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动力水质模型在温黄平原河网入河污染负荷削减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
作者 杜文娟 陈黎明 +3 位作者 陈炼钢 金秋 周芬 田传冲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9-117,共9页
为了探究入河污染负荷削减对河网水环境改善的效果,针对台州市提出的河网水质改善需求,以浙南温黄平原河网为例,设定河网主要污染物氨氮为评价指标,建立能反映出河网水动力水质时空变化规律的模型,通过对入河污染物削减率和配水水源的调... 为了探究入河污染负荷削减对河网水环境改善的效果,针对台州市提出的河网水质改善需求,以浙南温黄平原河网为例,设定河网主要污染物氨氮为评价指标,建立能反映出河网水动力水质时空变化规律的模型,通过对入河污染物削减率和配水水源的调节,进行方案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长潭水库和灵江联合配水、入河污染负荷削减率达到55%时,水质改善效果最好;温黄平原整体河网平均水质达到较好的Ⅳ类水。提高入河污染物削减率虽然能够大幅度的强化内部河网的治污体系,但控制污染物排放、调水引流、加强区域内截污治污多措并举才能从根本上有利于河网水环境改善。本模型的应用研究可为台州及其他类似城市的河网水污染治理和控制提供参考,为建立有效可行的城市河网水污染防治安全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黄平原 水动力水质模型 污染负荷削减率 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卫星影像数据快速构建水动力水质模型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谭鹏 张诗豪 +3 位作者 徐宏亮 刘宏宽 彭虹 周文婷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11,共6页
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Google Earth遥感影像获取河道水下地形数据,并通过克里金插值法生成地形数据的方法,用于无实测地形资料地区河道水动力水质模拟。采用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分析长江干流九江河段排污口对水质的影响,将提出的方法与九... 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Google Earth遥感影像获取河道水下地形数据,并通过克里金插值法生成地形数据的方法,用于无实测地形资料地区河道水动力水质模拟。采用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分析长江干流九江河段排污口对水质的影响,将提出的方法与九江水文局2017年1∶1000实测水下地形生成的数据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水位最大误差由0.1 m增至0.2 m,流量最大相对误差由10%增至20%,水质模拟最大相对误差由17%增至接近30%。影像数据方法误差较大,在做精细化的环境质量分析是不合适的,但在缺乏实测地形资料又需要了解水质演变趋势的快速分析中,仍可作为一种技术方法加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影像 水动力水质模型 下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质水动力模型的人工调蓄池高质量供水研究
3
作者 王艳 王韧 +1 位作者 杨金凤 张秀微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6,共8页
为充分总结人工调蓄池工程高质量供水技术经验,基于南水北调亦庄调节池工程运行实践,对其供水现状和2017~2023年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对水源补给、常态化供水量、水体空间分布等因素对水质质量的影响进行研究,构建水质水动力模型模拟变... 为充分总结人工调蓄池工程高质量供水技术经验,基于南水北调亦庄调节池工程运行实践,对其供水现状和2017~2023年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对水源补给、常态化供水量、水体空间分布等因素对水质质量的影响进行研究,构建水质水动力模型模拟变化趋势,总结人工调蓄池高质量供水实践经验,并提出长效改进建议。结果表明:①亦庄调节池为人工蓄水池,受调度需求影响,来水停留时间不稳定,水体氮磷营养盐、有机物、叶绿素自身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并不明显。②水量补给对水质质量影响较大,当单次补水量达到10.0万m 3以上时,氨氮浓度从0.40 mg/L降低至0.21 mg/L,降低近50%,总氮浓度从1.40 mg/L降低至0.90 mg/L,下降36%左右。当单次补水量低于10.0万m 3时,叶绿素a平均浓度约为7.00μg/L;当单次补水量达到20.0万m 3以上时,叶绿素a平均浓度约为3.00μg/L;持续向水厂供水20.0万m 3/d的运行状态下,叶绿素a平均浓度约为2.50μg/L。③在常态化日供水量控制在20.0万m 3及以上(人工调蓄池总调蓄容积的8%左右)时,采取调节池一期、二期联合调度供水模式,延长水流路径,充分交换水体,通过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实现净化水质的目的,可同时满足供水需求和水体质量维持需求。研究成果可为水利工程人工调蓄池高质量供水的运行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调蓄池 水质动力模型 高质量供 亦庄调节池 北调中线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孪生丹江口水质模型关键技术与应用 被引量:8
4
作者 靖争 曹慧群 +2 位作者 林莉 秦赫 郭晓明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22-230,共9页
数字孪生技术作为近年来的创新技术,通过构建精确的虚拟模型实现了对实际物理世界的高度映射,为解决传统水质安全管理中的难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水质模型是实现数字孪生湖库水质安全精准映射和虚实互动的核心。围绕南水北调中线... 数字孪生技术作为近年来的创新技术,通过构建精确的虚拟模型实现了对实际物理世界的高度映射,为解决传统水质安全管理中的难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水质模型是实现数字孪生湖库水质安全精准映射和虚实互动的核心。围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的水质安全管理需求,针对传统模型存在的模拟失真、误差累积、计算速度慢及无法满足突发污染事件实际决策要求等各种技术难题,提出了一种新型三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并利用实地流场观测和水质监测数据进行了模型校验。结果表明:该模型主要改进了组合σ/z网格、总磷本构方程、突发污染投药处置模拟、OpenMP并行计算、水动力预计算和双时间步长模式、污染团扩散轨迹示踪等关键技术,显著提升了模型的计算效率和模拟精度;通过在2023年汉江秋汛期间对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管理的实际应用,证明了该模型能有效支持水质安全“四预”功能(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模拟结果为汉江秋汛防御及汛后蓄水水质安全保障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水质安全 水质模型 水动力水质模型 丹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水湖泊群连通与调水的二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黎育红 贺石磊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1-27,38,共8页
将湖泊群连通并进行引清调水的水环境污染治理模式在浅水湖泊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探究独立湖泊群相互连通引水后各湖区的水动力水质变化情况,以武汉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的建设为背景,建立了湖泊群二维水动力-水... 将湖泊群连通并进行引清调水的水环境污染治理模式在浅水湖泊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探究独立湖泊群相互连通引水后各湖区的水动力水质变化情况,以武汉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的建设为背景,建立了湖泊群二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采用适合复杂边界的非结构化网格,考虑湖底地形和气候条件,考虑污染物的输入、迁移和转化,以及蓝藻等浮游生物的生长条件,分别利用东湖2006年6月和2007年6月的野外数据对所建模型进行参数的率定和校核,并利用2012年6月实测数据对3种引水方案与3种连通模式组合情况下湖泊群的BOD5,TP,TN以及Chl-a等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模拟,对稳定运行30 d后的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引水工程中,对于水域面积较大的湖泊,风力作用依旧是影响流场的主要因素;同样的引水流量下,不同的调水方案对水质改善结果有较大差别;湖泊群中隔堤的存在会给湖泊污染治理带来困难,而在湖泊群中适当区域设置生态小岛对水质变化过程影响微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群 动力-水质耦合模型 方案 风生流 情景规划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动力-水质模型在人工湖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哈佳 顾霜妹 +1 位作者 孟潇 薛海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53-55,59,共4页
以青海省德令哈市人工湖为例,介绍了MIKE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在人工湖引水流量及湖体形态优化设计中的应用情况。通过对人工湖形态的网格划分,在大量模拟方案的基础上,系统模拟了人工湖不同点位的水体交换完成时间,确定了2条引水渠道的... 以青海省德令哈市人工湖为例,介绍了MIKE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在人工湖引水流量及湖体形态优化设计中的应用情况。通过对人工湖形态的网格划分,在大量模拟方案的基础上,系统模拟了人工湖不同点位的水体交换完成时间,确定了2条引水渠道的引水流量和引水周期;通过人工湖"新"、"老"水体的对流扩散模拟,确定了湖体重污染潜在区域和富营养化高发区,为湖体形态和水体流态的优化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通过对风场叠加方案的模拟,为工程运行期间换水时机的选择提供了关键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 MIKE动力-水质耦合模型 人工湖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质达标与河流连通性的生态流量研究
7
作者 李新宇 刘佩玺 +3 位作者 李建军 刁艳芳 苏瑞 郭诗超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9-43,共5页
河流水质污染及气候和人类活动导致的断流均会严重影响河流生态健康和沿河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此,以山东省泗河干流泗水大闸至书院水文站和书院水文站至龙湾店闸两个河段为例,以COD、BOD、NH_(3)-N、TP值为状态变量,基于MIKE21... 河流水质污染及气候和人类活动导致的断流均会严重影响河流生态健康和沿河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此,以山东省泗河干流泗水大闸至书院水文站和书院水文站至龙湾店闸两个河段为例,以COD、BOD、NH_(3)-N、TP值为状态变量,基于MIKE21构建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区分水文季节并分别制定可涵盖75%(情景1)、50%(情景2)水质条件的模拟方案,通过模拟不同流量工况下的水质效应并考虑河流连通性水量需求确定生态流量,同时分析了书院水文站生态流量保证率。结果表明,泗水大闸情景1在10月~翌年6月生态流量为0.8 m^(3)/s,7~9月为1 m^(3)/s,情景2各月生态流量均为0.8 m^(3)/s;书院水文站情景1在10月~翌年6月生态流量为2 m^(3)/s,7~9月为7 m^(3)/s,情景2两个时期生态流量则分别为0.8、4 m^(3)/s;泗河流域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显著,应重点关注4、5月份的生态流量需求,且制定的生态流量有利于满足泗河干流不同河段、不同水文季节兼顾水质达标与河流连通性的生态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泗河 水质 动力水质耦合模型 生态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动力-水质模型的湖库纳污能力量化 被引量:7
8
作者 张永勇 花瑞祥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5期33-39,共7页
"湖库纳污红线的核定"是我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中三大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问题之一。我国现行纳污能力的计算往往采用对稳态水质模型的解析求解,但无法获得不同来水、排污和内源污... "湖库纳污红线的核定"是我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中三大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问题之一。我国现行纳污能力的计算往往采用对稳态水质模型的解析求解,但无法获得不同来水、排污和内源污染等多种因素影响下水体纳污能力的时空动态变化。水动力-水质模型能够反映湖库水质和外部营养负荷之间的定量关系,可精细模拟水质指标在库区内的时空变化过程。基于EFDC模型,以深圳市重要饮用水源地——石岩水库为例,构建了水库三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动态模拟了水位和水质的时空变化;并按照水功能区目标要求,探讨了该水库典型年的纳污能力的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EFDC模型能够准确模拟石岩水库水动力和水质要素的变化过程,水位、COD_(Mn)和NH_3-N模拟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7、0.60和0.90;基于构建的三维水动力-水质模型,考虑到排放口位置和条件、水质的时空分布特点、底泥释放等实际因素,计算得到石岩水库2011年COD_(Mn)和NH_3-N纳污能力分别为2 158、511 t/a;纳污能力的季节性差异很明显,夏季和秋季较大,春季和冬季较小。研究成果可为我国饮用水源地水质管理和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我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污能力 三维动力-水质模型 模型试错法 时空变化 石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水动力与水质模型 被引量:5
9
作者 张菊 周祖昊 +1 位作者 李旺琦 肖伟华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44-47,共4页
突发性水污染事故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以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为例,通过对出库流量的控制,结合水质模型调算,得出污染物消减的耗时及相应的河道水位情况。采用数学公式计算出河道内的通航水... 突发性水污染事故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以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为例,通过对出库流量的控制,结合水质模型调算,得出污染物消减的耗时及相应的河道水位情况。采用数学公式计算出河道内的通航水位,与模型调算后的水位相比较,检验通过调度水库出库流量来稀释污染物时,其相应河道水位是否影响到河道的通航情况,从而确立水库应急调度总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水质模型 污染 突发事件 库调度 通航 松花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暴雨对梁子湖水动力和水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郑晓燕 张万顺 +2 位作者 徐高洪 袁云霏 王永桂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7-21,共5页
为了分析在暴雨条件下,流域面源污染对梁子湖水质的影响,采用分布式流域面源污染模型,结合湖泊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以暴雨产生的面源径流和污染负荷作为水动力水质模型的边界条件,构建了包含暴雨径流-面源模型与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的梁... 为了分析在暴雨条件下,流域面源污染对梁子湖水质的影响,采用分布式流域面源污染模型,结合湖泊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以暴雨产生的面源径流和污染负荷作为水动力水质模型的边界条件,构建了包含暴雨径流-面源模型与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的梁子湖水质模型体系。采用梁子湖水质的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其结果为面源模型的误差在15%以内,水质模型误差在20%以内,表明模型能模拟暴雨条件下面源径流和入湖污染物输入时湖泊水动力及水质的动态响应关系。以2010年7月11日暴雨过程为例,利用所建模型对暴雨前后梁子湖水质变化进行分析。模拟结果表明,水质受暴雨及污染物的冲击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面源污染 水动力水质模型 梁子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典型渠段一维水动力水质模拟与预测 被引量:11
11
作者 易雨君 唐彩红 张尚弘 《水利水电技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20,共7页
为了研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复杂水工建筑物影响下的水流特性以及对污染物在渠道内输移、衰减过程的影响,保证输水过程中的水质安全,分析了突发性污染事故潜在污染源特征,构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典型输水渠段的一维水动力水质模型,模拟倒... 为了研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复杂水工建筑物影响下的水流特性以及对污染物在渠道内输移、衰减过程的影响,保证输水过程中的水质安全,分析了突发性污染事故潜在污染源特征,构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典型输水渠段的一维水动力水质模型,模拟倒虹吸、节制闸、涵洞、隧洞、渡槽、公路桥6种水工建筑物影响下输水渠道内的水流特性,采用七里庄断面实测水位、流量、水质(总磷、氨氮)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校核与验证;并运用该模型预测店北公路桥突发水污染事故时,3种输水流量、3种负荷、3种污染物泄露至渠道后污染物沿程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有效模拟复杂水工建筑物下的水动力和污染物输移特性,下车亭分水口处污染物浓度超标与否受输水流量和污染负荷共同影响。针对分水口处水质指标浓度变化,提出合理、有效分水和退水方式,为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水质安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调工程 工建筑物 水动力水质模型 水质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尺度对平原感潮河网水动力水质模拟精度的影响 被引量:19
12
作者 朱晓琳 李一平 +2 位作者 许益新 程一鑫 朱向宇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7-75,共9页
为探究不同时间尺度边界入流条件对平原感潮河网水动力水质模型模拟精度的影响,以典型平原感潮河网地区的张家港市中部为研究区域,结合野外同步监测数据、自动高频监测数据、常规监测资料等构建了水动力水质模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 为探究不同时间尺度边界入流条件对平原感潮河网水动力水质模型模拟精度的影响,以典型平原感潮河网地区的张家港市中部为研究区域,结合野外同步监测数据、自动高频监测数据、常规监测资料等构建了水动力水质模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时间尺度、开始取值时刻以及调度情况均会影响模拟精度;研究区域边界入流条件、水动力模拟结果和水质模拟结果可信的最大时间尺度为1 h,水质模拟精度优于水动力模拟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感潮河网 水动力水质模型 时间尺度 模拟精度 张家港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数字孪生场景的三维水质推演仿真方法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成堃 张航 +2 位作者 靖争 杨星玥 张力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9-196,共8页
针对现有可视化方法难以直观动态呈现三维水质的推演过程的普遍性问题,研究了三维水质模型计算结果与数字孪生场景的集成模式,提出了面向数字孪生场景的三维水质推演仿真方法,实现了三维水质推演过程的直观、准确、流畅、动态呈现。以... 针对现有可视化方法难以直观动态呈现三维水质的推演过程的普遍性问题,研究了三维水质模型计算结果与数字孪生场景的集成模式,提出了面向数字孪生场景的三维水质推演仿真方法,实现了三维水质推演过程的直观、准确、流畅、动态呈现。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2021年秋汛总磷浓度分布推演为例,采用三维水质模型开展复演分析,将分析结果在数字孪生场景中集成,模拟有机污染物的转移和扩散过程。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相较于传统二维平面展示方法具有效果更加直观、信息承载更加丰富的优势,可以在数字孪生场景中动态呈现分层水质指标的推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水质 数字孪生 推演仿真 水动力水质模型 北调工程 丹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KE11模型在浑河流域水质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14
作者 常旭 王黎 +2 位作者 李芬 时瑶 张雷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8-62,共5页
针对辽宁省浑河流域沈阳段水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应用MIKE11模型构建了流域水动力和水质耦合模型,利用水质实测资料进行了参数率定及模型检验,分析了参数取值的合理性;并研究了不同情景下该流域水质变化趋势及水质改善的效果。结果表明... 针对辽宁省浑河流域沈阳段水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应用MIKE11模型构建了流域水动力和水质耦合模型,利用水质实测资料进行了参数率定及模型检验,分析了参数取值的合理性;并研究了不同情景下该流域水质变化趋势及水质改善的效果。结果表明,模型在率定期和验证期模拟效果均良好,可供水质研究参考并为未来沈阳市污染物排放控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自然增长、社会调控与社会-环境-经济协调发展三种情景进行水质预测,分析了不同发展方式的合理性,结果表明第三种方式最有利于经济环境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KE11 动力-水质耦合模型 预测 浑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水动力条件及水系连通的平原河网圩区畅流活水方案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军 蒋煜 +3 位作者 张兰 李扬 孟楠 秦纯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42,61,共5页
针对平原河网地区水动力条件不足等问题,以嘉兴市新塍镇为例,探究不同畅流活水方案对河道水质的改善效果。构建MIKE11水动力学水质耦合模型,分析“引水/水系连通—水质”驱动响应规律,以NH3-N浓度为主要指标,分析不同活水方案的水质改... 针对平原河网地区水动力条件不足等问题,以嘉兴市新塍镇为例,探究不同畅流活水方案对河道水质的改善效果。构建MIKE11水动力学水质耦合模型,分析“引水/水系连通—水质”驱动响应规律,以NH3-N浓度为主要指标,分析不同活水方案的水质改善效果,并提出优化调控方案。结果表明,集中引水对区域水质改善影响较小,分散设置多个引水点可明显提高水质;直接对水质较差河道进行补水,污染物消减率在8%~30%之间,水质改善效果较明显;合理的水系连通工程可进一步增加畅流活水方案水质改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河网 动力水质耦合模型 MIKE11 优化调控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筹防洪、供水、生态的流域水资源系统优化调度研究
16
作者 杨子桐 方国华 +2 位作者 叶健 黄显峰 金其强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78,124,共9页
为协调防洪、供水、生态补水多目标调度之间关系,实现流域水资源系统经济、社会、生态多维度整体优化,构建了秦淮河流域水资源系统优化调度模型,提出了与河网水动力水质模型的耦合计算方法,并采用NSGAⅢ算法对耦合模型进行求解。结果表... 为协调防洪、供水、生态补水多目标调度之间关系,实现流域水资源系统经济、社会、生态多维度整体优化,构建了秦淮河流域水资源系统优化调度模型,提出了与河网水动力水质模型的耦合计算方法,并采用NSGAⅢ算法对耦合模型进行求解。结果表明:与常规调度相比,1%、2%、5%频率防洪调度经济维度和生态维度分别优化2.9%和5.3%、13.0%和4.9%、15.1%和7.0%;50%、75%、95%频率供水调度社会维度优化9.3%、13.1%、18.8%,汛期生态调度经济维度优化3.6%、8.6%、4.4%,非汛期生态调度经济维度优化6.1%、4.9%、4.8%;根据优化调度得出不同河段的河道水位控制线,提出了不同时期防洪、供水、生态补水的调度决策规则,有效提升了河网调蓄能力和防洪、供水、生态整体优化效果,提高了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网水动力水质模型 资源系统优化调度 河道位控制 秦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江补汉工程运行对三峡水源区水环境的影响预测
17
作者 吴贞晖 王孟 +3 位作者 刘扬扬 吴比 肖洋 张可可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4-203,共10页
引江补汉工程实施将引起三峡库区水文情势和水质变化。为预测引江补汉工程运行对水源区水环境的影响,构建水源区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分析丰、平、枯、特枯水年情景下水源区水文情势、水动力变化和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磷浓度时空... 引江补汉工程实施将引起三峡库区水文情势和水质变化。为预测引江补汉工程运行对水源区水环境的影响,构建水源区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分析丰、平、枯、特枯水年情景下水源区水文情势、水动力变化和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磷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并提出相应的水环境保护措施。结果表明:引江补汉工程实施后,龙潭溪取水口水域水动力条件显著增强,各月流速增幅达0~0.04 m/s;工程实施后取水口水质受引水拖拽作用趋向于主库区,不同典型年下该断面COD、氨氮、总磷年均变化幅度分别介于-2.31%~0.41%、4.18%~8.20%、0.77%~1.82%,非引水时段有发生富营养化风险。研究成果可为引江补汉工程水源区水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江补汉工程 三峡源区 环境影响预测 数值模拟 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 环境保护与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我国水环境管理的5X综合水量水质模型
18
作者 罗兰 张艳军 +3 位作者 董文逊 邱安妮 宋圆馨 佘敦先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58-66,共9页
为解决常用综合水质模型指标体系与我国实际管理需求水质指标不一致的问题,提高实用性和易用性,以叶绿素-a的生长代谢和溶解氧的平衡为核心,综合考虑总磷、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等5种水质组分的相互作用关系,构建了一种适用于我国水环境... 为解决常用综合水质模型指标体系与我国实际管理需求水质指标不一致的问题,提高实用性和易用性,以叶绿素-a的生长代谢和溶解氧的平衡为核心,综合考虑总磷、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等5种水质组分的相互作用关系,构建了一种适用于我国水环境管理要求的5X综合水质模型,并在DEM网格下,将其与二维水动力模型耦合。以九江市八里湖为研究对象,对该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采用PBIAS(百分比偏差)法对水动力及水质模拟性能进行判定,结果表明该模型的水动力模拟PBIAS值为0.95%,模拟效果为优秀;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等几种水质组分的模拟性能为优秀,氨氮的模拟效果为良好,其他水质指标的模拟效果为满意。综合来看,该模型符合我国水环境管理的实际需求,机理明确,可用性强,结果比较准确,具有进一步发展的价值,将其应用在九江市“山-城-河-湖-江”特色城市水循环水环境综合模拟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 九江模拟器 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 5X综合水质模型 水质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仙湖湖滨湿地影响下水动力水质模拟
19
作者 程浩亮 杨具瑞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1-107,共7页
为推动抚仙湖水污染治理暨湖滨湿地建设提供前期理论指导,在考虑湿地综合糙率、污染物去除速率及底泥释放系数等基础上,建立了抚仙湖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并模拟了抚仙湖现有水体(方案1)、拓展水域后水体(方案2)、拓展水域内建设生态湿... 为推动抚仙湖水污染治理暨湖滨湿地建设提供前期理论指导,在考虑湿地综合糙率、污染物去除速率及底泥释放系数等基础上,建立了抚仙湖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并模拟了抚仙湖现有水体(方案1)、拓展水域后水体(方案2)、拓展水域内建设生态湿地后水体(方案3)的流场及氮、磷浓度场。分析了拓展水域、湿地建设对抚仙湖流场及氮、磷浓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1)拓展水域改变了抚仙湖局部水域边界条件,使局部水体流速变大,其他区域影响不大,如北岸区域平均流速增大51.76%,原抚仙湖水体仅增大2.11%;拓展水域增加湖岸水体体积,湖岸水体自净能力有一定提升,总氮(TN)、总磷(TP)浓度较拓展水域前分别降低7.23%与7.43%。(2)建设湿地后,湿地水流流速较拓展水域减小明显,其他区域影响较小,如南岸湿地区域平均流速减小67.84%,原水体仅减小4.12%;湿地对水质提升效果显著,TN、TP浓度较拓展水域分别降低69.88%与71.54%,除入湖河道口密集区域外,全湖水体水质达Ⅰ类。可见,湿地建设对抚仙湖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仙湖 生态湿地 水动力水质模型 去除速率 氮、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一维河网模型的崇明岛水环境容量计算
20
作者 乔欢 贾文飞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0期127-131,142,共6页
平原河网地区的水环境治理修复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综合系统工程,合理计算水体的水环境容量,对于确定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规模尤为重要。以上海市崇明岛为研究区,通过构建一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基于模型模拟结果计算了研究区内各河段不同时... 平原河网地区的水环境治理修复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综合系统工程,合理计算水体的水环境容量,对于确定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规模尤为重要。以上海市崇明岛为研究区,通过构建一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基于模型模拟结果计算了研究区内各河段不同时期的水环境容量,分析了各河段水环境容量的时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不同污染因子水环境容量差异较大,其中COD的水环境容量比相应水文期NH_(3)^(-)N和TP的水环境容量大;不同水文期水环境容量差异也较大,即各指标在丰水期的水环境容量均大于枯水期。另外,由于水环境容量受河段长度、水质降解系数的影响,河段长度越长,水质降解系数越大的河段水环境容量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维水动力水质模型 环境容量 感潮河网 崇明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