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强化栽培的适宜秧龄和栽植密度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龙旭 马均 +3 位作者 许凤英 王贺正 黄清龙 袁志祥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5年第3期368-373,共6页
以杂交稻协优527为材料,研究了在强化栽培条件下适宜的移栽叶龄和栽植密度.结果表明:不同移栽叶龄(2~5叶龄)对其产量的影响很小,在强化栽培应用中,可以采用4~5叶龄的带蘖秧苗移栽;在本试验范围内,强化栽培的适宜栽培密度为9万穴/hm2~... 以杂交稻协优527为材料,研究了在强化栽培条件下适宜的移栽叶龄和栽植密度.结果表明:不同移栽叶龄(2~5叶龄)对其产量的影响很小,在强化栽培应用中,可以采用4~5叶龄的带蘖秧苗移栽;在本试验范围内,强化栽培的适宜栽培密度为9万穴/hm2~13.5万穴/hm2,此时,后期光合产物积累多,穗、粒结构合理,产量可达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强化栽培 秧龄 栽植密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强化栽培不同因子对Ⅲ优98主要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2
作者 范友胜 卢爱芳 +3 位作者 李强 吕和平 袁明中 尹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1期6398-6401,共4页
为了探索在水稻强化栽培条件下不同密度、纯氮量、2,4-D控蘖试验三因子的最佳组合。采用三元二次旋转组合设计,研究“Ⅲ优98”在强化栽培条件下,移栽密度、纯氮量2、,4-D控蘖三因子对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的效应。建立了三因子对产量的二... 为了探索在水稻强化栽培条件下不同密度、纯氮量、2,4-D控蘖试验三因子的最佳组合。采用三元二次旋转组合设计,研究“Ⅲ优98”在强化栽培条件下,移栽密度、纯氮量2、,4-D控蘖三因子对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的效应。建立了三因子对产量的二次多项回归效应模型,分析得出高产群体主要经济性状的量化指标。总结出“Ⅲ优98”在强化栽培条件下产量≥8 250 kg/hm^2的栽培措施为:移栽密度16.5万-18.0万/hm^2,纯氮量196.5-213.0 kg/hm^2,2,4-D控蘖时间在群体茎蘖达到248.0万-255.0万/hm^2时,三因子取平均值时产量为9 027.0 kg/hm^2。在适宜的密度范围内,通过氮肥管理和2,4-D控蘖,使群体和个体各性状协调发展,是实现高产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Ⅲ优98 水稻强化栽培 移栽密度 纯氮量 2 4-D控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强化栽培对稻田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赵利梅 吴良欢 +1 位作者 李永山 武美燕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21-325,共5页
采用田间试验,对强化栽培(SRI)和常规水作(TF)条件下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及相关养分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水作相比,强化栽培增加了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分别提高了53.1%~173.8%、61.7%~229.4%... 采用田间试验,对强化栽培(SRI)和常规水作(TF)条件下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及相关养分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水作相比,强化栽培增加了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分别提高了53.1%~173.8%、61.7%~229.4%、10.0%~55.9%,统计差异显著(p<0.05)。强化栽培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比常规水作提高了12.2%~43.6%,22.7%~175.4%,统计差异显著(p<0.05)。与常规水作比较,强化栽培提高了分蘖期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为12.6%、30.0%、15.1%、13.8%;强化栽培也显著增加了土壤碱解氮含量,但有效磷含量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强化栽培 土壤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困境的话语分析——以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在四川省Y村的推广为例 被引量:10
4
作者 徐晓鹏 刘燕丽 +1 位作者 时允昌 罗泮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141-149,共9页
文章从水稻强化栽培体系在四川省Y村推广初期取得良好效果之后未能得到可持续应用的现象出发,以SRI为例分析了导致新型现代农业技术话语弱化的因素及其对新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产生的不利影响。研究发现,推广主体权力的弱化和农户... 文章从水稻强化栽培体系在四川省Y村推广初期取得良好效果之后未能得到可持续应用的现象出发,以SRI为例分析了导致新型现代农业技术话语弱化的因素及其对新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产生的不利影响。研究发现,推广主体权力的弱化和农户对知识体系的模糊性认识导致新型现代农业技术无法建构起有效的话语,而农民在考虑到技术"比较效益"之后选择的外出务工和"消遣经济"的道路,则进一步弱化了新型现代农业技术话语,同时,也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造成了严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农业技术 话语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的CH_4排放特征 被引量:6
5
作者 王玉英 朱波 +2 位作者 胡春胜 王艳强 马秀梅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71-1276,共6页
紫色土稻作区是川中丘陵区的主要生态系统类型,而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因其巨大的增产潜力而日益受到关注和推广,为了解这一生态区域稻田强化栽培体系的碳过程,同时为中国紫色土地区稻田CH4排放总量提供数据依据,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原位... 紫色土稻作区是川中丘陵区的主要生态系统类型,而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因其巨大的增产潜力而日益受到关注和推广,为了解这一生态区域稻田强化栽培体系的碳过程,同时为中国紫色土地区稻田CH4排放总量提供数据依据,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原位观测水稻(Oryza Sativa Linnaeu)强化栽培体系CH4排放通量特征。结果表明:齐穗期和成熟期稻田CH4排放存在明显的日变化,曲线均为单峰单谷型;齐穗期的CH4排放速率明显高于成熟期;日变化峰值均出现在一天中温度较高的15:00,最低值均出现在在温度偏低的7:00—9:00。稻田CH4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存在2个排放高峰,分别出现在生长最为旺盛的拔节孕穗期和收获前期。地下5cm温度和气温是影响CH4排放的重要因素。常规栽培、强化覆膜及强化无膜在水稻整个生长期内CH4排放总量分别为292.332,283.533和208.422kg·hm-2,强化栽培比常规栽培CH4排放总量减少了3.0%~28.7%,但增产效果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 CH4排放 静态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及其在广西的应用前景初探 被引量:3
6
作者 何荫飞 简峰 +3 位作者 欧善生 黄少军 林莉 陈月秀 《广西农业科学》 CSCD 2004年第5期362-364,共3页
通过对水稻强化栽培体系 (SRI)在广西现有生产条件下的对比试验 ,初步明确了 SRI栽培模式在广西同样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其中以 30 cm× 30 cm的 SRI模式增产极显著 ,分别比常规抛秧和旱育插秧增产 17.4 6 %和2 2 .95 %。另外 ,SR... 通过对水稻强化栽培体系 (SRI)在广西现有生产条件下的对比试验 ,初步明确了 SRI栽培模式在广西同样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其中以 30 cm× 30 cm的 SRI模式增产极显著 ,分别比常规抛秧和旱育插秧增产 17.4 6 %和2 2 .95 %。另外 ,SRI栽培模式强调有机肥的施用 ,对广西中低产田的改造和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栽培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 增产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强化栽培适宜密度探讨 被引量:15
7
作者 吴春赞 林华 +1 位作者 赖联赛 林辉 《垦殖与稻作》 2006年第1期29-31,共3页
进行水稻强化栽培不同栽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稀植有利于水稻个体生长优势的发挥。随着栽植密度的减少,单株分蘖数、成穗率提高,单穗总粒数增加,纹枯病减轻。不同栽植密度对强化栽培水稻的单产有明显的影响,密度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实... 进行水稻强化栽培不同栽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稀植有利于水稻个体生长优势的发挥。随着栽植密度的减少,单株分蘖数、成穗率提高,单穗总粒数增加,纹枯病减轻。不同栽植密度对强化栽培水稻的单产有明显的影响,密度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实现高产。单产以每公顷栽植12万丛(穴)为最高,达10050kg/hm2,分别比7.5万丛/hm2、21万丛/hm2、25.5万丛/hm2增产11%、11%和19.4%,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强化栽培 栽植密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2
8
作者 黄志刚 屠乃美 《作物研究》 2004年第S1期339-342,345,共5页
综述了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产量优势、经济及生态效益和本土化存在的问题,提出在筛选适宜品种(组合)基础上,汲取现有的旱育稀植、节水灌溉、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高产栽培技术之精华,并采用小苗稀植、有机肥与无... 综述了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产量优势、经济及生态效益和本土化存在的问题,提出在筛选适宜品种(组合)基础上,汲取现有的旱育稀植、节水灌溉、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高产栽培技术之精华,并采用小苗稀植、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覆盖"旱育"式水管、中耕除草与化学除草相结合等的关键技术,将SRI法与我国不同种植制度、不同类型品种有机结合,形成本土化的水稻强化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栽培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强化栽培试验研究初报 被引量:5
9
作者 罗德强 周维佳 +2 位作者 江学海 谌生慧 程爱民 《耕作与栽培》 2006年第2期19-20,共2页
2003年在贵州中高海拔和低海拔稻区进行水稻强化栽培试验,探索强化栽培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应用前景,试验结果初步表明,在贵州中高海拔稻区采用强化栽培可获得较高产量,并以软盘育秧方式增产效果更好;中低海拔稻区采用强化栽培管理与宽... 2003年在贵州中高海拔和低海拔稻区进行水稻强化栽培试验,探索强化栽培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应用前景,试验结果初步表明,在贵州中高海拔稻区采用强化栽培可获得较高产量,并以软盘育秧方式增产效果更好;中低海拔稻区采用强化栽培管理与宽窄行移栽相结合提高产量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强化栽培 密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表现及其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乃洪 曾惠莉 《四川农业科技》 2006年第5期22-22,共1页
关键词 水稻强化栽培 技术表现 栽培技术体系 水稻生产 推广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强化栽培对比试验 被引量:13
11
作者 吴士前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7年第5期33-33,43,共2页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SRI)实行单本稀植、小苗移栽、增施有机肥、无水层灌溉等技术措施,是一种为稻苗健壮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依靠充分挖掘个体生产潜能而获得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
关键词 水稻强化栽培 高产栽培 稀植 丰产栽培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 万丛 SRI 稻苗 分蘖力 移栽密度 有效穗 苗龄 秧龄 单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强化栽培大田基本苗的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胡润 叶北朝 +1 位作者 纪根学 徐光荣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578-1579,共2页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主要特点是重视有机肥、小苗稀植、节水灌溉。密度与栽插本数试验结果表明,以株行距0.4 m×0.4 m、0.3×0.3 m,且是双本栽插的较佳,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 基本苗 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强化栽培中水浆管理技术探讨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明 《上海农业科技》 2007年第3期36-36,共1页
随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在南汇区的应用,它与传统常规水稻栽培不同的水浆管理模式正在逐步形成,其主要技术为旱育稀植、浅湿好气灌溉、限量用水等,对实现水稻高产高效、节水省本、环境友好起到很好的效果.笔者通过三年来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 随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在南汇区的应用,它与传统常规水稻栽培不同的水浆管理模式正在逐步形成,其主要技术为旱育稀植、浅湿好气灌溉、限量用水等,对实现水稻高产高效、节水省本、环境友好起到很好的效果.笔者通过三年来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应用示范,提出了不同时期水浆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强化栽培 管理技术 水浆 强化栽培技术 管理模式 水稻栽培 旱育稀植 高产高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顺地区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研究
14
作者 谭美林 罗洪发 +4 位作者 张家洪 王庆伟 罗招等 王艳益 肖春光 《湖南农业科学》 2015年第1期19-22,共4页
为了研究杂交籼稻在高海拔地区的生长特点,采用水稻强化栽培方法对中优838、香早优2017、京福I优明86进行了最适种植密度和最佳移栽叶龄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安顺地区进行强化栽培,应选用穗粒兼顾型品种和穗重型品种,采用4~5叶龄的带蘖... 为了研究杂交籼稻在高海拔地区的生长特点,采用水稻强化栽培方法对中优838、香早优2017、京福I优明86进行了最适种植密度和最佳移栽叶龄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安顺地区进行强化栽培,应选用穗粒兼顾型品种和穗重型品种,采用4~5叶龄的带蘖秧苗移栽,通过适当提高栽植密度(9 000~10 000穴/667m^2)、增加有效穗的方式,进一步优化穗粒结构,协调源、库、流关系,充分发挥其在穗粒数方面的优势来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籼稻 水稻强化栽培 安顺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技术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仙祥 周从福 白明琼 《耕作与栽培》 2003年第1期25-27,29,共4页
采用农业系统原理四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 ,研究了水稻强化栽培体系 (SRI)影响易控因子 ,即定植规格 (X1 ) ,中耕次数 (X2 ) ,移栽秧龄 (X3 )和穴谷粒数 (X4)对强化栽培产量、群体分蘖、成穗率和构成因素的影响效应 ,建立了目标... 采用农业系统原理四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 ,研究了水稻强化栽培体系 (SRI)影响易控因子 ,即定植规格 (X1 ) ,中耕次数 (X2 ) ,移栽秧龄 (X3 )和穴谷粒数 (X4)对强化栽培产量、群体分蘖、成穗率和构成因素的影响效应 ,建立了目标回归数学模型 ,并对产量模拟优化组合筛选 ,提出了SRI产量 6 0 0kg/ 6 6 7m2 以上的优化方案 ,定植规格4 1 4 79~ 4 7 75 0 6 ;中耕次数 2 4 4 4 3~ 4 5 981 ;移栽秧龄1 9 2 887~ 2 1 6 347;穴谷粒数 1 1 4 79~ 1 775 1。影响诸指标的变化是产量X1 >X4>X3 >X2 ;群体分蘖X1 >X3 >X4>X2 ;成穗率X1 >X2 >X3 >X4;穗粒数X3 >X4>X2 >X1 ;实粒数X1 >X4>X3 >X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 SRI 栽培因素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雍清禄 《四川农业科技》 2015年第1期22-23,共2页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是一项充分挖掘水稻种植产量潜力、促进水稻增产的新型栽培技术。采取嫩秧早栽,"三围"种植,稀行密窝,密中有稀,稀中有密,群体个体结构合理,能够达到增产增收增效。近年来,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不断扩大,对提...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是一项充分挖掘水稻种植产量潜力、促进水稻增产的新型栽培技术。采取嫩秧早栽,"三围"种植,稀行密窝,密中有稀,稀中有密,群体个体结构合理,能够达到增产增收增效。近年来,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不断扩大,对提高水稻生产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1水稻强化栽培的技术路线水稻强化栽培是从国外引进,经国内科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栽培技术 水稻种植 应用 水稻强化栽培 农业增效 产量潜力 个体结构 农民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 被引量:5
17
作者 吴科学 王友苹 +1 位作者 曾朝秀 冉代辉 《四川农业科技》 2007年第3期20-20,共1页
水稻强化栽培是马达加斯加和美国康乃尔大学的水稻栽培专家经20多年潜心研究,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水稻栽培新理念。该技术主要特点是小苗早栽、单株稀植、湿润灌溉、足肥高产。在什邡,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形成了大春抓粮、小春... 水稻强化栽培是马达加斯加和美国康乃尔大学的水稻栽培专家经20多年潜心研究,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水稻栽培新理念。该技术主要特点是小苗早栽、单株稀植、湿润灌溉、足肥高产。在什邡,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形成了大春抓粮、小春抓钱的种植业格局,油菜小麦面积逐渐减少,蔬菜、中药材等作物面积逐渐增大,收获期提早,为水稻强化栽培提供了有利条件,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现将其主要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栽培技术 水稻栽培 水稻强化栽培 农业结构调整 马达加斯加 湿润灌溉 种植业 中药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的新发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袁子华 《江西农业》 2016年第6S期19-,共1页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马达加斯加,这种新型水稻栽培技术的应用使马达加斯加的水稻生产获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随着世界范围内农业科技水平的发展和提升,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也得到了一系列的突破和创新成果。伴随着...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马达加斯加,这种新型水稻栽培技术的应用使马达加斯加的水稻生产获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随着世界范围内农业科技水平的发展和提升,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也得到了一系列的突破和创新成果。伴随着水稻强化栽培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健全,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结合自身水稻生产特点,发展出适用于本地区的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极大促进着当地水稻增产水平,提升当地农业生产力。基于此,结合水稻强化栽培体系的起源和演进,分析了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特征,概述了新时期下水稻强化栽培体系的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强化栽培 体系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强化栽培在大邑县的应用及发展
19
作者 苟丽梅 《四川农业科技》 2012年第5期9-9,共1页
大邑县从2006年起连续对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基本上形成了我县杂交水稻小苗强化栽培的一系列技术,为我县水稻的丰收和该项技术的不断完善提供了依据和数据储备。
关键词 水稻强化栽培 大邑县 强化栽培技术 应用 杂交水稻 小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强化栽培示范成功模式
20
作者 孔庆洲 孙庆玺 张连弟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07年第11期4-4,共1页
为了完善水稻强化栽培新技术,有效利用水稻生理特性,突破常规的水稻栽培模式,公顷产量超过12吨,栽培方法有了新的突破,连续三年在永安农场进行试验示范,其栽培技术如下:
关键词 水稻强化栽培 试验示范 栽培新技术 生理特性 有效利用 栽培模式 栽培方法 公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