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陆地高分辨率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CNMM-DNDC三维模型的研发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郑循华 李思琪 +7 位作者 张伟 刘春岩 姚志生 韩圣慧 王睿 王凯 陈笑 李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107,共16页
CNMM-DNDC模型是本文作者团队研发的陆地高分辨率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三维模型。本文系统介绍了建模背景和理念、核心过程和模型特点、模拟功能和观测验证、多尺度区域或流域初步应用以及未来发展展望。自2018年刊发首个版本以来,该... CNMM-DNDC模型是本文作者团队研发的陆地高分辨率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三维模型。本文系统介绍了建模背景和理念、核心过程和模型特点、模拟功能和观测验证、多尺度区域或流域初步应用以及未来发展展望。自2018年刊发首个版本以来,该模型经过了多方面科学过程改进和模拟功能扩展,在元素化学反应、物质相变和机械迁移等基本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层面,完成了对陆地表层系统碳氮磷水循环全耦合的精细刻画。迄今开展的观测验证表明,CNMM-DNDC模型基本普适于不同生物气候带(从热带到寒区多年冻土地带)的流域或区域长时间序列“三高”(时间、空间和过程高分辨率)综合模拟,实现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氮、磷、水三维运移、水土流失、水力驱动溶解态和颗粒态碳氮磷横向迁移、碳氮温室气体和污染气体排放、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分蒸散发和水分能量平衡等众多可持续发展目标表征变量的预测。该模型广泛推广应用于多尺度区域或流域的复杂过程虚拟科学试验研究和服务于面向生态环境建设与减污降碳的优化调控决策,可望为协同落实联合国多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先进的数值模拟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磷水循环全耦合模拟 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模型 CNMM-DNDC模型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介导的地下水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2
作者 戴恒 吴慧娴 +3 位作者 任婉立 张翼宇 文章 袁松虎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7,共14页
地下水污染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作为地下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通过其代谢反应参与多种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控制着污染物的转化与迁移。数值模拟是定量描述和预测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转化行为的重要手... 地下水污染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作为地下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通过其代谢反应参与多种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控制着污染物的转化与迁移。数值模拟是定量描述和预测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转化行为的重要手段,而理解和掌握微生物代谢过程的建模方法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对地下水中污染物运移行为的模拟和预测精度。鉴于此,文章按照发展时间与应用尺度,系统总结了微生物代谢活动模拟方法的发展进程,重点探讨了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的进步对数值模拟研究的推动作用;同时,详细介绍了如何构建微生物代谢模型,以定量描述其参与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并汇总了常用的微生物信息数据库和模拟软件;最后指出,当前微生物代谢模型的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模型验证困难、参数适用性不足、数据获取难度大以及计算需求高等问题。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深入探索微生物代谢机制,优化建模方法,完善适用于不同需求的参数和经验方程,以提升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同时,还需着力解决模型构建中微生物相关数据的处理、计算精度与效率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污染 数值模拟 生物代谢模型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数据-模型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土壤养分的双向补给特征及演化过程
3
作者 师百垒 申艳军 +6 位作者 彭建兵 袁延召 宁奕冰 陈兴 朱锦宇 张晟玮 李思睿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80-793,共14页
山地土壤具有典型的多层序结构,系基岩风化与大气-地表生物循环的综合产物,其养分来源也反映了基岩与地表过程的双向补给特点。为探索山地土壤养分的内生与外生补给耦合关系,系统梳理了基岩地球化学和地表过程对土壤养分的补给机制,探... 山地土壤具有典型的多层序结构,系基岩风化与大气-地表生物循环的综合产物,其养分来源也反映了基岩与地表过程的双向补给特点。为探索山地土壤养分的内生与外生补给耦合关系,系统梳理了基岩地球化学和地表过程对土壤养分的补给机制,探讨了不同岩性矿物风化差异及不同地表过程对山地土壤养分的调节控制作用,并阐释了物质流动、能量转化和生态服务功能协同关系;最后,基于山地土壤养分双向补给的时空演化过程,建立了区域尺度下反映基岩风化与大气-地表生物循环双向补给的山地土壤养分通量模型。结果表明:(1)基岩风化通过控制养分可用性、地下水存储能力、结构发育程度和地形塑造来影响植被生长;(2)大气-地表生物循环通过调节土壤环境、养分形态转换和利用频率来影响植被生长;(3)基岩风化与地表过程在时间上的差异驱动和在空间上的叠加耦合共同塑造了复杂且独特的山地土壤养分格局;(4)在时间尺度上考虑基岩风化的养分通量模型,有助于理解区域山地生态系统养分需求策略和生态地质系统平衡机制。研究以期为山地土壤养分的双向来源提供全新认识,并建议关注基岩地球化学对地表生态系统的影响作用,从而为山地土壤资源科学化管理及实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土壤 层序结构 养分补给 地球化学 生物循环 控制机制 演化过程 通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第2代杉木幼林的水文学过程及养分动态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田大伦 项文化 康文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4-71,共8页
采用小集水区技术和定位研究方法 ,根据连续 3a观测所取得的数据 ,对湖南会同第 2代杉木幼林的水量平衡和养分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该森林生态系统年降雨输入为 1170 6mm ,其中 3 5 3mm以树干茎流形式进入林地 ,... 采用小集水区技术和定位研究方法 ,根据连续 3a观测所取得的数据 ,对湖南会同第 2代杉木幼林的水量平衡和养分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该森林生态系统年降雨输入为 1170 6mm ,其中 3 5 3mm以树干茎流形式进入林地 ,占降雨量的 0 3% ,林内穿透水为 10 17 3mm ,占 86 9% ,另外林冠年截留量为 149 77mm ,占年降雨量的 12 8%。以径流形式流出该系统的水量为 42 8 0 5mm ,占年降雨量的 36 5 7% ,其中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分别占总径流的 4 31%和 95 6 9%。系统另一输出形式蒸散量为 86 2 6 4mm ,为年降雨量的 6 2 2 %。在该森林生态系统中 ,由降雨输入的N、P、K、Ca、Mg等元素的总量为 5 3 173kg·hm- 2 ·a- 1 ,径流输出量为 42 5 6 3kg·hm- 2 ·a- 1 ,净积累量为 10 6 10kg·hm- 2 ·a- 1 。与稳定态的第 1代杉木林相比 ,第 2代杉木幼林的林冠截留量成倍减少 ,地表径流、地下径流量和径流总量都高于第 1代杉木林 ,其涵养水源的能力相对较弱 ,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比稳定态的第 1代杉木林差。从生物循环来看 ,第 2代杉木幼林的养分存留量大 ,表明第 2代杉木幼林将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大量地保存在林木中 ,造成土壤中养分的逐渐减少 ,维持持久的林地生产力应引起重视。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2代杉木幼林 水文过程 养分动态 生物地球化学 小集水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生态系统的模型模拟 被引量:16
5
作者 李长生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EI CSCD 2004年第1期49-57,共9页
世上万物皆由百十种化学元素组成 ,追索元素的迁移转化可揭示自然界各客体的内在联系。近代生物地球化学的发展 ,为实施这一朴素的哲学思想于科学研究实践提供了理论与方法。基于生物地球化学量、场、群、流的概念 ,一个陆地生态系统模... 世上万物皆由百十种化学元素组成 ,追索元素的迁移转化可揭示自然界各客体的内在联系。近代生物地球化学的发展 ,为实施这一朴素的哲学思想于科学研究实践提供了理论与方法。基于生物地球化学量、场、群、流的概念 ,一个陆地生态系统模型已建立起来。这一名为DNDC的模型 ,以追踪模拟碳、氮和水分在生态系统的运动为线索 ,将植物初始光合生产力 ,有机质在土壤的转化 ,及大气 -生物界面气体交换联结成一个整体 ,从而将农田、森林、草原等复杂系统转化为可操作的计算机模拟模型。建立这一模型的目的是为预测在当代人类活动影响下陆地生态系统发展的趋势。中美两国科学家们最近使用此模型计算了中国水稻田甲烷气的  排放总量 ,发现 2 0世纪 80和 90年代中国稻田水管理措施的改变 ,减少了中国农业甲烷排放量的 4 0 % ,即 5 0 0万t。与此同时 ,全球温室气体观测系统发现大气甲烷浓度的增长速率在 1980~ 2 0 0 0年间不寻常地降低了。DNDC模拟的结果表明 ,中国稻田甲烷排放减少的时间与数量 ,与全球大气甲烷浓度增长速率降低的时间与幅度相一致。这一例证表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模型在预测生态系统变动方面的可实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生物地球化学 过程模型 DNDC 计算机模拟 复杂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夏末秋初渤海和北黄海的溶解氧分布与低氧特征
6
作者 唐景荣 韦钦胜 +4 位作者 赵宇航 孙霞 辛明 谢琳萍 王保栋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6,共14页
基于2021年夏末秋初所获取的渤海和北黄海调查资料,通过分析温度、盐度、密度、溶解氧(DO)和营养盐等理化参数的空间格局,深入探讨了该海区的低氧特征,并揭示了水文动力因素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DO分布和低氧的影响及调控机制。结果表明... 基于2021年夏末秋初所获取的渤海和北黄海调查资料,通过分析温度、盐度、密度、溶解氧(DO)和营养盐等理化参数的空间格局,深入探讨了该海区的低氧特征,并揭示了水文动力因素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DO分布和低氧的影响及调控机制。结果表明:渤海西侧底层冷水区存在一处西南-东北走向的狭长低氧带(最低DO质量浓度为2.18 mg/L),其内部具有较高的表观耗氧量(AOU)(>4 mg/L),同时于10 m层在渤海湾口东北海域亦观测到一处小范围的DO低值区;北黄海的DO质量浓度整体高于渤海,尽管该海域中部底层冷水团中的AOU>2.5 mg/L,却仍维持着较高的DO水平。渤海西侧冷水区的低洼地形和较高的层化强度为底层低氧区的形成与维持提供了基础,而该冷水两侧的锋面则显著控制着低氧区的边界与扩展范围;10 m层发生于渤海湾口东北海域的DO低值区是底层低氧冷水的涌升所致;渤海中部浅滩区反气旋涡的存在使得该海域底层形成一处富氧水(DO质量浓度>6 mg/L)。层化背景下渤海西侧有机物的耗氧分解是底层低氧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并对应形成一处营养盐高值区。相比之下,由于北黄海中部冷水团内较低水温影响下具有较高的DO浓度本底值,再加之AOU较渤海西侧底层低和较高的水深,使得该海域在较高的跃层强度背景下未形成低氧。本研究可为认识渤海和北黄海DO的多尺度变化特征与调控等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并为后续该海区低氧的精细化模拟和预测奠定一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氧 低氧 水文动力 层化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渤海 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质调查局滨海湿地生物地质重点实验室
7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中国地质调查局滨海湿地重点实验室”于2012年8月批准成立,旨在面向国际湿地生物地质科学和技术前沿,通过研究我国滨海湿地地质演化与沉积地球化学的过程与机制,揭示生物化学过程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应用生境演替与生态修复理... “中国地质调查局滨海湿地重点实验室”于2012年8月批准成立,旨在面向国际湿地生物地质科学和技术前沿,通过研究我国滨海湿地地质演化与沉积地球化学的过程与机制,揭示生物化学过程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应用生境演替与生态修复理论以及生态水文监测方法,解决我国海岸带地区面临的资源一环境问题,切实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质调查局 生物化学过程 重点实验室 滨海湿地 地址 沉积地球化学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水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质调查局滨海湿地生物地质重点实验室
8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中国地质调查局滨海湿地重点实验室”于2012年8月批准成立,旨在面向国际湿地生物地质科学和技术前沿,通过研究我国滨海湿地地质演化与沉积地球化学的过程与机制,揭示生物化学过程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应用生境演替与生态修复理... “中国地质调查局滨海湿地重点实验室”于2012年8月批准成立,旨在面向国际湿地生物地质科学和技术前沿,通过研究我国滨海湿地地质演化与沉积地球化学的过程与机制,揭示生物化学过程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应用生境演替与生态修复理论以及生态水文监测方法,解决我国海岸带地区面临的资源一环境问题,切实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质调查局 生物化学过程 重点实验室 滨海湿地 沉积地球化学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水文 地质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质调查局滨海湿地生物地质重点实验室
9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中国地质调查局滨海湿地重点实验室”于2012年8月批准成立,旨在面向国际湿地生物地质科学和技术前沿,通过研究我国滨海湿地地质演化与沉积地球化学的过程与机制,揭示生物化学过程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应用生境演替与生态修复理... “中国地质调查局滨海湿地重点实验室”于2012年8月批准成立,旨在面向国际湿地生物地质科学和技术前沿,通过研究我国滨海湿地地质演化与沉积地球化学的过程与机制,揭示生物化学过程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应用生境演替与生态修复理论以及生态水文监测方法,解决我国海岸带地区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切实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质调查局 生物化学过程 重点实验室 滨海湿地 沉积地球化学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水文 地质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IGCP国际合作30年与岩溶关键带研究展望 被引量:10
10
作者 章程 蒋忠诚 +1 位作者 Chris Groves 袁道先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01-306,共6页
全球岩溶类型多样,对环境变化敏感,资源与环境问题突出,是地球关键带监测与研究的重点,IGCP661项目的执行为岩溶区关键带类型划分与监测对比研究提供了契机和国际合作平台。近30年岩溶IGCP执行始终强调岩溶系统与人类活动环境的相互作用... 全球岩溶类型多样,对环境变化敏感,资源与环境问题突出,是地球关键带监测与研究的重点,IGCP661项目的执行为岩溶区关键带类型划分与监测对比研究提供了契机和国际合作平台。近30年岩溶IGCP执行始终强调岩溶系统与人类活动环境的相互作用,其轨迹实际上与地球系统科学到地球关键带理念是一脉相承的。IGCP299提出了岩溶形态组合概念,揭示各种岩溶形态与其形成环境之间的因果关系。岩溶动力系统(IGCP379),岩溶生态系统(IGCP448)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岩溶系统的整体功能,及系统内水、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进而形成了一整套岩溶动力学研究方法体系。开辟了岩溶记录与全球变化、碳循环与应对气候变化、石漠化形成演变与生态修复等研究新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岩溶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关键带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水文过程 生态过程 监测 国际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非点源磷污染的遗留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吴昊 陈丁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352-2364,共13页
流域非点源磷污染的遗留效应是许多流域经过多年污染控制努力后水质仍未见成效的重要原因。本文综述了流域非点源磷污染遗留效应的形成过程机理、模型方法及对水质的影响。由于化肥施用等人为磷过量输入以及水文和生物地球化学滞后性,... 流域非点源磷污染的遗留效应是许多流域经过多年污染控制努力后水质仍未见成效的重要原因。本文综述了流域非点源磷污染遗留效应的形成过程机理、模型方法及对水质的影响。由于化肥施用等人为磷过量输入以及水文和生物地球化学滞后性,磷在土壤、沉积物、地下水等介质中大量累积,在人为扰动、气候变化等作用下,累积的遗留磷会重新释放/流失,因而成为受纳水体长期的污染源。数学模型是解析流域非点源磷污染遗留效应的主要方法,现行的模型仍以统计模型为主,其中ELEMeNT-P模型是唯一针对遗留效应问题研发的过程性模型。模型估算结果表明,很多流域的遗留磷是受纳水体磷污染的重要甚至主要原因,且其污染影响可长达数十年到数百年。总体而言,目前对流域非点源磷污染遗留效应的过程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相关模型尚难以模拟遗留效应的时空分布特征。未来研究应深入探究流域遗留磷累积-释放-输移的动态过程机制,改进模型的水文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模块,强化模型的多时空尺度模拟功能及多重验证,以精确刻画流域遗留磷的污染贡献及其时空分布特征,为突破非点源磷污染治理困境提供关键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遗留效应 水文 生物地球化学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降水再分配及主要离子特征 被引量:6
12
作者 葛晓敏 唐罗忠 +4 位作者 王瑞华 李勇 朱玲 贾志远 丁晖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5120-5131,共12页
大气降水是森林生态系统养分输入的主要途径之一,对养分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着重要的意义。对13年生杨树人工林林外雨、树干流、林内雨和地表径流等水文过程中的养分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了解该生态系统的养分输入与输出规律,为杨... 大气降水是森林生态系统养分输入的主要途径之一,对养分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着重要的意义。对13年生杨树人工林林外雨、树干流、林内雨和地表径流等水文过程中的养分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了解该生态系统的养分输入与输出规律,为杨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从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林外雨量为1154.1 mm,树干流量仅占大气降水量的2.3%,15.4%的大气降水被杨树人工林的冠层截留;林内雨、树干流与大气降水量(林外雨)的动态变化规律相似。各类降水年加权平均pH值表现为林内雨>林外雨>树干流;各类降水的离子浓度动态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即在降水量较小的11月至次年1月份,各阴阳离子的浓度普遍较高,在降水量较大的2—9月份,阴阳离子浓度普遍较低。SO_4^(2-)-S和Ca^(2+)分别是各类降水中的主要阴离子和阳离子;整体上,树干流的离子浓度>林内雨>大气降水;林内雨是养分输入的主要形式,通过林内雨输入林地较多的养分离子是Ca^(2+)和K^+,分别为70.83 kg hm^(-2)a^(-1)和63.31 kg hm^(-2)a^(-1);地表径流和土壤渗漏是养分输出的主要形式,输出林地较多的离子是Cl^-和Ca^(2+),分别为196.47 kg hm^(-2)a^(-1)和123.09 kg hm^(-2)a^(-1),其次为SO_4^(2-)-S、Mg^(2+)、Na^+、K^+;NH_4^+-N和NO_3^--N的输出量不足输出离子总量的1%。所以,从水文过程看,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无机氮(NH_4^+-N和NO_3^--N)和K^+表现为净积累,净积累量分别为10.9 kg hm^(-2)a^(-1)和56.4 kg hm^(-2)a^(-1),其他离子表现为净损失,其中Cl^-的净损失量达179.8 kg hm^(-2)a^(-1)左右,其他离子损失量<50 kg hm^(-2)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人工林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水文过程 养分循环 养分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74
13
作者 宋长春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22-628,共7页
碳在不同类型湿地中储藏量约占地球陆地碳总量的15%。由于全球湿地面积迅速减少,湿地生态系统正常的水循环和碳循环过程产生一定的变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演变也可能是全球大气CO_2含量升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气候条件是湿地碳循... 碳在不同类型湿地中储藏量约占地球陆地碳总量的15%。由于全球湿地面积迅速减少,湿地生态系统正常的水循环和碳循环过程产生一定的变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演变也可能是全球大气CO_2含量升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气候条件是湿地碳循环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重要驱动因素,湿地特殊的生态水文过程和土壤环境条件,使得湿地碳循环具有区别于其它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特征。影响湿地中碳积累与分解过程的重要控制因子是温度、水文条件和植物群落,特别是水文条件对湿地碳循环过程影响较大。湿地土壤呼吸通量与根层土壤温度呈正相关关系,并受地表积水深度和地下潜水水位的影响,另外,洪泛作用会增加湿地CO_2的排放率,湿地水文过程决定溶解有机碳的输入与输出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碳循环 环境因子 水文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降水分配与离子输入特征 被引量:8
14
作者 葛晓敏 卢晓强 +4 位作者 陈水飞 周旭 徐辉 胡亚萍 丁晖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0-259,共10页
大气降水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水源和养分的主要来源之一。于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对武夷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林外雨、林内雨和树干流定位观测,分析了各类降水中的养分离子(NO3--N,SO42--S,Cl-和Ca2+、Mg2+、K+、Na+)浓度动... 大气降水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水源和养分的主要来源之一。于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对武夷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林外雨、林内雨和树干流定位观测,分析了各类降水中的养分离子(NO3--N,SO42--S,Cl-和Ca2+、Mg2+、K+、Na+)浓度动态变化规律及养分离子输入量,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水量平衡及养分循环过程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大气降水量(林外雨)为2 623.7 mm,树干流量仅占大气降水量的4.5%,9.8%的大气降水被冠层截留;林内雨、树干流与林外雨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相似,林内雨、树干流量与林外雨量呈极显著正线性相关关系(P<0.001)。各类降水年加权平均pH值表现为林外雨>树干流和林内雨。各类降水在降水量较小的1-2月,各阴阳离子的浓度普遍较高,在降水量较大的3-8月,阴阳离子浓度普遍较低。整体上,树干流的离子浓度>林内雨>林外雨。研究表明武夷山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降水分配过程中,林内雨是养分输入的主要形式,各养分离子年输入量占总输入量的比例均在90%以上。通过林内雨输入林地较多的养分离子是SO42--S和K+,分别为24.51、37.53kg·hm^-2·a-1;SO42--S和K+也是总养分输入量的主要离子,二者分别占离子输入总量的24%和36%,NO3--N的年输入量也达到了12.44kg·hm^-2·a-1,占到养分离子总输入量的11%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水文过程 养分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