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岩气”概念的探讨与辨析
1
作者 傅雪海 张宝鑫 康俊强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53,共8页
深部煤层气中游离气占比高导致其产出特征与浅部煤层气呈现出差异,部分学者提出“煤岩气”概念来表征深部煤层气,但煤层气与“煤岩气”的赋存载体均为煤层,“煤岩气”是否具有独立于煤层气的特殊特征有待商榷。为此,通过对比分析煤层气... 深部煤层气中游离气占比高导致其产出特征与浅部煤层气呈现出差异,部分学者提出“煤岩气”概念来表征深部煤层气,但煤层气与“煤岩气”的赋存载体均为煤层,“煤岩气”是否具有独立于煤层气的特殊特征有待商榷。为此,通过对比分析煤层气与“煤岩气”的气源特征、赋存相态、资源量/储量计算参数等地质和开发特征,探讨了是否有必要提出“煤岩气”的概念。研究结果表明:(1)“煤岩气”存在外源气混入是其与煤层气的区分标志之一,但煤层气定义本身未强调气源,煤层气由生成至保存普遍经历了运移过程,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区、鄂尔多斯盆地黄陵矿区浅部的侏罗系煤层气亦有外源气混入;(2)深部温度对煤储层吸附负效应影响下,游离气比例增大已是煤层气领域研究的共识,吸附气临界深度等概念已得到业界认可;(3)煤层气研究对吸附态、游离态及水溶态含气量关注已久,含气量及地质储量计算已考虑了三相态含气量;(4)“煤岩气”排水期较短,开井较快产气等特征是因为深部游离气含量高占据水相空间,一方面导致深部煤储层含水量低,另一方面游离气产出后储层压力下降导致吸附气解吸,只是降压方式发生了变化,但仍遵循煤层气降压解吸机理,产出过程符合先游离气产出、稳产期依赖吸附气接替的规律,无水煤层、受次生生物气和气水分异影响的浅部煤储层压裂后也快速产气。结论认为,“煤岩气”地质与开发特征尚未脱离煤层气的范畴,提出“煤岩气”概念反而会导致语义重复、同一煤层浅、中、深部“煤岩气”与煤层气存在转换等问题,现阶段分析成果未体现定义“煤岩气”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煤岩气” 地质特征 开发特征 游离气 吸附气 水溶态含气量 必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