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稻飞虱适应水稻抗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雅宣 王新峰 +6 位作者 杨后红 刘芳 肖晶 蔡玉彪 魏琪 傅强 万品俊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6-321,共16页
稻飞虱包括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是全球水稻生产的主要威胁之一。为了抵抗这些害虫,水稻进化出了一系列防御机制,包括抗生性、趋避性或不选择性、耐害性。与此同时,稻飞虱也进化出多种适应机制,如复杂的化学感受系统识别各类化学物... 稻飞虱包括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是全球水稻生产的主要威胁之一。为了抵抗这些害虫,水稻进化出了一系列防御机制,包括抗生性、趋避性或不选择性、耐害性。与此同时,稻飞虱也进化出多种适应机制,如复杂的化学感受系统识别各类化学物质,分泌的唾液蛋白精细调控植物防御反应,肠道内的解毒酶代谢各类有毒物质,体内的共生菌提高对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翅型分化使其根据寄主营养状况进行生长发育等。本文依据稻飞虱适应水稻抗性机制的最新发现,总结了水稻抗稻飞虱基因和稻飞虱致害性机理,重点就稻飞虱与水稻的化学通讯、唾液成分、解毒酶、共生菌和翅型分化方面进行综述。稻飞虱的生物型进化和抗虫品种的推广后易失去抗性问题是当前稻飞虱防控面临的主要挑战。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稻飞虱适应性变化的分子机制,并开发新型的、更有效的管理策略,以实现稻飞虱防控的长远目标和可持续性。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如何通过基因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等现代生物技术,深化对稻飞虱与水稻互作网络的理解,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知识制定更有效的害虫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飞虱 水稻抗性 毒力唾液蛋白 解毒酶 共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抑制差减杂交技术分离受水稻抗性调控的褐飞虱基因 被引量:3
2
作者 杨之帆 陈永勤 +1 位作者 李春华 蒋思婧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059-1067,共9页
为分离受水稻抗性调控的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基因,以取食感虫水稻台中1号和高抗水稻B5的2叶1芯秧苗24h的褐飞虱4龄若虫为起始材料,采用抑制差减杂交技术构建了两个群体间的正反向差减cDNA文库。通过斑点杂交从差减文库中筛选代表... 为分离受水稻抗性调控的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基因,以取食感虫水稻台中1号和高抗水稻B5的2叶1芯秧苗24h的褐飞虱4龄若虫为起始材料,采用抑制差减杂交技术构建了两个群体间的正反向差减cDNA文库。通过斑点杂交从差减文库中筛选代表受水稻抗性调控的基因的cDNA克隆,进行测序和功能分析,挑选具功能的基因进行Northern杂交验证。结果表明,通过斑点杂交筛选到的98个阳性克隆代表92个互不重复的单基因,其中25个与动物的已知蛋白基因存在较高的同源性。Northern杂交表明,这25个基因有11个表达上调,8个表达下调,提示它们可能在褐飞虱适应抗性水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为克隆上述新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及进一步研究其在褐飞虱与水稻互作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水稻品种 抑制差减杂交(SSH) 斑点杂交 差异表达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土壤养分消长与水稻抗性关系研究
3
作者 廖小平 《农业与技术》 2015年第10期43-43,共1页
1991年南江县平岗乡8个村80.04hm2水稻受灾,2003年南江县长征乡8个行政村38.35hm2水稻遭遇严重肥水污染,水稻减产21.4万kg,肥水污染给水稻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因此研究土壤养分消长与水稻抗性的关系很有必要。
关键词 土壤养分 消长 水稻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代谢组学解析抗感水稻差异代谢物β-谷甾醇对褐飞虱的杀虫活性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兴云 张新强 +7 位作者 李菁 孟姗姗 尚晨旭 郜新强 李佳丽 张曼曼 张坤朋 王景顺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58-968,共11页
本研究利用代谢组学筛选抗性水稻中有活性的代谢物质,为开发控制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的绿色植物源农药开拓思路。基于水稻品种对褐飞虱有抗性的差异,采用生长发育和存活率比较方法,验证了水稻品种Mudgo和TN1对褐飞虱的抗性差异;通... 本研究利用代谢组学筛选抗性水稻中有活性的代谢物质,为开发控制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的绿色植物源农药开拓思路。基于水稻品种对褐飞虱有抗性的差异,采用生长发育和存活率比较方法,验证了水稻品种Mudgo和TN1对褐飞虱的抗性差异;通过代谢组学分析抗褐飞虱水稻Mudgo和感褐飞虱水稻TN1代谢物的不同,筛选了品种间有显著差异的物质β-谷甾醇和无显著差异的物质豆甾醇作为褐飞虱生测物质,进行存活率和适合度功能验证,明确其对褐飞虱的功能效应。褐飞虱在Mugdo和TN1两种水稻品种上的生命参数间存在显著差异,在Mudgo水稻上发育历期延长,体重、体长和存活率降低。代谢组学分析共检测到69种差异代谢物,主要为脂质(36%)、碳水化合物(23%)、氨基酸(19%)、次生代谢物质(14%)、核酸(6%)及其他物质(1%)等6大类物质。褐飞虱人工饲料添加剂生测数据显示,褐飞虱取食20.0μg/mL和500.0μg/mL浓度β-谷甾醇,雌虫体重显著降低;取食500.0μg/mL浓度β-谷甾醇,雄虫体重显著降低。此外,取食不同浓度豆甾醇对褐飞虱体重均无显著性影响。β-谷甾醇对褐飞虱的存活率有显著降低作用,而豆甾醇只有在4.0μg/mL、100.0μg/mL和500.0μg/mL浓度下有降低作用。确认了水稻品种Mudgo对褐飞虱有显著的抗性,可显著降低存活率,抑制生长。代谢组学筛选到的69种差异代谢物可作为抗褐飞虱绿色植物源农药的备选库;其中,差异显著的代谢物质β-谷甾醇对褐飞虱体重和存活率有显著降低作用,可作为防治褐飞虱的植物源农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水稻抗性品种Mudgo 代谢组学 Β-谷甾醇 豆甾醇 生长发育 存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病原分离与抗性资源鉴定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文奇 王军 +4 位作者 范方军 朱金燕 王芳权 杨杰 仲维功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39-142,共4页
水稻基腐病是由玉米狄克氏细菌(Dickeya zeae)侵染引起的毁灭性细菌病害,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具有潜在的威胁。分别从江苏省南京市、扬州市采集水稻病根,通过菌落形态特征观察、分子鉴定以及致病性验证等对致病细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同时筛... 水稻基腐病是由玉米狄克氏细菌(Dickeya zeae)侵染引起的毁灭性细菌病害,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具有潜在的威胁。分别从江苏省南京市、扬州市采集水稻病根,通过菌落形态特征观察、分子鉴定以及致病性验证等对致病细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同时筛选可供利用的太湖流域水稻抗性品种。结果表明:分离到的水稻基腐病致病菌JS2012是玉米狄克氏细菌;从56份太湖流域水稻资源中共筛选到26份抗性资源,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水稻细菌性基腐病以及培育抗病品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细菌基腐病 玉米狄克氏细菌 太湖流域 水稻抗性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抗感水稻品种对褐飞虱胁迫的高光谱响应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杨奇欣 赖凤香 +4 位作者 何佳春 魏琪 王渭霞 万品俊 傅强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90,共10页
【目的】探究不同抗感水稻受褐飞虱胁迫的高光谱反射率曲线变化及敏感光谱差异,研究水稻植株不同部位的高光谱变化。在此基础上,采用机器学习技术建立水稻褐飞虱抗性鉴定模型,为下一步开发智能化褐飞虱抗性鉴定技术提供重要基础资料。... 【目的】探究不同抗感水稻受褐飞虱胁迫的高光谱反射率曲线变化及敏感光谱差异,研究水稻植株不同部位的高光谱变化。在此基础上,采用机器学习技术建立水稻褐飞虱抗性鉴定模型,为下一步开发智能化褐飞虱抗性鉴定技术提供重要基础资料。【方法】以三个具不同褐飞虱抗感特征的水稻品种(TN1、Mudgo、RHT)为对象,分析其光谱、植被指数差异并建立抗性级别预测的随机森林模型。【结果】研究发现,褐飞虱胁迫天数与光谱反射率显著相关的波段数及差异显著的波段数随着水稻的抗性水平的上升而减少。同时,在680 nm左右,三个品种的光谱反射率与褐飞虫胁迫时间的相关性最好。植被指数分析表明,SIPI、SR605/760和PSNDb与抗性级别的相关系数绝对值要高于680 nm的结果。感虫品种TN1差异最早体现,中抗品种Mudgo其次,高抗品种RHT最后。不同部位的差异首先出现在第1叶叶片和第1叶叶鞘,然后依次为第2叶叶片和第2叶叶鞘以及第3叶叶片和第3叶叶鞘。预测模型的结果表明,全波段作为输入的模型效果比以单一植被指数SIPI构建的随机森林模型更好,模型准确率达到85.9%。【结论】本研究反映了不同抗感水稻品种受褐飞虱危害后的高光谱变化规律与不同抗感品种和不同部位的差异,并证实了机器学习技术对水稻抗性级别的分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水稻抗性 高光谱 植被指数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品质性状的回交选择导入系挖掘水稻抗纹枯病QTL 被引量:16
7
作者 李芳 程立锐 +7 位作者 许美容 周政 张帆 孙勇 周永力 朱苓华 徐建龙 黎志康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729-1737,共9页
将优质、抗纹枯病的高秆供体Tarom Molaii和Binam导入半矮秆IR64和特青背景,培育品质性状回交选择构建的4个导入系群体IR64/Tarom Molaii、特青/Tarom Molaii、IR64/Binam和特青/Binam,定位了影响水稻抗纹枯病病级(disease scale,DS)、... 将优质、抗纹枯病的高秆供体Tarom Molaii和Binam导入半矮秆IR64和特青背景,培育品质性状回交选择构建的4个导入系群体IR64/Tarom Molaii、特青/Tarom Molaii、IR64/Binam和特青/Binam,定位了影响水稻抗纹枯病病级(disease scale,DS)、相对病斑高度(relative lesion height,RH)和株高(plantheight,PH)的QTL。结果表明,4个导入系群体的DS与RH高度正相关,两者与PH呈显著负相关。导入系后代各性状均呈现超亲分离,出现抗性明显优于双亲的抗病个体,其中40%左右属半矮秆抗病类型。采用单向方差分析,在这4个群体中分别定位到10、8、8和6个影响3个性状的QTL,多数基因座上降低DS和RH即增强抗病性同时增加株高的等位基因均来自两个供体。未在同一供体两个不同背景下检测到影响3个性状的相同QTL,表明抗纹枯病QTL表达有明显的遗传背景效应。PH与DS及PH与RH被定位在同一个显著标记位点的QTL数分别占两个性状QTL总数的38%和52%,表明水稻纹枯病抗性与株高关系密切,两者存在许多连锁位点。与以往相同群体品质性状QTL的定位结果相比,发现品质性状QTL与抗纹枯病QTL大多分布在染色体的不同区域,彼此独立遗传。对利用目标性状选择导入系定位非目标性状QTL的效果、影响因素及育种应用进行了探讨,强调了目标性状选择导入系对非目标性状QTL发掘及育种应用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交选择导入系 数量状基因座(QTL) 水稻纹枯病 稻米品质 株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白叶枯病发病过程及抗病育种新思路 被引量:5
8
作者 徐如梦 李冬月 +3 位作者 刘秀丽 严成其 陈剑平 王栩鸣 《浙江农业科学》 2022年第1期114-120,123,共8页
近年来,由于气候、耕作条件等因素的变化导致水稻白叶枯病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发掘新种质、创制抗病新材料、培育抗性新品种,被认为是提高粮食产量和保证粮食安全生产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因此,抗性... 近年来,由于气候、耕作条件等因素的变化导致水稻白叶枯病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发掘新种质、创制抗病新材料、培育抗性新品种,被认为是提高粮食产量和保证粮食安全生产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因此,抗性基因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抗病基因的鉴定、克隆及其抗病分子机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Xoo主要是通过分泌具有专化性的效应因子来逃避和抑制植物免疫反应,而植物则是通过触发PTI和ETI反应来阻止或抑制病原菌的侵染。本文综述了Xoo侵染水稻的过程,以及在侵染过程中水稻抵御Xoo的免疫反应,着重分析了ETI反应中的一些抗性基因的抗病机理,以期为水稻抗病资源高效利用以及病害的防控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OO 水稻白叶枯病基因 病机制 ETI PT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褐飞虱新抗源的鉴定和利用 被引量:5
9
作者 陈英之 韦燕萍 +9 位作者 李孝琼 陈乔 孙荣科 杨朗 黄凤宽 韦素美 刘丕庆 黄大辉 张月雄 李容柏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581-1588,共8页
通过筛选抗源、抗性遗传分析,水稻品系BPHP06对褐飞虱生物型Ⅱ和孟加拉型具有高水平广谱抗性,其抗性遗传受2对显性基因控制。通过抗性基因聚合可以有效地获得高抗广谱的抗虫材料,甚至可以从4—6个抗性基因重组后代中获得1级的高抗材... 通过筛选抗源、抗性遗传分析,水稻品系BPHP06对褐飞虱生物型Ⅱ和孟加拉型具有高水平广谱抗性,其抗性遗传受2对显性基因控制。通过抗性基因聚合可以有效地获得高抗广谱的抗虫材料,甚至可以从4—6个抗性基因重组后代中获得1级的高抗材料。同时,利用褐飞虱优异抗源BPHR96,获得一大批抗褐飞虱的创新种质。研究结果表明,BPHR96是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BPH抗性资源。抗性基因重组与聚合是培育广谱持久高抗性水稻品种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利用BPHR96与其他抗源进行抗性基因重组和聚合可为水稻育种提供更理想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褐飞虱 BPHR96 遗传 基因重组 基因聚合 水稻抗性育种 普通野生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间发生与室内驯化的褐飞虱生物型2的特性比较 被引量:3
10
作者 吕仲贤 俞晓平 +3 位作者 陈建明 郑许松 徐红星 张志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9-92,共4页
比较研究了采自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室内长期用水稻抗性品种 Mudgo驯化的褐飞虱生物型 2和从广西田间褐飞虱种群中分离获得的田间生物型 2的致害性、在不同抗性品种上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特性。结果表明室内和田间生物型 2对 Mudgo和 IR... 比较研究了采自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室内长期用水稻抗性品种 Mudgo驯化的褐飞虱生物型 2和从广西田间褐飞虱种群中分离获得的田间生物型 2的致害性、在不同抗性品种上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特性。结果表明室内和田间生物型 2对 Mudgo和 IR2 6的致害能力相同 ,即两者均能成功地致害含 Bph1基因的水稻品种 ,但田间生物型 2对 ASD7和 IR36的致害性明显比室内生物型 2强 ,说明两者在具有抗性 bph2的水稻品种上的致害性有差异。取食不同抗性品种时 ,田间生物型 2的若虫历期均比取食相同品种的室内生物型 2短 ,两个生物型 2在取食 ASD7时的若虫历期最长、存活率最低、雌成虫体重最轻、产卵量和蜜露量最少、种群增长指数和营养指数最低。取食 IR2 6的田间生物型 2的若虫存活指数和种群增长指数均明显高于取食 IR2 6的室内生物型 2的指数 ,同时也显著高于取食 Mudgo的生物型 2。建议在进行褐飞虱致害性监测和水稻品种抗性评价时以选用 IR2 6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生物型 水稻抗性品种 生物学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生菌在褐飞虱致害性变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36
11
作者 吕仲贤 俞晓平 +3 位作者 陈建明 郑许松 徐红星 陶林勇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97-204,共8页
研究了不同虫源和致害性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种群体内共生菌数量动态及其对褐飞虱在抗虫品种上的取食选择、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氨基酸转移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褐飞虱田间种群的致害性与其体内共生菌数量有关。广西南宁种群雌... 研究了不同虫源和致害性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种群体内共生菌数量动态及其对褐飞虱在抗虫品种上的取食选择、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氨基酸转移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褐飞虱田间种群的致害性与其体内共生菌数量有关。广西南宁种群雌成虫体内的共生菌数量显著地高于浙江杭州和龙游两个虫源的雌成虫体内共生菌数量 ,而已纯化的 3个不同致害性生物型体内的共生菌数量无显著差异。取食抗性品种能显著减少生物型Ⅰ雌成虫体内的共生菌数量。缺乏共生菌时 ,生物型Ⅰ、Ⅱ若虫对水稻品种TN1和ASD7的选择性增大 ,而对Mudgo的取食选择性下降。尽管缺共生菌的 3个生物型在已适应的和不适应的感虫和抗虫品种上的若虫存活率和雌成虫产卵量均下降 ,若虫历期明显延长 ,但在已适应品种上的变化程度明显小于在不适应的抗虫品种上的变化程度。共生菌还明显影响成虫体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共生菌 致害 水稻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及肪治技术
12
作者 李少峰 《农村实用技术》 2000年第4X期24-25,共2页
随着水稻育种工作的飞速发展,新育成的水稻品种不断应用于生产实际,水稻品种异地引种交流也日益频繁,使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逐年加重。水稻患白叶枯病后叶片干枯,稻草呈灰白色,谷粒空瘪率增加,米粒无光泽,米质干枯松脆,严重影响... 随着水稻育种工作的飞速发展,新育成的水稻品种不断应用于生产实际,水稻品种异地引种交流也日益频繁,使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逐年加重。水稻患白叶枯病后叶片干枯,稻草呈灰白色,谷粒空瘪率增加,米粒无光泽,米质干枯松脆,严重影响稻米的产量和质量。为此,我们对水稻白叶枯病病原菌进行了室内培养和显微镜镜检诊断,对白叶枯病的症状、发生规律进行了田间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以供生产实际应用。1病害症收据田间调查统计,水稻白叶枯病的症状中,叶枯型占65%左右,凋萎型占25%左右。叶枯型病害大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出现黄绿色斑点,斑点迅速扩展成条斑,受害严重时条斑可延伸至叶片基部,宽达叶片两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白叶枯病 水稻品种 水稻白叶枯病 中生菌素 发生规律 发病程度 田间调查 综合防治措施 化学药剂防治 插秧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界环境对褐飞虱翅型分化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吕再萍 杨长举 +1 位作者 姚英娟 华红霞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866-1868,共3页
分别在室内、室外条件下从光照、虫口密度及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翅型分化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室内条件下,在短光照、密度为20头/株以下时,雌虫褐飞虱短翅率在87.22%以上,利于短翅型雌虫褐飞虱形成;在长光照、密度在10头/株... 分别在室内、室外条件下从光照、虫口密度及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翅型分化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室内条件下,在短光照、密度为20头/株以下时,雌虫褐飞虱短翅率在87.22%以上,利于短翅型雌虫褐飞虱形成;在长光照、密度在10头/株以上时,雌虫褐飞虱短翅率在46.67%以下,利于长翅型雌虫褐飞虱形成。室外条件下,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翅型分化影响不一样,感虫水稻品种上短翅型雌虫褐飞虱比例较高。同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雄虫褐飞虱的短翅率都不是很高,即外界环境条件对雄虫褐飞虱翅型分化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翅型分化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昌县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控
14
作者 杨清斌 袁家发 杨清兰 《四川农业科技》 2013年第8期40-41,共2页
水稻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2012年种植面积达22703hm2,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9.1%,总产量122273t,占粮食总产的28.8%,在我地粮食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虫口夺粮、防病保粮"是确保我县粮食增产稳产的一项重要措施。稻瘟病是平昌县水稻... 水稻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2012年种植面积达22703hm2,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9.1%,总产量122273t,占粮食总产的28.8%,在我地粮食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虫口夺粮、防病保粮"是确保我县粮食增产稳产的一项重要措施。稻瘟病是平昌县水稻生产上重大的常发性病害,从苗期到成熟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近年来,由于高产、优质水稻品种的大量种植,与之相对应的是水平抗性水稻品种种植面积急剧减少,稻瘟病的发生程度呈明显上升趋势。加之气象因素、栽培管理的影响,为稻瘟病发生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导致了稻瘟病的流行和发生。2012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 平昌县 水稻品种 防控 粮食作物 种植面积 水稻生产 粮食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