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明清时期冀西北地区的稻作变迁
- 1
-
-
作者
孙杰伟
-
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
出处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98,共10页
-
基金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长城文化带研究”(项目编号:18ZDA05)。
-
文摘
通过全面查阅方志等资料,本文对明清时期冀西北的稻作变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明代前中期由于外来人口不断涌入,水稻随之进入宣府镇境内,本阶段稻作规模小,且多以占种地形式分散在各路牧地,发展十分缓慢。隆庆、万历年间宣府镇东路地区迎来一轮稻作发展的热潮,胡思伸等地方官员相继在保安、怀来、延庆等地进行大规模开渠营稻,总规模达数千顷。清初冀西北稻作即陷入严重衰退状态,明代为宣府镇东路的产稻区此时均大幅萎缩。虽然如此,清代本地区仍出现许多新的稻作地点,一些河流的支流及燕山地区均开始种稻。明清冀西北稻作受到自然环境、社会背景、稻租政策以及思想观念等多重因素影响。
-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冀西北
水稻:水环境
-
Keywords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northwest Hebei
rice
water environment
-
分类号
K248
[历史地理—中国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