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封闭方腔自然对流的涡结构和传热特性
被引量:
4
1
作者
胡俊
黄灿
何建东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7-240,303,共5页
为研究封闭方腔自然对流的涡结构和传热特性,对普朗特数Pr=0.71,方腔高长比A=H/L=1,瑞利数Ra=1.58×109的二维封闭方腔自然对流进行了直接数值模拟.给出了水平边界层发展阶段和垂直边界层转捩阶段的流场结构以及Nu数分布.结果表明,...
为研究封闭方腔自然对流的涡结构和传热特性,对普朗特数Pr=0.71,方腔高长比A=H/L=1,瑞利数Ra=1.58×109的二维封闭方腔自然对流进行了直接数值模拟.给出了水平边界层发展阶段和垂直边界层转捩阶段的流场结构以及Nu数分布.结果表明,压力梯度对方腔的水平速度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Ra数下的自然对流在逆压梯度作用下水平方向形成一系列的涡,这些涡使得水平边界层流动形成分层结构;壁面Nu数与速度梯度v/y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
水平边界层
努塞尔数
高瑞利数
自然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电性结构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
40
2
作者
程顺有
张国伟
李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90-397,共8页
秦岭造山带三维电性结构特征的详细研究结果 ,结合其他多种地球物理和地质资料分析发现 ,自中新生代以来 ,尤其是晚近时期华北和扬子两地块向秦岭造山带持续陆内俯冲过程中 ,由于南秦岭岩石圈向北挤入作用 ,秦岭造山带的后陆冲断褶带和...
秦岭造山带三维电性结构特征的详细研究结果 ,结合其他多种地球物理和地质资料分析发现 ,自中新生代以来 ,尤其是晚近时期华北和扬子两地块向秦岭造山带持续陆内俯冲过程中 ,由于南秦岭岩石圈向北挤入作用 ,秦岭造山带的后陆冲断褶带和北秦岭厚皮叠瓦逆冲带 ,现今处于岩石圈叠置加厚与拆沉作用的初始期 ;与之相反 ,南秦岭正在经历拆沉 -底侵的物质再循环作用 ,佛坪一带可能发育新的地幔柱 ;此外 ,在造山带北、南深部边界与内部不同岩石圈块体之间还伴随强烈的不同性质的走滑作用和物质侧向传输 .最后探讨了秦岭造山带构造拆沉与巨厚岩石圈并存以及走滑构造作用等的地球动力学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动力学
岩石圈
电性结构
水平
流变
边界层
低阻层
秦岭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封闭方腔自然对流的涡结构和传热特性
被引量:
4
1
作者
胡俊
黄灿
何建东
机构
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
出处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7-240,303,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372041)
文摘
为研究封闭方腔自然对流的涡结构和传热特性,对普朗特数Pr=0.71,方腔高长比A=H/L=1,瑞利数Ra=1.58×109的二维封闭方腔自然对流进行了直接数值模拟.给出了水平边界层发展阶段和垂直边界层转捩阶段的流场结构以及Nu数分布.结果表明,压力梯度对方腔的水平速度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Ra数下的自然对流在逆压梯度作用下水平方向形成一系列的涡,这些涡使得水平边界层流动形成分层结构;壁面Nu数与速度梯度v/y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
涡
水平边界层
努塞尔数
高瑞利数
自然对流
Keywords
vortex
horizontal boundary layer
Nusselt number
high Rayleigh number
natural conviction
分类号
O35 [理学—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电性结构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
40
2
作者
程顺有
张国伟
李立
机构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土资源部物化探研究所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90-397,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 ( 49732 0 80
40 2 340 4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495 72 15 1) .
文摘
秦岭造山带三维电性结构特征的详细研究结果 ,结合其他多种地球物理和地质资料分析发现 ,自中新生代以来 ,尤其是晚近时期华北和扬子两地块向秦岭造山带持续陆内俯冲过程中 ,由于南秦岭岩石圈向北挤入作用 ,秦岭造山带的后陆冲断褶带和北秦岭厚皮叠瓦逆冲带 ,现今处于岩石圈叠置加厚与拆沉作用的初始期 ;与之相反 ,南秦岭正在经历拆沉 -底侵的物质再循环作用 ,佛坪一带可能发育新的地幔柱 ;此外 ,在造山带北、南深部边界与内部不同岩石圈块体之间还伴随强烈的不同性质的走滑作用和物质侧向传输 .最后探讨了秦岭造山带构造拆沉与巨厚岩石圈并存以及走滑构造作用等的地球动力学意义 .
关键词
地球动力学
岩石圈
电性结构
水平
流变
边界层
低阻层
秦岭造山带
Keywords
Three-dimensional electrical structure, Low resistivity layer, Geodynamics, Lithosphere, Lateral rheological boundary layer.
分类号
P541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P31 [天文地球—固体地球物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封闭方腔自然对流的涡结构和传热特性
胡俊
黄灿
何建东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电性结构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程顺有
张国伟
李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
4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