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9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6
1
作者 邓飞 王丽 +3 位作者 刘利 刘代银 任万军 杨文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930-1942,共13页
为明确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多点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秧龄和移栽方式对四川仁寿、郫县和雅安生态点水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茎鞘干物质输出与转化、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稻... 为明确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多点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秧龄和移栽方式对四川仁寿、郫县和雅安生态点水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茎鞘干物质输出与转化、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稻的干物质积累特性为生态条件、秧龄、移栽方式及其互作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水稻单茎和群体干物重均受三者显著主效作用;生态条件与秧龄互作效应极显著影响分蘖盛期至抽穗期群体干物重,而生态条件与移栽方式、秧龄与移栽方式及三者互作则主要影响抽穗后水稻单茎和群体干物重。(2)高产水稻干物质生产特性因生态条件的变化而改变。仁寿的产量主要来自抽穗后光合产物在籽粒中的积累,与茎鞘物质的输出和转化相关不显著;在郫县,茎鞘物质输出和转化对产量贡献大于在仁寿,产量与孕穗期茎鞘干物质分配比例显著正相关(r=0.775*),与成熟期茎鞘干物质分配比例则呈显著负相关(r=0.757*);在雅安,抽穗后茎鞘干物质的输出和转化与产量正相关。(3)水稻产量以仁寿最高,较郫县和雅安高5.52%和17.65%;秧龄和移栽方式均能影响水稻最终产量,不同栽培方式间产量差异显著;仁寿的栽培方式主要通过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来影响产量,在郫县则通过影响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颖花数实现对产量的调控,雅安的栽培方式主要通过群体颖花量和千粒重调控产量。(4)适宜的栽培方式能有效调控水稻干物质生产,促进产量的提高。在仁寿和郫县,50d秧龄单苗优化定抛有效地协调了不同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促进水稻增产;在雅安,50d秧龄单苗手插具有较高穗前干物质积累量和抽穗后茎鞘干物质输出与转化效率,增产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条件 栽培方式 水稻 物质生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2
作者 王福军 《农业与技术》 2016年第17期26-26,20,共2页
俗语说民以食为天,作为人类主要的生存粮食作物,它的种植直接影响到农业的经济发展,因此研究水稻种植技术,包括研究不同的生态条件、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形成、干物质生产特征等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探讨水稻种植技术的... 俗语说民以食为天,作为人类主要的生存粮食作物,它的种植直接影响到农业的经济发展,因此研究水稻种植技术,包括研究不同的生态条件、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形成、干物质生产特征等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探讨水稻种植技术的影响因素条件,希望带来一些帮助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生态条件 栽培方式 水稻干物质生产和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忠莲 《农技服务》 2016年第11期38-38,共1页
我国是农业大国,国家在经济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成果的基础上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并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以及资金支持农业发展。在农业种植中,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在不同的生态条件下栽培水稻,所得到的干物质产量是不同的。因此... 我国是农业大国,国家在经济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成果的基础上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并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以及资金支持农业发展。在农业种植中,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在不同的生态条件下栽培水稻,所得到的干物质产量是不同的。因此,本文通过实验对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进行了验证,具体的影响差异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生态条件 栽培方式 水稻 物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照、氮素对杂交水稻干物质积累、分配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潘胜才 陈余波 +2 位作者 简叙 卢沙沙 秦建权 《作物研究》 2024年第1期1-9,15,共10页
为了提高西南喀斯特山区的水稻产量,以Y两优900和宜香优2115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花后遮光为主区因素(自然光照和遮光40%),氮肥为副区因素(90、180、270 kg/hm^(2)),研究光照、氮素及其互作对杂交水稻干物质积累、转运和产量形... 为了提高西南喀斯特山区的水稻产量,以Y两优900和宜香优2115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花后遮光为主区因素(自然光照和遮光40%),氮肥为副区因素(90、180、270 kg/hm^(2)),研究光照、氮素及其互作对杂交水稻干物质积累、转运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氮肥水平下,花后遮光40%可显著提高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和贡献率,但也显著降低了花后干物质量、总干物质量、收获指数和结实率,最终导致水稻实际产量显著降低27.0%~31.3%。相同光照条件下,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有效穗数、单位面积总颖花数、干物质积累与转运量、收获指数和产量。在弱光条件下,增施氮肥能提高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贡献率和总颖花数,并且总干物质量、收获指数和结实率随着施氮量增多而提高,从而降低了花后弱光造成的产量损失。因此,在西南寡照区,适当增加氮肥的施用,扩大前期的群体和干物质积累量,能有效地补偿后期弱光造成的产量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光照 物质积累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长期配施对水稻产量及干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6
5
作者 彭耀林 朱俊英 +1 位作者 唐建军 张美良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85-490,共6页
在21年(1981~2002)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的条件下,研究了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干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肥料结构对水稻产量和水稻干物质生产均有显著影响。与长期单施化肥相比,长期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可使水稻产量增加2.... 在21年(1981~2002)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的条件下,研究了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干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肥料结构对水稻产量和水稻干物质生产均有显著影响。与长期单施化肥相比,长期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可使水稻产量增加2.69%~11.16%,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生长率明显提高(主要在生育后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试验 有机无机肥配施 产量 水稻 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对抛栽水稻群体干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聂俊 史亮亮 +4 位作者 邱俊荣 蓝华生 詹愈忠 陈建清 刘雁飞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79-583,共5页
以常规稻美香占和杂交稻天优998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比例的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对水稻群体干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和化肥配施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均以比例为3∶5(B3施有机肥11 250 kg·hm-2)处理... 以常规稻美香占和杂交稻天优998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比例的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对水稻群体干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和化肥配施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均以比例为3∶5(B3施有机肥11 250 kg·hm-2)处理效果最好,分别比不施有机肥(B0)处理显著提高21.21%、27.97%,主要是由于有机肥和化肥配施提高了水稻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有机无机肥配施还可以提高水稻叶片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抛栽 化肥 有机肥 物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年生水稻短周期宿根栽培的干物生产与分配特性
7
作者 林伟伟 《福建农业科技》 2025年第3期51-59,共9页
为探究多年生水稻和一年生杂交再生稻及其衍生稻作模式的干物质生产与积累特性,以深入了解多年生水稻宿根栽培生理生态形成机制,为促进多年生水稻可持续宿根栽培从而实现高产稳产提供依据。采用13C脉冲标记技术和作物生理生态学方法,对... 为探究多年生水稻和一年生杂交再生稻及其衍生稻作模式的干物质生产与积累特性,以深入了解多年生水稻宿根栽培生理生态形成机制,为促进多年生水稻可持续宿根栽培从而实现高产稳产提供依据。采用13C脉冲标记技术和作物生理生态学方法,对多年生水稻在不同宿根栽培季别中的产量变化差异进行测定分析,重点研究了其生育期缩短及干物质生产与分配差异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头季稻151 d,其第一再生季稻(first ratoon rice,FRR)81 d、第二再生季稻(second ratoon rice,SRR)126 d和第三再生季稻(third ratoon rice,TRR)80 d的生育期分别缩短了70、25、71 d。干物质在植株各器官中的分配模式与对照组即常规杂交再生季稻(YY2640-FRR)基本一致,具体表现为随籽粒灌浆的推进,干物质和非结构化合物向地上部籽粒库分配量及分配率加大,而向茎鞘和叶片等器官分配量和分配率则相应减少。其中,茎鞘干物质转换和输出率显著提升,且这一现象在多年生水稻表现更明显。基于13C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表明,相对多年生水稻的头季稻,多年生稻的再生季稻生育后期的干物质对地上部穂部器官分配量较多,分配率也较大,但对地上部的其他器官特别是茎鞘和叶片,以及地下部土壤的13C物质分配量逐季减少。综上所述,说明多年生水稻产量与其营养器官之间的干物质生产与资源分配存在显著的协同与权衡的关系,并体现重要的生存进化策略,也可能是多年生水稻长周期宿根栽培导致产量难以持续高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生水稻 物质生产与分配 稳定同位素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群体干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仿真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严力蛟 杜建生 +1 位作者 王兆骞 潘德云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4期25-31,共7页
在模型L1D和JPRICE的基础上,利用田间试验和文献资料,组建了水稻群体干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仿真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模型运行后干物质重、经济产量的仿真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水稻群体干物质生产和... 在模型L1D和JPRICE的基础上,利用田间试验和文献资料,组建了水稻群体干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仿真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模型运行后干物质重、经济产量的仿真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水稻群体干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动态变化,对生产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物质生产 产量形成 仿真模型 动态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肥水平下水稻干物质生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黄卫群 郝兴顺 +1 位作者 冯志峰 周凯 《陕西农业科学》 2010年第4期7-9,共3页
在不同施氮肥量处理下,研究了本地主栽杂交水稻品种金优21在齐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的积累、转运以及氮肥的吸收利用特点,表明在105 kg N/hm2施肥处理下,可以获得较优化的水稻群体结构。
关键词 水稻 氮肥用量 物质生产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水稻干物质生产与产量形成的优势效应 被引量:7
10
作者 林文雄 梁义元 王廷彩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3期260-265,共6页
汕优63和特优63产量表现具有显著的超亲优势(35.2%-48.0%).杂种产量优势主要是由于具有较高单株有效穗(其对产量直接作用达最大P1y=1.0189),从而导致较高的库容量.这是当前我国推广的杂交稻组合的重要... 汕优63和特优63产量表现具有显著的超亲优势(35.2%-48.0%).杂种产量优势主要是由于具有较高单株有效穗(其对产量直接作用达最大P1y=1.0189),从而导致较高的库容量.这是当前我国推广的杂交稻组合的重要特性.究其原因主要是杂交水稻具有较快的叶面积扩展速度,较高的单叶净光合速率和较好的物质分配率,从而表现出较高的干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优势.本研究还表明杂交水稻的群体物质生产率(CGR)和相对生长率(RGR)表现不同程度的超亲优势.而且前者比后者表现更显著,并有随着营养生长期向生殖生长期推进而增强的趋势(49.12%-160.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物质生产 净光合生产 相对生长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播水稻养分吸收规律及其对产量与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彭斌 王国忠 +1 位作者 陆峥嵘 王余龙 《耕作与栽培》 2003年第3期23-26,共4页
从直播稻的营养生理特点和养分吸收的角度分析了肥料、密度对武运粳 8号养分吸收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及干物质生产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1)增加施N量提高了群体总吸N量、各生育阶段吸N量及拔节—抽穗与抽穗—成熟阶段的吸N量比例。 (2 )... 从直播稻的营养生理特点和养分吸收的角度分析了肥料、密度对武运粳 8号养分吸收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及干物质生产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1)增加施N量提高了群体总吸N量、各生育阶段吸N量及拔节—抽穗与抽穗—成熟阶段的吸N量比例。 (2 )磷钾肥配比的提高不仅增加了植株对磷钾的吸收 ,同时也提高了对N的吸收。 (3)随着基本苗的增加 ,播种—够苗与够苗—拔节阶段吸N量和吸N比例在提高 ,而拔节—抽穗与抽穗—成熟阶段吸N量和吸N比例在下降。 (4 )播种—够苗阶段吸N量与穗数相关密切 ,拔节—抽穗阶段吸N量与每穗粒数相关密切。 (5 )拔节—抽穗和抽穗—成熟吸N量与抽穗后干物质生产量相关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播水稻 养分吸收规律 产量 物质 生产性能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地区现有水稻品种的干物质生产和谷产量潜力(英文)
12
作者 石庆华 秋田重诚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2期129-137,共9页
对热带地区现有水稻品种的干物质生产及谷产量潜力进行了研究.IR29723的干物质生产量最高,每1m^2获2194 g.在田间试验中,生育期长的品种较生育期短的品种干物质生产量高,但在高氮水培试验中,干物质生产量取决于品种叶片的直立度.高氮栽... 对热带地区现有水稻品种的干物质生产及谷产量潜力进行了研究.IR29723的干物质生产量最高,每1m^2获2194 g.在田间试验中,生育期长的品种较生育期短的品种干物质生产量高,但在高氮水培试验中,干物质生产量取决于品种叶片的直立度.高氮栽培虽可提高15%~20%的千物质生产量,但谷产量却反而降低.高氮栽培下谷产量较低的主要原因是结实率低.抽穗阶段的作物生长率(CGR)与结实率及谷产量密切相关.对不同热期品种的氮素反应生理基础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 产量 水稻 品种 热带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施用对水稻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13
作者 郭齐霞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4年第7期157-159,共3页
以最高施氮量225 kg/hm^(2)为基础依次递减,共设计4个施氮水平,于2022年4月-9月在贵州省黎平县中潮镇上黄村开展氮肥减量施用对水稻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氮处理下水稻生长季干物质积累量变幅在2.3... 以最高施氮量225 kg/hm^(2)为基础依次递减,共设计4个施氮水平,于2022年4月-9月在贵州省黎平县中潮镇上黄村开展氮肥减量施用对水稻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氮处理下水稻生长季干物质积累量变幅在2.38~18.07 t/hm^(2)。其中,在施氮量150 kg/hm^(2)时干物质累积量最大,为18.07 t/hm^(2)。不同氮肥施用量下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均随着施氮量增加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施氮量150 kg/hm^(2)时取得最大值,同时氮素吸收利用率等指标也较施氮量225 kg/hm^(2)有较大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肥减施 物质积累量 产量 氮素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磷施肥对寒地水稻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魏媛媛 司洋 +5 位作者 刘梦红 张兴梅 赵海成 李红宇 郑桂萍 吕艳东 《上海农业学报》 2020年第2期48-53,共6页
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研究了减磷施肥和苗田与本田磷肥分配比例对寒地水稻干物质生产、根部性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减磷15%处理下,寒地水稻穗数高于常规施磷处理;在减磷30%处理下,寒地水稻的结实率有效增加,但... 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研究了减磷施肥和苗田与本田磷肥分配比例对寒地水稻干物质生产、根部性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减磷15%处理下,寒地水稻穗数高于常规施磷处理;在减磷30%处理下,寒地水稻的结实率有效增加,但穗数、穗粒数和产量明显下降.在苗田与本田磷肥分配比例20∶80处理下,寒地水稻的根部性状较好;在苗田与本田磷肥分配比例40∶60处理下,寒地水稻的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显著或极显著高于苗田与本田磷肥分配比例0∶100处理.可见,减磷15%处理配合苗田与本田磷肥分配比例40∶60处理为最优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磷肥 物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机插栽培的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特性分析 被引量:18
15
作者 刘琦 胡剑锋 +3 位作者 周伟 杨志平 陈勇 任万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5-46,共12页
【目的】阐明机插栽培对不同类型水稻的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特性的影响,为四川盆地机插秧的推广、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提供依据。【方法】于2012年在四川盆地以中籼中熟杂交稻、中籼迟熟杂交稻、粳稻三类共计10个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类型水... 【目的】阐明机插栽培对不同类型水稻的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特性的影响,为四川盆地机插秧的推广、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提供依据。【方法】于2012年在四川盆地以中籼中熟杂交稻、中籼迟熟杂交稻、粳稻三类共计10个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在机插栽培条件下的干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特性。【结果】1)三种不同类型品种的水稻移栽后干物质积累均很好地符合Logistic曲线。中籼中熟杂交稻、中籼迟熟杂交稻物质积累均较快,缓增期短,快增期长,物质积累有一定优势;粳稻物质积累速率小,渐增期、缓增期较长,快增期短,物质积累处于劣势。2)三种类型水稻品种相比,在成熟期中籼中熟杂交稻营养器官干物质所占比例最低,生殖器官干物质所占比例最高;中籼迟熟杂交稻成熟期叶片占比最高,而粳稻则是茎鞘比例高、穗比例低。3)中籼中熟杂交稻、中籼迟熟杂交稻的茎鞘、叶片物质输出率和物质转化率均为正值,但粳稻茎鞘物质输出率、转化率和叶片物质转化率均小于0,叶片物质输出率也仅为1.26%。4)中籼中熟杂交稻的产量、每穗实粒数、籽粒充实率、充实度最高,中籼迟熟杂交稻的结实率、千粒重最大,粳稻的有效穗数、成穗率最高,说明籼稻产量主要与穗部性状有关,而粳稻主要与田间有效穗数有关。【结论】在四川盆地的机插栽培条件下,杂交籼稻需提高其有效穗数、成穗率;粳稻需筛选大穗型品种,提高每穗粒数和籽粒充实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机插 物质生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面施硅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奇华 孙召文 +4 位作者 信彩云 赵庆雷 王瑜 周学标 马加清 《山东农业科学》 2017年第5期86-87,共2页
为探索硅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效应,本试验以常规粳稻品种圣稻14为材料,研究拔节期叶面喷施硅肥对水稻灌浆期剑叶SPAD值、干物质重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施硅可显著提高水稻剑叶SPAD值及叶片、茎鞘、穗的干... 为探索硅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效应,本试验以常规粳稻品种圣稻14为材料,研究拔节期叶面喷施硅肥对水稻灌浆期剑叶SPAD值、干物质重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施硅可显著提高水稻剑叶SPAD值及叶片、茎鞘、穗的干物质重,产量也得到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施硅 物质 产量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产水稻的干物质生产特性研究 被引量:217
17
作者 杨惠杰 李义珍 +2 位作者 杨仁崔 姜照伟 郑景生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65-270,共6页
以我国近年育成的超高产水稻品种为材料 ,在福建龙海和云南涛源研究分析了超高产水稻品种的高产生理特性。结果表明超高产水稻品种积累了高额的生物量。稻谷产量随干物质积累总量的增加而提高 ,产量主要取决于生物产量的高低 ,而收获指... 以我国近年育成的超高产水稻品种为材料 ,在福建龙海和云南涛源研究分析了超高产水稻品种的高产生理特性。结果表明超高产水稻品种积累了高额的生物量。稻谷产量随干物质积累总量的增加而提高 ,产量主要取决于生物产量的高低 ,而收获指数对稻谷产量的贡献较小。超高产水稻干物质生产优势在中期和后期 ,产量随中期和后期干物质净积累量的增加而提高。中期和后期的群体生长率 (CGR)与产量呈高度正相关 ,而前期 CGR与产量的关系不密切。茎叶干物质输出量构成籽粒产量平均为 2 4% (福建龙海 )和 33% (云南涛源 ) ,茎叶干物质输出量和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均与稻谷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同一地点 ,对干物质积累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超高产品种 物质生产 群体生长率 物质运转 高产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方式与种植密度对寒地水稻产量及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85
18
作者 赵黎明 李明 +3 位作者 郑殿峰 顾春梅 那永光 解保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9-169,共11页
该研究旨在探讨灌溉方式与密度对水稻产量和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及其互作效应,这对指导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有重要意义。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垦稻24为试验材料,设置重干湿交替灌溉(W1)、轻干湿交替灌溉(W2)和浅水灌溉(W3)3种灌... 该研究旨在探讨灌溉方式与密度对水稻产量和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及其互作效应,这对指导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有重要意义。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垦稻24为试验材料,设置重干湿交替灌溉(W1)、轻干湿交替灌溉(W2)和浅水灌溉(W3)3种灌溉处理及行株距为30 cm×10 cm(D1)、30 cm×12 cm(D2)和30 cm×14 cm(D3)3种密度水平,分析水密处理对寒地水稻产量形成和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灌溉方式下,对干物质积累、光合物质生产、产量构成及产量的整体作用效果表现为W2〉W3〉W1,其中W2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加了水稻千粒重和结实率,实际产量较W3和W1处理增幅分别为5.05%和27.89%;W2处理有效的控制了无效分蘖,明显提高成穗率,降低植株高度和倒3、4节间长度,但叶片生长速度慢于W3处理。各密度水平下,对抽穗后生物产量、茎鞘干物质运转以及最终籽粒产量的作用效果均以D2处理最佳;而D3处理的叶片生长快于D2和D1处理,并伴有增叶出现。灌溉方式与密度交互作用下,各水密处理对寒地水稻叶龄值、茎蘖数、成穗率、抽穗期粒叶比、干物质积累量、抽穗后茎鞘干物质转运和光合物质生产、产量构成及产量的影响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互作效应,以轻干湿交替灌溉方式与行株距30 cm×10 cm密度组合(W2D1)效果最佳,与其它处理相比,实现了5.0-8.5%产量增幅,该处理组合的增产途径是粒叶比高,叶面积指数高,光合物质积累多,形成高质量群体;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量大,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高,光合物质生产能力强,茎鞘物质输出与转运合理,具有较高的有效穗数、高结实率和高千粒重,最终籽粒产量高。综合分析表明,轻干湿交替灌溉方式与行株距30 cm×10 cm密度组合模式合模式更适合在目前寒地水稻高产、高效栽培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光合 密度 寒地水稻 产量 物质生产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卷叶性状生理生态效应的研究 Ⅱ.光合特性、物质生产与产量形成 被引量:40
19
作者 郎有忠 张祖建 +2 位作者 顾兴友 杨建昌 朱庆森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883-887,共5页
以两个珍汕 97B为遗传背景的卷叶近等基因系分别与明恢 6 3所配的、叶型为半卷及平展的杂交组合为材料 ,进行栽培密度试验 ,对光合特性、物质生产与产量形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卷叶的单叶正面光合速率稍低于平展叶 ,而其背面光合速率... 以两个珍汕 97B为遗传背景的卷叶近等基因系分别与明恢 6 3所配的、叶型为半卷及平展的杂交组合为材料 ,进行栽培密度试验 ,对光合特性、物质生产与产量形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卷叶的单叶正面光合速率稍低于平展叶 ,而其背面光合速率稍高于平展叶 ,叶片中后期衰老程度 ,卷叶显著小于展叶 ;群体光合速率、群体干物质生产以及产量 ,均为低密度群体下 ,卷叶低于展叶组合 ,而中、高密度下高于展叶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卷叶 光合特性 物质生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生态条件下氮素调控对不同栽培方式水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3
20
作者 李旭毅 孙永健 +4 位作者 程洪彪 郑宏祯 刘树金 胡蓉 马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73-781,共9页
以Ⅱ优498水稻为试材,在温江和汉源两种生态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及氮肥运筹方式对宽窄行、三角形、扩行减株稀植和抛秧栽培4种栽培方式水稻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栽培方式在两地最佳施氮量均为N 180 kg/... 以Ⅱ优498水稻为试材,在温江和汉源两种生态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及氮肥运筹方式对宽窄行、三角形、扩行减株稀植和抛秧栽培4种栽培方式水稻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栽培方式在两地最佳施氮量均为N 180 kg/hm2。在此施氮量下,宽窄行和三角形栽培氮肥运筹措施以基肥∶蘖肥∶穗肥比例为6∶3∶1最佳,扩行减株稀植栽培方式以5∶2∶3最佳,抛秧栽培温江点和汉源点分别为4∶1∶5和5∶2∶3最佳。不同栽培方式在温江点均可通过适宜的氮肥调控,提高群体颖花量和生物产量而获得高产;汉源点三角形栽培通过适宜的氮肥调控措施不仅生物产量极显著提高,还维持了较高的收获指数(H I),增产潜力显著高于其他栽培方式。此外,宽窄行栽培较扩行减株稀植栽培具有一定的边际效应,生态条件和氮肥调控措施的改变对其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与后期群体大小和温光条件有关;抛秧栽培抽穗前干物质生产优势明显,在不同生态条件下采取适宜的氮肥后移措施来提高其抽穗后的干物质积累是其高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生态条件 栽培方式 氮素调控 物质积累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