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水土特性参数时空变异分布特征及相关分析
1
作者 许迪 丁昆仑 蔡林根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3年第1期45-51,共7页
作者应用地质统计学原理与方法,在山东簸箕李引黄灌区开展大尺度区域水土特性参数时空变异性的研究,描述农田排水、地下水、表层土壤中含盐量的空间与时间变化分布趋势和特征,分析其间存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一个完整的水文循环年... 作者应用地质统计学原理与方法,在山东簸箕李引黄灌区开展大尺度区域水土特性参数时空变异性的研究,描述农田排水、地下水、表层土壤中含盐量的空间与时间变化分布趋势和特征,分析其间存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一个完整的水文循环年内,研究区域的水土特性参数之间具有相近的空间变异分布状态和特点,但却表现出不同的时间变异分布趋势与特征。农田排水和表层土壤的含盐量随季节变化的分布状态在灌区上、下游相对稳定,在中游却变化明显;地下水的盐分浓度在整个灌区的分布状况没有呈现出明显的时间变异性。在春季至初夏时段内,农田排水中含盐量的增加似乎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较小,而对表层土壤积盐状况影响较大。研究成果为灌区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利用与农田水土管理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特性 时间与空间变异性 农田排水含盐量 地下水含盐量 表层土壤含盐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水剂对风沙土保水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侯利园 何祥 +6 位作者 张生武 王学端 樊昊 李昕光 崔金虎 曹宁 张玉斌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3-140,共8页
在东北西部农业种植区,生长季干旱少雨极大制约作物的水肥利用效率,对我国粮食安全和水土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造成重大威胁。除工程措施外,合理的农用保水剂(SAP)施用是改善低产农田持水性能的必然途径。针对吉林省西部典型风沙土开展室... 在东北西部农业种植区,生长季干旱少雨极大制约作物的水肥利用效率,对我国粮食安全和水土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造成重大威胁。除工程措施外,合理的农用保水剂(SAP)施用是改善低产农田持水性能的必然途径。针对吉林省西部典型风沙土开展室内模拟试验,通过3因素多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探究土壤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和有效水含量等水土保持特性对保水剂的类型(地津Dijin、安信Anxin、沃特Wote和旱宝贝Hanbaobei)、粒径(大粒径和小粒径)及用量(0、0.2%、0.5%、1.0%、2.0%、4.0%和6.0%)的响应。结果表明:1)SAP的持水量受其类型、粒径、施用量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显著,而施用量是影响持水量的关键因素;2)土壤水分状况与SAP类型密切相关,土壤持水量Dijin>Anxin>Wote>Hanbaobei,SAP中K^(+)和Na^(+)的含量可能是影响保水性的主要因素,而非Ca^(2+)和Mg^(2+);3)随着SAP施用量的增加,土壤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和有效水容量显著增加,与对照相比,最大增量分别为15.53、1.95和17.75倍,可有效增强严重干旱土壤中植物与SAP之间的竞争;4)与大粒径相比,小粒径SAP能显著提高土壤的田间持水量(1.21倍)和可用水量(1.23倍),而对凋萎系数则产生负面影响。综上,保水剂的合理选择与应用,对旱区水土资源持续性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改善干旱土壤环境水分状况,实现低产农田“增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水剂 施用量 粒径 水土保持特性 风沙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特性浅析——以海原县为例
3
作者 马静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6年第28期62-62,66,共2页
本文以海原县为例,浅析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特点和危害、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及成效。旨在为今后海原县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水土流失特性 危害 治理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平原地区输变电工程建设中水土流失成因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雷磊 吴健 +2 位作者 袁园 卢鹏 鱼小兵 《陕西电力》 2012年第12期75-78,共4页
通过分析输变电工程建设在西安平原地区的水土流失特性以及项目建设与水土保持的关系,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水土保持措施,为将来建立水土流失数据库,减少电网建设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建立了基础。
关键词 输变电工程 水土流失特性 西安平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非饱和土地基处理技术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建文 刘刚 +1 位作者 李安洪 蒋关鲁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31,共5页
通过分析室内固结试验成果,对非饱和土的水土特性及固结压缩特性进行研究,进而结合现场沉降测试结果对各类加固工法下非饱和土地基的沉降规律展开讨论。研究表明,虽然地基土的最终沉降量只与土体的压缩模量有关,但是非饱和土体的瞬时沉... 通过分析室内固结试验成果,对非饱和土的水土特性及固结压缩特性进行研究,进而结合现场沉降测试结果对各类加固工法下非饱和土地基的沉降规律展开讨论。研究表明,虽然地基土的最终沉降量只与土体的压缩模量有关,但是非饱和土体的瞬时沉降受饱和度影响显著。从固结稳定时间上看,非饱和土的固结时间与饱和度有密切关系,低饱和度下,固结时间随着饱和度的增加而延长,当饱和度超过82.8%时,固结时间随着饱和度的增加而减小并最终趋近于饱和土的固结时间。采用双曲线模型预测地基土的最终沉降量,对不同工法加固非饱和土地基的加固效果进行评价,可以看出,强夯、换填和短水泥搅拌桩加固非饱和土地基完全满足高速铁路路基沉降控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非饱和土 固结 水土特性 沉降 饱和度 强夯 水泥搅拌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砾土坡坡面降雨和坡脚浸泡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周成 王一冰 +1 位作者 王涵 谭昌明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6-106,共11页
降雨是诱发边坡失稳的重要因素,为此开展了含砾量分别为10%,20%和40%的含砾土坡的坡面降雨和坡脚浸泡的模型试验。利用体积含水率和吸力传感器测试了含砾土坡的水土特性,观测了边坡湿润锋的发展过程,利用PIV技术研究了边坡的位移变形过... 降雨是诱发边坡失稳的重要因素,为此开展了含砾量分别为10%,20%和40%的含砾土坡的坡面降雨和坡脚浸泡的模型试验。利用体积含水率和吸力传感器测试了含砾土坡的水土特性,观测了边坡湿润锋的发展过程,利用PIV技术研究了边坡的位移变形过程;通过控制坡脚水位及坡顶后续加载研究了坡脚浸泡作用下土坡的沉降变形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降雨条件下,含砾量越高,土坡坡面侵蚀发育越缓慢,边坡的细粒土越容易达到完全饱和状态;坡土饱和后,含砾量10%的土坡主要以坡面侵蚀和变形为主,不易发生整体破坏,含砾量20%和40%的坡土均发生了整体滑移破坏。坡脚浸泡过程中,含砾量越高,边坡变形量越小,在水位下降过程中基质吸力恢复越快,在浸水过程中边坡吸力丧失范围越小。在坡脚浸泡及后续坡顶加载作用下,含砾量10%的土坡会产生较大变形,含砾量20%的土坡最容易发生破坏,含砾量40%的土坡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砾土坡 坡面降雨 坡脚浸泡 水土特性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rength characteristics of modified polypropylene fiber and cement-reinforced loess 被引量:12
7
作者 YANG Bo-h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3期560-568,共9页
The reinforcement and stabilization of loess soil are duscussed by using fibers as the reinforcement and cement as the stabilization materials.To study the strength characteristics of loess soil reinforced by modified... The reinforcement and stabilization of loess soil are duscussed by using fibers as the reinforcement and cement as the stabilization materials.To study the strength characteristics of loess soil reinforced by modified polypropylene(MPP) fiber and cement,samples were prepared with six different fiber contents,three different cement contents,three different curing periods and three kinds of fiber length.The samples were tested under submergence and non-submergence conditions for the unconfined compressive strength(UCS),the splitting tensile strength and the compressive resilient modulu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ombined reinforcement by PP fiber and cement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early strength of loess to 3.65–5.99 MPa in three days.With an increase in cement content,the specimens exhibited brittle fracture.However,the addition of fibers gradually modified the mode of fracture from brittle to ductile to plastic.The optimal dosage of fiber to reinforce loess was in the range of 0.3%–0.45% and the optimum fiber length was 12 mm,for which the unconfined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tensile strength reached their maxima.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ailure properties,cement-reinforced loess specimens were susceptible to brittle damage under pressure,and the effect of modified polypropylene fiber as the connecting "bridge" could help the specimens achieve a satisfactory level of ductility when under press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ber-reinforced soil cement-stabilized soil LOESS mechanical properties fracture characterist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