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α-Al_2O_3在水相介质中的分散性能 被引量:6
1
作者 孙玉利 左敦稳 +2 位作者 朱永伟 王宏宇 卢文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02-706,共5页
在对纳米α-Al2O3粉体的Zeta电位进行测量的基础上,采用无机电解质类分散剂(SHP),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油酸,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以及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异丙醇胺(DIPA)对纳米α-Al2O3粉体进行了分散实验,系统... 在对纳米α-Al2O3粉体的Zeta电位进行测量的基础上,采用无机电解质类分散剂(SHP),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油酸,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以及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异丙醇胺(DIPA)对纳米α-Al2O3粉体进行了分散实验,系统研究了超声分散时间、表面活性剂种类和浓度对纳米α-Al2O3粉体在水相介质中分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超声时间的延长和分散剂浓度的增加,纳米α-Al2O3粉体的分散性均出现先增后降的变化规律,对于每一种分散剂均存在最佳超声时间和最佳浓度。纳米α-Al2O3粉体在水相介质中的最佳分散工艺为:超声时间40 min,浓度为1.5%的CTA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α-Al2O3粉体 分散性 水相介质 分散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能球磨法对水相介质中微米α-Al_2O_3分散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孙玉利 左敦稳 +2 位作者 祝晓亮 朱永伟 黎向锋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7-110,共4页
采用高能球磨与化学分散剂分散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球磨工艺参数及分散剂种类对微米α-Al2O3粉体分散性能的影响,探讨了配制稳定的微米α-Al2O3抛光液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球磨对微米α-Al2O3的分散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若加入分... 采用高能球磨与化学分散剂分散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球磨工艺参数及分散剂种类对微米α-Al2O3粉体分散性能的影响,探讨了配制稳定的微米α-Al2O3抛光液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球磨对微米α-Al2O3的分散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若加入分散剂共同进行球磨,在一定的工艺参数下,可以获得良好的分散效果。在球料比为10∶1,pH值为10.5,球磨机转速300r/min的条件下,得到均匀稳定的微米α-Al2O3分散液的最佳分散工艺为:球磨时间60min,SHP作为分散剂且质量分数为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能球磨法 微米α-Al2O3 水相介质 分散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微米SiC在水相介质中的分散性能
3
作者 邵雳 孙玉利 +3 位作者 吕程昶 夏保红 王勇 左敦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4-80,共7页
针对亚微米SiC粉体在水相介质中分散难的问题,首先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了球磨时间和超声时间对亚微米SiC在水相介质中分散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研究了分散剂种类、分散剂质量分数和pH值对亚微米SiC在水相介质中分散性能的... 针对亚微米SiC粉体在水相介质中分散难的问题,首先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了球磨时间和超声时间对亚微米SiC在水相介质中分散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研究了分散剂种类、分散剂质量分数和pH值对亚微米SiC在水相介质中分散性能的影响,并用悬浮液吸光度来评价亚微米SiC分散性能。结果表明:分散剂种类对亚微米SiC分散性能影响最大,其次是pH值,分散剂浓度影响最小;亚微米SiC在水相介质中的最佳分散工艺参数为:球磨60min,超声30min,分散剂聚乙烯亚胺(PEI)浓度3.0%,pH=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微米SiC 水相介质 分散性能 吸光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相介质中CO_(2)的水合转化效应及皮肤护理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婉萍 李旭艳 +4 位作者 孙志勇 王璐 张玉红 黄火星 张冬梅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82-1089,共8页
碳酸是一种生物效应分子,在皮肤护理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CO_(2)在水相介质中的水合转化效应是形成碳酸的关键,然而影响其水合转化的因素尚未得到全面研究。以护理性化妆品为研究基础,分别讨论了化妆品中常用原料在水相环境下对CO_... 碳酸是一种生物效应分子,在皮肤护理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CO_(2)在水相介质中的水合转化效应是形成碳酸的关键,然而影响其水合转化的因素尚未得到全面研究。以护理性化妆品为研究基础,分别讨论了化妆品中常用原料在水相环境下对CO_(2)水合转化效应的影响;讨论了CO_(2)极简配方体系的细胞相容性和人体功效性。结果表明,CO_(2)水合转化效应基本随流变调节剂黏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离子强度增强而降低;多元醇和乳化剂分子对CO_(2)水合转化的影响根据不同分子的性质各有不同。此外,CO_(2)对人角质形成细胞呈现优良的细胞相容性,含CO_(2)的化妆水与未涂抹样品的皮肤(对照组)相比下调了皮肤pH(由5.5到4.7),提升了皮肤水分含量(由27%到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水合转化效应 水相介质 溶解性 皮肤护理 日化原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对纳米CeO_2在水介质中分散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孙玉利 左敦稳 +2 位作者 王宏宇 朱永伟 李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1-74,共4页
在对纳米CeO2粉体的Zeta电位进行测量的基础上,采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油酸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对纳米CeO2粉体进行了分散实验,系统研究了超声分散时间、表面活性剂种类和浓度对纳米CeO2粉体在水相介质中分散稳定性... 在对纳米CeO2粉体的Zeta电位进行测量的基础上,采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油酸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对纳米CeO2粉体进行了分散实验,系统研究了超声分散时间、表面活性剂种类和浓度对纳米CeO2粉体在水相介质中分散稳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超声时间的延长,纳米CeO2粉体的分散稳定性出现先增后降的变化规律;分散剂种类和浓度不同,纳米CeO2的紫外吸收效果和可见光透光性也不同;对于每一种分散剂均存在最佳超声时间和最佳浓度。纳米CeO2粉体在水相介质中的最佳分散工艺为:超声时间10 min,浓度(质量分数)为2.0%的PV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CeO2粉体 分散 水相介质 分散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性介质原子吸收法测定银 被引量:1
6
作者 马重光 《岩矿测试》 CAS 1983年第2期136-137,I0005,共3页
近年来不少文献对氨性介质中原子吸收方法测定银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提出了异议。我们的工作也表明:和其它水相介质相比氨性介质测试结果常有偏低,稳定性也较差。经试验证实,其主要原因是银的共沉淀损失,其次是盐效应以及络离子转化不完全... 近年来不少文献对氨性介质中原子吸收方法测定银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提出了异议。我们的工作也表明:和其它水相介质相比氨性介质测试结果常有偏低,稳定性也较差。经试验证实,其主要原因是银的共沉淀损失,其次是盐效应以及络离子转化不完全。 本文着重探讨共沉淀现象对氨性介质中测定银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吸收法测定 氨性介质 盐效应 测定银 原子吸收方法 共沉淀 络离子 水相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硅微球颗粒解团聚研究(英文) 被引量:4
7
作者 田媛 杨俊杰 +2 位作者 赖雪 单新志 隋国荣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336-3342,共7页
二氧化硅微球颗粒在无水和水相介质中都极易发生团聚现象,进而严重影响该颗粒的特性研究。为了更好地使用和研究二氧化硅微球颗粒,需要进行解团聚工艺研究。实验研究了不同尺度的颗粒的团聚特性和现象,提出了一种工艺,该工艺方法可以很... 二氧化硅微球颗粒在无水和水相介质中都极易发生团聚现象,进而严重影响该颗粒的特性研究。为了更好地使用和研究二氧化硅微球颗粒,需要进行解团聚工艺研究。实验研究了不同尺度的颗粒的团聚特性和现象,提出了一种工艺,该工艺方法可以很好地实现大团聚的二氧化硅微球颗粒的解团聚。经过尼康显微镜观察,显示该工艺不仅很好地完成了二氧化硅微球的解团聚,而且提高了颗粒的分散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硅微球 无水和水相介质 团聚 解团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二硫代聚苯胺电极材料在锂电池中的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唐致远 徐国祥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75-178,共4页
采用化学氧化方法在水相介质中合成了部分邻位连有 - S- S-结构的聚苯胺类电极材料 ,结合SEM、IR、粒度测试以及充放电技术对所合成材料的微观形貌、官能团结构、粒径分布以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文中介绍的部分具有 -... 采用化学氧化方法在水相介质中合成了部分邻位连有 - S- S-结构的聚苯胺类电极材料 ,结合SEM、IR、粒度测试以及充放电技术对所合成材料的微观形貌、官能团结构、粒径分布以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文中介绍的部分具有 - S- S-结构的苯胺聚合物在作为正极材料与锂对电极组成电池后 ,具有 1 86 m A.h/ g的首次放电容量和较好的循环性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硫代聚苯胺 电极材料 锂电池 化学氧化方法 水相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虫啉与脱氧核糖核酸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9
作者 贾桂芳 王秋霞 +1 位作者 孙英 周志强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30-433,共4页
在荧光分光光度计上进行共振光散射测定,研究了水相介质中吡虫啉与脱氧核糖核酸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实验表明,在pH1.5-1.7的范围内,加入DNA导致吡虫啉共振光散射增强,在345nm处,存在一最强的共振光散射增强峰.这主要是由于DNA诱导吡虫啉... 在荧光分光光度计上进行共振光散射测定,研究了水相介质中吡虫啉与脱氧核糖核酸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实验表明,在pH1.5-1.7的范围内,加入DNA导致吡虫啉共振光散射增强,在345nm处,存在一最强的共振光散射增强峰.这主要是由于DNA诱导吡虫啉聚集所致.本文考察了聚集的影响因素,并确定了最佳聚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互作用机理 脱氧核糖核酸 吡虫啉 共振光散射增强 荧光分光光度计 水相介质 聚集条件 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