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湖竺山湾水沉积物界面底泥理化性状测定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唐兆民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11-314,共4页
对太湖竺山湾14个水质和4个底泥站点取样,测定其理化性质,研究水-表层沉积物边界层氮磷交换情况。结果表明:竺山湾污染比较严重,污染项目主要是TN(总氮)、TP(总磷)。TN变化范围1.2~37.5 mg/L,相对于Ⅴ类水体超标89.13%。TP含量在0... 对太湖竺山湾14个水质和4个底泥站点取样,测定其理化性质,研究水-表层沉积物边界层氮磷交换情况。结果表明:竺山湾污染比较严重,污染项目主要是TN(总氮)、TP(总磷)。TN变化范围1.2~37.5 mg/L,相对于Ⅴ类水体超标89.13%。TP含量在0.028~21.4 mg/L之间,相对于Ⅴ类水体超标20.80%。近底层水样铁、锰的含量远低于底泥含量,而硝酸盐含量接近或大于底泥含量。竺山湾不同站点的氮磷释放率跟底泥的硬度、孔隙度有关,呈正相关关系,氮的释放率普遍高于磷的释放率,表明竺山湾富营养化现象主要受N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竺山湾 水沉积物界面 污染物 释放规律 底泥 总氮 总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合流排水管道水沉积物界面污染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海燕 苏豪儒 黄延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4-88,共5页
城市合流排水管道中水沉积物界面物质在雨水径流的冲刷作用下会将其中的污染物重新释放排入受纳水体,成为水体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综述国内外对水沉积物界面物质的组成、污染特性及模型模拟方面的研究进展。将水沉积物界面污染物分成... 城市合流排水管道中水沉积物界面物质在雨水径流的冲刷作用下会将其中的污染物重新释放排入受纳水体,成为水体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综述国内外对水沉积物界面物质的组成、污染特性及模型模拟方面的研究进展。将水沉积物界面污染物分成有机层、近床固体层和流动泥沙层,其中有机层和近床固体层有较高的有机物含量和含水量,流动泥沙层含有较多的挥发性物质。研究表明:水沉积物界面物质抗侵蚀性微弱,含水量是影响其剪应力的最重要因素;已有水沉积物界面的模型模拟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模型预测近床固体对初期冲刷的污染贡献、有机层的污染物侵蚀量和近床固体层的生物降解量等。认为今后应加强对水沉积物界面污染特性的研究,建立适合本地的水沉积物界面污染贡献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界面 面源污染 城市排管道 管道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沉积物-水界面甲烷扩散通量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丁立飞 李彤 +4 位作者 魏文欣 姚恩亲 钟继承 袁和忠 张雷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74-1482,共9页
为研究不同生态类型湖泊沉积物-水界面CH_(4)扩散通量,本研究对太湖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观测,分析了其藻型区、草型区、开阔区间隙水CH_(4)含量和沉积物-水界面CH_(4)扩散通量.结果表明,太湖沉积物间隙水CH_(4)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为研究不同生态类型湖泊沉积物-水界面CH_(4)扩散通量,本研究对太湖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观测,分析了其藻型区、草型区、开阔区间隙水CH_(4)含量和沉积物-水界面CH_(4)扩散通量.结果表明,太湖沉积物间隙水CH_(4)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开阔区CH_(4)含量明显低于其他区域,有机碳是影响CH_(4)含量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藻型区、草型区、开阔区CH_(4)扩散通量分别为(122.56±32.18),(108.75±23.79),(3.36±0.60)μmol/(m^(2)·d),开阔区CH_(4)扩散通量显著小于其他两个区域;春季和夏季的CH_(4)扩散通量显著高于冬季和秋季.CH_(4)扩散通量受CH_(4)含量和孔隙度影响显著.研究表明,蓝藻水华和水生植物生长显著增加了沉积物间隙水中CH_(4)含量和沉积物-水界面扩散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甲烷含量 扩散通量 沉积物-界面 温室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复合碳源对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垂直分布特征及交换通量的影响
4
作者 罗义民 张凯 +8 位作者 谢骏 王广军 龚望宝 李志斐 夏耘 田晶晶 李红燕 谢文平 郁二蒙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0-101,共12页
为深入探究复合碳源的净化机理,以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系统为实验对象,设置2个处理组,分别添加玉米皮复合碳源和水稻杆复合碳源,对照组不添加复合碳源。通过平衡式孔隙水采样(Pore water equilibriums,Peeper)技术采集... 为深入探究复合碳源的净化机理,以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系统为实验对象,设置2个处理组,分别添加玉米皮复合碳源和水稻杆复合碳源,对照组不添加复合碳源。通过平衡式孔隙水采样(Pore water equilibriums,Peeper)技术采集各组沉积物-水界面垂直剖面的原位水样,分析各组营养盐的垂直分布特征,并估算沉积物-水界面的交换通量,进而研究复合碳源对沉积物-水界面氮迁移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组沉积物-水界面各营养盐均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除氨氮(NH_(4)^(+)-N)、总氮(TN)外,其他营养盐的浓度随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2)在大口黑鲈养殖系统沉积物中,硝态氮(NO_(3)^(-)-N)是主要的内源释放营养盐;相比对照组,2组复合碳源均促进了沉积物中NH_(4)^(+)-N的释放;此外,玉米皮碳源减缓了NO_(3)^(-)-N、亚硝态氮(NO_(2)^(-)-N)和磷酸盐(PO_(4)^(3-)-P)的释放,水稻杆碳源的影响不显著。3)添加复合碳源促进了水体营养盐的去除,相比水稻杆碳源,玉米皮碳源对TN、PO_(4)^(3-)-P和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率更高,分别为73%、53%和48%。综上,添加复合碳源能够影响营养盐垂直分布特征和沉积物-水界面的扩散通量,其中玉米皮碳源可减缓沉积物中营养盐的释放,且具有较好的水体净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源 沉积物-界面 营养盐 垂直分布 交换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云水库沉积物—水界面磷交换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5
作者 张雪瑞 郭一玮 +1 位作者 王晓燕 宁尘坤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5-848,I0006,共15页
为探究深水型水源水库沉积物磷的释放潜能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对比“南水”进京后密云水库内源磷的变化,本文以密云水库为研究对象,选择代表性点位采集沉积物及上覆水样品,采用改进的连续分级提取方法研究沉积物磷的赋存形态,并进一步通过... 为探究深水型水源水库沉积物磷的释放潜能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对比“南水”进京后密云水库内源磷的变化,本文以密云水库为研究对象,选择代表性点位采集沉积物及上覆水样品,采用改进的连续分级提取方法研究沉积物磷的赋存形态,并进一步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沉积物—水界面磷交换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库区沉积物总磷(TP)含量在533.1~2650.9 mg/kg之间,具有较高的空间异质性。相比2013年“南水”入库前的研究,库区沉积物磷含量有上升的趋势。根据上覆水与间隙水之间的总磷浓度梯度,可判断出库区沉积物总体表现为源,释放磷到水体中。库区沉积物无机磷含量表现为:钙磷(Ca-P_(i))>铁铝磷(Fe/Al-P_(i))>潜在活性无机磷(PA-P_(i))>弱吸附态无机磷(WA-P_(i));有机磷含量表现为:中等活性有机磷(MA-P_(o))>非活性有机磷(NA_(NaOH)-P_(o))>潜在活性有机磷(PA-P_(o))>弱吸附态有机磷(WA-P_(o));在各形态磷中,Ca-P_(i)含量最高,占无机磷的72.36%,占总磷的42.52%,但其释放风险较低;Fe/Al-P_(i)、MA-P_(o)含量仅次于Ca-P_(i),在诸多环境生物条件的影响下可以进一步向水中释放,可认为是密云水库沉积物磷释放的主要来源。密云水库沉积物—水界面磷交换通量为0.014~0.022 mg/(m^(2)·h),潮河库区整体交换通量高于白河库区;较国内其他研究较多的湖库,密云水库沉积物磷交换通量较低,但其沉积物TP含量相对较高。在环境因子模拟实验中,密云水库沉积物—水界面磷的交换与上覆水PO_(4)^(3-)浓度、温度、pH及生物活动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实地测量,密云水库上覆水PO_(4)^(3-)浓度较低,在沉积物—水界面浓度梯度的促进下,沉积物仍有着较高的磷释放潜力;库区水深较浅的区域沉积物磷释放在夏季更容易受温度升高的影响;现存条件下沉积物—水界面处pH对磷的释放影响较小;生物活动影响下磷呈明显的释放趋势,应加强对密云水库藻类、微生物及底栖生物种群数量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界面 赋存特征 交换通量 环境因子 密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沉积物-水界面氮磷营养盐通量交换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王赞春 谢培 +3 位作者 孙宁 陈聪聪 刘成真 陈立斌 《绿色科技》 2025年第2期195-205,227,共12页
湖泊是生态多样性极为丰富的生态系统,其湖底沉积物是氮磷等营养盐的重要蓄积库,氮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标志性指标。湖泊沉积物氮磷释放的加剧,已成为推动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因此,沉积物-水界面上的氮磷扩散现象受到学术界的... 湖泊是生态多样性极为丰富的生态系统,其湖底沉积物是氮磷等营养盐的重要蓄积库,氮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标志性指标。湖泊沉积物氮磷释放的加剧,已成为推动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因此,沉积物-水界面上的氮磷扩散现象受到学术界的日益关注与深入研究。目前,国内外测定氮磷通量常用的方法包括间隙水浓度梯度法、实验培养法、现场原位测定法以及质量平衡法。沉积物-水界面上的氮磷交换过程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复杂影响,如温度、溶解氧(DO)浓度、pH值、水动力条件、生物扰动、底泥粒径、有机质含量和水生植物分布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影响沉积物-水界面的氮磷交换过程,从而影响湖泊的水体富营养化。因此,深入探究影响湖泊内沉积物氮磷释放的因素非常重要。这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湖泊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还能为制定有效的水体富营养化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体富营养化 沉积物-界面 氮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扰动对沉积物-水界面附近污染物环境行为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
7
作者 花修艺 赵宇 +4 位作者 付欣妍 谭春阳 张乐园 梁大鹏 董德明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1-285,共15页
沉积物-水界面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物质交换与能量传递的关键区域,是包括污染物和营养物在内的物质在沉积物和上覆水之间交换的必由路径.底栖扰动生物的行为改变界面附近原有沉积物的结构和物质交换平衡,显著影响局部微环境特征以及微生物... 沉积物-水界面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物质交换与能量传递的关键区域,是包括污染物和营养物在内的物质在沉积物和上覆水之间交换的必由路径.底栖扰动生物的行为改变界面附近原有沉积物的结构和物质交换平衡,显著影响局部微环境特征以及微生物种类、数量和群落组成,使界面附近的环境变得更复杂和动态.生物扰动可改变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和生物可利用性,并重塑碳、氮、磷等重要元素的循环路径和通量.分析和综述底栖生物扰动对沉积物-水界面附近的典型污染物环境行为和典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底栖扰动生物介导的环境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认识生物扰动的重要生态环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界面 生物扰动 重金属 有机污染物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多品种养殖池塘沉积物-水界面氮磷通量 被引量:1
8
作者 陈仲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1-467,共7页
为探明生源要素氮、磷在沉积物与水体间的迁移过程,比较3种不同养殖模式下、不同时间养殖池塘沉积物-水界面的氮、磷通量变化,2014年6—10月,在3种综合养殖池塘:海蜇+凡纳滨对虾+菲律宾蛤仔、海蜇+凡纳滨对虾+缢蛏和海蜇+凡纳滨对虾的... 为探明生源要素氮、磷在沉积物与水体间的迁移过程,比较3种不同养殖模式下、不同时间养殖池塘沉积物-水界面的氮、磷通量变化,2014年6—10月,在3种综合养殖池塘:海蜇+凡纳滨对虾+菲律宾蛤仔、海蜇+凡纳滨对虾+缢蛏和海蜇+凡纳滨对虾的整个养殖周期内,采集检测3口池塘沉积物-水界面样品中的亚硝态氮、硝态氮、氨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分析沉积物-水界面的亚硝态氮+硝态氮、氨氮和活性磷酸盐的通量变化。试验结果显示,6—10月,3种综合养殖池塘沉积物上覆水中亚硝态氮和硝态氮均以向沉积物中扩散为主,仅10月海蜇+凡纳滨对虾池塘沉积物中亚硝态氮和硝态氮向上覆水释放。海蜇+凡纳滨对虾+菲律宾蛤仔、海蜇+凡纳滨对虾+缢蛏池塘沉积物上覆水中氨氮向沉积物扩散,6月海蜇+凡纳滨对虾+缢蛏池塘沉积物中氨氮向上覆水扩散;与海蜇+凡纳滨对虾+菲律宾蛤仔和海蜇+凡纳滨对虾+缢蛏池塘相比,海蜇+凡纳滨对虾池塘氨氮通量变化幅度较大,6—7月上覆水中氨氮向沉积物扩散,且扩散速率逐渐降低,9—10月沉积物中氨氮向上覆水释放,释放速率逐渐上升。6、7、10月海蜇+凡纳滨对虾+菲律宾蛤仔池塘沉积物中活性磷酸盐向上覆水释放,8—9月上覆水中活性磷酸盐向沉积物扩散;6—10月,海蜇+凡纳滨对虾+缢蛏池塘沉积物中活性磷酸盐向上覆水释放;海蜇+凡纳滨对虾池塘上覆水中活性磷酸盐向沉积物扩散,10月沉积物中活性磷酸盐向上覆水释放。试验结果表明,配养底栖贝类,可以通过改变综合养殖池塘沉积物-水界面的氮、磷通量,改善池塘的底质和水质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养殖池塘 沉积物-界面 营养盐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桑沟湾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氧分布和消耗的微观变化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康秦梓 刘毅 +3 位作者 吴文广 仲毅 王新萌 张继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6-108,共13页
为探明高温条件下贝藻养殖区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氧(DO)分布和消耗的微观变化特性,在2022年夏季,采用微剖面法对桑沟湾贝类区、贝藻区、藻类区和外海区内沉积物DO、H2S、pH的剖面分布进行了调查,测定了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粒径等因子的... 为探明高温条件下贝藻养殖区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氧(DO)分布和消耗的微观变化特性,在2022年夏季,采用微剖面法对桑沟湾贝类区、贝藻区、藻类区和外海区内沉积物DO、H2S、pH的剖面分布进行了调查,测定了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粒径等因子的剖面分布,计算了不同养殖区域沉积物–水界面的DO交换通量和沉积物的耗氧率。研究发现,贝类区、贝藻区、藻类区和外海区沉积物扩散边界层(DBL)厚度分别为(1.5±0.3)、(1.0±0.3)、(2.0±0.8)和(1.3±0.2)mm,区域间差异不显著;氧渗透深度(OPD)分别为(12.49±1.59)、(12.17±0.09)、(15.49±0.79)和(14.87±1.27)mm,其中,贝类区和贝藻区氧渗透深度显著低于藻类区和外海区。贝类区、贝藻区、藻类区和外海区的DO扩散通量分别为(24.10±1.89)、(49.53±10.24)、(26.69±13.13)和(24.79±7.95)mmol/(m^(2)·d),贝藻区沉积物–水界面DO扩散通量显著高于其他区域。沉积物–水界面DO扩散通量受上覆水DO浓度和沉积物耗氧率的显著影响,贝类区沉积物–水界面DO扩散通量受上覆水DO、DBL厚度及水–沉积物界面处DO的共同影响,贝藻区、藻类区沉积物–水界面DO扩散通量主要影响因素为沉积物上覆水DO。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养殖活动在养殖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提供了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界面 微电极 溶解氧扩散通量 有机碳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盐碱水养殖池塘沉积物-水界面氮元素交换通量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杜彦秋 吴文广 +3 位作者 张子军 吴桃 冯旭 张继红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83-1192,共10页
为探究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盐碱水养殖池塘沉积物-水界面中氮元素的转化规律,于2019年5—7月测定了山东省滨州市3个不同盐度(28、45和55)的池塘上覆水和沉积物间隙水中各种形态氮的含量。利用Fick第一定律估算了池塘沉积物... 为探究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盐碱水养殖池塘沉积物-水界面中氮元素的转化规律,于2019年5—7月测定了山东省滨州市3个不同盐度(28、45和55)的池塘上覆水和沉积物间隙水中各种形态氮的含量。利用Fick第一定律估算了池塘沉积物-水界面氮元素交换通量,分析了环境因素与交换通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总体来讲,DIN、DON、TN由沉积物向水体扩散,即沉积物为DIN、DON和TN的源;NO_(3)^(-)-由水体向沉积物扩散,沉积物为NO_(3)^(-)的汇。在养殖期间,盐度28、45和55组,DIN总交换通量分别为1.69、23.07和19.36 mg/m^(2),DON总交换通量分别为36.60、27.90和19.98 mg/m^(2),TN总交换通量分别为38.09、43.66和32.56 mg/m^(2)。(2)从季节变化来看,DIN、DON、TN在养殖初期(5月)的交换通量显著高于养殖末期(7月);从盐度组来看,在5月,盐度28、45和55组,DIN平均交换通量分别为2.08、6.37和12.47 mg/(m^(2)·d),7月分别为-0.48、0.06和1.47 mg/(m^(2)·d),盐度55组显著大于其他两组(P<0.05);DON交换通量5月分别为13.91、5.32和6.79 mg/(m^(2)·d),盐度28组显著大于其他两组(P<0.05),7月分别为5.82、10.94和5 mg/(m^(2)·d),盐度45组显著大于其他两组(P<0.05);5月TN平均交换通量分别为15.9、8.79和19.16 mg/(m^(2)·d),盐度45组显著小于其他两组(P<0.05),7月分别为5.31、9.1和3.28 mg/(m^(2)·d),盐度45组显著大于盐度55组(P<0.05)。(3)冗余分析结果显示,盐度与NO_(2)^(-)-N、NO_(3)^(-)-N、NH_(4)^(+)-N交换通量显著正相关;有机质与NH_(4)^(+)、TN通量显著正相关;温度与NH_(4)^(+)交换通量显著负相关;含水率、孔隙度与NO_(3)^(-)-N、DON交换通量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沉积物是氮的潜在污染源,此污染潜力在养殖末期显著小于养殖初期;高盐度组有利于释放DIN,中低盐度组有利于释放DON。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认识盐碱水养殖池塘的氮交换通量,为该种养殖模式的科学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池塘 沉积物-界面 凡纳滨对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陵山区水库沉积物-水界面磷源汇转换机制 被引量:2
11
作者 谭立贤 康得军 +3 位作者 刘成 朱利钊 申秋实 陈开宁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37-2147,共11页
以东南丘陵山区典型深水水库对河口水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1a的原位调研,在主要水域内采集原位柱状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沉积物磷的含量、赋存形态、间隙水剖面特征以及沉积物-水界面交换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对河口水库表层沉积物... 以东南丘陵山区典型深水水库对河口水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1a的原位调研,在主要水域内采集原位柱状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沉积物磷的含量、赋存形态、间隙水剖面特征以及沉积物-水界面交换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对河口水库表层沉积物总磷(TP)含量变化范围为(470.8~1012.3)mg/kg,平均值达到(688.4±186.48)mg/kg,呈现从上游至下游逐渐增加的趋势,下游坝前区域磷污染最为严重;沉积物中各形态磷含量大小顺序依次为:铝结合态磷(352.61mg/kg)>铁结合态磷(Fe-P)(98.10mg/kg)>闭蓄态磷(88.77mg/kg)>钙结合态磷(72.42mg/kg)>有机磷(33.38mg/kg)>可交换态磷(1.64mg/kg).全库沉积物总体表现为磷的释放源,其中,秋季释放风险最高,冬季大部分区域沉积物从磷释放的源转变为汇;全年平均静态释放通量和扩散通量分别为(0.81±2.34)mg/(m^(2)·d)和(2.15±3.47)mg/(m^(2)·d),2种方法所得全年磷释放量分别为1.92和3.67t,秋季释放量最大.铁结合态磷(Fe-P)的转化可能是控制沉积物-水界面磷源-汇转换的重要原因,由氧分层导致的沉积物厌氧及铁结合态磷(Fe-P)溶解释放将增加下层水体磷浓度,并在水体逆温后增加水柱总体磷浓度.在秋季大量磷释放之后,应更加关注随后的逆温对整个水体磷浓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磷负荷 沉积物-界面 磷通量 对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四湖出湖口沉积物-水界面中营养盐分布特征分析及释放风险评估
12
作者 王津 杨丽原 +1 位作者 刘恩峰 栾日坚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67,共7页
为了解决南四湖出湖口沉积物-水界面中磷酸盐、氨氮和硝态氮等营养盐释放风险控制缺乏科学依据的问题,利用薄膜扩散梯度技术、高分辨率孔隙水采样技术分析南四湖出湖口沉积物-水界面中营养盐浓度的垂直剖面分布特征,并根据有效态磷、有... 为了解决南四湖出湖口沉积物-水界面中磷酸盐、氨氮和硝态氮等营养盐释放风险控制缺乏科学依据的问题,利用薄膜扩散梯度技术、高分辨率孔隙水采样技术分析南四湖出湖口沉积物-水界面中营养盐浓度的垂直剖面分布特征,并根据有效态磷、有效态氨氮和有效态硝态氮的浓度,计算三者的净扩散通量,评估三者的释放风险。结果表明:非泄洪期南四湖出湖口上覆水中的溶解态磷浓度低于孔隙水中的,表明沉积物孔隙水中的溶解态磷可能会因浓度梯度的存在而向上覆水中扩散;根据连续分级提取法,钙结合态磷是南四湖出湖口沉积物中磷元素的主要赋存形态,表层沉积物中的不稳定磷元素含量高于深层沉积物中的;有效态磷与有效态铁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南四湖出湖口沉积物-水界面中有效态磷的释放受铁氧化物还原释放影响;有效态磷、有效态氨氮和有效态硝态氮的净扩散通量分别为17.58、1.16、-40.72 ng/(cm^(2)·d),说明有效态磷和有效态氨氮有从沉积物向上覆水中释放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 净扩散通量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 营养盐 沉积物-界面 南四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巢湖水华暴发期水-沉积物界面溶解性氮形态的变化 被引量:36
13
作者 姜霞 钟立香 +1 位作者 王书航 金相灿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158-1163,共6页
2008年4-10月,连续对巢湖8个样点进行采样,分析了上覆水和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溶解性氮形态在水华暴发过程中的变化,估算了水-沉积物界面无机氮的扩散通量.结果表明,上覆水中NH4^+-N含量随水华暴发强度的增加而减小,溶解性总氮(DTN)... 2008年4-10月,连续对巢湖8个样点进行采样,分析了上覆水和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溶解性氮形态在水华暴发过程中的变化,估算了水-沉积物界面无机氮的扩散通量.结果表明,上覆水中NH4^+-N含量随水华暴发强度的增加而减小,溶解性总氮(DTN)含量在水华暴发后明显升高,而NO3^--N含量只在水华暴发严重时才明显减少.在大规模水华暴发前(4-5月)上覆水中DTN的主要组成部分是NO3^--N和NH4^+-N,在水华暴发后则是溶解性有机氮(DON).间隙水中PDTN以NH4^+-N为主,其浓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升高;DON在水华暴发过程中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通量计算结果表明,沉积物作为NH4^+-N的“源”一直由间隙水向上覆水释放,西半湖扩散通量在13.06-32.94mg/(m^2·d)之间,东半湖扩散通量在4.54-17.41mg/(m^2·d)之间.沉积物-水界面交换是湖泊营养盐重要的补充途径,为水华持续暴发提供营养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暴发 -沉积物界面 氮形态 通量 巢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藻源性黑水团环境效应Ⅲ:对水-沉积物界面处Fe-S-P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19
14
作者 刘国锋 范成新 +3 位作者 张雷 申秋实 王兆德 韩士群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199-3206,共8页
利用静态模拟实验装置研究了藻源性黑水团发生过程中沉积物表层上覆水和沉积物间隙水中Fe-S-P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加入藻细胞后很快形成厌氧、还原环境,使得沉积物中Fe-S-P发生强烈的生物地球化学变化;实验第1d,表层上覆水中的Fe2+、SO... 利用静态模拟实验装置研究了藻源性黑水团发生过程中沉积物表层上覆水和沉积物间隙水中Fe-S-P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加入藻细胞后很快形成厌氧、还原环境,使得沉积物中Fe-S-P发生强烈的生物地球化学变化;实验第1d,表层上覆水中的Fe2+、SO42-、S2-含量高达4.993,242.0,387.57mg/L,为对照样柱中的1.8倍、2.2倍和18.8倍;在沉积物4cm处其浓度分别为8.5,40.0,65.3mg/L.随后,沉积物表层上覆水中Fe2+、S2-含量表现出一个先快速增加、随后降低的趋势,其浓度分别在实验的第3,2d达到最大值为11.1,634.6mg/L.沉积物中PO43--P浓度受Fe-P解析等具有滞后性,从实验的第2d后开始直至实验结束时表现为其含量持续增加,到实验结束时其浓度为39.450mg/L,为对照样柱中的242倍.上覆水和间隙水中Fe-S-P含量的变化,反映了藻华聚集形成的厌氧环境中发生了剧烈的生物地球化学反应,从而使得沉积物中形成的Fe2+、S2-和PO43--P不断向上覆水体中扩散,对形成黑水团的水体生态系统的恢复造成阻碍和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界面 铁硫磷循环 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太湖浊度分布特征及其在水-沉积物界面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5
作者 周莉 冯胜 +2 位作者 李忠玉 张运林 白杨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108-3116,共9页
基于2014年8月对太湖61个采样点的浊度和各物理化学指标的测定,分析夏季太湖浊度空间、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实测的湖泊底层浊度垂直分层对水-沉积物界面进行定量识别.结果表明,夏季太湖浊度表、中、底层浊度平均值分别为(28.3... 基于2014年8月对太湖61个采样点的浊度和各物理化学指标的测定,分析夏季太湖浊度空间、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实测的湖泊底层浊度垂直分层对水-沉积物界面进行定量识别.结果表明,夏季太湖浊度表、中、底层浊度平均值分别为(28.3±21.4),(23.0±13.3),(31.7±15.0)NTU,总体分布趋势为太湖北部贡湖湾、梅梁湾最大,其次为西部及湖心区,较低值出现在胥口湾及东太湖;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表、中、底层浊度分别与叶绿素a、无机悬浮物、总悬浮物浓度的拟合关系最好;基于浊度垂直分层定量识别的太湖水-沉积物界面厚度均值为(156.4±53.5)mm,其中贡湖湾及太湖西部厚度最大,其次为湖心区及梅梁湾,东太湖、胥口湾、竺山湾界面厚度最小,界面厚度与中层浊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2=0.552),风浪引起的频繁的沉积物再悬浮将增加水-沉积物界面厚度.太湖浊度的垂直分层可用于水-沉积物界面的定量识别,为水-沉积物界面营养盐交换和物质循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浊度 -沉积物界面 空间分布 垂直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水-沉积物界面三相结构模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8
16
作者 金相灿 王圣瑞 姜霞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1-5,10,共6页
论述了湖泊水-沉积物界面研究中传统的两相结构模式及其存在的不足,讨论了生物相在湖泊水-沉积物界面中的存在和作用,初步构建了界面三相结构模式,明确了其结构模式和特征,并提出了今后关于界面研究的重点科学问题。
关键词 湖泊-沉积物界面 生物相 结构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滇池和抚仙湖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及氧气对其的影响 被引量:44
17
作者 王建军 沈吉 +3 位作者 张路 范成新 李文朝 潘继征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40-648,共9页
采用间隙水连续采集法考察滇池和抚仙湖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并比较在氧气缺乏及氧气充足条件下界面的氮磷行为.结果表明,滇池草海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显著高于滇池湖心及抚仙湖.对云南滇池及抚仙湖沉积物进行好氧和厌氧处理对... 采用间隙水连续采集法考察滇池和抚仙湖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并比较在氧气缺乏及氧气充足条件下界面的氮磷行为.结果表明,滇池草海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显著高于滇池湖心及抚仙湖.对云南滇池及抚仙湖沉积物进行好氧和厌氧处理对照比较,结果显示,好氧组上覆水pH显著大于厌氧组,而间隙水pH在两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这可能与厌氧呼吸途径过程中产生酸性物质有关;而在两种处理条件下,间隙水均处于厌氧状态.较好氧条件而言,厌氧条件下间隙水磷和铵氮浓度的增加,与有机质矿化增强有关;而间隙水磷还可能受FeOOH-P模型控制.由分子扩散模型计算获得的界面磷或者铵氮扩散通量均高于表观通量,而且好氧条件下的扩散通量与表观通量之间的差异较厌氧条件下的大;这表明两种营养盐均存在释放潜力,但这种潜力的发挥受氧气的影响.较好氧条件而言,厌氧条件下使用分子扩散模型得到的界面营养盐扩散通量更接近于表观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界面 氧气 氮磷通量 滇池 抚仙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沉积物-水界面生源要素迁移机制及定量化——1.铵态氮释放速率的空间差异及源-汇通量 被引量:99
18
作者 范成新 张路 +3 位作者 秦伯强 胡维平 高光 王建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0-20,共11页
采集柱状芯样,室内静态模拟不同温度下太湖沉积物铵态氮释放.结果表明,经面积加权,5℃、15℃和25℃下氮的交换速率分别为-16.0±17.6mg/穴m2·d雪、12.6±6.9mg/穴m2·d雪和34.1±20.8mg/穴m2·d雪,不同湖区其... 采集柱状芯样,室内静态模拟不同温度下太湖沉积物铵态氮释放.结果表明,经面积加权,5℃、15℃和25℃下氮的交换速率分别为-16.0±17.6mg/穴m2·d雪、12.6±6.9mg/穴m2·d雪和34.1±20.8mg/穴m2·d雪,不同湖区其释放速率差异极大.受外源污染影响较大的水域,氮释放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受死亡残体沉降和分解影响明显的草藻型湖区,氮的年释放通量较大.全太湖沉积物-水界面NH4+-N的年净通量为9960.3±4960.0t,其中成汇的通量值约为-911±637.9t/a,大部分泥区在一年中至少经过了一次的源-汇转换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放 通量 太湖 沉积物-界面 迁移机制 定量化 生源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景湖龙景沟汇水区沉积物-水界面氮形态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2
19
作者 吉芳英 颜海波 +2 位作者 何强 赵艮 牛凤霞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101-3107,共7页
龙景湖是在原有河道基础上闸坝新形成的深水湖泊,为研究龙景沟汇水区沉积物-水界面氮形态的空间分布特征,了解其迁移转化过程,为内源负荷预测分析、内源控制及水质治理提供基础,依据形成历史和水位深度将沉积物分为原河道、新淹没底部... 龙景湖是在原有河道基础上闸坝新形成的深水湖泊,为研究龙景沟汇水区沉积物-水界面氮形态的空间分布特征,了解其迁移转化过程,为内源负荷预测分析、内源控制及水质治理提供基础,依据形成历史和水位深度将沉积物分为原河道、新淹没底部和新淹没边坡3个区,分别采集沉积物柱样对沉积物上覆水和间隙水中各形态氮的浓度和表层沉积物泥样总氮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上覆水和沉积物间隙水的总氮(TN)、氨氮(NH4+-N)、溶解态有机氮(DON)的浓度以及沉积物泥样TN含量的分布趋势与水位深度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原河道>新淹没底部>新淹没边坡;原河道、新淹没底部、新淹没边坡沉积物间隙水TN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3.59,14.62,18.06mg/L,NH4+-N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3.01,8.39,13.75mg/L,DON的平均浓度分别为8.57,2.81,5.45mg/L,坡向变化显著且远高于上覆水,释放潜力较大;原河道、新淹没底部沉积物泥样TN含量分别为3789、2984mg/kg,都明显高于新淹没边坡的1270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景湖 沉积物-界面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沟湾养殖海域营养盐和沉积物-水界面扩散通量研究 被引量:27
20
作者 孙珊 刘素美 +2 位作者 任景玲 张继红 蒋增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8-117,共10页
利用2006年4,7,11月和2007年1月4个航次对桑沟湾养殖海域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海域营养盐分布、结构特征、主要控制过程以及沉积物-水界面扩散通量,结果表明,该海域的营养盐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海水中NO3-,NO2-,PO43-,DOP,TDP和SiO32... 利用2006年4,7,11月和2007年1月4个航次对桑沟湾养殖海域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海域营养盐分布、结构特征、主要控制过程以及沉积物-水界面扩散通量,结果表明,该海域的营养盐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海水中NO3-,NO2-,PO43-,DOP,TDP和SiO32-浓度皆是秋季最高,而NH4+,DON,TDN浓度则为夏季最高;各种营养盐的最低值除DON外都出现在春季。春季湾内外海水交换不畅,再加上大型藻类海带等生长旺盛期的消耗,使营养盐浓度处于较低水平,在夏秋两季丰水期沿岸河流注入对该海域营养盐的影响较大,冬季无机营养盐浓度分布主要受沿岸流的影响。磷的结构变化较大,其中DOP百分含量在夏季最高,达到81%。从春季到秋季海水中TDN的结构变化从以DON为主转变成以DIN为主。硅和氮的原子比值全年变化不大,硅和氮和氮和磷原子比值春夏两季的高于秋冬季的。分析营养盐化学计量限制标准和浮游植物生长的最低阈值结果表明,磷是春夏两季桑沟湾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性因素;春季硅浓度低于浮游植物生长的最低阀值,也是一个潜在的限制因素。计算结果显示桑沟湾沉积物释放的NH4+,SiO32-和PO43-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较小,与其他浅海环境相比,桑沟湾沉积物-水界面的营养盐通量处于较低或中等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沉积物-界面交换 桑沟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