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三角洲盐沼湿地螃蟹洞穴形态结构对土壤水盐运移过程的影响
1
作者 解璐萌 查玟琦 +4 位作者 车纯广 李游蕊 李纪尧 刘佳凯 张振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31-839,共9页
明晰潮汐驱动下螃蟹洞穴对盐沼湿地水盐运移过程的扰动效应,对基于生态过程的黄河三角洲盐沼湿地保护与修复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研究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水槽模拟实验,探究潮间带螃蟹洞穴形态与分布特征,分析了潮汐作用下不同螃... 明晰潮汐驱动下螃蟹洞穴对盐沼湿地水盐运移过程的扰动效应,对基于生态过程的黄河三角洲盐沼湿地保护与修复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研究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水槽模拟实验,探究潮间带螃蟹洞穴形态与分布特征,分析了潮汐作用下不同螃蟹洞穴形态对水盐运移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潮汐影响下,黄河三角洲潮间带螃蟹洞穴空间分布密度有差异,3条潮沟洞穴密度分别为(15.50±4.65)、(12.90±2.69)和(6.60±2.76)个·(0.25 m^(2))^(-1);(2)对螃蟹洞穴树脂模型进行简化归类,发现其主要形态结构为I型、L型、S型、X型、Y型,以上5种形态在获得的42个螃蟹洞穴中占比高达85.7%;(3)不同螃蟹洞穴形态在潮汐作用下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没有明显差异,而电导率随高潮与低潮呈现不同的升高与降低过程;(4)潮汐影响下,空白实验组潮汐水入渗量、孔隙水排泄量均显著低于有螃蟹洞穴的实验组,孔隙水排泄主要集中在水位下降时段,而L型洞穴因具有一定的储水能力,使更多的孔隙水在稳定时段排泄。(5)不同螃蟹洞穴形态对土壤盐排泄量有显著影响,S2、X和I组盐排泄量最高,空白组最低,仅为(0.403±0.003)g·d^(-1)。研究结果从水文学角度揭示了螃蟹洞穴的生态功能,将为后续的滨海湿地生态水文过程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盐沼湿地 螃蟹洞穴 水盐运移过程 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质潮滩水盐运移过程电阻率探针高精度监测效果分析
2
作者 李明波 张宇丰 +4 位作者 郭秀军 吴振 武斌 马健 聂佩孝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6-115,共10页
本研究在莱州湾泥质潮滩开展测试,量化分析了环状电阻率探针监测沉积物电阻率与孔隙水盐度变化的能力,并使用该技术初步刻画了细粒沉积层中水盐运移过程。结果表明,环状电阻率探针监测结果可精细描述沉积物电阻率的分布及变化规律;基于... 本研究在莱州湾泥质潮滩开展测试,量化分析了环状电阻率探针监测沉积物电阻率与孔隙水盐度变化的能力,并使用该技术初步刻画了细粒沉积层中水盐运移过程。结果表明,环状电阻率探针监测结果可精细描述沉积物电阻率的分布及变化规律;基于监测结果换算的孔隙水盐度变化比与实际孔隙水盐度变化比存在±10%的误差,环状电阻率探针具有粗略定量分析泥质潮滩水盐运移过程的能力;潮汐循环中泥质潮滩地下水水盐运移过程在涨潮时期,高盐度水体主要补给细粒沉积层的顶部与底部。高潮时期间,细粒沉积层顶部与底部的盐分逐步丧失,中部水体盐分累积速率加快。退潮时期,细粒沉积层盐分整体丧失,高盐度水体通过渗出面向外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状电极电阻率探针 泥质海岸 水盐运移过程 监测效果 盐度变化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沙区滴灌条件下水盐运移过程试验研究 被引量:22
3
作者 王新平 李新荣 +2 位作者 康尔泗 A.布斯坦 D.帕思特纳克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4-48,共5页
通过田间滴灌试验 ,研究了在不同滴头出水流量条件下干旱沙地土壤水分、盐分运移与分异过程 ,并调查作物的根系分布。结果表明 :微灌系统仅给作物根际分布区以内的小面积土壤供水 ,并未使整个土表面均匀湿润 ,对于大多数农田而言 ,其优... 通过田间滴灌试验 ,研究了在不同滴头出水流量条件下干旱沙地土壤水分、盐分运移与分异过程 ,并调查作物的根系分布。结果表明 :微灌系统仅给作物根际分布区以内的小面积土壤供水 ,并未使整个土表面均匀湿润 ,对于大多数农田而言 ,其优点是有限的湿润表面积能够限制杂草生长 ,减少土壤表面无效蒸发。但干旱区潜在蒸发量大 ,滴灌条件下水分运移的过程将引起和支配耕作层盐分的移动和重新分配。当水盐混合溶液 (无机肥料溶液 ,N∶ P∶ K=12∶ 6∶ 6 )在 3种处理中 (0 .3L/ h,0 .8L/ h,2 .0 L/ h)由滴头流动至根系湿润区内 ,水分、养分被作物根系吸收 ,部分水分直接蒸发至大气后 ,过剩盐分将留存下来 ,并在土体表面和土体内湿润边界层逐渐积聚 ,形成高盐分聚集区。由作物根系分布特点看出 ,处理 、处理 有利于提高根系单位土体分布密度 ,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盐运移过程 盐分分异 干旱沙漠土地 滴灌 作物根系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阻率成像法的莫高108窟墙体内水盐运移过程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周启友 姚炳宇 +2 位作者 李禾澍 王彦武 陈港泉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4-44,共11页
非均质的砂砾石层是莫高窟壁画的主要墙体,但砂砾石层的非均质性如何在水盐运移过程中发挥作用却还不清楚。为此,通过在108窟西壁面上1 m×1 m和2 m×2 m范围的三维高密度电阻率成像监测,发现在这些区域上,墙体电阻率的空间分... 非均质的砂砾石层是莫高窟壁画的主要墙体,但砂砾石层的非均质性如何在水盐运移过程中发挥作用却还不清楚。为此,通过在108窟西壁面上1 m×1 m和2 m×2 m范围的三维高密度电阻率成像监测,发现在这些区域上,墙体电阻率的空间分布都是非均匀的,低阻值区域在空间位置、大小和形状上都会随时间而变化。这明确说明在构成墙体的非均质砂砾石层内存在着重要的水分饱和与非饱和过程(再分配过程),正是这一不断重复的饱和与非饱和过程促进了墙体内水分的运移和盐分在一些特定区域的聚集。研究成果对全面认识莫高窟墙体内的水盐运移机理,减轻和防治壁画盐害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 水盐运移过程 饱和与非饱和过程 电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