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分形维数的掺增稠剂新拌水泥浆体显微结构的研究
1
作者 左彦峰 陶俊旭 +2 位作者 张艺劼 韩小华 李崇智 《混凝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1-36,共6页
采用超景深显微镜对掺生物胶等增稠剂新拌水泥浆体进行了观察,并进行图像处理和线性回归,得到了各浆体的分形维数,发现:增稠剂会增大新拌水泥浆体内部聚集体的分形维数即聚集体尺寸,增稠剂对提高聚集体尺寸能力的排序为温轮胶>黄原胶... 采用超景深显微镜对掺生物胶等增稠剂新拌水泥浆体进行了观察,并进行图像处理和线性回归,得到了各浆体的分形维数,发现:增稠剂会增大新拌水泥浆体内部聚集体的分形维数即聚集体尺寸,增稠剂对提高聚集体尺寸能力的排序为温轮胶>黄原胶>15W HPMC≈10W HPMC≈3W HPMC;掺入增稠剂后聚集体尺寸随时间的增加能力降低,由小到大的顺序为温轮胶<15W HPMC≈10W HPMC≈3W HPMC<黄原胶;随分形维数即聚集体尺寸的增加,新拌水泥浆体的流动性降低,屈服应力增加,在分形维数达到1.75后逐渐趋向于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稠剂 生物胶 新拌水泥浆 显微结构 分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作用对土壤微团聚体特征及分形维数的影响 被引量:44
2
作者 王展 张玉龙 +1 位作者 虞娜 邹洪涛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3-88,共6页
为了研究冻融作用对土壤微团聚体特征和分形维数的影响,本试验以东北地区典型土壤-棕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人工控温冻融培养,测定分析不同含水量条件下,不同冻融频次处理后土壤水稳性微团聚体组成、平均质量比表面积(MWSSA)、平均质量... 为了研究冻融作用对土壤微团聚体特征和分形维数的影响,本试验以东北地区典型土壤-棕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人工控温冻融培养,测定分析不同含水量条件下,不同冻融频次处理后土壤水稳性微团聚体组成、平均质量比表面积(MWSSA)、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分形维数(D)等特征指标。结果表明:供试土壤经冻融循环处理后,不同粒级微团聚体含量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除0.005~0.001 mm外,含水量对其他粒级微团聚体含量的影响均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冻融次数对各级微团聚体含量均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土壤平均质量比表面积随着冻融次数和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土壤平均质量直径随冻融次数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分形维数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呈波动式变化。冻融处理使土壤微团聚体的稳定性先增强后减弱,适宜含水量可增加土壤微团聚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作用 土壤 团聚 分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色土坡耕地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与有机碳关系 被引量:17
3
作者 赵鹏 史东梅 +1 位作者 赵培 朱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137-144,共8页
为深入理解有机碳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采用干筛法和重铬酸钾外加热法并基于相关分析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紫色土耕地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D)与有机碳(SOC)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和土层间D与SOC均存在差异,变化范围分别为2.376... 为深入理解有机碳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采用干筛法和重铬酸钾外加热法并基于相关分析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紫色土耕地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D)与有机碳(SOC)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和土层间D与SOC均存在差异,变化范围分别为2.376-2.603、3.54-12.07 g/kg,均值都随土层变深呈递减趋势。全样本(n=36,不区分处理和土层)中D与SOC显著相关,但并非简单相关。进一步对D与各粒级有机碳含量(fSOC)的相关分析表明,在全样本中二者相关性显著,且随粒级的减小相关程度变大。不同施肥处理和土层间的相关分析中二者相关性又表现不同:除对照CK,其他处理的呈现多组显著相关,耕作层(0-20 cm)多组的相关性都很微弱,而犁底层(〉20-30 cm)的多个组却显著相关。分析认为,这与不同施肥处理所提供的碳源在团聚体形成过程中所起作用的差异有关,该差异将使团聚体形成各自的特点从而表现出各自的分形特征;并且D与fSOC相关性的差异是团聚体中大小颗粒间结构相似程度的反映,体现出各级团聚体在形成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否具有一致性,表明该相关关系对形成土壤结构的主导影响因素具有表征作用。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认识和理解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的影响因素、物理意义以及对土壤结构的表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分形 有机碳 相关性 土壤团聚 不同施肥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花椒种植对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和生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唐海龙 龚伟 +5 位作者 王景燕 周星宇 赵昌平 周于波 黄帅 林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0-97,106,共9页
【目的】研究坡耕地转变为青花椒林地和弃耕地后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分形维数和土壤肥力变化,以及分形维数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为坡耕地退耕后青花椒种植和土壤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川东丘陵区青花椒林(2,5,9和14年,分别以QHJ-2、Q... 【目的】研究坡耕地转变为青花椒林地和弃耕地后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分形维数和土壤肥力变化,以及分形维数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为坡耕地退耕后青花椒种植和土壤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川东丘陵区青花椒林(2,5,9和14年,分别以QHJ-2、QHJ-5、QHJ-9和QHJ-14表示)、弃耕地(14年,QGD)和坡耕地(CK)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养分含量、酶活性与微生物数量,运用分形模型和隶属函数法分别计算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和土壤肥力综合值,并探讨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D)、特征微团聚体组成比例(PCM)和粒径<0.02mm与2~0.02mm土壤微团聚体含量的比值(RMD)与土壤肥力间的关系。【结果】坡耕地退耕为青花椒林和弃耕地促进了大粒径土壤微团聚体含量的增加和小粒径土壤微团聚体含量的降低。坡耕地转变为青花椒林地后,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均显著增加,相同退耕年限下,青花椒林地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均优于弃耕地。土壤肥力综合值表现为QHJ-14>QHJ-9>QGD>QHJ-5>QHJ-2>CK。土壤PCM、RMD和D均随着青花椒种植年限的延长而降低。土壤PCM、RMD和D与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及土壤肥力综合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坡耕地种植青花椒和弃耕有利于改善土壤微团聚体的组成,促进小粒径微团聚体向大粒径微团聚体聚合,能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土壤PCM、RMD和D可作为坡耕地退耕后土壤肥力变化的综合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花椒 团聚 分形 土壤肥力 生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剂对粘质潮土团聚体特征及分形维数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马征 张柏松 +3 位作者 徐长英 董晓霞 边文范 郑福丽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37-341,共5页
为评价复合功能改良剂(NSA)对板结土壤的改良效果,通过小白菜盆栽试验,研究NSA对滨州粘质潮土的理化性状、土壤团聚体数量、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NSA可降低土壤容重、比重和pH值,提高土壤总孔隙度;施用NSA显著增加了0.5~... 为评价复合功能改良剂(NSA)对板结土壤的改良效果,通过小白菜盆栽试验,研究NSA对滨州粘质潮土的理化性状、土壤团聚体数量、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NSA可降低土壤容重、比重和pH值,提高土壤总孔隙度;施用NSA显著增加了0.5~1mm和0.25~0.5mm的团聚体含量,显著降低了〈0.05mm的团聚体含量,施用0.5%和1.0%的NSA后,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总含量(R0.25)比CK分别显著提高67.14%和141.58%,NSA可将团聚体聚合成更大粒径来实现对土壤结构的改良;添加NSA使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显著提高,土壤不稳定团粒指数(ELT)显著降低;分形维数(D)随着NSA的添加而减少。施用NSA可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并提高其稳定性,对土壤结构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这对进一步研制多功能的土壤改良剂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改良剂 平均重量直径 几何平均直径 团聚 分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垦对土壤颗粒组成、分形维数、团聚体影响 被引量:14
6
作者 李涵韬 余健 +1 位作者 方凤满 王菲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16,21,共7页
徐州市铜山县柳新采煤塌陷复垦区的井工采煤区土地塌陷及复垦对土壤颗粒组成、土壤结构、容重等造成严重影响。借助激光粒度仪检测了塌陷地及其复垦土壤颗粒粒径分布,分别采用干筛和湿筛法对团聚体进行了筛分。运用分形原理研究了土壤... 徐州市铜山县柳新采煤塌陷复垦区的井工采煤区土地塌陷及复垦对土壤颗粒组成、土壤结构、容重等造成严重影响。借助激光粒度仪检测了塌陷地及其复垦土壤颗粒粒径分布,分别采用干筛和湿筛法对团聚体进行了筛分。运用分形原理研究了土壤的分形维数,并采用团聚体平均直径、破坏率、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等指标分析了复垦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颗粒组成在塌陷地和未塌陷地区总体表现为上层到下层黏粒含量逐渐增加、粉粒逐渐减少;复垦对土壤颗粒组成进了重新分配,层次间表现明显紊乱特征。土壤分形维数变化范围在2.00~2.20之间,平均分形维数表现为未塌陷地〉复垦土壤〉塌陷地,分别为2.193、2.164、2.086,复垦土壤表现为复垦14 a〉复垦24 a〉复垦1 a。复垦过程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比例、团聚体平均直径均有很大程度提高,且复垦时间越长,提高越大,水稳性团聚体破坏度逐渐降低,团聚体稳定性也逐渐增强。统计分析表明,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土壤颗粒组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复垦重建过程改善了塌陷地土壤状况,土壤颗粒组成、分形维数及团聚体结构趋于向正常土壤方向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塌陷地 复垦土壤 土壤颗粒组成 分形 土壤团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模式对核桃幼林土壤微团聚体组成与分形维数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伍家辉 罗永飞 +6 位作者 龚伟 王景燕 杨文龙 唐海龙 李灵聪 周楷玲 刘江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69-76,共8页
【目的】筛选核桃林下适宜的复合种植模式,并分析其对培肥土壤和提高林地经济效益的影响。【方法】在四川省雅安市大渡河干热河谷区,于核桃林下设置了4种种植模式,即核桃+甘蓝+甘蓝(HGG)、核桃+甘蓝+马铃薯(HGM)、核桃+白菜+大豆(HBD)... 【目的】筛选核桃林下适宜的复合种植模式,并分析其对培肥土壤和提高林地经济效益的影响。【方法】在四川省雅安市大渡河干热河谷区,于核桃林下设置了4种种植模式,即核桃+甘蓝+甘蓝(HGG)、核桃+甘蓝+马铃薯(HGM)、核桃+白菜+大豆(HBD)、核桃纯林(HCK),并以农地(玉米+马铃薯,NCK)为对照,测定不同种植模式林下土壤的微团聚体组成和分形维数(D)、物理性质、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数量,并探讨D和特征微团聚体组成比例(PCM)、微团聚体各粒级含量及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的关系。【结果】与NCK相比,4种复合种植模式林下土壤中的粒径>0.25 mm土壤微团聚体含量均显著增加,粒径<0.02 mm土壤微团聚体含量显著降低;不同种植模式林下土壤的D和PCM值由大到小依次表现为NCK>HCK>HBD>HGM>HGG。与NCK相比,HGG、HGM、HBD、HCK种植模式的土壤自然含水量及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分别增加12.2%~50.4%,2.4%~14.8%,2.8%~29.1%和2.6%~23.1%,体积质量降低4.6%~17.6%;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分别增加5.1%~14.9%,3.9%~12.5%和25.1%~112.5%;细菌、放线菌、真菌和总微生物数量分别增加21.4%~54.3%,19.2%~58.1%,17.8%~58.4%和21.2%~54.6%。相关分析表明,D和PCM值与土壤自然含水量、孔隙度、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数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体积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大渡河干热河谷区采用"核桃+甘蓝+甘蓝"种植模式,能有效改善核桃幼林林下土壤微团聚体组成,降低土壤D和PCM,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数量,是该地区最佳的核桃林下复合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幼林 种植模式 林地效益 土壤微团聚 土壤分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作用下粘性土壤破碎体的分形维数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18
8
作者 孟凤英 丁启朔 +2 位作者 鹿飞 丁为民 潘根兴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8-111,124,共5页
给出冲击破碎分析的两倍尺度控制约定,研究粘结态土壤破碎体生成的影响因素,建立了土壤破碎体分形维数与落锤质量、冲击行程、土壤含水率、破碎比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破碎体的分形维数与落锤质量及冲击行程没有联系,但分形维数... 给出冲击破碎分析的两倍尺度控制约定,研究粘结态土壤破碎体生成的影响因素,建立了土壤破碎体分形维数与落锤质量、冲击行程、土壤含水率、破碎比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破碎体的分形维数与落锤质量及冲击行程没有联系,但分形维数与土壤含水率及破碎比能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另外,通过比较得知土壤在冲击作用下的破碎体分形维数远远低于植被土样的分形维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性土壤 冲击破碎 破碎分形 颗粒尺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絮凝体的DLA分形模拟及其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 被引量:21
9
作者 金鹏康 王晓昌 郭坤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9,共5页
运用有限扩散凝聚(DLA)模型对絮凝体的成长过程进行了二维模拟.模拟絮凝体分别采用密度函数法、回转半径法、图像分析法进行分形维数计算,分形维数均随模拟絮凝体尺寸的增大而减小.三种计算方法的结果显示,密度函数法和回转半径法得到... 运用有限扩散凝聚(DLA)模型对絮凝体的成长过程进行了二维模拟.模拟絮凝体分别采用密度函数法、回转半径法、图像分析法进行分形维数计算,分形维数均随模拟絮凝体尺寸的增大而减小.三种计算方法的结果显示,密度函数法和回转半径法得到的分形维数基本相当,但图像分析法所得到的分形维数较小,约为密度函数法和回转半径法所得到的分形维数的0·8左右,其原因可能是图像分析过程中计算机对图像的识别误差所致.以DLA模型模拟得到的絮凝体内部的孔隙率随絮凝体尺寸的增大而增加.絮凝体中孔隙率的增加是絮凝体密度减小、结构松散的主要原因,也是絮凝体分形维数降低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凝 有限扩散凝聚模型 分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斗部壳体爆炸破片体/线分形维数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云川 朱建军 +4 位作者 郑宇 李文彬 王晓鸣 乔相信 李瑞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499-1506,共8页
为研究爆炸瞬时情况下金属壳体破碎形成破片的形状特征规律,设计了壳体爆炸破碎形成破片回收试验,来研究瞬时破碎条件下破片分布及内在关系。通过借鉴体/线分形维数测定数学模型,并应用MATLAB软件中数学算法对描述破片质量或大小分布特... 为研究爆炸瞬时情况下金属壳体破碎形成破片的形状特征规律,设计了壳体爆炸破碎形成破片回收试验,来研究瞬时破碎条件下破片分布及内在关系。通过借鉴体/线分形维数测定数学模型,并应用MATLAB软件中数学算法对描述破片质量或大小分布特征的体分形维数D3以及描述破片迎风面投影轮廓特征的线分形维数D1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表明:爆炸条件下壳体破碎形成破片质量分布和形貌特征均满足统计自相似性,可以用分形维数来表征;计算获得破片平均体分形维数为2.385 9,平均线分形维数为1.298 7,二者之间满足D3+2D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斗部壳 爆炸破碎 分形 质量分布 破片轮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不同生境土壤结构体分形维数研究 被引量:20
11
作者 刘毅 李世清 李生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6-92,100,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生境条件下土壤结构体分形维数及其与主要土壤特性的关系。【方法】根据植被和土壤类型,从黄土高原不同地域分别采集22个0~20cm土层土壤样品,利用干筛法测定其结构体组成,分析土壤结构体分形维数及其影响因子。【... 【目的】研究不同生境条件下土壤结构体分形维数及其与主要土壤特性的关系。【方法】根据植被和土壤类型,从黄土高原不同地域分别采集22个0~20cm土层土壤样品,利用干筛法测定其结构体组成,分析土壤结构体分形维数及其影响因子。【结果】黄土高原22个土壤样品结构体的分形维数为2.267~2.843。土壤类型不同,其土壤结构体的分形维数具有明显的差异,分形维数表现为干润砂质新成土〉黄土正常新成土〉简育干润均腐土〉土垫旱耕人为土。回归分析发现,土壤结构体分形维数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5919和-0.6407(n=22)。对黄土正常新成土,除5~10mm结构体外,土壤结构体分形维数与各粒径含量均呈现出明显的线性关系,正负相关性以0.25mm为界,即其分形维数与〉0.25mm的结构体含量呈负相关,与〈0.25mm的结构体含量呈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结构体分形维数与0~0.25,1~2,2~5,5~10mm结构体含量的偏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而与0.25~1mm结构体含量的偏相关系数不显著。【结论】在黄土高原地区,土壤结构体分形维数随纬度增加而增加,土垫旱耕人为土结构体分形维数最低,干润砂质新成土结构体分形维数最高,同时土壤结构体的分形也受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分形维数表现为人工林地〉农地〉自然林地〉裸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结构 分形 黄土高原 土壤生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铁基硅混凝剂形成铅絮体的分形维数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于衍真 孙勇 +2 位作者 谭娟 程磊 周玉兴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86-191,共6页
利用高铁基硅混凝剂及聚磷硫酸铁(PPFS)对含铅工业废水进行处理,考察含铅工业废水处理过程中分形维数对铅絮体的影响以及与铅离子去除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模拟的含铅工业废水,高铁基硅混凝剂的最佳投药量(体积分数)为3.5×10-3... 利用高铁基硅混凝剂及聚磷硫酸铁(PPFS)对含铅工业废水进行处理,考察含铅工业废水处理过程中分形维数对铅絮体的影响以及与铅离子去除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模拟的含铅工业废水,高铁基硅混凝剂的最佳投药量(体积分数)为3.5×10-3,最佳的pH值为9.5,在此最佳条件下,铅絮体的分形维数最大,铅絮体最为密实,铅离子的去除率也最高,分形维数与铅离子去除率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对于实际含铅工业废水,高铁基硅混凝剂的最佳投量为8×10-3,除率为92.5%,效果要好于PPFS;两种混凝剂的分形维数与铅离子去除率之间同样有良好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基硅混凝剂 分形理论 分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蚀砂浆锚固体形貌特征及分形维数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桂林 李天琦 季希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9-108,共10页
在砂浆锚固体腐蚀物理实验过程中所获得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的基础上,通过图像处理技术提取了砂浆锚固体微观形貌特征,利用分形理论对形貌特征进行了定量描述,并建立了分形维数和砂浆锚固体的宏观粘结强度之间的关系,最后进行压汞试... 在砂浆锚固体腐蚀物理实验过程中所获得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的基础上,通过图像处理技术提取了砂浆锚固体微观形貌特征,利用分形理论对形貌特征进行了定量描述,并建立了分形维数和砂浆锚固体的宏观粘结强度之间的关系,最后进行压汞试验,并与SEM图像处理的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腐蚀时间的增加,受力工况和未受力工况下锚固体的孔隙率均成线性增大,孔隙数量逐渐减少,孔隙的分形维数逐渐降低,分形维数和孔隙率成负线性关系;随着分形维数的减小,砂浆锚固体的粘结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压汞试验的测试结果与图像处理的结果对比,发现误差在5%~7%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处理 砂浆锚固 孔隙率 分形 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原水絮体分形及分形维数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秉涛 李瑞涛 刘海员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5-36,39,共3页
水的混凝处理过程中,絮凝体的结构具有分形构造特征,直接影响着水处理的固液分离效果,若絮凝体较为密实,形态结构紧凑,则易于沉降。依据分形理论,以郑州段黄河原水为研究对象,借助电子显微镜和图像分析系统,考察了絮凝体分形维数与混凝... 水的混凝处理过程中,絮凝体的结构具有分形构造特征,直接影响着水处理的固液分离效果,若絮凝体较为密实,形态结构紧凑,则易于沉降。依据分形理论,以郑州段黄河原水为研究对象,借助电子显微镜和图像分析系统,考察了絮凝体分形维数与混凝剂投量、沉后水浊度、UV254、CODMn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絮体分形维数的变化能够很好地反映絮凝程度及处理效果,可作为自来水厂进行混凝控制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给水处理 絮凝 图像分析 分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丹参种植区土壤水稳性团粒分形维数与基本特性的关系 被引量:2
15
作者 何彪 严铸云 +2 位作者 沈昱翔 黄文丽 郭晓恒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0期5901-5905,共5页
[目的]研究土壤水稳性团粒分形维数及其与团粒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为防止土壤退化、减少土壤侵蚀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利用分形理论对山东、河南和四川等丹参主要种植区根际、根间和空白土壤水稳性团粒的分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河南... [目的]研究土壤水稳性团粒分形维数及其与团粒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为防止土壤退化、减少土壤侵蚀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利用分形理论对山东、河南和四川等丹参主要种植区根际、根间和空白土壤水稳性团粒的分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河南栾川土壤根际、根间土壤水稳性团粒分形维数最小,四川集凤空白土壤水稳性团粒分形维数最小,河南栾川次之;根际土壤水稳性团粒的分形维数为2.569 0~2.937 7,根际土壤分形维数与<0.25 mm粒级团粒含量呈0.01水平显著正相关;根间土壤团粒的分形维数为2.694 0~2.942 8,根间土土壤团粒分形维数与1.00~0.50、<0.25 mm粒级团粒含量呈0.01水平显著相关;空白土壤团粒的分形维数为2.709 6~2.965 1,空白土壤分形维数与<0.25 mm粒级团粒含量呈0.01水平显著正相关。[结论]土壤水稳性团粒分形维数与粒径>0.25 mm土壤水稳性团粒总量、稳定性系数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土壤团粒 水稳性团粒 分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团聚体抗蚀性研究
16
作者 马海霞 刘小荣 +4 位作者 鱼海霞 常军霞 张文祥 赵金华 栾秀萍 《中国水土保持》 2025年第3期82-86,共5页
黄土丘陵沟壑区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以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安家沟流域为研究区,以撂荒地、小麦地、沙棘地、油松地、紫花苜蓿地5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试验的方式采用静水崩解法分析不同粒径... 黄土丘陵沟壑区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以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安家沟流域为研究区,以撂荒地、小麦地、沙棘地、油松地、紫花苜蓿地5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试验的方式采用静水崩解法分析不同粒径、不同坡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团聚体崩解速率,并计算水稳性指数和分形维数;采用WinRHIZO根系分析系统测定植物根重密度、根表面积等根系特征参数值,分析土壤团聚体水稳性指数和植物根系特征参数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水稳性指数排序为粒径1 mm的>粒径2 mm的>粒径5 mm的>粒径10 mm的,不同坡度土壤团聚体水稳性指数排序为坡度5°的>坡度10°的>坡度20°的>坡度15°的,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水稳性指数排序为紫花苜蓿地的>沙棘地的>撂荒地的>油松地的>小麦地的。②紫花苜蓿地的各根系参数值最大,小麦地的最小。③小麦地粒径>20.00 mm的土壤团聚体质量占比最高,粒径≤0.25 mm的土壤团聚体质量占比最低,分形维数最小;紫花苜蓿地粒径>20.00 mm的土壤团聚体质量占比最低,粒径<0.25 mm的土壤团聚体质量占比最高,分形维数最大。④土壤团聚体水稳性指数与根系特征参数值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紫花苜蓿地的相关性最强,小麦地的相关性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 团聚 抗蚀性 分形 安家沟流域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水混凝过程中絮体分形维数与运行优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彭柱 李嘉鑫 +2 位作者 伍薇 刘菁 田一梅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52-158,共7页
文章以华北地区某再生水厂原水为试验用水,针对其浊度低、水质成分复杂的特点,将分形理论应用于再生水混凝过程分析与最佳运行参数的确定。在小试和中试试验中,通过水下微摄像装置对絮体产生、变化过程的记录分析,研究了絮体分形维数随... 文章以华北地区某再生水厂原水为试验用水,针对其浊度低、水质成分复杂的特点,将分形理论应用于再生水混凝过程分析与最佳运行参数的确定。在小试和中试试验中,通过水下微摄像装置对絮体产生、变化过程的记录分析,研究了絮体分形维数随原水水质、药剂投加及水力条件的变化规律,确定了p H值、PAC投量、前加氯量以及搅拌强度的最佳运行参数,建立了混凝絮体分形维数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絮体具有良好的分形特性,其沉淀后的出水浊度与分形维数显著相关,模型预测误差较小,可有效预测沉淀出水水质,并指导水厂及时调整混凝运行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水 混凝 结构 分形 出水浊度 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MDAAC协同处理地表水絮体分形维数研究
18
作者 章立 刘秉涛 丛海扬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64-66,共3页
试验分别选用聚合铁(PFS)与聚合铝(PAC)处理地表原水,以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为助凝剂,考察PDMDAAC助凝后絮体形态变化,絮体图像用显微摄像系统分析,计算絮凝体的分形维数。结果表明:在郑州市东风渠原水处理中,投加无机絮凝... 试验分别选用聚合铁(PFS)与聚合铝(PAC)处理地表原水,以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为助凝剂,考察PDMDAAC助凝后絮体形态变化,絮体图像用显微摄像系统分析,计算絮凝体的分形维数。结果表明:在郑州市东风渠原水处理中,投加无机絮凝剂35 mg/L、PDMDAAC 1.0 mL/L,PDMDAAC助凝效果显著,浊度明显降低,絮体密实;协同PFS处理后絮体的一维分形维数由1.099 6增大到1.140 4,二维分形维数由1.520 9增大到1.544 3;协同PAC处理前后絮体的一维分形维数由1.038 0增大到1.046 8,二维分形维数由1.303 2增大到1.394 6;絮体大小和密实度可以从形态学方面进行量化,一维、二维分形维数均可以,二维分形维数更切合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处理 絮凝 分形 PFS PAC PDMDAA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体节理形貌的分形维数与摩擦角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乃明 《岩土力学》 EI CSCD 1996年第3期54-58,共5页
在土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岩体节理的摩角是一个重要参数,该值的获取既费时又费力。本文首先简要介绍节理形貌的描述方法和分形几何理论,然后将分形理论引人岩体节理摩擦角的研究中,得出了用分形维数表示摩擦角的经验公式。
关键词 节理形貌 摩擦角 分形 岩石节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M对黄土高原主要土壤类型水稳性团聚体的改良效果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62
20
作者 曹丽花 赵世伟 +3 位作者 梁向锋 刘合满 杨永辉 赵勇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5-49,共5页
通过室内土柱培养,研究PAM对黑垆土、黄绵土、风沙土水稳性团聚体的改良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理和合理的施用浓度。结果表明,在浓度为0.05%~0.4%,PAM均可促进3种土壤>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并有效降低3种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改... 通过室内土柱培养,研究PAM对黑垆土、黄绵土、风沙土水稳性团聚体的改良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理和合理的施用浓度。结果表明,在浓度为0.05%~0.4%,PAM均可促进3种土壤>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并有效降低3种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改善土壤结构;方差分析表明,PAM改良3种土壤结构的机理是一致的,将<1 mm的水稳性团聚体聚合为更大粒径的水稳性团聚体,使>1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PAM改良黑垆土、黄绵土和风沙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达到显著水平时的浓度也不相同,其适宜浓度分别为0.2%~0.4%,0.05%,0.05%。3种土壤的黏粒含量和有机质含量的差异,可能是影响PAM对不同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的改良效果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M 水稳性团聚 分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