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体分子对甲烷水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1
作者 耿春宇 丁丽颖 +1 位作者 韩清珍 温浩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95-600,共6页
通过B3LYP方法,在6-31G(d,p)水平下,分别优化了结构I型甲烷水合物十二面体和十四面体晶穴结构.结果表明,CH4分子使晶穴的相互作用能降低,增强了晶穴的稳定性.计算了晶穴中甲烷分子C—H键的对称伸缩振动频率,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相符合.研... 通过B3LYP方法,在6-31G(d,p)水平下,分别优化了结构I型甲烷水合物十二面体和十四面体晶穴结构.结果表明,CH4分子使晶穴的相互作用能降低,增强了晶穴的稳定性.计算了晶穴中甲烷分子C—H键的对称伸缩振动频率,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相符合.研究发现CH4分子影响晶穴中氧原子的电荷分布,从而增强了氢键的稳定性.通过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水合物晶胞中气体分子的占有率对水合物稳定性的影响,进一步说明气体分子对水合物晶穴稳定性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水合物 量子化学 C-H伸缩振动频率 分子动力学 气体水合物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Cl浓度对CO_(2)水合物形成与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王英梅 刘生浩 +2 位作者 滕亚栋 王立瑾 焦雯泽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093-6101,共9页
为了明确NaCl含量对CO_(2)水合物形成与稳定性的影响,本文以硅胶为多孔介质,在初始温度和压力分别为-0.5℃、3.3MPa条件下形成水合物,1.5℃、0MPa条件下进行水合物分解实验。确定了不同浓度NaCl(0.18~0.53g/L)体系中CO_(2)水合物的形成... 为了明确NaCl含量对CO_(2)水合物形成与稳定性的影响,本文以硅胶为多孔介质,在初始温度和压力分别为-0.5℃、3.3MPa条件下形成水合物,1.5℃、0MPa条件下进行水合物分解实验。确定了不同浓度NaCl(0.18~0.53g/L)体系中CO_(2)水合物的形成和分解规律。实验结果表明:CO_(2)水合物诱导成核时间随NaCl浓度的增大而缩短,且当浓度大于0.48g/L时,成核时间小于纯冰粉体系,但水合物生成量与诱导成核时间随NaCl浓度变化呈相反趋势;一次加压时NaCl不利于水合物的快速形成,在二次加压过程中,仅0.28~0.38g/L NaCl对水合物形成速率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发现NaCl的加入使得CO_(2)水合物的稳定性增强,水合物稳定性随NaCl浓度的增大先增强后减弱,且NaCl浓度为0.38g/L时稳定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胶 氯化钠 CO_(2)水合物 二次加压 生成特征 水合物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的地震响应与成因机制 被引量:56
3
作者 吴时国 秦志亮 +3 位作者 王大伟 彭学超 王志君 姚根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184-3195,共12页
块体搬运沉积体系是一种重力作用下形成的深水沉积体系,在全球大陆边缘沉积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块体搬运沉积作用不仅造成危害极大的深水地质灾害,而且与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和深水油气的形成过程与富集有密切联系.根据新获得的海底地形... 块体搬运沉积体系是一种重力作用下形成的深水沉积体系,在全球大陆边缘沉积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块体搬运沉积作用不仅造成危害极大的深水地质灾害,而且与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和深水油气的形成过程与富集有密切联系.根据新获得的海底地形地貌资料和地震资料,揭示了块体搬运沉积体系识别特征,明确了其分布范围.这些块体搬运沉积体系具有明显的滑坡形态和沉积构造;头部表现张性断裂构造,内部有旋转断块和流动构造,趾部表现为挤压和逆冲构造.块体搬运沉积体系表现出不同的成因类型.通过白云凹陷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模式和白云块体搬运沉积体系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认为白云块体搬运沉积体系与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密切相关,进一步给出6种水合物分解模型情况下海底稳定性的安全因子,随着水合物分解量的增加,斜坡的稳定性逐渐减弱,当水合物的分解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发育海底块体搬运沉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体搬运沉积体系 重力流 海底不稳定性 天然气水合物 海底滑坡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