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胶州湾北部水层-底栖耦合生态系统的动力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吴增茂 翟雪梅 +3 位作者 张志南 俞光耀 张新玲 高山红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88-597,共10页
基于胶州湾 1 995年 5航次的生态动力学综合实验观测 ,建立了一个水层 -底栖生态系耦合的动力学箱式模型 ,其中水层亚模型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无机氮、无机磷以及DOC、POC和溶解氧 7变量 ,底栖部分包括大型、小型底栖生物、细菌、... 基于胶州湾 1 995年 5航次的生态动力学综合实验观测 ,建立了一个水层 -底栖生态系耦合的动力学箱式模型 ,其中水层亚模型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无机氮、无机磷以及DOC、POC和溶解氧 7变量 ,底栖部分包括大型、小型底栖生物、细菌、碎屑及无机氮和磷 6变量。模型考虑了海面太阳辐照度变化、海水及底泥温度变化 ,以及营养盐与DOC陆源流入的影响 ,利用该模型成功地模拟了胶州湾北部各生态变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同吴增茂等 (1 999)水层模型模拟结果相比可以看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海生态动力学模型 胶州湾 水层-底栖耦合生态系统 季节变化 浮游生物 营养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蛤的生物沉积和呼吸排泄过程及其在双台子河口水层-底栖系统中的耦合作用 被引量:7
2
作者 张安国 袁秀堂 +4 位作者 侯文久 陈卫新 赵凯 巴福阳 张作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6573-6582,共10页
为揭示河口埋栖性双壳贝类优势种类在水层——底栖系统中的生态耦合作用,利用生物沉积物捕集器和封闭式代谢瓶,于双台子河口现场研究了文蛤主要生理生态过程如生物沉积速率、耗氧率、排氨率和排磷率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文蛤的生物沉... 为揭示河口埋栖性双壳贝类优势种类在水层——底栖系统中的生态耦合作用,利用生物沉积物捕集器和封闭式代谢瓶,于双台子河口现场研究了文蛤主要生理生态过程如生物沉积速率、耗氧率、排氨率和排磷率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文蛤的生物沉积速率、耗氧率、排氨率及排磷率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最高,冬季最低。二龄及三龄文蛤个体的生物沉积速率周年变化分别为0.02—0.30 g-1个-1d-1、0.06—0.60 g-1个-1d-1;耗氧率变化分别为0.45—16.64 mg-1个-1d-1、1.03—30.51 mg-1个-1d-1;排氨率季节变化分别为0.001—0.14 mg-1个-1d-1、0.002—0.28 mg-1个-1d-1;排磷率季节变化分别为0.002—0.069 mg-1个-1d-1、0.003—0.16 mg-1个-1d-1。文蛤的生物沉积速率及呼吸排泄速率均受龄期制约:在同一季节,文蛤的单位个体生物沉积速率及呼吸和排泄速率均表现为二龄<三龄。方差分析显示,季节、龄期及两者交互作用对文蛤生物沉积速率、耗氧率、排氨率及排磷率均有显著影响。基于不同季节双台子河口文蛤生物量(0.67个/m2、2.4 g/m2),估算出文蛤种群每年向该河口排放大约5321.90 t生物沉积物(干重)、1.43 t NH+4-N和0.93 t PO3-4-P,并且消耗大约221.59 t O2。研究结果表明,文蛤通过生物沉积及呼吸排泄作用,大大加强了双台子河口沉积物-水界面的物质交换通量,在双台子河口水层-底栖系统耦合作用中扮演着重要生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蛤 生物沉积 呼吸 排泄 水层-耦合 双台子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林生态系统小型底栖动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3
作者 刘均玲 黄勃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18-122,共5页
小型底栖生物(meiofauna)是指分选时能通过孔径为0.5rnm的套筛,而被孔径为0.042mm的套筛所截留的底栖生物^[1],主要包括自由生活线虫类、桡足类、涡虫类、腹毛类、多毛类、寡毛类等,具有数量多,分布广、生活周期短等特点。门类... 小型底栖生物(meiofauna)是指分选时能通过孔径为0.5rnm的套筛,而被孔径为0.042mm的套筛所截留的底栖生物^[1],主要包括自由生活线虫类、桡足类、涡虫类、腹毛类、多毛类、寡毛类等,具有数量多,分布广、生活周期短等特点。门类众多的小型底栖动物通过摄食、消化和代谢直接或间接利用生境沉积物中存在的大量有机碎屑,而自身又是大型底栖动物如鱼、虾等的食物,是连接有机碎屑库与初级生产和水层.底栖耦合系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动物 红树林生态系统 小型生物 大型动物 生活周期 有机碎屑 耦合系统 初级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扰动在水层-底栖界面耦合中的作用 被引量:39
4
作者 孙刚 盛连喜 千贺裕太郎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106-1110,共5页
综合评述了生物扰动在水层-底栖界面耦合中的作用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并进行了展望。国际上十分重视水层-底栖界面耦合过程的研究并已有一定基础,生物扰动作为海洋生态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就已开展了工作,但直到10余... 综合评述了生物扰动在水层-底栖界面耦合中的作用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并进行了展望。国际上十分重视水层-底栖界面耦合过程的研究并已有一定基础,生物扰动作为海洋生态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就已开展了工作,但直到10余年前才真正开始定量研究,进入了实验模拟、现场观测与建立模型相结合的新阶段。国内的生物扰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加上技术方法落后,一直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国内外关于水层-底栖界面生物扰动效应研究基本上都在海洋中开展,尤其在河口、近岸和浅海水域进行,湖泊和河流研究明显薄弱。作为水生态动力学的重要分支和前沿领域,生物扰动研究具有广阔前景。急需针对我国水域特点,引进先进的现场观测和室内测试手段,进一步揭示水层-底栖界面耦合过程中的生物扰动机制,更精准和更详细地掌握水域中各种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全过程,为控制水体内源污染释放、富营养化治理和生态建模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层-界而 耦合 生物扰动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层—底栖耦合生态动力学研究的某些进展 被引量:56
5
作者 张志南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1期115-122,共8页
概述浅海生态系的水层系统与底栖系统耦合的基本原理,着重介绍有机质沉降动力学、底栖生态系统对有机质的响应、生物沉降和侧向平流、生物扰动和沉积物再悬浮研究的进展。
关键词 水层-系统 耦合 有机质沉降 生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食性鱼类对浅水水体底栖-浮游生境耦合作用的影响:微综述 被引量:11
6
作者 梅雪英 Vladimir Razlutskij +4 位作者 Lars G.Rudstam Erik Jeppesen 唐雅丽 张修峰 刘正文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67-674,共8页
浅水水体存在着强烈的底栖-浮游生境耦合作用,耦合的结果决定着水生态系统关键特征.在缺少大型水生植物的浅水系统中,底栖藻类和浮游藻类对光照和营养盐的竞争是底栖-浮游生境耦合最为重要的生态过程之一,但该过程受到杂食性鱼类的影响... 浅水水体存在着强烈的底栖-浮游生境耦合作用,耦合的结果决定着水生态系统关键特征.在缺少大型水生植物的浅水系统中,底栖藻类和浮游藻类对光照和营养盐的竞争是底栖-浮游生境耦合最为重要的生态过程之一,但该过程受到杂食性鱼类的影响.本文以浅水水体的底栖-浮游生境耦合作用为切入点,综述了杂食性鱼类对浅水水体底栖-浮游生境耦合作用的影响过程及机理.一般而言,杂食性鱼类有利于提高水层营养盐浓度,促进浮游藻类生长,降低水体透明度,不利于底栖藻类竞争,从而加速水体富营养化.但不同种类的杂食性鱼类(如底栖杂食性鱼类、偏植物性饵料的杂食性鱼类、偏动物性饵料的杂食性鱼类以及小型杂食性鱼类)因食性差异,对底栖-浮游生境耦合的影响机理不同,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各异;即便同一种杂食性鱼类也可因发育阶段不同对底栖-浮游生境耦合产生不同的影响.在人类活动、全球变暖以及富营养化等多重因子胁迫下杂食性鱼类在鱼类群落结构中的比例上升,因此,杂食性鱼类对水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深远、复杂,值得持续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生境耦合 杂食性鱼类 浅水水体 浮游藻类 藻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7
作者 马骏 付荣恕 《山东农业科学》 2010年第2期78-81,共4页
大型底栖动物生活在水域环境的"底栖区",是污染检测领域研究的焦点。文中论述了大型底栖动物在水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及水层-底栖耦合中的作用,环境对底栖动物的影响及底栖动物与其它生物的相互关系也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 大型动物 水层-耦合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小型底栖生物研究的40年——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40
8
作者 张志南 周红 +3 位作者 华尔 慕芳红 刘晓收 于子山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57-671,共15页
基于2016年希腊第16届国际小型底栖生物会议资料及我国已有的信息,本文论述了国内外小型底栖生物的研究概况,着重介绍了我国该领域的主要进展,包括小型底栖生物的方法学、丰度与生物量的分布、海洋线虫和底栖桡足类的分类学、入侵植物... 基于2016年希腊第16届国际小型底栖生物会议资料及我国已有的信息,本文论述了国内外小型底栖生物的研究概况,着重介绍了我国该领域的主要进展,包括小型底栖生物的方法学、丰度与生物量的分布、海洋线虫和底栖桡足类的分类学、入侵植物种对线虫群落的影响、粒径谱和次级生产力、摄食生态学、实验室培养和生活史、环境检测、海洋线虫的分子生物学与系统演化、生态动力学-水层底栖耦合模型以及人才培养。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目标和应着重加强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生物 海洋线虫 生物多样性 水层-耦合 全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小型底栖生物研究的某些进展 被引量:41
9
作者 张志南 周红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99-806,共8页
论述了海洋小型底栖生物的定义、历史及当前国际研究的某些最新动态、依据我国目前研究的现状提出了今后策略和应着重加强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小型生物 海洋生态 水层-耦合 全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QUATOX模型的白洋淀湖区多溴联苯醚(PB-DEs)的生态效应阈值与生态风险评价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璐璐 刘静玲 +3 位作者 张少伟 贺晟晨 郭春梅 曹瑞仙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56-1172,共17页
为了准确定量生态系统尺度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直接毒性效应和通过食物网传递的间接生态效应,建立POPs浓度与生态效应的量化关系,本研究以强人为干扰湖泊白洋淀为研究区,建立了湖泊底栖-浮游耦合食物网,运用AQUATOX模型评价典... 为了准确定量生态系统尺度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直接毒性效应和通过食物网传递的间接生态效应,建立POPs浓度与生态效应的量化关系,本研究以强人为干扰湖泊白洋淀为研究区,建立了湖泊底栖-浮游耦合食物网,运用AQUATOX模型评价典型POPs——多溴联苯醚(PBDEs)的水生态系统风险,判定关键浓度阈值.模型校正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充分模拟白洋淀中18个优势种群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过程;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对温度和呼吸速率参数敏感;风险评价的结果表明AQUATOX模型能够有效的评估PBDEs的直接毒性效应和间接生态效应,AQUATOX模型得到的最大无影响效应浓度(NOEC)要比实验室中的NOEC低1~2个数量级.因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PBDEs的生态风险难以根据单一种群的毒性数据进行外推,而AQUATOX模型成为自然生态系统中PBDEs风险评价的可靠方法,能够判定在“可接受风险”水平时污染物的浓度阈值.AQUATOX模型为污染物环境基准的制定提供了较为可行的方法,进而为化学污染物的早期预警和风险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溴联苯醚(PBDEs) -浮游耦合食物网 生态系统风险 AQUATOX模型 浓度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冷水团新生产力及微食物环作用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杰 吴增茂 万小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3-199,共7页
为了进一步揭示黄海冷水团水域浮游生态系统能流、物流循环的基本动力学特征,利用水层-底栖耦合生态系统垂直3层模型,模拟分析了该水域生源要素的基本特征及年变化特点,并着重分析了初级生产力、新生产力及微食物环作用。通过对黄海冷... 为了进一步揭示黄海冷水团水域浮游生态系统能流、物流循环的基本动力学特征,利用水层-底栖耦合生态系统垂直3层模型,模拟分析了该水域生源要素的基本特征及年变化特点,并着重分析了初级生产力、新生产力及微食物环作用。通过对黄海冷水团水域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的模拟分析,估算出黄海冷水团年平均初级生产力为228.47mg.m-2.d-1,并根据模型中营养盐的来源估算出f比约为33%。分析模拟结果还表明,在黄海冷水团存在的季节,冷水团水域水层营养盐匮乏,浮游植物生产受限制,仅在晚秋出现了不十分明显的“秋华”。然而,在此时段内,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基本和浮游植物为同一量级且量值比较接近,由此可推断微食物环在黄海冷水团能流、物流循环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模拟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生长所需的碳约有60%是通过微食物环供给的。与实测及文献结果相比较,模型的模拟结果是合理可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冷水团 水层-底栖耦合生态系统 初级生产力 f比 新生产力 微食物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扰动对沉积物侵蚀和沉积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宝泉 李晓静 +1 位作者 周政权 陈琳琳 《广西科学》 CAS 2015年第5期527-531,共5页
海洋沉积物的侵蚀和沉积过程对海底地形地貌具有重要的作用,侵蚀和沉积速率的相对比值不仅影响沉积层的稳态过程,还能改变沉积层的理化属性。侵蚀和沉积过程涉及因素复杂,不仅包括物理因素(海流、潮汐、沉积物性质)、化学因素(浑浊度、... 海洋沉积物的侵蚀和沉积过程对海底地形地貌具有重要的作用,侵蚀和沉积速率的相对比值不仅影响沉积层的稳态过程,还能改变沉积层的理化属性。侵蚀和沉积过程涉及因素复杂,不仅包括物理因素(海流、潮汐、沉积物性质)、化学因素(浑浊度、间隙水的离子组成),还包括生物因素(海草、海藻的丰度以及生物扰动作用)。生物扰动是海洋生态学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是水层-底栖界面的耦合过程中的关键生物影响因子。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物扰动逐步得到重视,尤其是在水层-底栖界面耦合过程中的作用,并逐步由定性研究过渡到定量研究,进入室内生态模拟、现场测试和构建模型相结合的阶段。但生物扰动对沉积物侵蚀和沉积的影响研究起步相对较晚,10余年前才开始得到较多关注。本文综述生物扰动对沉积物侵蚀和沉积的影响,包括目前研究状况,常用的研究材料和方法以及研究热点,为今后深入研究关键生物种群的生物扰动对沉积物侵蚀的影响以及地形地貌的形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动物 沉积物侵蚀和沉积 水层-界面 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