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中游水沙通量时空变化及河床冲淤分布特征
1
作者 郭率 刘鑫 +1 位作者 周美蓉 关见朝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46,共8页
三峡及上游水库群运用后长江中游水沙条件发生显著变化,河床持续冲刷调整,因此有必要研究干支流水沙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河床冲淤分布特点。基于干支流主要控制站实测水沙资料与平滩河槽冲淤量数据,详细分析了长江中游及各子河段水沙... 三峡及上游水库群运用后长江中游水沙条件发生显著变化,河床持续冲刷调整,因此有必要研究干支流水沙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河床冲淤分布特点。基于干支流主要控制站实测水沙资料与平滩河槽冲淤量数据,详细分析了长江中游及各子河段水沙通量及冲淤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1)从时间尺度来看,三峡工程运用后中游干流年径流量变化不大,输沙量减少68%~92%。径流年内均呈汛期减小,枯水期增大的规律。除仙桃站年径流量和湖口站年输沙量增大外,其余支流和通江湖泊的水量和沙量均减小;(2)从空间尺度来看,径流量沿程变化未发生显著调整,但输沙量由三峡工程运用前的沿程减小调整为沿程增加,且泥沙来源由三峡工程运用前的上游输入为主(占比约为120%)调整为运用后的河床冲刷补给为主(占比为53%);(3)2002-2020年长江中游干流平滩河槽累计冲刷26.3亿m^(3),约占中下游总冲刷量的54%,尤以荆江段冲刷幅度最大(占比为47%),且冲刷重心由宜枝段向汉湖段移动;(4)建立了分河段累计冲淤量与对应控制站前5年汛期平均水流冲刷强度的函数关系,决定系数(R2)均高于0.8,定量反映了坝下游河床纵向调整对来水来沙条件变化的响应关系,可用于定量估算不同水沙条件下各河段的河床冲淤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水沙通量 河床冲淤 时空变化 长江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20年黄河、长江、珠江入海水沙通量演变特征
2
作者 郑慧玲 王永红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7-157,共11页
[目的]基于动态更新数据综合对比中国三大河流入海水沙通量的特征,为流域开发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黄河(利津站)、长江(大通站)、珠江(高要站、石角站、博罗站)5个水文控制站1960—2020年实测数据,采用滑动平均法、Pettitt检验法... [目的]基于动态更新数据综合对比中国三大河流入海水沙通量的特征,为流域开发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黄河(利津站)、长江(大通站)、珠江(高要站、石角站、博罗站)5个水文控制站1960—2020年实测数据,采用滑动平均法、Pettitt检验法、双累积曲线法以及小波变换分别对水沙通量的趋势性、变异性、周期性特征进行分析,采用交叉小波变换和小波相干谱探究径流量和泥沙量的共振周期与相干性。[结果]近60a黄河、长江、珠江入海水沙通量均发生了明显变化,黄河径流量和泥沙量在1986年突变减少,泥沙量在1997年二次突变减少;长江和珠江入海径流量未发生变异,泥沙量分别于1992,1999年突变减少。这三大河流入海水沙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周期特征,年代际共同演化周期分别集中于1980年以前、1990年以前和2000年以前。年际共同演化周期为5a,“丰—枯”转换频繁。交叉小波分析结果显示,黄河、长江和珠江的入海径流量和泥沙量在1965—1975年具有显著的1~3a的共振周期,以正相位演变为主。[结论]中国三大河流入海水沙具有显著的趋势性、变异性和周期性特征,可以据此进行的流域开发和管理更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通量 趋势性 突变性 周期性 交叉小波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入河口区水沙通量变化规律 被引量:53
3
作者 沈焕庭 张超 茅志昌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88-294,共7页
根据大通站1950-1985年的水、沙实测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长江人河口区水、沙通量的季节性变化、年际变化以及水、沙通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人河口区的水沙通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其中沙通量的变化更为显著;... 根据大通站1950-1985年的水、沙实测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长江人河口区水、沙通量的季节性变化、年际变化以及水、沙通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人河口区的水沙通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其中沙通量的变化更为显著;丰水年很少连续出现,枯水年有75%以连续两年的形式出现;多沙年的出现形式有1年出现一次的,也有2-3年出现的,少沙年基本上以连续2-3年的形式出现;水沙通量间的相关性较差,其中细颗粒泥沙通量与水通量间基本上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河口 径流通量 悬沙通量 水沙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来浙江入海河流水沙通量变化过程 被引量:15
4
作者 张伯虎 吴修广 谢东风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1-26,共6页
基于1961—2012年浙江主要入海河流年径流量和输沙量的时间序列资料,结合流域降水量和相关人类活动,通过数理统计,阐述了河流入海水沙通量的多尺度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961—2012年浙江入海河流径流量基于多年平均值上下波动、无明... 基于1961—2012年浙江主要入海河流年径流量和输沙量的时间序列资料,结合流域降水量和相关人类活动,通过数理统计,阐述了河流入海水沙通量的多尺度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961—2012年浙江入海河流径流量基于多年平均值上下波动、无明显趋势性变化,降水量的波动是径流量年际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近50年来,河流的输沙量年际波动比较剧烈,整体呈减少的态势。径流模数和输沙模数双累积拟合陆线表明,输沙量存在2—5个不等的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各阶段输沙量明显减少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流域的水土保持、水利枢纽兴建、人为采砂等活动改变了河流的水沙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 水沙通量 时间尺度 降水量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DCP和OBS观测的洋山港关键断面水沙通量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英晓明 丁平兴 +1 位作者 胡克林 吴辉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30,共9页
应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观测洋山港关键断面剖面水深和流速,同时应用OBS观测断面上代表点处剖面水体浊度,采用通量守恒原理,使用横向均匀、垂向时变的网格,经过时间和空间插值,计算得到大小潮期间洋山港五个主要汊道断面的水沙通量。... 应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观测洋山港关键断面剖面水深和流速,同时应用OBS观测断面上代表点处剖面水体浊度,采用通量守恒原理,使用横向均匀、垂向时变的网格,经过时间和空间插值,计算得到大小潮期间洋山港五个主要汊道断面的水沙通量。结果表明,在一个潮周期中,各断面基本上落潮历时大于涨潮历时,但小潮时,断面3落潮历时稍小于涨潮历时。断面5是港区主要的进沙通道,且大潮时该断面净输水输沙方向相反。综合大小潮水沙通量结果,水通量基本守恒,港区内净进沙约5.44万m3/天(2008年8月),以此作为洪季的日平均净输沙量,则洪季港区内净进沙约489.4万m3(三个月),港区内局部表现为淤积。颗珠山汊道洪季净输出沙量约231.3万m3,是重要的出沙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山港 关键断面 水沙通量 ADCP OB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太平洋流域河流下泄水沙通量的变化 被引量:11
6
作者 刘成 胡春宏 史红玲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0-75,共6页
选择中国大陆太平洋流域主要的10条河流17个代表性站点,分析、插补各站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数据,汇总得出1955-2007年53年的水沙通量系列数据,代表中国大陆太平洋流域河流总的下泄水沙通量。总体看,中国大陆太平洋流域河流总的水通量约... 选择中国大陆太平洋流域主要的10条河流17个代表性站点,分析、插补各站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数据,汇总得出1955-2007年53年的水沙通量系列数据,代表中国大陆太平洋流域河流总的下泄水沙通量。总体看,中国大陆太平洋流域河流总的水通量约为每年15 600亿m3/a,从时间序列来看,无明显趋势性变化;总的沙通量约为每年13.9亿t/a,从时间序列来看,呈明显的4级梯级下降,年输沙量从20.9亿t/a降至近年的5.8亿t/a。输海沙量的降低主要是水土保持、水利枢纽对水沙量的调节、灌溉引沙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径流量 年输沙量 水沙通量 长江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利津站入海水沙通量时序变化特征识别 被引量:4
7
作者 范明元 李福林 +1 位作者 仕玉治 陈华伟 《水资源保护》 CAS 2012年第1期5-8,28,共5页
以黄河下游利津站1950—2009年水沙通量月时间序列资料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种识别方法分别对黄河入海口水沙通量的全年、汛期及非汛期多尺度的趋势、变点及周期等综合特征进行识别。依据MannKendall及Spearman方法分析水沙通量的趋势变... 以黄河下游利津站1950—2009年水沙通量月时间序列资料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种识别方法分别对黄河入海口水沙通量的全年、汛期及非汛期多尺度的趋势、变点及周期等综合特征进行识别。依据MannKendall及Spearman方法分析水沙通量的趋势变化特征;采用小波分解与重构和有序聚类法进行水沙通量变点识别;利用小波变换进行水沙通量序列周期识别。结果表明,利津站黄河入海水沙通量不同尺度均呈现显著减少变化趋势,且存在1985、2002年显著变点,不同尺度的变化周期不同,不同水文要素周期识别结果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利津水文站 水沙通量 MannKendall方法 小波分析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70年黄河入海水沙通量演变特征 被引量:13
8
作者 王俊杰 拾兵 巴彦斌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7-62,69,共7页
基于黄河入海水沙控制站利津站1950-2018年实测水沙数据,采用5 a滑动平均法等方法对水沙通量的趋势性进行了研究,以滑动T检验、Mann-Kendall检验法等对水沙时间序列的变异性进行了分析,以小波变换、经验模态分解等方法对水沙通量的周期... 基于黄河入海水沙控制站利津站1950-2018年实测水沙数据,采用5 a滑动平均法等方法对水沙通量的趋势性进行了研究,以滑动T检验、Mann-Kendall检验法等对水沙时间序列的变异性进行了分析,以小波变换、经验模态分解等方法对水沙通量的周期性进行了研究,同时以交叉小波变换和小波相干谱分析了径流和输沙的共振周期与相干性。结果表明:在最近70年内,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径流量和输沙量分别在1985年和1996年发生突变,入海径流量存在3~5 a、9~11 a,19~21 a的尺度周期,输沙量存在3~6 a,9~11 a,19~21 a的尺度周期。输沙和径流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位关系,在1960-1972年存在1~6 a的共振周期,并且两者低能量区关系远大于高能量区关系。研究成果可为黄河下游水资源管理、河口三角洲的生态治理以及侵蚀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通量 经验模态分解 交叉小波变换 周期性 突变性 趋势性 黄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波分析的汀江水沙通量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王海龙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1-67,共7页
利用1951-2007年月平均水沙通量资料,采用Morlet小波函数,对汀江上杭水文站近60年来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小波分析,揭示了汀江水沙通量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和突变点,并根据小波能量谱(能量集中区)所对应的主周期进行了趋势分析... 利用1951-2007年月平均水沙通量资料,采用Morlet小波函数,对汀江上杭水文站近60年来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小波分析,揭示了汀江水沙通量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和突变点,并根据小波能量谱(能量集中区)所对应的主周期进行了趋势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洪季水沙通量的多时间尺度振荡趋势和位相与水沙通量的年变化特征相一致;洪季(4-9月)和年径流量均存在18年左右时间尺度的主振荡周期,6-9年时间尺度的次主周期;洪季(年)沙通量均存在28年左右时间尺度的主振荡周期,16年时间尺度的次主周期;经小波趋势分析,未来10-20年,汀江水沙通量与正常值相比呈降低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分析 水沙通量 多时间尺度振荡 汀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江水沙通量的年内分布规律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尧 蒋齐嘉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11,16,共4页
结合1957~2012年东江博罗站的水沙资料,运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连续小波变换方法,定性分析了东江水沙通量的年内分布规律,引入RRI指数定量研究了流量年内分布的均匀性。结果表明,东江流域水沙通量的年内分布规律在近50年内不断变化... 结合1957~2012年东江博罗站的水沙资料,运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连续小波变换方法,定性分析了东江水沙通量的年内分布规律,引入RRI指数定量研究了流量年内分布的均匀性。结果表明,东江流域水沙通量的年内分布规律在近50年内不断变化,枯季平均径流量呈较明显的增大趋势,洪季平均含沙量呈显著的减小趋势。结果表明,大中型水库建设和取水用水等人类活动作用是影响水沙通量年内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气候因素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江 水沙通量 年内分布 人类活动 RRI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网络在黄河口水沙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11
作者 叶春生 杨晓东 +1 位作者 张雯 严军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5-37,共3页
利用利津断面1963-1989年的水沙资料,建立了GRNN网络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研究并探讨了黄河口水沙通量的预测问题。结果表明:①利用奇数年数据建立的GRNN和BP模型预测误差大、精度低,而用归一化处理的数据建立的GRNN和BP模型预测... 利用利津断面1963-1989年的水沙资料,建立了GRNN网络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研究并探讨了黄河口水沙通量的预测问题。结果表明:①利用奇数年数据建立的GRNN和BP模型预测误差大、精度低,而用归一化处理的数据建立的GRNN和BP模型预测的绝对误差小、精度高,并且GRNN的预测精度比BP模型的高;②神经网络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非线性映射能力;③归一化的实质是自变量的无量纲化,利用量纲分析理论研究水沙影响因子,为进一步研究黄河口水沙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 量纲分析 GRNN BP神经网络 水沙通量 黄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P网络在利津站水沙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12
作者 严军 叶春生 +1 位作者 李虎成 张雯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9-19,22,共2页
介绍了BP神经网络的基本理论和算法,利用MATLAB开发了相应的程序,建立了BP网络模型,并对1991年利津断面汛期和非汛期的径流量和输沙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BP网络模型拟合精度高,预测效果好。
关键词 水沙通量 BP网络模型 利津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3年以来黄河三角洲形态与入海水沙通量关系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一鸣 高鹏 +1 位作者 穆兴民 赵广举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9-45,共7页
黄河是世界上著名的多沙河流,每年携带数亿吨泥沙经黄河三角洲入海。为了分析黄河三角洲面积与入海水沙通量关系,选取1973-2016年41景影像资料,借助ARCGIS 10.2得到研究区域面积,并把三角洲分割成河口地区与北部河滩地区进行研究。最后... 黄河是世界上著名的多沙河流,每年携带数亿吨泥沙经黄河三角洲入海。为了分析黄河三角洲面积与入海水沙通量关系,选取1973-2016年41景影像资料,借助ARCGIS 10.2得到研究区域面积,并把三角洲分割成河口地区与北部河滩地区进行研究。最后结合利津站水沙资料,通过SPSS数据分析软件,分析黄河入海水沙、黄河三角洲及其各区域随时间变化情况,并进一步探讨入海水沙与河口年造陆面积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河口地区年造陆面积与入海年输沙量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由于黄河中游一系列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使黄河水沙通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其中输沙量减少尤为显著,2015年利津站年输沙量比1973年减少97.5%。随着泥沙锐减,黄河三角洲及河口面积已由增大转为减小,转折点在1998年;人工固岸工程对控制三角洲北部河滩面积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调水调沙依旧不能改变年造陆面积减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黄河河口 三角洲面积 水沙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流域水沙通量多尺度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4
作者 卢晗 王昱 +1 位作者 李小宁 周伟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9-66,50,共9页
采用小波分析法和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法分析了黑河上中游水沙通量的周期性变化特征,定量计算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沙通量变化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黑河上中游径流变化周期基本一致,上游输沙量变化周期也基本一致,但中游输沙量在1类... 采用小波分析法和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法分析了黑河上中游水沙通量的周期性变化特征,定量计算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沙通量变化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黑河上中游径流变化周期基本一致,上游输沙量变化周期也基本一致,但中游输沙量在1类和2类时间尺度的变化周期相差较大,且干流两个水文站的径流输沙突变时间存在差异。1981-1989年上游干流影响径流的主控因素为人类活动,但1990年以后主控因素逐渐变为降水,2003年以后主控因素又变为人类活动。影响输沙的主控因素在时间序列上均为人类活动,但影响程度略有不同。干流中游影响径流的主控因素在2005年以后逐渐变为降水影响,而人类活动一直是引起中游输沙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流域 水沙通量 小波分析 贡献率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来三峡水库水沙通量变化过程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郭率 周曼 +2 位作者 胡挺 肖扬帆 谭政宇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5-40,49,共7页
三峡水库入库水沙通量及组成发生较大变化,对水库调度运行产生重要影响。借助三峡水库入库重要控制站点的长系列水沙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三峡水库入库各组分水沙通量的变化过程及原因。结果表明:三峡水库入库径流量变化... 三峡水库入库水沙通量及组成发生较大变化,对水库调度运行产生重要影响。借助三峡水库入库重要控制站点的长系列水沙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三峡水库入库各组分水沙通量的变化过程及原因。结果表明:三峡水库入库径流量变化不大,入库输沙量显著减少,三峡水库蓄水后入库泥沙减少主要是由金沙江输沙减少引起的;各组分年均径流量无明显趋势性变化,但各组分输沙量占比变化较大,受溪洛渡和向家坝水库蓄水影响,2013年后金沙江输沙占比由最大变为最小的区域,支流来沙占比明显增加,嘉陵江和沱江成为三峡水库入库沙量的主要来源,同时向家坝至朱沱区间河床由淤积转为冲刷而补给泥沙,成为三峡水库入库泥沙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通量 三峡水库 组成 入库泥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变化对河口挖河效果的影响
16
作者 周丹 王维文 +1 位作者 姚玉平 赵文妍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79-80,共2页
根据利津站2001年10月-2002年7月的水沙实测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对挖河同堤前后人海口区水沙通量的变化和河口河道观测范围内河床冲淤变化的关系,探讨了黄河人海水沙通量的变化对挖河固堤工程效果的影响,认为:①就挖河段本... 根据利津站2001年10月-2002年7月的水沙实测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对挖河同堤前后人海口区水沙通量的变化和河口河道观测范围内河床冲淤变化的关系,探讨了黄河人海水沙通量的变化对挖河固堤工程效果的影响,认为:①就挖河段本身来讲,即使在小水的状态下,挖河段河底平均高程的降低对其上下游河段也有一定的减淤影响;②尽管调水凋沙的过程比较短,水量也不是很大,但持续仅20d的中水流量对挖河后的河床的埋造作用是显著的;③如果黄河枯水少沙的状况长期维持下去,在时间及河段的选择上进行有规律的挖河固堤是有必要的;④结合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应用,在河口地区选择河段、挖河设备以及确定其他各项挖河参数,可以达到冲刷河口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挖河固堤 水沙通量 河口河段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瓯江汛期和非汛期水沙通量变化规律
17
作者 张婉莹 陆莎莎 +1 位作者 夏小明 刘金贵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1-70,共10页
瓯江为典型的山溪性河流,其水沙通量具有洪枯季差异悬殊的特征。该文基于瓯江干流控制水文站71年(1950—2020年)月均径流量和43年(1956—1998年)月均输沙量观测资料,采用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验、双累积曲线等... 瓯江为典型的山溪性河流,其水沙通量具有洪枯季差异悬殊的特征。该文基于瓯江干流控制水文站71年(1950—2020年)月均径流量和43年(1956—1998年)月均输沙量观测资料,采用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验、双累积曲线等方法,分析了瓯江汛期(梅汛期4—6月和台汛期7—9月)和非汛期(10月—次年3月)水沙通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结果表明:1)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峰谷期一致,峰值出现在6月,谷值出现在12月,其中,梅汛期是瓯江的主汛期。2)1950—2020年瓯江径流量在梅汛期呈显著减少的趋势,在非汛期呈显著增加的趋势,在台汛期变化趋势不显著,径流量的年际变化主要受降水影响;径流量的年内分配趋于均匀化,受水库调蓄影响较大。3)1956—1998年瓯江输沙量在梅汛期呈显著减少的趋势,在台汛期和非汛期变化趋势不显著,其中梅汛期输沙量的减少与水库拦截有关;输沙量的年内分配不均匀性变化不大,可能与降水量的不均匀性变化有关。4)台汛期、非汛期的输沙量-径流量关系分别在1975年、1959年各发生了一次明显突变,均与流域内的强降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瓯江 汛期 非汛期 水沙通量 不均匀性 M-K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深水航道三期工程后北槽水沙输移变化研究
18
作者 路川藤 朱显博 +1 位作者 韩玉芳 李肖肖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4,共9页
基于2010-2021年北槽地形和同步水文资料,分析了长江口深水航道三期工程实施后的水沙输移变化。三期工程完成后,北槽中上段水深整体增大,-8 m等深线的展宽主要发生在2010-2017年,-10 m等深线持续展宽,北槽下段水深变化相对较小。北槽中... 基于2010-2021年北槽地形和同步水文资料,分析了长江口深水航道三期工程实施后的水沙输移变化。三期工程完成后,北槽中上段水深整体增大,-8 m等深线的展宽主要发生在2010-2017年,-10 m等深线持续展宽,北槽下段水深变化相对较小。北槽中下段涨落潮平均流速趋势性变化不明显,各水层含沙量大都呈下降趋势,中层水体平均含沙量减小近50%。北槽纵向水沙通量远大于横向通量,自2010年以来,水沙横向通量占比下降。北槽水流净通量表层大、底层小,中下段多年来均存在水通量的垂向环流,即表层水体横向净通量向北,而底层向南。悬沙净通量底层大、表层小,在纵向上,表层水体悬沙净通量指向下游,底层水体规律性较差。在横向上,2015年后,北槽中下段表层水体悬沙净通量大都指向航道北侧,底层水体指向航道南侧,表底层悬沙净通量形成垂向环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北槽 水沙通量 深水航道 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湾口南汇咀近岸水域水沙特征与通量 被引量:16
19
作者 陈沈良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8-22,共5页
南汇咀近岸水域是长江口与杭州湾交汇以及近岸水沙交换的重要地带。根据杭州湾口北部南汇咀 -崎岖列岛断面上6个测站1999年1~2月大、中、小潮海流与悬沙含量的现场同步观测资料 ,阐述了该断面上潮流和悬沙浓度的分布变化特征 ,并通过... 南汇咀近岸水域是长江口与杭州湾交汇以及近岸水沙交换的重要地带。根据杭州湾口北部南汇咀 -崎岖列岛断面上6个测站1999年1~2月大、中、小潮海流与悬沙含量的现场同步观测资料 ,阐述了该断面上潮流和悬沙浓度的分布变化特征 ,并通过断面进出潮通量和悬沙通量的计算 ,得出该断面以出水出沙为主要特征 ,与余流方向一致。分析表明 ,长江口与杭州湾的水沙交换是复杂的 ,而间接交换是其主要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湾 水沙交换 潮流 悬沙浓度 水沙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湾口门中部水沙输运机制初探——以岱衢洋为例 被引量:5
20
作者 宋泽坤 张俊彪 +3 位作者 施伟勇 许雪峰 俞亮亮 杨万康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67-274,共8页
根据2012年9月在杭州湾口门中部外侧海域岱衢洋主槽内获得的包括大、中、小潮的垂向流速和悬浮泥沙观测资料,利用机制分解方法计算了岱衢洋的水沙输移通量等特征,分析并讨论了各个输沙项对总输沙量的贡献,解释了杭州湾水沙进出外海的输... 根据2012年9月在杭州湾口门中部外侧海域岱衢洋主槽内获得的包括大、中、小潮的垂向流速和悬浮泥沙观测资料,利用机制分解方法计算了岱衢洋的水沙输移通量等特征,分析并讨论了各个输沙项对总输沙量的贡献,解释了杭州湾水沙进出外海的输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单宽涨潮量大潮为小潮的2.3倍,单宽落潮量大潮为小潮的1.6倍。从小潮到大潮的余流和单宽净输水量由向海变为向陆;单宽涨潮输沙量大潮为小潮的4.5倍,单宽落潮输沙量大潮为小潮的2.7倍。单宽输沙量表现为小潮和中潮向海,大潮向陆的特点,大潮单宽净输沙量约为小潮和中潮的2倍;在各输沙项中,平流输沙主要来自水体净输移(拉格朗日余流决定)对悬沙输移的贡献,平流输沙方向小潮向海,中潮和大潮向陆,其中大潮和小潮时平流输沙在各项中贡献率最大;潮泵输沙小潮和中潮向海,大潮输沙向陆,中潮时潮泵输沙贡献率在各项中贡献率最大;垂向净环流输沙方向均向陆,大中小潮悬沙含量的垂向的差异是导致小潮垂向净环流输沙量大,大潮输沙量小的主要原因;杭州湾中部通过岱衢洋通道与外海泥沙交换的主要形式是大进大出、反复搬运,而在一个完整的半月周期内外海泥沙净进杭州湾的量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湾中部 岱衢洋 水动力 水沙通量 水沙输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