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部开采矿井水害区域治理关键技术研究及发展 被引量:52
1
作者 张党育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12,共5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深部开采矿井水害区域治理技术的有效性,降低底板突水的危险性,以邯邢矿区为例,总结分析了目前深部开采矿井水害区域治理经验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岩溶发育规律、水害治理模式、定向井设计及施工工艺优化、可控注浆工... 为了进一步提高深部开采矿井水害区域治理技术的有效性,降低底板突水的危险性,以邯邢矿区为例,总结分析了目前深部开采矿井水害区域治理经验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岩溶发育规律、水害治理模式、定向井设计及施工工艺优化、可控注浆工艺、水文地质信息综合判识技术及深部开采水害管控体系构建方法等关键技术研究现状及难点,并针对性地提出各技术研究与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开采 邯邢矿区 水害区域治理 定向钻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底板“双关键层”控水模型优化地面区域水害治理方案
2
作者 苗葳 武强 +2 位作者 李国栋 许延春 李兴国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26,共10页
为防止焦作矿区底板承压含水层突水,基于底板“双关键层”理论建立了力学稳定控水关键层力学模型,剖析了在底板赋存多条富水性强高承压含水层条件下,加固单一含水层与加固双含水层所形成的“双关键层”控水效果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加固... 为防止焦作矿区底板承压含水层突水,基于底板“双关键层”理论建立了力学稳定控水关键层力学模型,剖析了在底板赋存多条富水性强高承压含水层条件下,加固单一含水层与加固双含水层所形成的“双关键层”控水效果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加固单一含水层无法抵御深部高承压水,而加固双含水层形成了浅部力学稳定控水、中部渗透控水、深部力学稳定控水与底部渗透控水的复合型“双关键层”控水组合,具备对深部高承压含水层的控水能力。通过对比分析地面区域水害治理双含水层加固模式、井上下联合治理双含水层模式及井下治理单含水层模式的安全与经济效果,采用地面区域水害治理双含水层加固模式的控水安全效果最佳,井下验证工程工期最短,但其经济成本最高,该模式在底板水患危害严重的矿区可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板突水 多含水层 底板“双关键层” 地面区域水害治理 注浆加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灰岩承压水上地面定向超前区域治理技术
3
作者 高保彬 牛高杰 孟武峰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3-79,共7页
针对永城矿区石炭系太原组多层灰岩治理难题,在新桥煤矿21106工作面采用超前区域治理技术,实现受太原组上段灰岩水威胁煤层的安全开采。通过剖析21106工作面地质构造情况,提出了“先锁边后注浆”的治理模式。依据含水层位置、发育情况... 针对永城矿区石炭系太原组多层灰岩治理难题,在新桥煤矿21106工作面采用超前区域治理技术,实现受太原组上段灰岩水威胁煤层的安全开采。通过剖析21106工作面地质构造情况,提出了“先锁边后注浆”的治理模式。依据含水层位置、发育情况、富水性及治理效果确定注浆治理层位,通过治理过程数据分析,揭示地面注浆规律与漏失规律,并对数据进行拟合发现两者关联。基于稳压注浆阶段浆液参数变化特征,提出动态注浆控制方法。根据井下验证孔出水规律评估注浆效果,构建“治理层位选择—地面动态高压注浆—圈定物探异常区—井下空白区补注—井下钻探验证—井下构造发育区验证—物探验证”的超前区域治理体系。结果表明:钻孔注浆量主要用于构造及漏失点位治理;先施工的主孔区域与构造区域更易发生漏失且漏失量显著偏大;注浆量与漏失量之间符合幂函数关系;稳压注浆阶段通过拟合公式动态调控注浆压力、浆液密度等关键参数,可提高注浆效率并保障注浆效果。物探及检验钻孔数据显示超前区域治理效果显著,终孔水压由2.23 MPa降至1.5 MPa,水压分布呈孤岛状;L_(10)灰岩作为治理层位,有效增加了隔水层厚度及稳定性,阻断导水通道,解除了承压水威胁,实现了复杂地质构造下多层灰岩承压水上工作面的安全回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害超前区域治理 奥灰含水层 浆液漏失 底板水害 注浆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采深矿井地面区域治理奥灰水害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78
4
作者 赵庆彪 赵兵文 +2 位作者 付永刚 南生辉 赵章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4-20,共7页
为安全开采邯邢矿区深部煤炭资源,提出了"区域超前治理"奥灰岩溶水害理念,开展了华北型煤田大采深高承压水安全开采成套技术研究课题;从理论上研究得出"分带分时段突破"底板突水机理;采用阻水系数法评价试采区底板... 为安全开采邯邢矿区深部煤炭资源,提出了"区域超前治理"奥灰岩溶水害理念,开展了华北型煤田大采深高承压水安全开采成套技术研究课题;从理论上研究得出"分带分时段突破"底板突水机理;采用阻水系数法评价试采区底板隔水层承压能力;成功地研究出地面多分支近水平定向钻探关键技术;从岩石力学和水动力学阐述了裂隙含水层中水平孔注浆浆液扩散机理,并给出了孔距计算公式;对于钻遇岩溶或断裂构造状况,研究出了铺底浆液控制技术。地面区域超前治理奥灰水害成套技术在九龙矿成功应用,取得了显著技术经济与环境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采深矿井 高承压水 奥灰岩溶裂隙含水层 区域超前治理水害 多分支近水平孔定向钻探 水平孔浆液扩散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侏罗纪煤田巨厚顶板砂岩含水层区域治理技术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王厚柱 王桦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6-101,共6页
文章以母杜柴登煤矿302盘区侏罗纪3-1煤层开采为背景,在充分分析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结合长距离定向钻孔技术在我国煤矿瓦斯治理、矿井水防治等方面的应用情况,提出了以工作面外巷钻孔导流、邻面钻孔截流、双侧采空区截流... 文章以母杜柴登煤矿302盘区侏罗纪3-1煤层开采为背景,在充分分析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结合长距离定向钻孔技术在我国煤矿瓦斯治理、矿井水防治等方面的应用情况,提出了以工作面外巷钻孔导流、邻面钻孔截流、双侧采空区截流和长距离定向钻孔追踪探放水为核心的巨厚顶板砂岩含水层区域治理技术。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经济、可行,在工作面巷道掘进期间,对巷道掘进施工影响较小;可实现采煤工作面顶板水"分区防控、煤水分离、清浊分流、区域治理";较好地解决了富水顶板砂岩含水层的水害隐患,在顶板放水孔单孔涌水量超过200m^3/h、工作面涌水量超过600m^3/h的条件下,实现了厚煤层一次采全高工作面的安全生产和平均超过12000t/d的回采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顶板砂岩含水层 水害区域治理 长距离定向钻孔 可控疏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灰顶部注浆改造材料配比优选试验 被引量:1
6
作者 樊振丽 曹路通 +3 位作者 张风达 尹希文 赵秋阳 张志巍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77-290,共14页
我国华北型煤田矿井深部承压水上开采前,对奥灰顶部进行注浆改造并封堵导水通道,是降低底板突水风险的有效方法。针对桌子山煤田深部中等~强透水灰岩注浆工程需求,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不同配比的粉煤灰-水泥材料基础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 我国华北型煤田矿井深部承压水上开采前,对奥灰顶部进行注浆改造并封堵导水通道,是降低底板突水风险的有效方法。针对桌子山煤田深部中等~强透水灰岩注浆工程需求,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不同配比的粉煤灰-水泥材料基础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了水固比、固相比以及温度3个因素对浆液密度、黏度、析水率、结实率、凝结时间和力学强度6项指标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水固比对浆液的6项指标均有相对突出的影响;固相比对浆液的黏度、凝结时间及力学强度有较大影响;温度对浆液性能的影响相对较小。将地面注浆钻孔升压过程分为低压充填、中压扩散、高压裂隙延展加固3个阶段,不同注浆阶段适用的注浆材料配比不同。采用综合平衡法优选,分别得到了适用于不同注浆阶段的3个材料配比方案。将优选的注浆材料配比应用于中等~强透水灰岩注浆改造工作中,工程实践显示浆液能够在地层中有效扩散并充填裂隙,基本上切断了奥灰顶部所揭露的垂向导水通道,降低了工作面突水风险,为奥灰顶部区域性注浆治理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浆材料 正交试验 浆液配比 水害区域治理 底板水害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的岩屑层位源解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桂和荣 李俊 +8 位作者 陈永青 余浩 王浩 叶爽 陈大星 梁展 胡洋 郭艳 许继影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9-940,共12页
近年来,岩屑录井在“华北型”煤田底板灰岩层注浆加固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现有的岩屑录井仅停留在颜色、颗粒大小及形貌特征等物理指标的识别上,难以精准判层,钻孔设计“顺层率”难以保障,制约着底板灰岩水害区域治理效果。基... 近年来,岩屑录井在“华北型”煤田底板灰岩层注浆加固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现有的岩屑录井仅停留在颜色、颗粒大小及形貌特征等物理指标的识别上,难以精准判层,钻孔设计“顺层率”难以保障,制约着底板灰岩水害区域治理效果。基于石炭纪太原组薄层灰岩及其碎屑岩夹层的元素地球化学差异特点,选取淮北煤田桃园煤矿为研究区,对太原组上段薄层灰岩L_(1)灰~L_(4)灰地层(注浆治理目的层为L_(3)灰)垂直钻孔岩心进行取样,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定量测定了薄层灰岩及其夹层的主量元素背景值,通过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数理统计手段建立薄层灰岩主量元素地球化学识别模式;同时对地面定向钻水平分支孔岩屑同样开展主量元素测试,并基于已建立的地球化学识别模式进行岩屑层位源解析以及识别模式验证。结果显示:高CaO丰度、烧失量(LOI)可以作为注浆加固改造目的层L_(3)灰的特征指标,MgO(0.5%±)、MnO(0.03%±)、P_(2)O_(5)(0.08%±)丰度可作为注浆目的层上覆标志层J3的识别指标;聚类分析识别模式可有效区分太原组一灰~三灰(L_(1)灰~L_(3)灰);以元素因子得分建立的识别模式可以将太原组碎屑岩夹层与薄层灰岩进行有效区分;以岩样地球化学背景值运行判别模型得到的Fisher判别方程对注浆目的层L_(3)灰岩屑来源解析的准确率为100%。基于上述认识,论证了以确保设计“顺层率”为目标的水平分支孔岩屑地球化学源解析方法应用之可行性,进而提出了一种地面定向钻“顺层率”控制技术方案。本研究基于元素地球化学理论,对地面定向钻岩屑携带的特征地球化学信息进行了目的层层位辨识,在现场快速定量测试技术手段的支持下,可为解决华北型煤田底板灰岩水害区域注浆改造顺层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量元素丰度 地球化学识别模式 顺层率 太原组薄层灰岩 底板灰岩水害区域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