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玛纳斯河流域河水-地下水转化驱动下的水文地球化学空间演化 被引量:2
1
作者 马文静 王文科 +2 位作者 侯昕悦 季德帅 马稚桐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8-388,共11页
河水-地下水的相互转换影响着水化学的成分组成及演化规律,进而影响着水生态环境,因此了解其水化学成分的来源及演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典型干旱区玛纳斯河流域为研究区,运用水化学图解、离子比例系数分析和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演化... 河水-地下水的相互转换影响着水化学的成分组成及演化规律,进而影响着水生态环境,因此了解其水化学成分的来源及演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典型干旱区玛纳斯河流域为研究区,运用水化学图解、离子比例系数分析和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演化等方法,对该流域不同地貌的河水-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主要离子组分来源和演化规律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随地貌和河水-地下水转化关系的变化,河水和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从HCO_(3)·SO_(4)-Ca型逐渐演化为Cl-Na型,水化学变化的自然驱动因素由水岩作用变为蒸发浓缩;在脱节段,水体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SO_(4)-Ca型,主要受到溶滤作用;在河水—地下水交换段上游,主要为SO_(4)·Cl-Na型,主要发生溶滤和混合作用;交互段下游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l-Na型,主要受蒸发作用影响;反向演化结果进一步定量分析了研究区水岩作用的影响,沿地下水流方向,发生了钠长石和钙长石的沉淀,白云石、石膏、Ca-蒙脱石和岩盐的溶解,以及Na-Mg、Ca-Mg的正向阳离子交换。研究结果可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环境保护和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特征 河水-地下水转化 水文地球化学演化 玛纳斯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高分辨率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CNMM-DNDC三维模型的研发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郑循华 李思琪 +7 位作者 张伟 刘春岩 姚志生 韩圣慧 王睿 王凯 陈笑 李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107,共16页
CNMM-DNDC模型是本文作者团队研发的陆地高分辨率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三维模型。本文系统介绍了建模背景和理念、核心过程和模型特点、模拟功能和观测验证、多尺度区域或流域初步应用以及未来发展展望。自2018年刊发首个版本以来,该... CNMM-DNDC模型是本文作者团队研发的陆地高分辨率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三维模型。本文系统介绍了建模背景和理念、核心过程和模型特点、模拟功能和观测验证、多尺度区域或流域初步应用以及未来发展展望。自2018年刊发首个版本以来,该模型经过了多方面科学过程改进和模拟功能扩展,在元素化学反应、物质相变和机械迁移等基本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层面,完成了对陆地表层系统碳氮磷水循环全耦合的精细刻画。迄今开展的观测验证表明,CNMM-DNDC模型基本普适于不同生物气候带(从热带到寒区多年冻土地带)的流域或区域长时间序列“三高”(时间、空间和过程高分辨率)综合模拟,实现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氮、磷、水三维运移、水土流失、水力驱动溶解态和颗粒态碳氮磷横向迁移、碳氮温室气体和污染气体排放、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分蒸散发和水分能量平衡等众多可持续发展目标表征变量的预测。该模型广泛推广应用于多尺度区域或流域的复杂过程虚拟科学试验研究和服务于面向生态环境建设与减污降碳的优化调控决策,可望为协同落实联合国多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先进的数值模拟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磷水循环全耦合模拟 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模型 CNMM-DNDC模型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北麓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演化规律及模式 被引量:1
3
作者 袁磊 马涛 +3 位作者 韩双宝 李甫成 吴玺 李海学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69,共8页
秦岭北麓是黄河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分析其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演化模式对于加强秦岭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推进关中平原乃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9—2021年在渭河流域开展水文地质调查所获取的资料,运用... 秦岭北麓是黄河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分析其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演化模式对于加强秦岭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推进关中平原乃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9—2021年在渭河流域开展水文地质调查所获取的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水文地球化学反向模拟等方法,分析了秦岭至渭河河谷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演化规律及模式。结果表明:由基岩区至细土平原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由HCO3-Ca型向HCO3·SO4-Ca·Na型转变,溶解性固体总量(TDS)浓度由254 mg/L增至889 mg/L,分带性不强;随着地下水流动,水-岩作用主要由碳酸盐岩风化溶滤控制向硅酸盐岩与岩盐风化溶滤控制转变,同时阳离子交换作用增强;14C测年显示研究区地下水年龄多在2 450 a以内,地下水循环更新快,蒸发浓缩作用不显著;山前洪积扇作为地下水重要的涵养区与径流通道,对于关中平原潜水和承压水水质保障有关键作用,由于洪积扇含水层防污性能差,在地下水开发利用和工农业活动中要加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保护 秦岭北麓 水文地球化学 溶解性固体总量(TDS) 离子比 演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辽市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演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刘绍 肖长来 +3 位作者 梁秀娟 刘伟 李明乾 张芷豪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5-90,95,共7页
双辽市的供水水源主要是地下水,其水质的变化会对工业、农业和居民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对双辽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和形成过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PHREEQC软件,在潜水和微承压水两条路径上开展了反向地球化学模拟,结合... 双辽市的供水水源主要是地下水,其水质的变化会对工业、农业和居民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对双辽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和形成过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PHREEQC软件,在潜水和微承压水两条路径上开展了反向地球化学模拟,结合主要离子比值分析了双辽市地下水水化学的形成和演化规律。进一步,将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球化学过程以及地下水化学组分的特征结合起来,建立水文地球化学演化模型,给出了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演化的定性和定量特征,揭示了该区水文地球化学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蒸发作用、溶滤作用和阳离子交换是双辽市潜水水化学形成中的主要控制因素;溶滤作用和阳离子交换是微承压水流动过程中的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反向地球化学模拟 离子比值 化学特征 水文地球化学演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焉耆盆地平原区地下水演化的主要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分析 被引量:24
5
作者 赵江涛 周金龙 +3 位作者 梁川 尹钟 鲍正德 钱立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97-1406,共10页
地下水资源是焉耆盆地生活、生产及生态用水的主要供水水源.深入研究焉耆盆地地下水演化特征及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对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及保护地下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利用Gibbs图阐明了焉耆盆地平原区地下水所经历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大... 地下水资源是焉耆盆地生活、生产及生态用水的主要供水水源.深入研究焉耆盆地地下水演化特征及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对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及保护地下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利用Gibbs图阐明了焉耆盆地平原区地下水所经历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大气降水、蒸发浓缩和岩石风化作用等),平原区采样点主要分布在Gisbbs图的右上角及中部左侧,表明平原区地下水受风化、蒸发浓缩作用影响,且受大气降水作用影响较小;方解石、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以及岩盐、石膏等蒸发岩的风化溶解是平原区地下水主要离子来源,应用PHREEQC地球化学模拟软件计算了平原区各矿物饱和指数,大部分采样点方解石与白云石未达到饱和状态;随着平原区地下水中的TDS和Cl-浓度的逐渐升高,Mg^(2+)在地下水中的富集受到了白云石沉淀过程的限制,而Ca^(2+)的含量随TDS的增大而持续增加,并结合平原区2011年与2014年地下水水化学Piper三线图,平原区地下水大部分呈Ca·Na型或者Ca·Mg型;地下水ORP值均为正值,表明平原区地下水处于氧化状态;根据离子比例法,γNa+/γ(Na++Ca^(2+)+Mg^(2+))比值深层承压水>潜水>浅层承压水,表明平原区地下水阳离子交换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深层承压水、潜水、浅层承压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演化 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焉耆盆地平原区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文地球化学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6
作者 王丽 王金生 林学钰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6期105-109,共5页
水文地球化学模型是目前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工具,通过模拟可以确定地下水系统中的水化学演化过程,揭示地球深部的水循环机理。同位素方法的使用、模型的完善及模拟程序的不断升级,使得模拟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本文重点概述了水文... 水文地球化学模型是目前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工具,通过模拟可以确定地下水系统中的水化学演化过程,揭示地球深部的水循环机理。同位素方法的使用、模型的完善及模拟程序的不断升级,使得模拟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本文重点概述了水文地球化学的主要模型:组分分布模型、质量平衡模型和反应路径模型。近几年中,在放射性废物处置、地下水中有机污染影响及垃圾填埋场渗滤液迁移方面,水文地球化学模型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考虑环境问题以及与水动力学模型耦合是水文地球化学模型今后的发展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球化学 组分分布模型 离子络合模型 模拟 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文地球化学反应-迁移-分异模型 被引量:17
7
作者 曹玉清 胡宽瑢 胡忠毅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251-256,共6页
为水资源水质评价和环境水化学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将理论化学与传统水文地球化学融合在一起 ,运用三相平衡原理 ,矿物溶解的偏平衡理论 ,建立了典型水文地质蓄水构造的水文地球化学反应 -迁移 -分异模型 ,研究了蓄水构造内不... 为水资源水质评价和环境水化学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将理论化学与传统水文地球化学融合在一起 ,运用三相平衡原理 ,矿物溶解的偏平衡理论 ,建立了典型水文地质蓄水构造的水文地球化学反应 -迁移 -分异模型 ,研究了蓄水构造内不同区带的主要化学反应 -迁移 -分异特点 ,探讨了水文地球化学分带代表性矿物 ,化学指标和水化学类型分带特征。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补给区—补给迳流区—迳流区—排泄区 ,地下水中物质成分的形成和演化规律 ,并提出矿物饱和指数的新意义。实例表明 ,该模型具有理论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移 分异模型 偏平衡理论 水文地球化学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长岭县浅层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演化规律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未 程东会 齐丽军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6年第5期59-63,共5页
开展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形成演化机制的研究,对水质评价和水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吉林省长岭县1981-2003年间潜水和承压水的水质分析结果,采用水文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了区内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及水质演化规律。选取19... 开展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形成演化机制的研究,对水质评价和水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吉林省长岭县1981-2003年间潜水和承压水的水质分析结果,采用水文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了区内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及水质演化规律。选取198个水质监测点进行分析、处理,运用Piper三线图解法、Gibbs图解法、离子比值分析法对吉林省长岭县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形成演化机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主要受到阳离子交换作用和岩盐溶解作用影响,其阴离子以HCO-3为主,阳离子以Ca2+和Na+为主,地下水偏弱碱性,硬度较大。研究区潜水水化学类型以HCO3—Ca为主,承压水水化学类型以HCO3—Na为主,地下水水化学类型较稳定,地下水水质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球化学 水质演化 浅层地下水 长岭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水文地球化学组分求异模型法对乾安地区地氟病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孙亚红 路来君 +1 位作者 陈国强 孙述海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372-378,共7页
氟的水文地球化学组合关联异常是确定地氟病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乾安地区实测数据进行水文地球化学组分的组合求异分析,建立乾安区域水文地球化学组合异常模型,并依实算结果,获取3个主因子。根据3个主因子分析结果,对照研究区的地下水化... 氟的水文地球化学组合关联异常是确定地氟病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乾安地区实测数据进行水文地球化学组分的组合求异分析,建立乾安区域水文地球化学组合异常模型,并依实算结果,获取3个主因子。根据3个主因子分析结果,对照研究区的地下水化学类型图和地氟病病区分布图可知:SO24-、Cl-、NO3-、Ca2+、Mg2+组分与F-具有较强的负相关性,该种类型水不易产生地氟病高发病率;HCO3-、Na+与F-有较强的正相关性,易产生地氟病高发病率;K+与F-呈较强的负相关,造成该统计结果的原因可能与该地区K+本底较低、同时F-有较强的富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球化学组分求异模型 氟中毒病区 水文地球化学 因子分析 吉林乾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黄凸起河南段地热田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10
作者 辛浩 宁艺武 +3 位作者 平建华 冷伟 陈高凯 赵继昌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4期14537-14550,共14页
内黄凸起河南段地热资源蕴藏丰富,地温梯度相对较高。然而,目前对内黄凸起河南段地热的运移机制尚未有深入研究。采用水文地球化学、热储温度计算、氢氧同位素等方法,对地热水的水化学类型、水化学演化、热储温度及深层热水补给来源等... 内黄凸起河南段地热资源蕴藏丰富,地温梯度相对较高。然而,目前对内黄凸起河南段地热的运移机制尚未有深入研究。采用水文地球化学、热储温度计算、氢氧同位素等方法,对地热水的水化学类型、水化学演化、热储温度及深层热水补给来源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新近系热储水化学类型以Cl-Na为主,古近系热储主要为Cl-Na和Cl·SO_(4)-Na型。地热水中Na^(+)、Cl^(-)主要来源于矿物的溶解,同时钠硅酸盐矿物的溶解以及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也是地热水中部分Na^(+)的来源。碳酸盐、硫酸盐和硅酸盐矿物的沉淀溶解平衡共同影响Ca^(2+)、Mg^(2+)离子含量。研究区地热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地热水的补给高程在789~1417 m。大多数地热水出现δ^(18)O漂移特征,水岩作用相对强烈。研究区主要热储温度在45~53℃,地热水的循环深度在947~2070 m。冷水混入比例为55.3%~66.5%,在冷水混入之前的热储温度为78.05~102.9℃。探究了内黄凸起河南段热储温度、地热水补给来源及循环深度等地热信息,对研究区地热成因机制建立了系统性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成因 内黄凸起 水文地球化学 同位素技术 概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的塔城盆地北区潜水水化学演化机制 被引量:3
11
作者 崔小顺 郑昭贤 +2 位作者 程中双 苏晨 陈宗宇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0-25,31,共7页
以塔城盆地北区地下水一级系统为研究对象,选取典型地下水流路径,确定参与水文地球化学反应的潜在矿物相及反应方向,评估地下水蒸发浓缩程度,基于此采用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型,定量分析了水流路径上产生的水岩作用,从而揭示该区地下水化... 以塔城盆地北区地下水一级系统为研究对象,选取典型地下水流路径,确定参与水文地球化学反应的潜在矿物相及反应方向,评估地下水蒸发浓缩程度,基于此采用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型,定量分析了水流路径上产生的水岩作用,从而揭示该区地下水化学演化机制。结果表明:水岩作用对潜水水化学演化起到主控作用,蒸发作用对水化学组分的贡献量有限;从补给区至排泄区的径流路径上,地下水系统中主要发生,石膏、石盐、白云石溶解和Na^(+)-Ca^(2+)之间的正向阳离子交换,并发生少量的斜长石不全等溶解和方解石沉淀;研究区内西区地下水流动子系统的径流条件比东区地下水流动子系统较好,地下水更新速率较快,使水岩作用对地下水化学组分的贡献量较小,而且在西区地下水子系统基本不发生盐岩溶解作用,这使其水质相比东区较好。研究成果可为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盆地地下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演化 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水岩作用 塔城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色水文地球化学预测模型(GHGCM)——以沈阳市潜水为例
12
作者 张先起 崔建国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2年第4期407-413,共7页
建立多组分平衡化学模型研究溶质在地下水中的迁移是溶液理论的基本要求,这是非确定型模型预测地下水溶质迁移中尚未解决的课题.本文利用CM(1.1)模型同时预测水中全部化学组分浓度值约束于电中性定律和最大溶度积理论,求得预测优化值,... 建立多组分平衡化学模型研究溶质在地下水中的迁移是溶液理论的基本要求,这是非确定型模型预测地下水溶质迁移中尚未解决的课题.本文利用CM(1.1)模型同时预测水中全部化学组分浓度值约束于电中性定律和最大溶度积理论,求得预测优化值,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模型运行的结果证明,灰色系统理论不仅可用于预测水中单个离子,也可预报平衡多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系统 水文 地球化学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长期监测的济南趵突泉水文地球化学演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柳浩然 张文强 +3 位作者 刘文 马雪莹 关琴 张海林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61-1073,共13页
为了做好泉水保护工作,文章基于济南趵突泉60多年水文地球化学监测数据,动态分析趵突泉水文地球化学演化规律。结果显示:济南趵突泉水中HCO_(3)^(-)、Ca^(2+)分别为阴、阳离子优势离子,SO_(4)^(2-)、Cl^(-)、Na^(+)+K^(+)等占比逐渐增加... 为了做好泉水保护工作,文章基于济南趵突泉60多年水文地球化学监测数据,动态分析趵突泉水文地球化学演化规律。结果显示:济南趵突泉水中HCO_(3)^(-)、Ca^(2+)分别为阴、阳离子优势离子,SO_(4)^(2-)、Cl^(-)、Na^(+)+K^(+)等占比逐渐增加,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型为主,且呈现多元化、复杂化趋势;趵突泉水化学组分主要来源于水-岩作用,主要受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矿物风化溶解的共同作用,且呈现出向硅酸盐岩风化溶解偏移的趋势,Cl^(-)存在除岩盐矿物溶解外的其他来源并逐年增加,石膏溶解作用产生的Ca^(2+)、SO_(4)^(2-)浓度逐渐增加,指示了石膏溶解作用在不断增强。氯碱指数反映了趵突泉水存在反向阳离子交换作用,且枯水期较丰水期强。矿物饱和指数指示了趵突泉总体处于过饱和状态,且总体上丰水期较枯水期、平水期偏高。研究表明,济南趵突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主要受水-岩作用控制,农业活动、生活污水和人工补源等人类活动因素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趵突泉水化学组分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趵突泉 水文地球化学 演化规律 矿物饱和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油田水文地球化学 被引量:30
14
作者 蔡春芳 梅博文 李伟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614-623,共10页
塔里木盆地油田水总矿化度60g/L-320g/L,与氯离子浓度呈正相关,总体上受铝硅酸盐矿物成岩改造影响甚小。油田水主要为部分贫镁型和完全耗镁型两种。部分贫镁水型(镁的摩尔数多占Na+Ca+Mg的1%-2%,钙可高达... 塔里木盆地油田水总矿化度60g/L-320g/L,与氯离子浓度呈正相关,总体上受铝硅酸盐矿物成岩改造影响甚小。油田水主要为部分贫镁型和完全耗镁型两种。部分贫镁水型(镁的摩尔数多占Na+Ca+Mg的1%-2%,钙可高达15%-22%)被认为来自方解石的白云石化作用和斜长石的溶解作用;氧同位素值、Li、B和Al浓度随埋深而增大,高的锶浓度指示了水-铝硅酸盐矿物反应是受温度控制的,Mg-Li可指示古地温。氢氧同位素演化可为同步增大,还可为氧同位素明显变重而氢同位素正偏移小。中新生界溴浓度较低、古生界较高,溴浓度受海陆相沉积环境和蒸发浓缩作用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演化 塔里木盆地 油田 水文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温泉盆地地热田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徐刚 伍坤宇 +5 位作者 王鹏 陈永东 李兴彦 胡林 刘子畅 李海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99-310,共12页
藏北温泉盆地地热资源丰富,但研究程度较低。为查明温泉盆地地热资源赋存状态及热源来源,揭示热循环机理,定量评估研究区热储温度、冷水混入比例、热循环深度等,利用温泉盆地地热田共18组温泉水样进行水化学分析,进行定量计算。结果表明... 藏北温泉盆地地热资源丰富,但研究程度较低。为查明温泉盆地地热资源赋存状态及热源来源,揭示热循环机理,定量评估研究区热储温度、冷水混入比例、热循环深度等,利用温泉盆地地热田共18组温泉水样进行水化学分析,进行定量计算。结果表明:温泉盆地温泉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a-HCO3·SO4型。温泉盆地地下热水在向上运移过程中,受浅层地下水的混合作用影响,使得热水变为“未成熟水”。温泉水中文石、方解石等钙质热液的饱和度指数大于0。热储温度60.93~96.52℃,热循环深度3238.06~5215.28 m,冷水混入比例在20.97%~70.19%之间。硅-焓模型计算出未混入冷水时深部热储温度在81.94~167.26℃之间,热储循环深度4405.56~9145.56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球化学 水-岩平衡 硅-焓模型 热储温度 热循环深度 温泉盆地地热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7
16
作者 魏亚妮 李培月 +1 位作者 钱会 吴健华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0年第1期58-61,共4页
简要介绍了水文地球化学模拟中饱和指数以及质量平衡模拟的概念,并以宁夏泾源县10个地下水样点为例,采用质量平衡模拟方法,运用PHREEQC地球化学模拟软件,计算了各水样点矿物的饱和指数及模拟路径上矿物(气体)的溶解(沉淀)量。结果表明:... 简要介绍了水文地球化学模拟中饱和指数以及质量平衡模拟的概念,并以宁夏泾源县10个地下水样点为例,采用质量平衡模拟方法,运用PHREEQC地球化学模拟软件,计算了各水样点矿物的饱和指数及模拟路径上矿物(气体)的溶解(沉淀)量。结果表明:泾源县地下水水化学成分主要由钠长石、白云石、石膏和岩盐的溶解及方解石和钠蒙脱石的沉淀物组成。通过水文地球化学模拟,可以深入了解某一地区的水化学演化规律,对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保护水资源与水环境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球化学 饱和指数 质量平衡模型 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黄桥无机油气的地球化学演化模式与富集规律 被引量:5
17
作者 霍明远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482-488,共7页
江苏黄桥CO2 气田中的CO2 ,历来被认为是幔源CO2 。但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 ,这种CO2并非幔源CO2 ,而是幔源CH4上升至地表 (- 30 0 0m~ 0m)被氧化的结果。黄桥CO2 气田犹如一床棉被覆盖在无机油气上方 ,形成气被 ,其下就是储量巨大的凝... 江苏黄桥CO2 气田中的CO2 ,历来被认为是幔源CO2 。但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 ,这种CO2并非幔源CO2 ,而是幔源CH4上升至地表 (- 30 0 0m~ 0m)被氧化的结果。黄桥CO2 气田犹如一床棉被覆盖在无机油气上方 ,形成气被 ,其下就是储量巨大的凝析油和CH4气田。黄桥地区无机油气藏的找矿方向在其CO2 气田的下面深部 ,勘探重点放在地下 5 0 0 0~ 10 0 0 0m之间的构造富集的有利部位。研究提出了一种在未知区既较为经济、又能较大提高钻井成功率的无机油气藏立体勘查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集规律 江苏 无机油气 地球化学演化模式 油气藏立体勘查模型 二氧化碳气 大地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巴塘地热田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33
18
作者 赵佳怡 张薇 +3 位作者 张汉雄 屈泽伟 李曼 岳高凡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1-89,共9页
地下热水的地球化学特征能够揭示深部地热过程。川西巴塘地区域地热资源丰富,但当前研究程度较低。为进一步查明川西地区地热资源赋存状态及热源来源,揭示热循环机理,定量评估研究区热储温度、冷水混入比例、热循环深度等,利用巴塘热坑... 地下热水的地球化学特征能够揭示深部地热过程。川西巴塘地区域地热资源丰富,但当前研究程度较低。为进一步查明川西地区地热资源赋存状态及热源来源,揭示热循环机理,定量评估研究区热储温度、冷水混入比例、热循环深度等,利用巴塘热坑和巴塘热水塘两处地热田共20组温泉水样进行水化学分析和氢氧同位素分析,进行定量计算,并分析巴塘地区地下热水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巴塘地区地下热水主要为HCO3—Na型;水中Sr2+、Li+和F-与Cl-的相关性不佳;主要受大气降雨补给;冷水混入比例为64%~68%,未混入冷水时深部热储温度为218~229℃,热储循环深度4 546. 32~4 777. 89 m;Na+、HCO3-、SiO2浓度在热水循环过程中变化相对较大。说明Sr2+、Li+和F-只来自于水岩作用的矿物溶解,且该地区地下水补给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川西地区地热水于围岩发生水岩作用,进行离子交换,在完成一系列水化学作用及水岩作用后,升至地表,最终形成温泉水。研究成果可为川西巴塘地区地热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及理论支持,同时也为川西整体区域地热研究提供方法借鉴,为研究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球化学 同位素 硅-焓模型 热储温度 巴塘地热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昭觉竹核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2
19
作者 卢丽 陈余道 +5 位作者 代俊鸽 王喆 邹胜章 樊连杰 林永生 周长松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03-710,共8页
四川昭觉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位于甘孜—新龙—理塘地热带的延伸区域内,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但利用率低。为了揭示川西甘孜—新龙—理塘地热带热循环机理,助力当地的扶贫攻坚,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选择四川昭觉竹核温泉为研究对象,对... 四川昭觉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位于甘孜—新龙—理塘地热带的延伸区域内,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但利用率低。为了揭示川西甘孜—新龙—理塘地热带热循环机理,助力当地的扶贫攻坚,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选择四川昭觉竹核温泉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水化学和稳定同位素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竹核温泉的水化学类型为HCO_(3)-Na型,补给区的温度约为14.71℃,补给高程为3 345~3 560 m;采用SiO_(2)地热温标法计算出热储平均温度为95.41℃,利用混合模型和硅-焓图解法估算出大温泉的混入冷水比例分别为77%、75.95%,小温泉的混入冷水比例分别为81%、78.61%,储热循环的深度范围为3 426.38~3 766.81 m;竹核温泉受木佛山断层和竹核断层等断裂带控制,在地热深循环的过程中与浅层冷水发生混合,与围岩发生水-岩反应,出露地表形成了以"大温泉、小温泉"为中心的中-低温地热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核温泉 水文地球化学 成因模式 硅-焓模型 川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凉山断裂带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德杨 周晓成 +13 位作者 何苗 天娇 李静超 董金元 颜玉聪 欧阳澍培 刘峰立 姚炳宇 王昱文 曾召君 陈曲菲 张晓明 杨耀 罗志鑫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6-36,共11页
2010—2021年对大凉山断裂带10个温泉开展采样,测定了15个水样中的常量元素和氢氧同位素,进行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建立了温泉水文地球化学循环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δD、δ^(18)O的测量值分别为-86.8%~-100.54%和-11.7%~-13.7%... 2010—2021年对大凉山断裂带10个温泉开展采样,测定了15个水样中的常量元素和氢氧同位素,进行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建立了温泉水文地球化学循环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δD、δ^(18)O的测量值分别为-86.8%~-100.54%和-11.7%~-13.7%,分布于大气降水线附近,表明大凉山断裂带温泉水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其补给高程为2.1~2.5 km;(2)温泉水化学类型主要有HCO_(3)-Ca·Mg、SO_(4)·HCO_(3)-Ca·Mg、HCO_(3)-Ca、HCO_(3)-Na·Ca、HCO_(3)-Na和SO_(4)·HCO_(3)-Ca;(3)主量元素来自碳酸盐矿物和硅酸盐矿物的水-岩反应;(4)Na-K-Mg三角图表明该区温泉水样均为未成熟水;(5)运用硅-焓模型图解法得到该区热储温度为105.9℃~203℃,冷水混入比例约为68%~86%,其循环深度为1.9~3.9 km;(6)循环深度越深,地震活动性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凉山断裂带 温泉 水文地球化学 循环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