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配置的多功能水土保持植被对黑土抗侵蚀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周桐 潘鹤 +4 位作者 张扬 韩少杰 鲍鸿君 陈祥伟 夏祥友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0-104,111,共6页
以2014年在黑龙江省拜泉县(125°30′~126°31′E,47°20′~47°55′N)建立的“银中杨(Populus alba×P.berolinensis)+东风菜(Aster scaber)”、“银中杨+大叶芹(Pimpinella brachycarpa)”、“银中杨+老山芹(Oste... 以2014年在黑龙江省拜泉县(125°30′~126°31′E,47°20′~47°55′N)建立的“银中杨(Populus alba×P.berolinensis)+东风菜(Aster scaber)”、“银中杨+大叶芹(Pimpinella brachycarpa)”、“银中杨+老山芹(Ostericum sieboldii)”、“银中杨+龙牙楤木(Aralia elata)”4种配置的多功能水土保持植被样地土壤为研究对象,以传统水土保持植被银中杨纯林林地土壤为对照,以表层(0~10 cm)土壤粒径大于1.0 mm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平均质量直径、分形维数、水稳性指数、抗冲系数为评价指标,分析配置的多功能水土保持植被对黑土土壤抗侵蚀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银中杨纯林相比,配置的“银中杨+东风菜”、“银中杨+大叶芹”2种多功能水土保持植被,不仅显著增加了土壤粒径大于1.0 mm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平均质量直径、水稳性指数,而且显著降低了团聚体分形维数(P<0.05);配置的“银中杨+老山芹”多功能水土保持植被,显著增加了土壤粒径大于1.0 mm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平均质量直径、水稳性指数(P<0.05);配置的“银中杨+龙牙楤木”多功能水土保持植被,仅显著增加了土壤水稳性指数(P<0.05)。配置的4种多功能水土保持植被土壤的抗冲系数,虽然与银中杨纯林相比均有所增加,但仅“银中杨+东风菜”土壤的抗冲系数显著提高(P<0.05)。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的抗蚀性,是多功能水土保持植被对土壤抗侵蚀特征影响的主要评价指标;配置的“银中杨+东风菜”多功能水土保持植被,同时提高了土壤抗蚀性、抗冲性,具有较强的增强土壤抗侵蚀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水土保持植被 银中杨 土壤抗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砒砂岩区典型水土保持植被生长特征及限制因素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包雪源 杨振奇 +2 位作者 郭建英 秦富仓 刘铁军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0-57,共8页
以内蒙古砒砂岩区鲍家沟小流域为研究区,以该流域典型水土保持植被为研究对象,探究水土保持植被的生长特征及其限制性因子。结果表明:1)砒砂岩区典型小流域的水土保持植被种类相对单一,沙棘和柠条林生长发育状态相对稳定,油松,山杏林的... 以内蒙古砒砂岩区鲍家沟小流域为研究区,以该流域典型水土保持植被为研究对象,探究水土保持植被的生长特征及其限制性因子。结果表明:1)砒砂岩区典型小流域的水土保持植被种类相对单一,沙棘和柠条林生长发育状态相对稳定,油松,山杏林的生长发育状态受立地条件影响较大;2)各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在2.45~6.23 g·kg^(-1),土壤容重在1.51~1.71 g·cm^(-3),土壤含水率在10%~18%,研究区土壤紧实,肥力条件较差;3)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为限制砒砂岩区人工林生长发育的直接限制性因子,坡度和坡向因子为间接限制性因子。研究砒砂岩区水土保持植被的生长发育特征,建立其生长特征与环境因子的联系,对于深入解读生态恢复过程,减轻入黄泥沙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砒砂岩区 水土保持植被 生长限制因素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土保持植被对典型黑土微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陈月明 裴隆翠 +1 位作者 崔钢 陈祥伟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6-30,共5页
以典型黑土区落叶松人工林、水曲柳人工林和草地等水土保持植被以及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土壤微团聚体分散系数、粒径组成以及不同粒径微团聚体有机碳质量分数的测定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与耕地相比,所研究的3种水土保持植被均... 以典型黑土区落叶松人工林、水曲柳人工林和草地等水土保持植被以及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土壤微团聚体分散系数、粒径组成以及不同粒径微团聚体有机碳质量分数的测定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与耕地相比,所研究的3种水土保持植被均可显著增加(0.05mm<d≤0.25mm)大粒径微团聚体组成比例、降低(d≤0.002mm)小粒径微团聚体组成比例(P<0.05),并表现出乔木植被对增加土壤大粒径微团聚体比例的作用显著强于草地植被(P<0.05);(2)所研究的3种水土保持植被总体上均不同程度地较耕地增加了土壤微团聚体有机碳质量分数,尤其是乔木植被显著增加了土壤中各个粒径的微团聚体有机碳质量分数,且增加幅度显著高于草地植被(P<0.05);(3)水土保持植被均显著降低了土壤分散系数(P<0.05)。可以认为,水土保持植被通过改善土壤微结构和增加微团聚体有机碳质量分数,进而实现增强微团聚体的稳定性,以微团聚体有机碳质量分数增加的贡献大于微团聚体组成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植被 森林土壤 草地土壤 黑土 微团聚体 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中水土保持的对策探究
4
作者 曹理智 《现代园艺》 2018年第4期176-177,共2页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我国的城市湿地面积迅速缩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湿地的社会生态效益受到极大的侵害。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意识的增强,国家和政府开始对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更加重视,加大了城市湿地...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我国的城市湿地面积迅速缩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湿地的社会生态效益受到极大的侵害。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意识的增强,国家和政府开始对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更加重视,加大了城市湿地的建设、功能的恢复与保护力度。公园建设过程中,保持水土及维护土壤活力是关乎景观生态可持续性的一项关键因素,主要对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的方式方法进行探讨,旨在为更好地建设湿地公园作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湿地公园 地表径流 地表植被 水土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