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夏银北灌区水盐均衡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7
1
作者 余美 芮孝芳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67-372,共6页
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建立了包气带和含水层的水盐均衡模型,并对宁夏银北各干渠灌域的土壤含盐量、地下水埋深和地下水矿化度的变化过程进行了模拟.在含水层水量均衡方程中,把潜水蒸发系数和给水度作为变参处理,考虑了相邻灌域间的潜流交换... 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建立了包气带和含水层的水盐均衡模型,并对宁夏银北各干渠灌域的土壤含盐量、地下水埋深和地下水矿化度的变化过程进行了模拟.在含水层水量均衡方程中,把潜水蒸发系数和给水度作为变参处理,考虑了相邻灌域间的潜流交换量.针对方程的非线性性质,提出了迭代求解方法.含水层盐量均衡方程中潜流的携盐量视其交换方向而定,与包气带盐量均衡方程联立构成方程组后,利用共轭梯度法求解.预测结果与实测数据对比表明,相对误差在8%以内,该模型可用于银北灌区的水盐动态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盐碱化 水盐均衡模型 土壤含盐量 地下水埋深 地下水矿化度 银北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青铜峡灌区农区非农区的水盐均衡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韩宇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24-230,共7页
【目的】研究宁夏引黄灌区的水盐均衡情况,为灌区中低产田改造和水盐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灌区分为农区、非农区、水域3部分,采用建立的农区-非农区-水域水分转化与均衡模型,研究宁夏青铜峡灌区的水盐运移与转化的关系。【结果... 【目的】研究宁夏引黄灌区的水盐均衡情况,为灌区中低产田改造和水盐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灌区分为农区、非农区、水域3部分,采用建立的农区-非农区-水域水分转化与均衡模型,研究宁夏青铜峡灌区的水盐运移与转化的关系。【结果】2000年进入灌区的水量包括灌区降水5.04亿m3和引黄灌溉60.29亿m3。灌区水分消耗和转化各项中,农区地面蒸发量为23.41亿m3,非农区地面蒸发量为5.45亿m3,水域蒸发量为4.21亿m3,农区向水域地下水迁移量为3.12亿m3,农区向非农区地下水迁移量为3.68亿m3;2000年青铜峡灌区农区总进盐量为268.68万t,总排盐量为444.43万t,即灌区耕地当年总脱盐量为175.75万t。灌区排出耕地的盐量由3部分组成:通过耕地排水排出的盐量为342.43万t,占总排盐量的77.05%;通过农区向非农区的地下水迁移排出的盐量(非农区积盐量)为46.80万t,占总排盐量的10.53%;通过农区向水域的地下水迁移排出的盐量(水域积盐量)为55.20万t,占总排盐量的12.42%。说明盐荒地和水域的旱排能力相当重要。【结论】探明了灌区水盐平衡与转化规律,灌区非农区和水域对灌区排盐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引黄灌区 农区 非农区 水域 水盐均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铜峡灌区土壤盐化与水盐均衡问题探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苏新礼 张志芳 《宁夏农林科技》 2011年第12期222-224,共3页
运用区域水盐均衡公式分析了土壤水均衡与土壤盐化的关系,并提出重、中、轻盐化土壤需要进行水盐调控才能演变为非盐化土,水盐调控应使土壤排水占引水量的18%左右,才能使土壤盐分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
关键词 水盐均衡 土壤含盐量 水盐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演变前景的水盐均衡预测
4
作者 李长松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31-34,共4页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成水湖,近三十年来由于湖水位以每年10cm左右的速度下降,引起环湖自然生态平衡的显著破坏,环境质量日益恶化。原来处于湖中、距岸数公里的乌岛、沙岛如今已与陆岸相连而沦为半岛。本文从参与湖水平衡补给项的一...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成水湖,近三十年来由于湖水位以每年10cm左右的速度下降,引起环湖自然生态平衡的显著破坏,环境质量日益恶化。原来处于湖中、距岸数公里的乌岛、沙岛如今已与陆岸相连而沦为半岛。本文从参与湖水平衡补给项的一个重要因子——地下水的角度,对其环境、水盐均衡及演变前景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期望能有助于有关学科学者对青海湖生态平衡、环境演变及保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地史演变 水盐均衡 青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干河灌区灌排管理与水盐平衡研究 被引量:28
5
作者 陈小兵 杨劲松 +2 位作者 杨朝晖 胡顺军 刘广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9-65,共7页
灌排管理不当是干旱地区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发生和扩展的主要原因。该文以新疆渭干河灌区为例,利用多年的水盐监测资料,采用水盐平衡方法,确定了渭干河灌区的临界排灌比为9.19%,并深入讨论了确定排灌比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在灌区灌排实际... 灌排管理不当是干旱地区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发生和扩展的主要原因。该文以新疆渭干河灌区为例,利用多年的水盐监测资料,采用水盐平衡方法,确定了渭干河灌区的临界排灌比为9.19%,并深入讨论了确定排灌比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在灌区灌排实际管理中的应用问题;通过对耕地和新垦荒地盐分动态的对比分析,表明干排盐措施在渭干河灌区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探讨了节水条件下的灌区土壤盐分管理,指出在灌溉规模的一定的条件下,提高田间水分利用效率和保持必要的淋洗比是实现灌区土壤盐分平衡的关键。该研究对干旱半干旱区灌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盐均衡 排灌比 干排盐 渭干河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河套灌区水盐平衡与干排水脱盐分析 被引量:49
6
作者 王学全 高前兆 +1 位作者 卢琦 李彬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55-460,共6页
内蒙古河套灌区由于气候和水文地质条件影响,外排水不畅。地下水位超过临界水位,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河套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是防治土壤盐渍化根本工程措施。根据1987~1997年期间的水盐均衡计算。河套灌区,整体处于积盐过程。... 内蒙古河套灌区由于气候和水文地质条件影响,外排水不畅。地下水位超过临界水位,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河套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是防治土壤盐渍化根本工程措施。根据1987~1997年期间的水盐均衡计算。河套灌区,整体处于积盐过程。灌区荒地和低洼湿地有排水积盐作用,从而减轻耕地盐渍化,通过蒸发,可积聚进入灌区盐分的65%。这种干排盐技术,可作为灌区农田土壤盐渍化脱盐的一项重要措施。调整河套灌区种植结构,选择耐盐作物品种种植,可起生物排盐作用,增加土壤有机质,抑制土壤积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盐均衡 干排水脱盐 内蒙古河套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克苏地区地下水资源与水盐调控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梁籍 李颖 +4 位作者 张学红 张洁 李同斌 王松涛 沈建德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2-196,共5页
根据水和盐分运移平面模型和剖面模型运行结果 ,确定该区形成盐碱化的潜水水位的临界深度为 2 .2m。根据地下水位的埋深和形成盐碱化的程度 ,划分出六个区域。在可能导致盐碱化加剧的区域采用以开采地下水为主 ,以降低地下水位 ;在有可... 根据水和盐分运移平面模型和剖面模型运行结果 ,确定该区形成盐碱化的潜水水位的临界深度为 2 .2m。根据地下水位的埋深和形成盐碱化的程度 ,划分出六个区域。在可能导致盐碱化加剧的区域采用以开采地下水为主 ,以降低地下水位 ;在有可能出现盐碱化地区 ,以采用地表水和地下水相结合的灌溉方式 ;在地下水位埋藏较深 (>5m)的地区 ,以地表水灌溉为主。从控制盐碱化和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出发 ,以环境、经济、技术和水动力条件为约束条件 ,以最大限度利用水资源为目标 ,建立了该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的优化模型 ,确定出各区地下水的最优开采量和地表水的合理引水量 ,制定出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条件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克苏地区 地下水资源 调度 地表水 农业 可持续发展 水盐均衡分析 次生盐碱化 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排模式下盐渍化土壤盐分及离子迁移规律及均衡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高宏远 刘霞 +1 位作者 高晓瑜 屈忠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61-370,共10页
为探明盐渍化灌区不同灌排模式下土壤盐分及离子迁移及聚集规律,于2021年5—10月在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盐碱化耕地改良示范区分别对“滴灌+明沟排水”与“黄灌+暗管排水”模式下农田进行土壤水盐监测与灌排水量监测,分析不同灌排模式下农... 为探明盐渍化灌区不同灌排模式下土壤盐分及离子迁移及聚集规律,于2021年5—10月在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盐碱化耕地改良示范区分别对“滴灌+明沟排水”与“黄灌+暗管排水”模式下农田进行土壤水盐监测与灌排水量监测,分析不同灌排模式下农田土壤盐分迁移分布规律,利用均衡分析探讨土壤盐分和盐分离子积盐及脱盐特征,为灌区的节水规划及盐渍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灌排模式下农田土壤均处于脱盐状态,黄灌与暗管排水模式下土壤脱盐效果相对较好,脱盐率为37.73%;滴灌与明沟排水条件下农田中出现HCO_(3)-累积,积累量为0.3 t,黄灌与暗管排水模式下农田中出现Ca^(2+)与Mg^(2+)的累积,积累量分别为2.9624,0.5774 t。滴灌与明沟排水模式下整个生育期内,0—40 cm土层处于脱盐状态,40—80 cm土层出现盐分积累现象,黄灌与暗管排水模式下整个生育期0—100 cm土层处于脱盐状态。不同灌排模式下地下水埋深变化趋势相同,黄灌与暗管排水模式下地下水埋深较低,滴灌与明沟排水模式下土壤积盐与地下水质整体呈负相关关系,仅土壤中HCO 3-与地下水各离子呈正相关关系,土壤中HCO_(3)-与地下水中Mg^(2+)、HCO_(3)-相关性较强,相关系数分别为0.833,0.759。黄灌与暗管排水模式下土壤积盐与地下水质整体相关关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灌排模式 水盐均衡 水盐运移 盐分积累 地下水埋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防治方法及实例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沈万斌 董德明 +3 位作者 包国章 俞穆清 田卫 孙道玮 《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9-102,共4页
系统提出灌区土壤产生次生盐渍化的防治方法 ,分析农灌区发生土壤次生盐渍化的研究实例 .认为盐随水来 ,但不易随水去 ;提高灌溉效率 ,加强排水 ,建立盐水土地处理系统 。
关键词 农灌区 土壤次生盐渍化 水盐均衡指数 伊兹里勒平原 田间均衡管理 盐水土地处理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蒸散发的河套灌区旱排作用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于兵 蒋磊 尚松浩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1-8,共8页
干旱区灌区大量引水灌溉造成灌溉地地下水位明显高于非灌溉地,进而导致地下水、盐从灌溉地向非灌溉地的迁移(内排水)及盐分在非灌溉地的积累(旱排)。为分析灌溉地与非灌溉地间的水、盐迁移,拟建立基于遥感蒸散发的灌溉地-非灌溉地水、... 干旱区灌区大量引水灌溉造成灌溉地地下水位明显高于非灌溉地,进而导致地下水、盐从灌溉地向非灌溉地的迁移(内排水)及盐分在非灌溉地的积累(旱排)。为分析灌溉地与非灌溉地间的水、盐迁移,拟建立基于遥感蒸散发的灌溉地-非灌溉地水、盐平衡模型,应用于内蒙古河套灌区中西部4县(旗、区)。结果表明,研究区年均内排水量为3.55亿m3,与排水沟排水量相当;灌溉地向非灌溉地的年均迁移盐量为151.7万t,其中灌溉地年均脱盐0.4t/hm^2,非灌溉地年均积盐2.7 t/hm^2。可见,内排水和旱排对于灌溉地土壤盐渍化控制具有重要作用,在灌区排水、排盐规划中应综合考虑排水工程系统与内排水、旱排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蒸散发 模型 河套灌区 水盐均衡 内排水 旱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采背景下柴达木盆地东台吉乃尔盐湖氯化锂矿床变化特征 被引量:4
11
作者 韩光 韩积斌 +3 位作者 刘久波 侯献华 陈金牛 曹毅章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7-22,共6页
柴达木盆地东台吉乃尔盐湖是中国重要的卤水氯化锂(LiCl)矿床,研究开采前后该矿床的变化特征对进一步合理、可持续地利用盐湖卤水中的锂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已有钻孔数据(开采前)和实测钻孔数据(开采后)的分析,从氯化锂矿床的... 柴达木盆地东台吉乃尔盐湖是中国重要的卤水氯化锂(LiCl)矿床,研究开采前后该矿床的变化特征对进一步合理、可持续地利用盐湖卤水中的锂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已有钻孔数据(开采前)和实测钻孔数据(开采后)的分析,从氯化锂矿床的水化学、矿体的结构和矿区水盐均衡特征方面做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开采后氯化锂矿床水化学特征变化明显,潜卤水进一步浓缩,演化普遍进入钾混盐(白钠镁矾)析出阶段,矿床氯化锂品位较开采前提升;承压卤水向相对淡化的趋势演化,在五元体系K^+、Na^+/Mg^2+/Cl^-、SO42--H2O 25℃介稳相图中位于软钾镁矾和白钠镁矾过渡区,矿床氯化锂品位较开采前下降。开采后潜卤水矿体的厚度和面积大幅减小,并形成不连续的南北矿层,改变了开采前原有矿体条状连续分布的特征;开采后承压卤水矿体无明显变化。开采后造成矿区水量补给小于卤水开采量,原有的水盐均衡状态发生变化,开采后水量变化(ΔQ)和盐量变化(ΔQc)分别为-2.83×10^8 m^3/a和-3.331×10^7 t/a,盐量正均衡,盐类矿物继续析出。研究结果对矿区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保护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锂矿床 水化学特征 水文地质 水盐均衡 东台吉乃尔盐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