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克拉玛干沙漠地下水十大问题与展望:基于60年来的水文地质调查研究成果 被引量:1
1
作者 尹立河 张俊 +2 位作者 张鹏伟 顾小凡 李小等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65-880,共16页
【研究目的】系统总结近60年来塔克拉玛干沙漠地下水的调查研究成果,从地下水补给排泄、地下水水质与地下水循环等三方面总结主要的成果与认识,指出目前调查研究的不足之处和需要解决的十大问题,展望下一步的工作方向与重点任务。【研... 【研究目的】系统总结近60年来塔克拉玛干沙漠地下水的调查研究成果,从地下水补给排泄、地下水水质与地下水循环等三方面总结主要的成果与认识,指出目前调查研究的不足之处和需要解决的十大问题,展望下一步的工作方向与重点任务。【研究方法】通过系统收集塔克拉玛干沙漠地下水相关的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结合国内外其他沙漠区的最新研究成果,从地下水水量、水质及地下水循环等方面梳理调查研究进展。【研究结果】沙漠地下水的主要来源是绿洲区地下水侧向补给、降水入渗与河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是蒸散发,还有少量的人工开采;地下水贮存量巨大,约有80多万亿m^(3);但目前补给量与排泄量的估算均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沙漠地下水的水质较差,除个别地区小于5 g/L外,大部分地区在5~10 g/L;在垂向上地下水水质具有上咸下淡的特点。地下水的区域运动规律是先从南向北流动,至塔里木河冲积平原后折向东流,地下水平均流速为55.94 m/a。【结论】下一步建议针对本文提出的十大问题,采用定量化的手段,从更长的时间尺度对地下水的补给量、排泄量进行估算;通过分层试验以及监测等技术获取更多的地下水循环信息,系统研究地下水的循环规律,提出沙漠区地下水循环的模式,定量总结各个循环系统的特点;进一步加大对沙漠区淡水寻找和高矿化地下水开发利用技术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地下水补给 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循环 回顾与展望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塔克拉玛干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矿泉水资源勘查与发现——以咸宁市汀泗桥幅1:50000水文地质调查数据集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杨艳林 邵长生 +6 位作者 靖晶 陈立德 王世昌 路韬 张傲 王岑 刘广宁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74-82,10099-10110,共21页
长江中游城市群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在我国经济均衡发展、和谐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咸宁地区矿泉水资源的发现,将助力绿色经济发展。咸宁汀泗桥幅数据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都市圈京广高铁沿线汀泗桥幅地质环境综合调查"项目... 长江中游城市群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在我国经济均衡发展、和谐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咸宁地区矿泉水资源的发现,将助力绿色经济发展。咸宁汀泗桥幅数据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都市圈京广高铁沿线汀泗桥幅地质环境综合调查"项目,在充分收集地质、遥感、物探及水文地质等资料基础上,开展汀泗桥幅1:50000水文地质调查。本数据集包含钻孔基本信息(12个钻孔)、钻孔地层描述信息(12个钻孔)、机民井点调查结果(77个机民井)、泉点调查结果(46个泉点)、地下水动态监测信息(2处)、无机水样测试结果(61件)和有机水样测试结果(9件),数据量约为4.77 MB。数据集充分反映了1:50000水文地质调查中典型水文地质现象、灰岩地层的岩溶发育特点及岩溶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通过水化学分析,在咸宁市汀泗桥镇白羊畈-赤壁官塘驿镇大贵畈-中伙铺镇一线发现富锶型饮用天然矿泉水,赤壁中伙铺琅桥一带为富锶、富锌复合型饮用天然矿泉水,对该区的矿泉水资源勘查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实施探采结合井,服务地方用水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下水 矿泉水 地下水数据集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咸宁地区 长江中游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安新区浅层地下水化学成因及健康地质区划研究
3
作者 夏雨波 王冰 +6 位作者 李海涛 马震 郭旭 赵凯 赵长荣 张曦 王晓旭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1-346,共16页
【研究目的】在水文地质实体内,生物生长和人群健康与周围环境、水土中的元素含量密切相关,研究地下水中与健康相关的宏微元素形成演化条件、建立健康地质区划,有利于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研究方法】本文选取雄安新区作为典型研究... 【研究目的】在水文地质实体内,生物生长和人群健康与周围环境、水土中的元素含量密切相关,研究地下水中与健康相关的宏微元素形成演化条件、建立健康地质区划,有利于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研究方法】本文选取雄安新区作为典型研究区,运用多元统计分析、Piper图和Chadha图等方法,分析浅层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质成分来源,开展典型剖面上浅层地下水水质物源恢复,划定水化学类型分区,以环境和元素丰缺状况划分生物必须宏、微元素分异区,建立雄安新区健康地质分区划。【研究结果】研究区地下水各参数表现出高度变异性;水岩作用显示,钠长石的溶解为地下水贡献了Na+,萤石和石膏的溶解为地下水贡献了F^(−)和SO_(4)^(2−),消耗Ca^(2+)、Mg^(2+)和HCO_(3)^(−)析出了方解石、白云石,并发生了反向离子交换;研究区北部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HCO_(3)–Ca·Mg型为主,过渡为中部HCO_(3)·SO_(4)–Na·Mg·Ca、HCO_(3)·Cl–Na·Ca·Mg、HCO_(3)·SO_(4)·Cl–Na·Mg型,递变为白洋淀及大清河下游的SO_(4)·HCO_(3)–Na·Mg型;雄安新区可分为北部冲洪积平原的元素缺乏健康地质分区、冲洪积平原与冲湖积平原交互地带的元素适中健康地质分区、冲湖积平原区的元素过剩健康地质分区3个分区,长时间饮用缺乏区和过剩区地下水会引起健康问题。【结论】需关注雄安新区由F^(−)、SO_(4)^(2−)、总硬度、I^(−)等浓度局部余缺引起或诱发的地方性疾病,需寻找替代水源或补充人体所需元素,为健康中国战略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形成演化 地下水矿物分析 水文地球化学 雄安新区 健康地质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地下水资源状况及其环境地质问题 被引量:4
4
作者 卢丽 樊连杰 +4 位作者 裴丽欣 邹胜章 林永生 邓日欣 王喆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9-510,共12页
【研究目的】海南既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又是“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支点,揭示海南岛地下水资源禀赋,探究地下水资源分布特征及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可以为海南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研究方法】本文以海南岛为研究区... 【研究目的】海南既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又是“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支点,揭示海南岛地下水资源禀赋,探究地下水资源分布特征及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可以为海南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研究方法】本文以海南岛为研究区,划分评价单元,分析地下水流场特征,评价地下水资源量及水质情况,探究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查明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研究结果】海南岛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约为132.05×10^(8)m^(3)/a,在行政区中,海口市的地下水资源量最大,多年均值为11.33×10^(8)m^(3)/a,昌江县的最小,多年均值为0.07×10^(8)m^(3)/a。海南岛地下水水质整体较差,水质较差区分布在滨海平原区和山前地带,超标因子主要为pH、Al、Mn。岛内存在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包括琼北盆地的区域性水位下降问题、三亚市海棠湾和榆林湾、东方市板桥镇等地区的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问题、东方市、昌江县和乐东县等地区的土地沙漠化问题、矿山开采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结论】海南岛地下水资源量较为丰富,分布差异大,地下水水质较差,环境地质问题突出,应进一步加强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监测工作,加快构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新格局,推进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位 生态 环境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海南岛 海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龙门市幅1:50000环境地质调查数据集
5
作者 余绍文 黎清华 +1 位作者 刘凤梅 张彦鹏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60-68,10080-10091,共21页
本数据集为2017年在海南省龙门市幅开展的1:50000环境地质调查的调查信息、水文地质钻孔、地下水采样及化学成分测试结果,包含机民井点221个,泉点21个,地表水点7个,水文地质钻孔10个,进尺808.77 m,地下水全分析采样点56个。调查点符合... 本数据集为2017年在海南省龙门市幅开展的1:50000环境地质调查的调查信息、水文地质钻孔、地下水采样及化学成分测试结果,包含机民井点221个,泉点21个,地表水点7个,水文地质钻孔10个,进尺808.77 m,地下水全分析采样点56个。调查点符合规范要求,钻探施工质量可靠,采样过程规范,测试均由符合资质要求的实验室完成,数据质量可靠。数据集可以真实反映该时段龙门市幅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并依托调查成果,为地方圈定1处地下水后备水源地,可有效缓解季节性缺水问题,为科学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农业用水 城镇供水 水源地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水化学 数据集 龙门市 海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年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演变与生态环境格局变化 被引量:2
6
作者 赵良杰 王莹 +4 位作者 栾崧 杨杨 吴树诚 王喆 李录娟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5-231,共17页
【研究目的】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亟需深化对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演变规律的认识,以期为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历史文献资料的深度挖掘以及多源水资源... 【研究目的】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亟需深化对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演变规律的认识,以期为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历史文献资料的深度挖掘以及多源水资源监测数据,全面分析大湾区自1980年以来近40年间的水文、降水、地表覆盖等水资源环境格局变化及其区域分异规律。【研究结果】大湾区水资源状况总体上呈现"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的分布特征,1980—2022年平均气温22.2℃,降雨2022.1 mm,主要变化周期约4.1 a。西江、北江、东江干流平均径流量分别为11231.09 m^(3)/s、1479.63 m^(3)/s、809.42 m^(3)/s,径流变差系数介于0.19~0.27,气候格局呈现出暖湿化的趋势,水体总量出现减少趋势,植被覆盖整体上升但局部出现退化,显著退化面积6225.98 km^(2),改善面积9537.31 km^(2);水体(含湿地)面积变化速率呈现“缓慢萎缩−加速萎缩−稳步增长−缓慢增长”的阶段性特征。【结论】提出具有开发远景的41处应急备用水源地,允许开采量达234.26万m^(3)/d。大湾区具有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水生态服务功能退化、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及以地表水为主的供水水源结构单一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演变 应急备用水源 地质环境动力 气候变化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典型构造岩溶地下水补给来源、模式及开发利用潜力
7
作者 马剑飞 李向全 +7 位作者 张春潮 付昌昌 谢小国 王晓刚 李欣泽 张登飞 白占学 王振兴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7-361,共15页
【研究目的】青藏高原东部分布多处构造岩溶发育区,岩溶水文地质结构复杂,补给来源多样、水量丰富。开展岩溶水补给源的分析研究,总结高原构造岩溶循环规律,对指导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 【研究目的】青藏高原东部分布多处构造岩溶发育区,岩溶水文地质结构复杂,补给来源多样、水量丰富。开展岩溶水补给源的分析研究,总结高原构造岩溶循环规律,对指导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在现场调查、流量统测、水化学和稳定同位素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典型岩溶区地下水补给来源,探讨了补给来源和补给过程的影响因素,构建了构造岩溶地下水补给模式,并提出了开发利用建议。【研究结果】青藏高原东部典型岩溶大泉主要补给源是大气降水,通过裂隙溶隙高位直接补给型、高位湖泊持续补给型、汇水洼地持续渗漏补给型、河水渗漏补给型等4种模式得到补给。【结论】存在补给模式差异的原因在于青藏高原东部长期经受内外动力耦合作用,其中内动力控制因素包括岩溶形成演化历史、地质构造和岩性组合;外动力控制因素主要包括气象、地形地貌和冰川运动。根据岩溶大泉水质和水量特征,提出3种开发利用方式:第一种为水质为Ⅰ~Ⅲ类水的岩溶泉,可直接扩大开发利用程度;第二种为微咸水,可与其他水源混合后适当开发利用;第三种为咸水,可适当改造作为旅游开发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部 构造岩溶 地质安全风险调查评价 地下水 补给源 补给模式 岩溶水文地质 开发利用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同位素技术的江苏常州市地下水可更新能力研究
8
作者 苏东 龚绪龙 +6 位作者 杨磊 许书刚 张岩 吕航 补建伟 龚亚兵 顾春生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94-1106,共13页
【研究目的】常州市是长三角地区典型的工业化城市,区域地下水经历了超采-禁采的周期性历史过程,地下水动力场发生了较大程度变化,地下水的可更新能力亟待深入研究。【研究方法】在地下水赋存条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同位素技术,系统分析... 【研究目的】常州市是长三角地区典型的工业化城市,区域地下水经历了超采-禁采的周期性历史过程,地下水动力场发生了较大程度变化,地下水的可更新能力亟待深入研究。【研究方法】在地下水赋存条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同位素技术,系统分析了常州市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和地下水年龄特征,评价了地下水可更新能力。【研究结果】区域浅层地下水的^(18)O和D较深层地下水更为富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蒸发作用影响,深层地下水补给时间较早,赋存环境相对封闭。浅层地下水基本受到了现代水入渗补给的影响,现代水积极循环带的深度达到了40 m;深层地下水年龄小于2000~25000年,以古水为主。【结论】区内浅层地下水每年更新速率普遍大于0.1%,地下水的更新受赋存条件、地表水补给、人类活动等因素控制,地下水更新能力在中等及以上;深层地下水每年更新速率普遍小于0.05%,地下水的更新受古河道展布、人类开采利用等因素控制,地下水更新能力处于较弱和弱的级别。研究成果可为常州市及长江三角洲其他地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同位素 地下水年龄 可更新能力 超采 禁采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常州市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下水分层技术刻画污染场地水化学空间分布特征—以湖北某垃圾填埋场为例
9
作者 刘学浩 邹金 +5 位作者 易秤云 王平 王磊 李江山 龙思杰 黄长生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80-1093,共14页
【研究目的】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渗漏对周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持久性环境污染,而对地下水污染羽空间分布的刻画表征是场地污染调查与修复的关键。【研究方法】以湖北某垃圾填埋场为研究对象,基于地下水U型管分层采样监测技术实施一孔六层... 【研究目的】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渗漏对周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持久性环境污染,而对地下水污染羽空间分布的刻画表征是场地污染调查与修复的关键。【研究方法】以湖北某垃圾填埋场为研究对象,基于地下水U型管分层采样监测技术实施一孔六层地下水分层监测(-6 m、-8 m、-10 m、-12 m、-16 m、-20 m),结合场地水文地质调查及14个地下水样水质数据,研究地下水化学组分沿地层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地下水中TDS、COD(Mn)、Mg^(2+)、HCO_(3)^(-)、Cl^(-)等主要离子浓度随垂向地层深度线性减小,表明地表入渗及人为活动污染是垃圾填埋场浅层地下水化学组分的主控影响因素;NH_(4)^(+)、NO_(3)^(-)、NO_(2)^(-)、Mn、Ni等部分离子浓度随垂向地层深度线性增大,反映自然地质条件及水岩相互作用下地下水化学场的空间特征。相关系数矩阵分析显示,地下水分层监测井水化学组分随地层深度加大,与常规地下水监测井的相关性系数由0.984减小至0.566,表征了地下水化学组分的空间分层分布特征。【结论】地下水分层采样监测技术刻画了地下水化学组分沿地层垂向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一定程度区分揭示自然地质成因与人为活动污染的影响,进而识别刻画地下水污染羽的空间分布,精准指导场地尺度地下水污染修复与风险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化学 空间分布特征 地下水分层采样监测 土壤与地下水污染调查 垃圾填埋场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沃卡地堑地下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14
10
作者 章旭 郝红兵 +3 位作者 刘康林 毛武林 肖尧 张文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02-1714,共13页
通过沃卡地堑盆地地下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进行热储温度、补给高程计算,建立沃卡地堑地下热水系统中-高温地热概念模型。结果表明,沃卡温泉为中偏碱性水,溶解性总固体较低,水化学类型主要为SO4-Na型、SO4·Cl-Na型、HCO3·... 通过沃卡地堑盆地地下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进行热储温度、补给高程计算,建立沃卡地堑地下热水系统中-高温地热概念模型。结果表明,沃卡温泉为中偏碱性水,溶解性总固体较低,水化学类型主要为SO4-Na型、SO4·Cl-Na型、HCO3·SO4-Na型。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沃卡盆地地下热水系统具有大气降水补给、浅循环地下水的特征,热水以深部熔融体为热源,受控于沃卡半隐伏控热断裂构造,但受裂隙潜水或地表冷水的混合作用,其Na-K-Mg平衡图表现为部分平衡或混合水。利用混合模型对热储真实温度进行估算,得到热储的温度范围为120~200℃,冷水混入比例为70%~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沃卡温泉 水文地球化学 形成机制 错那—沃卡裂谷 沃卡地堑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下游干流沉积物重金属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7
11
作者 金阳 姜月华 +10 位作者 周权平 王晓龙 张鸿 梅世嘉 陈孜 杨海 吕劲松 侯莉莉 齐秋菊 贾正阳 杨辉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6-289,共14页
【研究目的】长江下游干流沿岸分布众多取水口,为保障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健康,亟需了解近岸沉积物中重金属相关现状。【研究方法】调查过程中自上而下分左右岸共采集沉积物样品85组,利用描述统计分析重金属含量特征,综合相关性分析和主... 【研究目的】长江下游干流沿岸分布众多取水口,为保障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健康,亟需了解近岸沉积物中重金属相关现状。【研究方法】调查过程中自上而下分左右岸共采集沉积物样品85组,利用描述统计分析重金属含量特征,综合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讨重金属来源,采用地累积指数法、污染负荷法分析重金属污染程度,并评估其潜在生态风险。【研究结果】平均含量由高至低为Zn>Cr>Cu>Ni>Pb>As>Cd;上游至下游,Cu、Zn、Cr、Ni呈小幅波动增加趋势,As、Pb呈小幅波动下降趋势,Cd呈较大波动下降趋势;Cd的污染程度最重,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1~4级污染分别占比1.18%、1.18%、18.82%和34.12%,Cr和Ni为无污染,主要是工业生产源和地球化学自然源;中等污染程度(1≤PLI_(point)<2)的样点占比34.18%,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为19.48~388.62,轻微潜在生态风险、中等潜在生态风险、强潜在生态风险和极强潜在生态风险占比分别为38.82%、42.35%、17.65%和1.18%。【结论】长江下游干流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较低,流域整体处于轻微—中等风险的无污染状态(PLI_(area)<1),右岸重金属平均含量、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均普遍高于左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来源 污染程度 生态风险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长江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瓯江流域下游温州平原地下水化学演化特征、控制因素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英 刘景涛 +3 位作者 周施阳 刘春燕 杨明楠 张玉玺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59-1073,共15页
【研究目的】滨海地带地下水化学演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对沿海城市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在野外调查取样和历史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水化学图解、离子比例关系、多元统计分析及环境同位素方法,系统分... 【研究目的】滨海地带地下水化学演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对沿海城市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在野外调查取样和历史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水化学图解、离子比例关系、多元统计分析及环境同位素方法,系统分析了温州平原地下水化学演化特征,探讨了影响地下水化学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结果】(1)温州平原潜水以淡水为主,HCO_(3)^(-)、Na^(+)、Ca^(2+)占主导地位,承压水以微咸水和咸水为主,Cl^(-)、Na^(+)占绝对优势;(2)从山前到海积平原,研究区潜水由低矿化度的HCO3型水向较高矿化度的Cl型水转变,主要受天然水化学作用控制,人类活动使局部地区地下水化学出现异常;(3)十年尺度上,潜水主要组分含量存在一定程度下降,水化学类型向Cl^(-)比重减少、HCO_(3)^(-)比重增加的方向演化;(4)水岩相互作用、海水作用、氧化还原环境等自然因素和工农业生产、生活排污等人为因素是温州平原地下水化学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结论】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区内地下水存在一定的潜在非致癌风险,潜水的非致癌风险小于承压水,饮水途径摄入是危害人体的主要途径,相同环境下儿童的非致癌风险高于成人。因此,有必要对存在健康风险的地下水进行长期监测,加强这类地区的地下水资源管理和污染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特征 时空演化 稳定同位素 滨海平原 健康风险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微塑料地下水的污染现状、环境风险及其发展趋势 被引量:9
13
作者 曹文庚 王妍妍 +5 位作者 张亚南 郭记菊 肖舜禹 丁闽进 那静 孙壮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95-1916,共22页
【研究目的 】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已成为一类遍布全球的新型污染物,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在海洋、河流等地表水体,地下水系统中MPs的相关研究相对薄弱。【研究方法 】基于大量的文献调研和分析,本文... 【研究目的 】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已成为一类遍布全球的新型污染物,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在海洋、河流等地表水体,地下水系统中MPs的相关研究相对薄弱。【研究方法 】基于大量的文献调研和分析,本文从地下水中MPs的来源、检测、分布特征、环境风险和发展趋势几方面分析了地下水中MPs的研究进展,为含MPs地下水的后续研究和风险防控提供参考。【研究结果 】MPs主要通过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土壤入渗和直接注入三种方式进入地下水,目前地下水中MP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特别是在中国、欧洲和北美,南美、非洲和大洋洲需要更多的数据和研究。地下水中MPs最常见的聚合物类型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聚乙烯(PE),纤维和碎片为最常见的形状。含MPs的地下水在土壤和作物健康、污染物质迁移、人体健康、地下生态系统、地下水污染修复效果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环境风险,未来研究应集中于地下水中MPs的取样和检测标准化程序的建立、空间分布特征的确定以及探索影响MPs在地下水中迁移转化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上。【结论 】地下水中MPs的研究在来源、分布特征、环境风险和发展趋势方面均取得了大量成果,但目前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考虑到地下水在维持人类活动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作用,相关研究将不断增加。地下水微塑料污染的管理策略应该从控制源头(塑料废物最小化)、切断传播途径(针对MPs污染风险高的地下水,采取预防措施)和末端去除(开发适当的修复技术)三方面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微塑料 污染现状 环境风险 管理策略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煤炭开发区地下水污染成因分析及防治建议 被引量:5
14
作者 焦华喆 陈曦 +5 位作者 张铁岗 杨柳华 陈新明 HONAKER Rick 马俊伟 余洋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3-156,共14页
[研究目的]黄河流域内由于煤炭资源开发导致地下水污染严重,从整体角度对流域内重点煤炭开发区地下水进行归纳总结,为其可持续健康发展和地下水资源改善提供防治建议。[研究方法]从黄河流域战略地位出发,对地下水污染成因和污染模式进... [研究目的]黄河流域内由于煤炭资源开发导致地下水污染严重,从整体角度对流域内重点煤炭开发区地下水进行归纳总结,为其可持续健康发展和地下水资源改善提供防治建议。[研究方法]从黄河流域战略地位出发,对地下水污染成因和污染模式进行归纳总结。采用改进后的综合水质指数法对流域内九大煤炭基地的地下水进行水质评价。选用主成分分析法赋权指标,并引入改进的内梅罗污染指数法,按照WPI分级法进行评价。[研究结果]通过对黄河流域各重点断面水质评价,得到目前流域内煤炭基地水质结果中Ⅲ、Ⅳ类占比较多,水质较差。分析成因当前流域内存在高矿化度矿井水、酸性矿井水和含特殊组分矿井水污染,同时阐述污染地下水形成的浅层和深层两种污染模式。[结论]对3种矿井水采用相应防治方法,并提出膏体充填技术和微生物修复技术2种防治技术建议,通过应用实际矿山为例,印证污染防治技术能够改善由煤炭开采引发的流域内地下水污染严重的问题,以期研究结果能够对成功推动中国绿色矿山的快速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煤炭开采 水质评价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矿产勘查工程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平原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前景分析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11
15
作者 孟瑞芳 杨会峰 +3 位作者 包锡麟 徐步云 李磊 李谨丞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1-233,共13页
[研究目的]京津冀平原水资源严重短缺,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加大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力度,形成多元供水格局,可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对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文章系统开展非常... [研究目的]京津冀平原水资源严重短缺,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加大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力度,形成多元供水格局,可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对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文章系统开展非常规水资源供水方向、开发利用模式和供水规模分类数据统计,依据各省(直辖市)非常规水资源供水规划及配置目标,分析其开发利用前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结果]该区非常规水资源主要包括微咸水、再生水、淡化海水、雨洪水,其中微咸水主要分布于中东部平原的天津、沧州、衡水等地,供水前景为5.43×10^(8)m^(3);再生水利用以北京、天津等大中型及工业城市为主,供水前景为34.22×10^(8)m^(3);淡化海水利用以天津等滨海城市为主,供水前景为4.19×10^(8)m^(3);雨洪水利用较分散。[结论](1)微咸水用于农业灌溉存在土壤盐渍化风险,需加强水盐调控。(2)再生水用于河流生态补水,沿线地表水富营养化,地下水体未受到明显污染;地下水浅埋区开展再生水灌溉,会增加硝酸盐污染风险;建议将高风险的新兴污染物纳入再生水利用监控体系。(3)海水淡化尾液浓盐水、冷却热水可能改变天然海洋生态系统的分布、构成与多样性,应予以关注。(4)雨洪水利用可降低污水入河的水质风险,但过度利用可能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建议城市区适度扩大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水资源 微咸水 再生水 海水淡化 雨洪水 开发利用模式 供水规模 生态环境效应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京津冀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区流域尺度植被依赖地下水程度评价:以鄂尔多斯高原海流兔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董佳秋 张俊 +7 位作者 顾小凡 高海波 杨波 杨晓东 赵春光 张铁钢 尹立河 王晓勇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55-1867,共13页
【研究目的 】综合利用地表、地下信息,探索建立适用于半干旱区流域尺度植被依赖地下水程度评价的新方法,以期为干旱区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修复提供技术支撑。【研究方法 】以黄河流域中游鄂尔多斯高原海流兔河流域为研究区,... 【研究目的 】综合利用地表、地下信息,探索建立适用于半干旱区流域尺度植被依赖地下水程度评价的新方法,以期为干旱区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修复提供技术支撑。【研究方法 】以黄河流域中游鄂尔多斯高原海流兔河流域为研究区,选取地下水位埋深、土壤类型、干旱期蒸散发、植被覆盖度等涵盖水、土、气、生4个圈层的评价指标,以野外数据采集和遥感解译为主要手段,获取以上指标的空间分布,最后在GIS平台中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确定依赖地下水生态系统的分布及依赖程度分级。【研究结果 】评价结果表明,依赖地下水程度非常高和高的植被分布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10.2%。尽管依赖地下水植被生态系统在整个流域占比不高,但由于地下水提供了比降水更加稳定的供水水源,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与生物量远高于其他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价值。【结论 】通过场地尺度地下水依赖程度的对比,该方法评价的结果是可靠的,在其他的半干旱区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指标灵敏度分析表明,土壤类型与地下水位埋深是最敏感的指标,因此在野外调查时应加强这两类指标的数据采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依赖型生态系统 评价 半干旱 植被 生态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海流兔河流域 鄂尔多斯高原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会仙岩溶湿地水体主要离子和溶解无机碳来源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一 邹胜章 +3 位作者 申豪勇 蓝芙宁 谢浩 李军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01-1713,共13页
【研究目的】为查明会仙岩溶湿地水体主要离子和溶解无机碳(DIC)的来源及控制因素。【研究方法】于会仙岩溶湿地采集地下水和地表水样品,分析了水化学和溶解无机碳同位素(δ^(13)CDIC)参数特征。【研究结果】会仙岩溶湿地大部分的地下... 【研究目的】为查明会仙岩溶湿地水体主要离子和溶解无机碳(DIC)的来源及控制因素。【研究方法】于会仙岩溶湿地采集地下水和地表水样品,分析了水化学和溶解无机碳同位素(δ^(13)CDIC)参数特征。【研究结果】会仙岩溶湿地大部分的地下水和地表水水化学类型为Ca−HCO_(3)。湿地水体Ca^(2+)、Mg^(2+)与HCO_(3)^(−)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溶蚀;NO_(3)^(−)主要来源为农业化肥和土壤有机氮的硝化;K^(+)、Na^(+)和Cl^(−)主要来源为化肥、粪肥和污水等;SO_(4)^(2−)主要来源为酸雨和硫铁矿的氧化。湿地地下水中DIC主要来源于土壤CO_(2)和碳酸盐岩矿物的溶解,据同位素质量平衡,计算结果显示约46%来自于土壤CO_(2),约54%来源于矿物本身的贡献。会仙岩溶湿地不完全是CO_(2)参与下碳酸盐岩风化的结果,含硫矿物、酸雨和人类活动来源的H_(2)SO_(4)作为侵蚀介质也参与碳酸盐岩的风化,此外,农业输入还原态氮肥的硝化作用不容忽视。湿地地表水中DIC主要来源于地下水,湿地地表水中δ^(13)CDIC值受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CO_(2)脱气的影响,组成较地下水相对富集偏正。【结论】水化学和δ^(13)CDIC可以帮助理解岩溶湿地的风化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同时还应结合湿地水文地质和人为活动等条件才能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湿地 水化学 溶解无机碳同位素 来源 控制因素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桂林市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河流域土地利用及人类活动强度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王璐晨 韩海辉 +7 位作者 张俊 黄姣 顾小凡 常亮 董佳秋 龙睿 王倩 杨炳超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3-220,共18页
[研究目的]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旱区土地利用对区域水文和生态的影响尤为显著,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对西北干旱内陆生态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基于19... [研究目的]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旱区土地利用对区域水文和生态的影响尤为显著,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对西北干旱内陆生态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基于1980-2018年间共5期遥感影像,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人类活动强度指数分析塔里木河流域各水资源分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近40年中,塔里木河流域耕地、建设用地和林地面积分别增加1.58×10^(4)km^(2)、1.2×10^(3) km^(2)和347 km^(2),而草地、未利用地和水域面积分别减少1.33×10^(4)km^(2)、0.32×10^(4)km^(2)和815 km^(2)。各水资源分区中塔里木河干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大,其次为渭干河、阿克苏河和喀什噶尔河流域。自2000年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建设用地当量面积和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相对较快,特别是2000-2010年间呈显著增长趋势。[结论]塔里木河流域各水资源分区的人类活动强度呈显著的空间差异性。社会经济发展和政策的导向性作用是塔里木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和人类活动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分区 土地利用变化 人类活动强度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塔里木河流域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河谷城市浅层地下水铁锰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西宁市为例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春燕 刘景涛 +7 位作者 朱亮 张玉玺 荆继红 黄冠星 周冰 陈玺 解飞 李备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76-1790,共15页
【研究目的】高原河谷城市因受地形条件限制,生态环境脆弱,强烈的人为活动已对地下水产生剧烈影响。铁锰离子已成为典型高原河谷城市西宁市浅层地下水中超Ⅲ类地下水的主要贡献指标,威胁着当地生态环境安全及居民身体健康。深入探究高... 【研究目的】高原河谷城市因受地形条件限制,生态环境脆弱,强烈的人为活动已对地下水产生剧烈影响。铁锰离子已成为典型高原河谷城市西宁市浅层地下水中超Ⅲ类地下水的主要贡献指标,威胁着当地生态环境安全及居民身体健康。深入探究高原河谷城市浅层地下水中铁、锰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以期为该区提出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及缓解供水水质安全问题提供技术支持。【研究方法】本文以西宁市144组浅层地下水样品水化学组分测试结果为依据,结合研究区地质、地貌、土地利用类型、水文地质调查资料与人类活动影响,研究了西宁市浅层地下水中铁锰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中铁、锰超标率分别为20.98%和9.79%,对超Ⅲ类地下水的贡献率排名较2012年分别上升2名和3名。建设用地中浅层地下水铁锰超标率比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用地分别高出1.4倍和3.47倍;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有36种,建设用地中地下水化学类型多达21种,高铁锰地下水主要富集于HCO_(3)–Ca·Mg型水、HCO_(3)·SO_(4)–Ca型水中。地下水中铁锰离子的迁移和富集,除了与上覆盖层性质、地面污染、地下水径流条件有关外,主要受控于氧化还原环境,与酸碱条件无明显相关。【结论】研究区地下水中铁锰含量升高主要是受原生沉积环境所致,而局部建设用地中浅层地下水铁锰含量升高则是受原生沉积环境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所致,因此有必要对建设用地中的地下水铁锰含量进行长期监测,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防止未来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中铁锰含量进一步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人类活动 铁锰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西宁市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北洛河流域地下水水化学和同位素特征及其水质评价 被引量:7
20
作者 周殷竹 马涛 +4 位作者 袁磊 李甫成 韩双宝 周金龙 李勇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63-675,共13页
【研究目的】北洛河是黄河的重要二级支流,研究该流域典型支流地下水的水质状况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以北洛河流域为主要对象,系统查明流域地下水水质现状,圈定劣质地下水分布区,为饮水安全... 【研究目的】北洛河是黄河的重要二级支流,研究该流域典型支流地下水的水质状况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以北洛河流域为主要对象,系统查明流域地下水水质现状,圈定劣质地下水分布区,为饮水安全提供保障。此外,对该区地下水水化学和D-18O同位素组成进行分析,研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演化机制,揭示水文地质条件及人为因素对区域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控制和影响作用。【研究结果】区内地下水水化学成分除受岩石风化和蒸发浓缩作用的共同控制之外,部分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D-18O同位素组成指示了地下水整体上受蒸发浓缩作用影响。【结论】上游碎屑岩中的石膏、盐岩等易溶矿物经溶滤进入地下水,下游松散孔隙水在蒸发浓缩的作用下积聚盐分导致上、下游地下水TDS较高;奥陶系岩溶含水岩组和新生界断陷盆地含水岩组地下水水化学组成主要受蒸发盐岩影响,此外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白垩系和石炭系—侏罗系含水岩组地下水主要分布于岩石风化区,说明该地下水水化学组分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控制,且主要受硅酸盐岩和蒸发盐岩风化影响,人类活动影响的扰动相对较小。上、下游地区地下水受工矿活动影响较严重,中游地下水受工矿活动、农业活动、生活污水影响均较小,水质整体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 D-18O同位素 地下水水质评价 北洛河流域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陕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