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注水开发油田剩余油分布及提高采收率的水动力学方法 被引量:15
1
作者 林景晔 夏丹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6-81,共6页
为了认清砂岩油藏注水开发中、高含水期剩余油赋存状态,提高注水开发效果,通过对大庆长垣葡萄花、萨尔图油层检查井取心样品的微观观察,结合微观水驱油实验和剩余油形成机理研究成果,建立了砂岩油藏小孑L剩余油物理模型。研究认为... 为了认清砂岩油藏注水开发中、高含水期剩余油赋存状态,提高注水开发效果,通过对大庆长垣葡萄花、萨尔图油层检查井取心样品的微观观察,结合微观水驱油实验和剩余油形成机理研究成果,建立了砂岩油藏小孑L剩余油物理模型。研究认为注水开发油藏中、高含水期的剩余油主要存在于2种孔道中,即有注入水流动的孔道和没有注入水流动的孔道。有注入水流动的孔道中剩余油是化学驱挖潜的主要对象;没有注入水流动的孔道中的剩余油主要赋存在间小孔和盲孑L2种孔隙类型中,这种整体高度分散的剩余油是中、高含水期的水驱砂岩油藏长期挖潜的主要对象。应用油气成藏理论求得最小含油喉道半径为0.71~0.11μm,平均为0.2μm左右。运用小孔剩余油理论重新分析了聚合物驱、微生物驱等油气开采技术,根据建立的小孔剩余油物理和数学模型,提出了新的经济有效的开采水驱剩余油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油田 剩余油分布 小孔剩余油 最小含油半径 水动力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非均质油藏CO2驱特征及水动力学封窜方法 被引量:10
2
作者 赵清民 伦增珉 赵淑霞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9年第3期62-65,72,共5页
CO2注入油藏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且可以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目标。因此,CO2驱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我国油藏多属于陆相沉积,非均质严重,导致CO2气窜严重,使CO2驱油效果变差。利用层内非均质模型,开展了连续注气、水气交... CO2注入油藏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且可以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目标。因此,CO2驱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我国油藏多属于陆相沉积,非均质严重,导致CO2气窜严重,使CO2驱油效果变差。利用层内非均质模型,开展了连续注气、水气交替、间歇注气和脉冲注入CO2开采模拟实验,研究了非均质油藏CO2驱开采驱特征及动力学环境对CO2气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水气交替注入驱油效果最好,间歇注气和连续注气效果次之,脉冲注气效果最差;CO2驱未见气和低气油比阶段采出程度高,是主要的生产阶段,延长两个阶段的生产时间可以提高开发效果;通过改变水动力学条件可以有效地抑制CO2气窜,水气交替注入抑制气窜能力较强,而脉冲注气的扰动效应加剧了模型中CO2气窜,上述实验结果表明非均质油藏水气交替注入是CO2驱最优注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窜流 非均质油藏 水动力学方法 气交替 间歇注入 脉冲注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水位流量关系的水动力洪水预报模型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妮 王船海 +2 位作者 杜世鹏 乐红玲 李菁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8-72,共5页
鉴于下边界条件对水动力洪水预报模型精度的影响,采用提高下边界条件的质量来提高洪水预报精度,在考虑中下游地区洪水易受变动回水顶托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动态处理水位流量关系下边界的方法,即利用最新信息,并采用分段线性拟合的方法... 鉴于下边界条件对水动力洪水预报模型精度的影响,采用提高下边界条件的质量来提高洪水预报精度,在考虑中下游地区洪水易受变动回水顶托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动态处理水位流量关系下边界的方法,即利用最新信息,并采用分段线性拟合的方法动态拟合新的水位流量关系作为下一时刻的边界条件进行洪水预报,使模型边界具有一定的实时修正功能。在资水流域水动力洪水预报模型中的应用表明,该方法预报精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动力学方法 预报 下边界条件 动态位流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九峰站地下水变化对重力场观测的影响 被引量:17
4
作者 贺前钱 罗少聪 +2 位作者 孙和平 徐建桥 陈晓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765-2772,共8页
本文从地下水渗透过程的物理机制出发,采用一维水动力学模拟,利用井水位和降雨数据模拟计算了武汉九峰站附近的土壤含水率变化,在此基础上估计了地下水变化导致的重力效应.其峰对峰变化幅度达到15.94μGal,说明当利用精密重力观测研究... 本文从地下水渗透过程的物理机制出发,采用一维水动力学模拟,利用井水位和降雨数据模拟计算了武汉九峰站附近的土壤含水率变化,在此基础上估计了地下水变化导致的重力效应.其峰对峰变化幅度达到15.94μGal,说明当利用精密重力观测研究长周期效应时实施台站地下水改正的必要性;频域分析表明,地下水重力效应在周年频段上的振幅最大,说明地下水变化对重力的最大影响来自季节性变化.对比模拟计算的地下水重力效应和经过潮汐、大气、极移等改正后的高精度超导重力残差(峰对峰变化幅度为12.73μGal),发现两者在时域和频域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说明超导重力残差信号主要来源于局部地区地下水的变化,同时也验证了本文使用的水动力学模拟方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变化 动力学模拟方法 超导重力仪观测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FD prediction of local scour hole around bridge piers 被引量:5
5
作者 ZHU Zhi-wen LIU Zhen-q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期273-281,共9页
In order to predict the local scour hole and its evaluation around a cylindrical bridge pier, th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and theories of sediment movement and transport were employed to carry out numeric... In order to predict the local scour hole and its evaluation around a cylindrical bridge pier, th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and theories of sediment movement and transport were employed to carry out numerical simulations. In the numerical method, the time-averaged Reynolds Navier-Stokes equations and the standard k-e model were first used to simulate the three-dimensional flow field around a bridge pier fixed on river bed. The transient shear stress on river bed was treated as a crucial hydrodynamic mechanism when handling sediment incipience and transport. Then, river-bed volumetric sediment transport was calculated, followed by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river bed altitude and configuration. Boundary adaptive mesh technique was employed to modify the grid system with changed river-bed boundary. The evolution of local scour around a cylindrical bridge pier was presented. The numerical results represent the flow pattern and mechanism during the pier scouring, with a good prediction of the maximum scour hole depth compared with test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cal scour bridge pier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sediment transpor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