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生植被恢复对大新河小流域水质关键指标的影响
1
作者 严智伟 关心 黄金权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44-48,65,共6页
大通湖流域自2017年起开始了水生植被恢复工作,旨在通过生态手段改善水质。通过开展系统的水质监测与生态调查,分析了2018~2020年间水生植被恢复对该流域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生植被恢复显著降低了上游至下游区域的总磷、总氮和... 大通湖流域自2017年起开始了水生植被恢复工作,旨在通过生态手段改善水质。通过开展系统的水质监测与生态调查,分析了2018~2020年间水生植被恢复对该流域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生植被恢复显著降低了上游至下游区域的总磷、总氮和化学需氧量的浓度,削减量分别达到53%、37%和64%。(2)水体浊度显著降低,透明度显著提升,改善了水体的物理性质。(3)水体化学参数与水生植物的物候期显著同步,尤其在植物生长旺季,养分变化剧烈。(4)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证实,水体理化参数与水生植物的生物量和盖度密切相关。总体而言,水生植被恢复在大新河小流域内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减少了水体污染负荷,还促进了生态系统的修复进程。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小流域的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被恢复 小流域水质 氮磷削减 生态修复 大新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宿松华阳河湖群水生植被恢复试验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张胜华 赵丽娜 +2 位作者 田焕新 万阳 周忠泽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4期69-75,共7页
宿松华阳河湖群作为长江安徽段典型的通江湖泊构成了我国东部地区的生态屏障。从2015年3月起,为了加强湿地保护,恢复水生植被,在宿松华阳河湖群建立了水禽栖息地、人工辅助自然恢复区和湖滩地封滩育草区3种类型面积为183 hm^2的示范工... 宿松华阳河湖群作为长江安徽段典型的通江湖泊构成了我国东部地区的生态屏障。从2015年3月起,为了加强湿地保护,恢复水生植被,在宿松华阳河湖群建立了水禽栖息地、人工辅助自然恢复区和湖滩地封滩育草区3种类型面积为183 hm^2的示范工程试验区,采用生物工程技术措施,开展湖泊水生植被恢复重建技术研究。经过1个生长周期的生态重建研究和试验,在示范工程试验区内建立了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群丛14个。水生植被恢复监测结果表明,菰群丛的盖度达到90%,生物量达到10.57 kg/m^2;莲群丛的盖度达到95%,生物量达到2.05 kg/m^2。人工种植的沉水植物苦草以及浮水植物芡实和菱角在人工播种后早期能够发芽长出幼苗,后期受渔业影响而逐渐消失。因此,重建与恢复湖泊水生植被可以优先构建沿岸带挺水植物菰群丛和莲群丛,可通过控制渔业养殖强度和水文条件,逐步恢复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重建 水生植被恢复 渔业养殖 华阳河湖群 宿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云湖湖滨带生态建设与水生植被恢复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侯长定 李文明 +1 位作者 胡耀辉 潘继征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60-62,共3页
近年来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星云湖的生态结构遭到了严重破坏,这是导致其污染自净能力下降,水质恶化加速的主要内在因素。本文在2000年3月对星云湖湖泊水生生态演替调查及其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湖泊生态学的原理,提出了星云湖湖滨带生... 近年来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星云湖的生态结构遭到了严重破坏,这是导致其污染自净能力下降,水质恶化加速的主要内在因素。本文在2000年3月对星云湖湖泊水生生态演替调查及其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湖泊生态学的原理,提出了星云湖湖滨带生态建设与水生植被恢复的建设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云湖 湖滨带 生态建设 水生植被恢复 水生生态 水生植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湖滨带水生植被恢复技术集成与应用浅析 被引量:7
4
作者 殷雪妍 严广寒 汪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6-38,共13页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简称水专项)自“十一五”以来研发了20余项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为解决单项技术在湖滨带生态修复过程中应用成效局限性问题,基于提升土壤稳定性、改善湿地生境、恢复修复区水生植被、实现长效运行管理...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简称水专项)自“十一五”以来研发了20余项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为解决单项技术在湖滨带生态修复过程中应用成效局限性问题,基于提升土壤稳定性、改善湿地生境、恢复修复区水生植被、实现长效运行管理等技术需求,选择生态修复区迎风岸坡重建与消浪挡藻技术,基底快速沉降-持久稳定-水质底质改善技术,敞水区水生植被多层次重建技术,水陆交错带植被优化配置与稳定化技术,水生植被资源化利用与生态修复长效运行管理技术等,凝练形成以“湖滨带现状调查、健康评价与诊断—生境改善—水生植被恢复—长效运行管理”为集成模式的太湖不同类型湖滨带水生植被恢复成套技术.其中,大堤型湖滨带植被恢复成套技术在太湖竺山湾应用成效显著,可消减64%风浪,植被覆盖率达到30%以上;缓坡型湖滨带植被恢复成套技术在太湖贡湖湾应用成效显著,水生植物覆盖度达到57%,水体透明度>110 cm,生物多样性指数大幅提高.为太湖湖滨带水生植被恢复与水质改善工作提供了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滨带 水生植被恢复 太湖流域 技术集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五里湖生态重建示范工程——大型围隔试验 被引量:84
5
作者 陈开宁 包先明 +4 位作者 史龙新 陈伟民 兰策介 许海 胡洪云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9-149,共11页
五里湖是太湖北部富营养化程度最为严重的一湖湾.从2004年1月起,为了改善水质,重建五里湖生态环境,在五里湖南岸建立了一个面积为10×104m2示范工程试验区,采用多技术措施集成应用,开展湖泊生态重建技术研究.经过近2年的生态重建... 五里湖是太湖北部富营养化程度最为严重的一湖湾.从2004年1月起,为了改善水质,重建五里湖生态环境,在五里湖南岸建立了一个面积为10×104m2示范工程试验区,采用多技术措施集成应用,开展湖泊生态重建技术研究.经过近2年的生态重建研究与实践,在示范工程试验区内建立了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群丛23个,水生植物种类从生态重建前的零上升至15科、22属、32种,水生植物的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her index)达到2.33,覆盖度达到40%- 55%.水质监测结果表明,示范工程区内水体的TN、TP、NH4-N、NO3-N、NO2-N及PO4-P的平均值分别比示范工程区外下降了20.7%、23.8%、35.2%、21.1%、45.6%和54.0%,TN、TP分别下降至2.50mg/L、0.080mg/L以下,水质得到明显改善,达到或低于“浅水湖泊稳态转换理论”指出的向“稳定清水态”转换的临界值,水体透明度(SD)平均值也有较大幅度提高,平均从0.39m提高至0.70m;初步实现湖泊水体从藻类占优势浊水态向大型水生植物占优势的清水态转变.因此重建与恢复湖泊生态系统要从沿岸带着手,首先重建湖滨带结构与功能,通过湖滨带水生生物一系列反馈机制, 逐步改善湖泊水质,最终实现沉水植被恢复;湖泊敞水区应主要采用生物操纵技术措施来实现湖泊生态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重建 水生植被恢复 水质改善 五里湖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里湖富营养水体生态重建试验 被引量:6
6
作者 陈开宁 邹晶 +3 位作者 陈晓峰 胡洪云 兰策介 许海 《现代城市研究》 2005年第5期47-52,共6页
为了改善五里湖水环境,从2002年起,展开对五里湖及其周边地区综合整治、西五里湖生态重建与示范工程。初步结果表明,西五里湖水质得到一定的改善,水体透明度也有所提高,尤其是示范工程区内透明度的平均值比湖区的高1.6倍。最好的水质出... 为了改善五里湖水环境,从2002年起,展开对五里湖及其周边地区综合整治、西五里湖生态重建与示范工程。初步结果表明,西五里湖水质得到一定的改善,水体透明度也有所提高,尤其是示范工程区内透明度的平均值比湖区的高1.6倍。最好的水质出现在示范工程区内,与未进行生态恢复的东五里湖相比,水体中的TN、TP、Chl.a、NH4-N及NO2-N均有较大幅度降低,但CODMn、NO3-N、SD差异不大。湖滨生态景观有了较大改善,建立了具有生态景观效果的芦苇、狭叶香蒲、水菖蒲、水生类鸢尾及美人蕉等湖滨湿地近1.0万m2;在敞水区恢复了浮叶、沉水植物超过3.5万m2。通过生态重建实践,对浅水湖泊生态恢复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整治 生态重建 水生植被恢复 生物调控 五里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应用生态技术修复富营养化湖泊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7
作者 马井泉 周怀东 董哲仁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5年第3期209-215,共7页
我国湖泊、水库的营养化非常严重,且呈发展之势。在众多的治理方法中,生态方法以其效果好,费用低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国内外富营养化湖泊治理与研究的热点。本文将富营养化湖泊治理的生态技术分为控制营养盐的技术和直接... 我国湖泊、水库的营养化非常严重,且呈发展之势。在众多的治理方法中,生态方法以其效果好,费用低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国内外富营养化湖泊治理与研究的热点。本文将富营养化湖泊治理的生态技术分为控制营养盐的技术和直接控制藻类的技术,并分析了各种技术的生态原理、技术应用条件、实例应用情况以及技术优点和缺点等。湖泊富营养化是一个典型的生态问题,应综合各项技术的优点,科学地运用各项技术,实施富营养化湖泊的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技术 富营养化 湖泊与水库 修复 水生植被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四种沉水植物对弱光环境的适应性比较 被引量:9
8
作者 张忠海 杨桐 +4 位作者 王昊 张霄林 曹特 倪乐意 袁昌波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96-1208,共13页
水下弱光环境是水生态系统沉水植被恢复面临的常见问题,因此研究沉水植物在弱光胁迫下的适应性是必要的.本研究以云南大理州洱海南部重度退化的湖区(惯称湖心平台,曾分布有大面积沉水植物)作为实验地点,选取4种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 水下弱光环境是水生态系统沉水植被恢复面临的常见问题,因此研究沉水植物在弱光胁迫下的适应性是必要的.本研究以云南大理州洱海南部重度退化的湖区(惯称湖心平台,曾分布有大面积沉水植物)作为实验地点,选取4种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竹叶眼子菜(Potamogeton wrightii)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原位盆栽实验,通过比较4种沉水植物的生长情况来选取潜在的目标物种,为洱海湖心平台沉水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水下弱光环境对4种沉水植物生长均造成胁迫,生物量和株高显著性降低,物种间的相对生物量差异表现为:苦草和竹叶眼子菜>轮叶黑藻和穗花狐尾藻,相对株高差异表现为:苦草>竹叶眼子菜>穗花狐尾藻>轮叶黑藻;2)生理特征方面,苦草、穗花狐尾藻和竹叶眼子菜有相似的胁迫反应,均表现为:氮(N)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均升高,碳氮比(C∶N比)、可溶性糖含量与淀粉含量均下降,仅苦草的叶绿素含量升高,而轮叶黑藻的生理胁迫反应表现为:氨基酸含量下降,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升高;3)四者最终存活率为:苦草>竹叶眼子菜>穗花狐尾藻>轮叶黑藻,且苦草相对生物量和相对株高高于其他3种植物.以上原位实验结果表明,与其他3种植物相比,苦草更能适应湖心平台的水下弱光环境,可考虑作为湖心平台沉水植被恢复的目标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被恢复 弱光适应 沉水植物 洱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极度弱光和两种底质条件下苦草的生长和生理响应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忠海 杨桐 +4 位作者 文紫豪 张霄林 曹特 倪乐意 袁昌波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52-662,共11页
实验以云南大理州洱海水生植被重度退化区(湖心平台)作为实验地点,探究极度弱光和两种底质(黏土、淤泥)环境下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在恢复过程中的形态及生理响应,并依此探讨底质改善对苦草种群恢复的作用。结果表明:(1)在极度弱光... 实验以云南大理州洱海水生植被重度退化区(湖心平台)作为实验地点,探究极度弱光和两种底质(黏土、淤泥)环境下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在恢复过程中的形态及生理响应,并依此探讨底质改善对苦草种群恢复的作用。结果表明:(1)在极度弱光环境下,苦草部分死亡,存活数量下降,并在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上均表现出胁迫响应,其形态特征值下降,氮(N)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上升,碳(C)含量和淀粉含量下降;(2)苦草不同器官对弱光环境的响应有所差异,叶片(地上部分)受到的胁迫影响大于根茎(地下部分);(3)苦草对弱光环境的响应在不同底质条件下有显著性差异,苦草在黏土底质上表现出更小的胁迫反应和更高的存活数量,两种底质相比较,黏土更适合作为苦草恢复的底质条件。研究表明在洱海当前的水质环境下有希望结合局部的底质改善来实现在南部湖心平台的沉水植物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光胁迫 底质 水生植被恢复 苦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