分析。引物J3、ERIC、JELIR的扩增多态性较好,不同毒性菌株间的Rep-PCR指纹图谱差异很大。通过聚类分析显示,我国西... 选取云南、贵州、四川不同省市地区的水稻条斑病菌菌株141株,利用Rep-PCR技术筛选出多态性较好的引物对其DNA进行多态性分析。引物J3、ERIC、JELIR的扩增多态性较好,不同毒性菌株间的Rep-PCR指纹图谱差异很大。通过聚类分析显示,我国西南地区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群体遗传分化明显,菌株的遗传族群与其致病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强、中、弱毒性菌株大致归为不同的类群。因此,Rep-PCR技术可用于检测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遗传变异与鉴定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 小种 遗传多样性 REP-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链霉素抗性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周丽洪 韩阳 +2 位作者 李淼 杨俊 姬广海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54-660,共7页
为明确西南地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链霉素抗性情况、建立链霉素敏感基线、筛选抗性突变菌株,本研究采用离体法检测了云南、贵州和四川三地条斑病菌株对链霉素的敏感性,利用紫外诱变、药剂驯服的方法诱导抗链霉素突变菌株并检测其突变位... 为明确西南地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链霉素抗性情况、建立链霉素敏感基线、筛选抗性突变菌株,本研究采用离体法检测了云南、贵州和四川三地条斑病菌株对链霉素的敏感性,利用紫外诱变、药剂驯服的方法诱导抗链霉素突变菌株并检测其突变位点.结果显示:不同地理来源的菌株对链霉素的敏感性存在一定差异;三地菌株的链霉素EC5o值范围是0.165 ~1.532 μg/mL,将其均值0.667 μg/mL作为西南地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对链霉素的敏感基线;紫外诱变获得对链霉素抗性最高的突变菌株30-U-3,其EC50值为57.544 μg/mL,抗性倍数达138.661倍;链霉素抗性基因(rpsL基因)中第43位氨基酸由赖氨酸(AAG)突变为精氨酸(AGG).可见,西南地区目前虽无抗链霉素的自然突变菌株,但云南楚雄已发现抗性较高的菌株,应该采取积极的抗药性治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 硫酸链霉素 敏感基线 突变菌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抑菌植物筛选及杀菌剂活性测定 被引量:3
17
作者 骆海玉 邓业成 +3 位作者 秦卉 钟汉林 李瑞钰 廖永梅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99-101,共3页
采用带药平板涂布法测定了32种植物甲醇提取物、1种植物精油和13种杀菌剂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在植物甲醇提取物中,杠板归、老虎刺、广东蛇葡萄、细叶桉、枫杨提取物的MIC值分别为4 000、6 000、6 000、10 000、10... 采用带药平板涂布法测定了32种植物甲醇提取物、1种植物精油和13种杀菌剂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在植物甲醇提取物中,杠板归、老虎刺、广东蛇葡萄、细叶桉、枫杨提取物的MIC值分别为4 000、6 000、6 000、10 000、10 000 mg/L;其余植物提取物的MIC值>10 000 mg/L。在13种杀菌剂中,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和2%加收米可溶液剂抑菌活性较高,MIC值分别为12.8、15、48.3、80 mg/L;其次为53.8%可杀得水分散粒剂和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MIC值分别为134.5、400 mg/L;其余杀菌剂的活性较低,20%噻唑锌悬浮剂和72%农用链霉素可溶粉剂的MIC值分别为2 000、4 311.4 mg/L,5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甲硫.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种药剂在稀释100倍时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无抑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 植物提取物 杀菌剂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特性 被引量:3
18
作者 种藏文 程由铨 +4 位作者 王长方 卢同 李怡英 吴平 朱哲大 《福建农业学报》 CAS 1990年第2期7-11,共5页
用7株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icola)分别免疫BALB/C小白鼠。建立了15株分泌抗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杂交瘤细胞株的细胞染色体数范围为98—10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培养液... 用7株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icola)分别免疫BALB/C小白鼠。建立了15株分泌抗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杂交瘤细胞株的细胞染色体数范围为98—10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培养液中的抗体滴度为10<sup>2</sup>—10<sup>3</sup>,腹水中抗体滴度10<sup>5</sup>—10<sup>6</sup>。这些单克隆抗体(McAb)的免疫球蛋白亚类分别属于IgG2a、IgG2b、IgG<sub>3</sub>和IgM。McAb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发生特异性反应;与水稻白叶枯病菌(X.c.pv.oryzea)等黄单胞杆菌属的其它变种菌株无交叉反应;与植物病原细菌其它4个属的测定菌株无交叉反应;与稻叶、稻种上分离的杂菌也无交叉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 单克隆抗体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对申嗪霉素及噻唑锌敏感基线的建立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丽洪 韩阳 +2 位作者 杨俊 李淼 姬广海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6-102,共7页
从西南地区云贵川3省分离得到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菌株43株,离体条件下检测菌株对申嗪霉素及噻唑锌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不同地理来源的菌株对两种药剂的敏感性均存在一定差异.噻唑锌及申嗪霉素对各地来源菌株的EC5o值的分布范围分别是0.4... 从西南地区云贵川3省分离得到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菌株43株,离体条件下检测菌株对申嗪霉素及噻唑锌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不同地理来源的菌株对两种药剂的敏感性均存在一定差异.噻唑锌及申嗪霉素对各地来源菌株的EC5o值的分布范围分别是0.439 ~2.549 μg·mL-1和0.035~ 1.598 μg·mL-1,平均值分别为1.641、0.868 μg·mL-1.初步确定将四川、贵州、云南3省菌株的EC50平均值1.641、0.868 μg· mL-1分别作为西南地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对噻唑锌及申嗪霉素的敏感基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 申嗪霉素 噻唑锌 敏感基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一个新基因与致病相关
20
作者 黄胜 卢烨 +3 位作者 朱晓琳 潘俊霞 何勇强 姜伟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7-142,共6页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是水稻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其引发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可造成水稻严重减产。利用广西分离株GX01作为建库出发菌株,采用EZ::Tn5转座子标签法构建GX01菌株的Tn5随机插入突变体库,其后利用针刺接种法在水稻上进行致病性试验...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是水稻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其引发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可造成水稻严重减产。利用广西分离株GX01作为建库出发菌株,采用EZ::Tn5转座子标签法构建GX01菌株的Tn5随机插入突变体库,其后利用针刺接种法在水稻上进行致病性试验,筛选到1个致病性明显下降的突变体。TAIL-PCR定位该突变位点位于XOC3376,该基因的编码产物注释为假设蛋白。为了研究XOC3376的功能,对其进行表型检测及功能互补,结果表明其互补菌株的表型及致病力都能恢复到野生型的水平。本文为进一步研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致病相关基因的功能、阐明该病菌的致病机理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 EZ∷Tn5转座子 突变体库 致病相关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