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恶苗病的特征特性及防治措施
1
作者 徐海燕 《河南农业》 2025年第1期66-66,共1页
水稻恶苗病是指水稻发生徒长,比正常生长的株高、秆细,在水稻种植区均有发生。对种子未经消毒处理或在连作水稻田里育苗,发生频率较高。水稻育秧前进行种子消毒,可大幅减轻恶苗病的发生。一般田块发生水稻恶苗病时的病株率不超过3%,严... 水稻恶苗病是指水稻发生徒长,比正常生长的株高、秆细,在水稻种植区均有发生。对种子未经消毒处理或在连作水稻田里育苗,发生频率较高。水稻育秧前进行种子消毒,可大幅减轻恶苗病的发生。一般田块发生水稻恶苗病时的病株率不超过3%,严重时可达40%。如果育苗床的病株率超过10%,建议整块秧苗都弃用,改种成其他农作物。水稻恶苗病多以带病种子传播为主,初次传播是带菌的种子和稻草,可以多次侵染。发病早的稻秧已死亡,发病晚的稻秧虽然能正常抽穗,但结实率较低。抽穗后还会发病,俗称第二次发病高峰,虽然数量较少,但能形成带菌种子,影响翌年种子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恶苗病 水稻种植区 正常抽穗 水稻育秧 种子消毒 带菌种子 育苗床 特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恶苗病的特征特性及防治措施
2
作者 覃伊扬 严锦辉 《农家科技》 2025年第25期47-48,共2页
水稻恶苗病是由串珠镰孢菌侵染引起的重要种传病害,在我国各稻区普遍发生。该病害以带菌种子为主要传播途径,可导致苗期徒长、成株早衰、结实率降低,严重时造成田间病株率达40%以上,直接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近年来,随着抗病品种推广和... 水稻恶苗病是由串珠镰孢菌侵染引起的重要种传病害,在我国各稻区普遍发生。该病害以带菌种子为主要传播途径,可导致苗期徒长、成株早衰、结实率降低,严重时造成田间病株率达40%以上,直接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近年来,随着抗病品种推广和种子处理技术普及,恶苗病危害得到有效控制。然而,在长期积水田块、连作稻区等区域及种子消毒不彻底的情况下,该病仍存在暴发风险。本文系统梳理了恶苗病的典型症状识别要点,并整合农业防治、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重点突出“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理念,为基层农技人员和种植户提供科学防控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传病害 水稻恶苗病 串珠镰孢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子包衣再浸种双重措施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洋 赵秀梅 +5 位作者 王立达 李青超 刘悦 兰英 韩业辉 刘颖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37-41,共5页
为了缓解黑龙江省局部地区水稻恶苗病病害的加重态势,探寻种子包衣+浸种双重处理应用于水稻恶苗病防治的可行性,选用5%精甲·咯·嘧菌FS、62.5 g·L^(-1)精甲·咯菌腈FSC种子包衣,然后用氰烯菌酯浸种,进行田间小区探索... 为了缓解黑龙江省局部地区水稻恶苗病病害的加重态势,探寻种子包衣+浸种双重处理应用于水稻恶苗病防治的可行性,选用5%精甲·咯·嘧菌FS、62.5 g·L^(-1)精甲·咯菌腈FSC种子包衣,然后用氰烯菌酯浸种,进行田间小区探索试验。结果表明,5%精甲·咯·嘧菌FS、62.5 g·L^(-1)精甲·咯菌腈FSC种子包衣+25%氰烯菌酯SC浸种的双重处理对水稻出苗及生长安全,可以显著增强秧苗素质,对水稻恶苗病的平均防治效果达98.47%~100.00%,显著高于单一种子包衣或单一浸种处理。说明种子包衣再浸种双重处理是提高水稻恶苗病防效的有效措施,生产上,优先推荐5%精甲·咯·嘧菌FS 1000 mL·(100 kg)^(-1)种子包衣+25%氰烯菌酯SC 2000倍液浸种,其次推荐62.5 g·L^(-1)精甲·咯菌腈FSC 400 mL·(100 kg)^(-1)种子包衣+25%氰烯菌酯SC 2000倍液浸种,5%精甲·咯·嘧菌FS 750 mL·(100 kg)^(-1)种子包衣+25%氰烯菌酯SC 2000倍液浸种,感病品种或带菌种子建议提高施用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恶苗病 种子包衣 浸种 防治效果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脱甲基酶抑制剂氯氟醚菌唑对水稻恶苗病致病菌藤仓镰孢菌的抑菌活性 被引量:3
4
作者 陈星 杨家伟 +2 位作者 KOKLANNOU Damalk Saint Claire Senakpon 孙扬 陈雨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9-76,35,共9页
水稻恶苗病是水稻生产中的重要种传真菌病害,其在我国的主要致病菌为藤仓镰孢菌Fusarium fujikuroi。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102株藤仓镰孢菌对新型脱甲基酶抑制剂氯氟醚菌唑的敏感性,明确了其敏感性分布,同时测... 水稻恶苗病是水稻生产中的重要种传真菌病害,其在我国的主要致病菌为藤仓镰孢菌Fusarium fujikuroi。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102株藤仓镰孢菌对新型脱甲基酶抑制剂氯氟醚菌唑的敏感性,明确了其敏感性分布,同时测定了氯氟醚菌唑对藤仓镰孢菌菌丝和孢子形态、细胞膜通透性、细胞壁和细胞膜完整性、麦角甾醇和毒素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氯氟醚菌唑对藤仓镰孢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EC50值范围分别在0.0305~0.7579μg/mL和0.1091~1.6870μg/mL,平均EC50值分别为(0.2469±0.0167)μg/mL和(0.6397±0.0324)μg/mL。此外,用EC50浓度的氯氟醚菌唑处理,可使藤仓镰孢菌菌丝扭曲破裂、孢子皱缩扁平,可破坏菌丝细胞壁和细胞膜完整性,显著降低了麦角甾醇含量,影响毒素合成。研究结果证实了氯氟醚菌唑对藤仓镰孢菌的生物活性,可为水稻恶苗病的田间防治以及氯氟醚菌唑的科学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甲基酶抑制剂 氯氟醚菌唑 水稻恶苗病 藤仓镰孢菌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恶苗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被引量:2
5
作者 沈足金 沈跃军 +2 位作者 姚张良 徐伟东 陆强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1203-1207,共5页
水稻恶苗病是重要的水稻病害。选择6种药剂进行了药剂筛选试验,并进行了新型药剂200 g·L^(-1)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的浸种试验,通过室内发芽率测定等试验评价25%咪鲜胺水乳剂和25%氰烯菌酯悬浮剂桶混的安全性。结果表明,25%咪鲜胺水... 水稻恶苗病是重要的水稻病害。选择6种药剂进行了药剂筛选试验,并进行了新型药剂200 g·L^(-1)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的浸种试验,通过室内发芽率测定等试验评价25%咪鲜胺水乳剂和25%氰烯菌酯悬浮剂桶混的安全性。结果表明,25%咪鲜胺水乳剂和25%氰烯菌酯悬浮剂桶混浸种48 h对杂交稻芽和根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但对出芽率无显著影响。药剂筛选试验发现,各处理2 a防治效果不稳定,但当前25%氰烯菌酯悬浮剂防治效果不佳,0.3%四霉素水剂的防治效果相对较好。200 g·L^(-1)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500~8000倍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显著优于对照药剂25%氰烯菌酯悬浮剂。200 g·L^(-1)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500和1000倍各小区均未查到恶苗病病株。0.3%四霉素水剂和200 g·L^(-1)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可以用于防治水稻恶苗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恶苗病 药剂筛选 安全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子处理剂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效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徐欣欣 赵利娟 +3 位作者 史志明 曹宝祥 张照云 张文修 《现代化农业》 2024年第9期34-36,共3页
为筛选出防治水稻恶苗病种子处理剂,2023年进行了不同种子处理剂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效,试验表明,每千克水稻种子采用35g/L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4mL+60g/L戊唑醇种子处理悬浮剂1mL进行种子包衣处理,随后采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2000倍... 为筛选出防治水稻恶苗病种子处理剂,2023年进行了不同种子处理剂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效,试验表明,每千克水稻种子采用35g/L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4mL+60g/L戊唑醇种子处理悬浮剂1mL进行种子包衣处理,随后采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2000倍液进行浸种防控恶苗病效果较好,可以提高水稻秧苗素质和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处理剂 水稻恶苗病 秧苗素质 防控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用杀菌剂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毒力测定
7
作者 赵羽涵 满成琳 +2 位作者 顾欣怡 王艳霞 张亚玲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4年第6期15-19,35,共6页
为明确杀菌剂对水稻恶苗病菌(Fusarium fujikuroi)生长的抑制作用,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0种药剂单剂以及咪鲜胺与噁霉灵复配对其菌丝生长的抑制能力。结果显示:研究氟环唑、多菌灵、咯菌腈、氰烯菌酯和咪鲜胺等都具备较强的抑菌... 为明确杀菌剂对水稻恶苗病菌(Fusarium fujikuroi)生长的抑制作用,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0种药剂单剂以及咪鲜胺与噁霉灵复配对其菌丝生长的抑制能力。结果显示:研究氟环唑、多菌灵、咯菌腈、氰烯菌酯和咪鲜胺等都具备较强的抑菌活性,EC50值分别为0.012、0.21、0.22、0.46和0.80μg·mL^(-1);啶酰菌胺、福美双和噁霉灵的EC50值在50~150μg·mL^(-1)间,抑制效果相对较弱;嘧菌酯和百菌清EC50值大于1000μg·mL^(-1),抑菌效果最弱;咪鲜胺和噁霉灵复配比例为8∶2时表现增效作用,共毒系数为126.58;复配比例为9∶1时有相加作用,共毒系数为92.46;另外四种配比组合(7∶3、6∶4、5∶5、4∶6)则表现拮抗作用,共毒系数均小于80。氟环唑、多菌灵、咯菌腈、氰烯菌酯和咪鲜胺抑菌效果好,咪鲜胺和噁霉灵复配比例为8∶2时具有增效作用,可为田间防治水稻恶苗病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恶苗病 杀菌剂 毒力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0 g/L种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对水稻恶苗病的田间防效
8
作者 朱成刚 邵春 +2 位作者 陈宏州 周晨 朱凤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6期58-62,共5页
水稻恶苗病是毁灭性种传病害,种子药剂处理是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为探明100 g/L种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对水稻恶苗病的田间防治效果,采用浸种和干稻种拌种两种种子处理方式开展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00 g/L种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300... 水稻恶苗病是毁灭性种传病害,种子药剂处理是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为探明100 g/L种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对水稻恶苗病的田间防治效果,采用浸种和干稻种拌种两种种子处理方式开展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00 g/L种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3000倍液浸种在苗期、分蘖期和抽穗期对水稻恶苗病防效分别为90.61%、90.32%和90.67%,100 g/L种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2250倍液浸种在苗期、分蘖期和抽穗期对水稻恶苗病防效分别为91.96%、91.26%和91.57%,100 g/L种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0.67 mL拌1 kg干稻种在苗期、分蘖期和抽穗期对水稻恶苗病防效分别为91.99%、91.27%和91.49%,100 g/L种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1.00 mL拌1 kg干稻种在苗期、分蘖期和抽穗期对水稻恶苗病防效分别为94.17%、92.91%和92.35%,且各处理对水稻种子萌发和成苗安全。说明100 g/L种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浸种和干稻种拌种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效均优良,对水稻生长安全,且干稻种拌种的防效略高于浸种。该研究结果可为有效防治水稻恶苗病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0 g/L种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 水稻恶苗病 浸种 拌种 田间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药剂对水稻恶苗病的田间防效及安全性评价
9
作者 杨洋 高璇 +2 位作者 史晓利 李俊 张友明 《湖北植保》 2024年第4期19-23,共5页
本文测定了不同药剂通过包衣和浸种的方式对水稻恶苗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与清水浸种相比,25%氰烯菌酯FS浸种抑制了水稻秧苗的生长,10%种菌唑FS 3000倍液和4000倍液处理后秧苗地上部分鲜重略有下降,其他各项处理均有促进生长的作... 本文测定了不同药剂通过包衣和浸种的方式对水稻恶苗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与清水浸种相比,25%氰烯菌酯FS浸种抑制了水稻秧苗的生长,10%种菌唑FS 3000倍液和4000倍液处理后秧苗地上部分鲜重略有下降,其他各项处理均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其中以10%种菌唑FS浸种时选用3000倍液浸种防效最好,株防效为91.39%~100%,包衣用量为0.5 mL/kg时防效最好,株防效为92.45%~100%,且上述处理持效期较长,灌浆前期和后期防效均高达100%。复合药剂10%种菌唑FS+12%甲基硫菌灵·嘧菌酯·甲霜灵FS包衣处理对水稻恶苗病的各时期防效均在90%以上,建议与单一药剂轮换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恶苗病 杀菌剂 包衣 浸种 田间防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制剂防治非寒地水稻恶苗病应用技术研究
10
作者 朱贺福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23期78-80,共3页
为明确生物制剂在非寒地水稻病害防治上的应用效果,开展了生物制剂防治非寒地水稻恶苗病应用技术研究,探讨生物制剂对非寒地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苗期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4%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150~200 mL+1000亿CFU/g解... 为明确生物制剂在非寒地水稻病害防治上的应用效果,开展了生物制剂防治非寒地水稻恶苗病应用技术研究,探讨生物制剂对非寒地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苗期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4%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150~200 mL+1000亿CFU/g解淀粉芽孢杆菌KN-527湿拌种剂100 g与水稻种子按重量比为1∶50进行拌种,出苗7~10 d再用5亿CFU/g多粘类芽孢杆菌悬浮剂100倍液+24%井冈霉素A水剂1500倍液喷雾,对秧苗移栽前、移栽大田抽穗前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6.72%~88.56%和92.49%~95.68%;在试验剂量内对水稻安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水稻秧苗素质。生物制剂4%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150~200 mL+1000亿CFU/g解淀粉芽孢杆菌KN-527湿拌种剂100 g与水稻种子按重量比为1∶50进行拌种,出苗7~10 d再用5亿CFU/g多粘类芽孢杆菌悬浮剂100倍液+24%井冈霉素A水剂1500倍液喷雾,适宜在非寒地水稻生产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恶苗病 生物制剂 安全性 防治效果 秧苗素质 非寒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剂浸种防治水稻恶苗病试验
11
作者 段法民 宋瑾彦 +2 位作者 苏顺吉 张镜美 李宏玉 《云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3期38-40,共3页
通过田间试验比较了250 g·L~(-1)咪鲜胺EC、45%咪鲜胺EW、25%氰烯菌酯SC 3种药剂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和对水稻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药剂对水稻恶苗病均有防治效果,且对水稻安全无药害。25%氰烯菌酯SC 1000倍液、2000倍... 通过田间试验比较了250 g·L~(-1)咪鲜胺EC、45%咪鲜胺EW、25%氰烯菌酯SC 3种药剂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和对水稻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药剂对水稻恶苗病均有防治效果,且对水稻安全无药害。25%氰烯菌酯SC 1000倍液、2000倍液浸种48~96 h对秧田期和大田期水稻恶苗病的防效均在80%以上,整体防效明显优于250 g·L~(-1)咪鲜胺EC和45%咪鲜胺EW浸种处理的防治效果,尤其是25%氰烯菌酯SC 1000倍液浸种72 h、96 h,25%氰烯菌酯SC 2000倍液浸种96 h的防效均达90%以上。从经济、有效、安全和抗药性综合考虑,在生产上推荐使用25%氰烯菌酯SC 1000倍液浸种72~96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剂试验 浸种 水稻恶苗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恶苗病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章初龙 郑重 王拱辰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83-586,共4页
从浙江省、黑龙江省和上海市分别采集分离到的水稻恶苗病菌菌株分别为34个、2个和1个,用生物学种(配合群)和营养体亲和群方法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有35个菌株分属于A、D、E、F四个配合群,其中以D配合群为主,另... 从浙江省、黑龙江省和上海市分别采集分离到的水稻恶苗病菌菌株分别为34个、2个和1个,用生物学种(配合群)和营养体亲和群方法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有35个菌株分属于A、D、E、F四个配合群,其中以D配合群为主,另有2个菌株不能归属于已知的配合群.在这35个配合群的菌株中,25个菌株是异核体自身亲和的,且可分为20个营养体亲和群.其中17个营养体亲和群分别只含1个菌株,有1个营养体亲和群含4个菌株,有2个营养体亲和群分别含2个菌株.D、E、F三个配合群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7、0.8和1.0.由此可见水稻恶苗病菌在遗传上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恶苗病 水稻恶苗病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溶性壳聚糖对水稻恶苗病和油菜菌核病的作用 被引量:27
13
作者 于汉寿 吴汉章 +2 位作者 张益明 陈永萱 周培根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38-40,共3页
研究表明水溶性壳聚糖S-Ⅱ对水稻恶苗病菌(Fusariummoniliforme)及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作用稍强。用S-Ⅱ进行种子... 研究表明水溶性壳聚糖S-Ⅱ对水稻恶苗病菌(Fusariummoniliforme)及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作用稍强。用S-Ⅱ进行种子处理后,水稻恶苗病和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均明显减轻,分析认为壳聚糖抑制这两种病害的机理不同,抑制水稻恶苗病的主要机理是S-Ⅱ的直接抑菌作用,而抑制油菜菌核病主要是由于S-Ⅱ诱导了油菜的抗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水稻恶苗病 油菜菌核病 抑病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水稻恶苗病菌种群鉴定及抗药性检测 被引量:17
14
作者 陈宏州 周晨 +5 位作者 庄义庆 姚克兵 杨红福 徐超 侯毅平 朱凤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8-62,共15页
由藤仓赤霉复合种Gibberella fujikuroi species complex引起的恶苗病(rice bakanae disease)是严重危害水稻的种传病害。为探明江苏省水稻恶苗病菌的种群结构及对多菌灵、咪鲜胺和氰烯菌酯的抗药性现状,分别对2019年江苏省13个县(市)和... 由藤仓赤霉复合种Gibberella fujikuroi species complex引起的恶苗病(rice bakanae disease)是严重危害水稻的种传病害。为探明江苏省水稻恶苗病菌的种群结构及对多菌灵、咪鲜胺和氰烯菌酯的抗药性现状,分别对2019年江苏省13个县(市)和2020年18个县(市)采集的恶苗病植株样本的123株和182株单孢菌株进行了形态学初步鉴定,并基于翻译延伸因子1-α(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1-α,TEF1-α)序列对其进行了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采用区分剂量法分别检测了菌株对多菌灵、咪鲜胺和氰烯菌酯的抗药性。结果表明,2019年和2020年收集的菌株均被鉴定为藤仓镰孢Fusarium fujikuroi、拟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s、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和新知镰孢F.andiyazi,分别占比为87.80%、4.07%、5.69%、2.44%和90.11%、1.65%、2.75%、5.49%;基于TEF1-α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镰孢菌可清晰分为4个不同种群,菌株间具遗传多样性。2019年和2020年菌株对多菌灵、咪鲜胺和氰烯菌酯的总抗性频率分别为67.48%、23.58%、9.76%和41.21%、43.96%、29.12%。依据菌株对3种杀菌剂的抗药性表现,可分为7种表现型,其中2019年和2020年对多菌灵、咪鲜胺和氰烯菌酯有抗性的菌株分别占4.07%和1.65%;对多菌灵、咪鲜胺和氰烯菌酯敏感的菌株分别占28.46%和17.58%。江苏省恶苗病菌优势种为藤仓镰孢,病菌对多菌灵和咪鲜胺抗性频率较高,对氰烯菌酯抗性已逐渐扩展。研究结果可为镰孢菌分类鉴定及水稻恶苗病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恶苗病 镰孢菌 TEF1-α 系统发育分析 抗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恶苗病产量损失率测定 被引量:15
15
作者 朱桂梅 潘以楼 杨敬辉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3-45,共3页
1999~ 2 0 0 0年度 ,用 2个水稻品种研究了移栽时水稻恶苗病不同发病株率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 ,随着移栽时恶苗病病株率的上升 ,水稻的基本苗数、最高苗数、有效穗数明显下降 ,其产量也随之下降 ,水稻恶苗病对产量构成... 1999~ 2 0 0 0年度 ,用 2个水稻品种研究了移栽时水稻恶苗病不同发病株率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 ,随着移栽时恶苗病病株率的上升 ,水稻的基本苗数、最高苗数、有效穗数明显下降 ,其产量也随之下降 ,水稻恶苗病对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有效穗数下降。研究还表明 ,移栽时的恶苗病病株率与成熟期恶苗病病株率呈显著的正相关 ,移栽时和成熟期的恶苗病病株率与水稻产量损失率均呈显著的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恶苗病 产量损失率 病株率 相关性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侯毅平 曲香蒲 +5 位作者 蔡小威 武洛宇 陈长军 王建新 田宝华 周明国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83-491,共9页
藤仓镰孢菌Fusarium fujikuroi是引起水稻恶苗病的主要致病菌,氟唑菌酰羟胺(pydiflumetofen)是一种新型的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类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对藤仓镰孢菌的生物活性及其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尚不明确。本研究从江苏和... 藤仓镰孢菌Fusarium fujikuroi是引起水稻恶苗病的主要致病菌,氟唑菌酰羟胺(pydiflumetofen)是一种新型的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类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对藤仓镰孢菌的生物活性及其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尚不明确。本研究从江苏和浙江两省不同地区分离鉴定出100株藤仓镰孢菌,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建立了藤仓镰孢菌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性基线,测定了该药剂对藤仓镰孢菌的生理影响及其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氟唑菌酰羟胺对100株藤仓镰孢菌菌丝生长的EC_(50)值的范围为0.0125~0.1118μg/mL,平均值为0.0503(±0.0029)μg/mL;对100株藤仓镰孢菌孢子萌发的EC_(50)值的范围在0.0001~0.0245μg/mL之间,平均值为0.0038(±0.0005)μg/mL。用0.05μg/mL(EC_(50)值)或1.3μg/mL(EC_(90)值)的氟唑菌酰羟胺处理藤仓镰孢菌菌丝体后,菌丝体顶端分支增多、产孢量下降、细胞膜和细胞器(如线粒体)受损、细胞内含物渗漏增加,胞外多糖产量无变化,而过氧化物酶活性下降。用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按有效成分10、15和20 g的剂量拌种处理100 kg水稻种子,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4.77%、98.60%和100%。研究结果说明,氟唑菌酰羟胺对藤仓镰孢菌高活性,对水稻恶苗病具有优异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唑菌酰羟胺 水稻恶苗病 藤仓镰孢菌 敏感性基线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MP快速诊断由拟轮枝镰孢引起的水稻恶苗病 被引量:6
17
作者 曾丹丹 戎振洋 +2 位作者 袁咏天 王晓莉 郑小波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86-292,共7页
[目的]水稻恶苗病是为害水稻生长发育的重要病害,在我国的分布非常广泛,经常会造成严重的损失。拟轮枝镰孢是引起水稻恶苗病的重要病原菌,本研究意在建立由拟轮枝镰孢引起的水稻恶苗病的快速诊断技术。[方法]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 [目的]水稻恶苗病是为害水稻生长发育的重要病害,在我国的分布非常广泛,经常会造成严重的损失。拟轮枝镰孢是引起水稻恶苗病的重要病原菌,本研究意在建立由拟轮枝镰孢引起的水稻恶苗病的快速诊断技术。[方法]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技术,以拟轮枝镰孢(Fusarium verticillioides)的3-磷酸甘油酸激酶(3-phosphoglyceric phosphokinase)基因Pgk为靶标,设计筛选LAMP特异性引物。[结果]建立了可直接从水稻恶苗病植株中检测拟轮枝镰孢并诊断由该病原菌引起的水稻恶苗病的LAMP检测技术(FvPgk-LAMP)。该检测技术可以从田间发病的水稻植株中直接对病原菌进行检测,反应条件为62℃、70 min。由于反应前在反应管内加入了羟基萘酚蓝(HNB),反应结束后可对结果进行直接判定,阳性反应呈天蓝色,阴性反应则仍然为紫色。该体系的最低检出限为目标菌纯DNA的100pg·μL^(-1)。应用该技术我们已成功且快速地对来自江苏南京和镇江的水稻恶苗病样本进行了病害诊断。[结论]本研究为拟轮枝镰孢引起的水稻恶苗病的诊断提供了快速且有效的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恶苗病 拟轮枝镰孢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 Pgk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线菌YIM34165发酵提取物抗水稻恶苗病菌的活性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尚慧 欧敏功 +5 位作者 杨佩文 李铭刚 李一青 崔晓龙 文孟良 李家瑞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3-35,共3页
从云南土壤中分离的放线菌YIM34165,优选3种不同培养基(1号、61号和301号)进行发酵,测定其发酵提取物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活性,结果表明:61号培养基的发酵提取物对水稻恶苗病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明显,病菌孢子萌发抑制率为84.27%,活体平均... 从云南土壤中分离的放线菌YIM34165,优选3种不同培养基(1号、61号和301号)进行发酵,测定其发酵提取物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活性,结果表明:61号培养基的发酵提取物对水稻恶苗病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明显,病菌孢子萌发抑制率为84.27%,活体平均防治效果为82.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线菌发酵提取物 水稻恶苗病 抗病活性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药剂浸种与育秧方式对水稻恶苗病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亮 康振生 +1 位作者 孙枫 曹炳宏 《现代农业科技》 2014年第19期126-126,128,共2页
水稻恶苗病是水稻苗期的主要病害,有逐年加重的迹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科技的进步,水稻育秧和种植形式也逐渐发生了改变,这样的改变也影响着水稻苗期恶苗病的发生发展。以药剂浸种和不同育秧方式为变量,分析其对水稻苗期恶苗病的... 水稻恶苗病是水稻苗期的主要病害,有逐年加重的迹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科技的进步,水稻育秧和种植形式也逐渐发生了改变,这样的改变也影响着水稻苗期恶苗病的发生发展。以药剂浸种和不同育秧方式为变量,分析其对水稻苗期恶苗病的影响。结果表明,药剂浸种能有效防治水稻恶苗病,自然状态下大田旱育秧最有利于恶苗病的发生,其次是育秧工厂硬盘育秧,传统水育秧最不利于苗期恶苗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恶苗病 育秧方式 药剂浸种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咪鲜胺微乳剂防治水稻恶苗病试验效果初报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立柱 赵文清 +1 位作者 史磊 孙志远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9年第2期70-71,共2页
对10%咪鲜胺微乳剂进行了对水稻恶苗作用效果试验。用10%咪鲜胺微乳剂与稀释1000-3000倍浸种,其对水稻恶苗病作用效果95.0%~100%,具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关键词 咪鲜胺 微乳剂 水稻恶苗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