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路边坡植物防护的水土保持机理 被引量:10
1
作者 唐娴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4-65,共2页
把植物防护后的边坡土体看作由土和根系组成的根-土复合体,建立根-土相互作用力学模型,定量分析植物根系的加筋作用,从而增强边坡土体的抗剪强度,减小水土流失和边坡病害的发生。为边坡工程的设计计算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公路边坡 植物防护 水土保持机理 根-土作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传统耕作措施水土保持机理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王莉 刘艳锋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3-16,共4页
通过大量野外勘查、测量数据,说明了传统耕作措施的规律性及其坡长与坡度特征参数,同时将物理过程侵蚀模型(WEPP)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主要从坡长因子的角度阐明了传统耕作措施的水土保持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实测的5&#... 通过大量野外勘查、测量数据,说明了传统耕作措施的规律性及其坡长与坡度特征参数,同时将物理过程侵蚀模型(WEPP)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主要从坡长因子的角度阐明了传统耕作措施的水土保持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实测的5°-10°、10°-15°、15°-20°、20°-25°、25°-30°坡面对应的坡长分别为7-10 m、5-7 m、4-6m、3-5 m、3-4 m,与同一坡度条件下WEPP模拟的坡面侵蚀发生的突增拐点值比较接近;传统耕作措施通过缩短坡长来分散坡面径流,阻止细股流的形成,从而有效防止了坡耕地中主要的侵蚀类型——细沟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耕作措施 水土保持机理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耕地苎麻水土保持机理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黄承建 赵思毅 《中国水土保持》 2013年第4期44-46,共3页
苎麻在坡耕地种植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从形态特征、生长特性和栽培技术上剖析了苎麻的水土保持机理:苎麻根蔸发达,在土壤中盘根错节,固土能力强;植株生长速度快,根蔸新陈代谢迅速,且具有"换蔸"的生长特性,增加了土壤覆盖... 苎麻在坡耕地种植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从形态特征、生长特性和栽培技术上剖析了苎麻的水土保持机理:苎麻根蔸发达,在土壤中盘根错节,固土能力强;植株生长速度快,根蔸新陈代谢迅速,且具有"换蔸"的生长特性,增加了土壤覆盖度和土壤孔隙率,能蓄留雨水,减少地表径流;苎麻保护性耕作模式即覆盖栽培(绿色覆盖和残茬覆盖)、少免耕栽培和休闲、轮作栽培的应用实现了抑蒸抗旱、保水保肥固土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苎麻 形态特征 生长特性 水土保持机理 保护性耕作 坡耕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望子+木豆”乔灌复合模式林水土保持功能的叠加效应初探 被引量:6
4
作者 拜得珍 纪中华 +2 位作者 沙毓沧 赵艳萍 潘志贤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4期611-615,共5页
以降水等级为主要影响因子,研究了罗望子(Tamarindus indica)+木豆(Cajanus cajan)乔灌复合模式林对降雨的截留、贮存所产生的水保效应。结果表明:罗望子人工林冠层和复合木豆人工灌木林林冠层年截留降雨量分别为97.99和145.4m... 以降水等级为主要影响因子,研究了罗望子(Tamarindus indica)+木豆(Cajanus cajan)乔灌复合模式林对降雨的截留、贮存所产生的水保效应。结果表明:罗望子人工林冠层和复合木豆人工灌木林林冠层年截留降雨量分别为97.99和145.4mm,分别占全年降雨量水的17.48%和25.86%;罗望子人工林的树干茎流率占大气降水的2.37%;复合模式林枯枝落叶的蓄积量为7.08t/hm^2,对降水的平均截留率为12.47%,其最大持水量相当于1.8mm的降水;模式林表层土壤(0~40cm)滞留水分能力相当于2.7mm降雨,贮存土壤水分能力可达1553.2t/hm^2,产生径流的最小降雨量为35.4mm,其侵蚀模数和径流模数比对照减少98.52%和93.21%,体现出了良好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模式 降水等级 降水截留 水土保持机理 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山区等高植物篱和植物固结地埂的水土保持功能的理解(英文) 被引量:4
5
作者 周萍 文安邦 +2 位作者 严冬春 史忠林 龙翼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34,共10页
水土流失是个世界范围的严重环境问题,比如由于丰沛的降雨和陡坡耕作,造成的中国西南部偏僻山区的坡耕地水土流失。这些区域采取了多种保持土壤措施减少土壤流失,可当地农民并不接受引进的等高植物篱措施;而植物固结地埂是一项传统的且... 水土流失是个世界范围的严重环境问题,比如由于丰沛的降雨和陡坡耕作,造成的中国西南部偏僻山区的坡耕地水土流失。这些区域采取了多种保持土壤措施减少土壤流失,可当地农民并不接受引进的等高植物篱措施;而植物固结地埂是一项传统的且当地农民乐意接受的水土保持措施。本文比较了等高植物篱和植物固结地埂的结构,设置3种植物固结地埂高度0(CK)、10 cm(H10H)、和15 cm(H15H),分析了等高植物篱(H0H)和上述3种地埂高度的植物固结地埂对径流、侵蚀量的影响及产投比和经济效益,旨在理解当地农民的选择。研究结果显示最明显的区别是植物固结地埂具有一定高度的地埂能够方便农事活动并且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植物固结地埂的第2个处理(H15H)比无地埂无植物篱的坡耕地处理(CK)减少径流55.56%±6.25%,减少侵蚀量79.26%±3.50%。不同处理的径流量、土壤侵蚀减少量和土壤抗蚀性变化顺序为:H15H>H10H>H0H>CK。H15H的产投比最高为1.52.与其他试验处理相比,虽然H15H措施需要的劳动力更多,但它具有较高的植物篱收获量和产投比以及较强的抗冲蚀性。因此,西南地区坡耕地上推荐具有15 cm地埂高度的植物固结地埂措施(H15H),甚至该项水土保持措施可适用于与西南地区气候相似的其它区域或是其它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固结地埂 结构 水土保持机理 等高植物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北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模式及作用机理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丛子健 贾天会 +1 位作者 邹桂霞 李凤鸣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18年第6期25-28,共4页
辽西北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是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实施最早的区域,通过多年的治理,形成了多模式并举结合产业引领的特色水土流失防治体系。科学地总结辽西北地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模式,并分析其蓄水保土机理,以期对推动水土保持理念的创... 辽西北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是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实施最早的区域,通过多年的治理,形成了多模式并举结合产业引领的特色水土流失防治体系。科学地总结辽西北地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模式,并分析其蓄水保土机理,以期对推动水土保持理念的创新与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治理模式 水土保持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