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复合式内部能量集成的精馏塔的机械设计与水力学模拟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宏 赵雅静 +1 位作者 李英栋 李凭力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995-2003,共9页
基于HIDiC的理论和Aspen模拟的结果,建立了新型内部能量集成的精馏塔的塔节结构,对筛孔式结构的复合HIDiC塔节做了CFD模拟,探索了不同参数下的水力学性能,优化了新型复合塔节的结构。结果表明:对于筛孔式复合塔节,减小塔板孔径,降低出... 基于HIDiC的理论和Aspen模拟的结果,建立了新型内部能量集成的精馏塔的塔节结构,对筛孔式结构的复合HIDiC塔节做了CFD模拟,探索了不同参数下的水力学性能,优化了新型复合塔节的结构。结果表明:对于筛孔式复合塔节,减小塔板孔径,降低出口堰高有利于提高传质和传热效果。利用SolidWorks软件针对温度与压力下的双重效应做了静应力分析,通过HIDiC理论,模型构建,水力学模拟相互验证,将HIDiC逐板换热的理论与实际模型完美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集成 精馏 机械设计 筛孔式复合塔节 力学分析 水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雨水管网水力学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周玉文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4年第3期243-248,共6页
根据城市雨水管网的特点,推导雨水管道非恒定非均匀流的偏微分方程组,并给出管道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介绍雨水管网求解方程组的方法和一些实用简化模型.
关键词 城市排水管道 水力计算 模拟计算 非恒定非均匀流 水力学模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雨水管网水力学计算方法研究
3
作者 周玉文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4年第2期125-130,共6页
根据城市雨水管网的特点,推导了雨水管道非恒定非均匀流的偏微分方程组,并给出了管道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介绍了对于雨水管网求解方程组的方法和一些实用简化模型.
关键词 城市排水管道 水力计算 模拟计算 非恒定非均匀流 水力学模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铸造铝合金过滤流动过程及过滤效率的模拟 被引量:2
4
作者 房文斌 耿耀宏 +2 位作者 杨弋涛 叶荣茂 安阁英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2002年第4期404-407,共4页
采用水力学模拟实验对液态铝合金过滤流动过程进行了理论验证,分析了铝合金过滤流动过程中的流动规律,获得了液态金属过滤夹杂物的流动曲线.通过对实际液态铝合金的流动过程的分析进而研究与流动过程相关的过滤效率,最后给出了过滤效率... 采用水力学模拟实验对液态铝合金过滤流动过程进行了理论验证,分析了铝合金过滤流动过程中的流动规律,获得了液态金属过滤夹杂物的流动曲线.通过对实际液态铝合金的流动过程的分析进而研究与流动过程相关的过滤效率,最后给出了过滤效率的判别关系式.结果表明:过滤效率与雷诺数和过滤器的孔隙率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造铝合金 水力学模拟 流动过程 过滤效率 孔隙率 浇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钢种连浇过程中的交接部铸坯预测模型 被引量:7
5
作者 李玉刚 董金刚 +2 位作者 李刚 谢兵 王雨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19-122,共4页
为了提高异钢种连浇过程中交接部铸坯起始位置和长度判定的准确性,减少铸坯的切除量,以宝钢二号连铸机的板坯连铸为对象,对异钢种连浇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水模实验测量了不同铸坯断面、拉速和中间包剩余钢水量等条件下沿铸坯长度方向的... 为了提高异钢种连浇过程中交接部铸坯起始位置和长度判定的准确性,减少铸坯的切除量,以宝钢二号连铸机的板坯连铸为对象,对异钢种连浇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水模实验测量了不同铸坯断面、拉速和中间包剩余钢水量等条件下沿铸坯长度方向的无量纲浓度曲线,在此基础上运用形函数插值的方法建立了异钢种连浇过程中铸坯成分及交接部铸坯长度和位置的预测模型.预测模型的计算结果与现场测试结果的对比表明,所建立预测模型精度较高,能够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钢种连浇 交接部铸坯长度 预测模型 水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包浇注过程汇流旋涡的物理实验 被引量:9
6
作者 蔺瑞 颜正国 于景坤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287-1291,共5页
为了减小钢包浇注后期旋涡卷渣对钢材带来的危害,对某钢厂现有60 t钢包进行了水力学模拟实验,研究了静置时间、初始液位、水口直径、水口偏心率等因素对旋涡的影响.结果表明:静置时间为0时,产生的旋涡方向不能确定,但随着静置时间的延长... 为了减小钢包浇注后期旋涡卷渣对钢材带来的危害,对某钢厂现有60 t钢包进行了水力学模拟实验,研究了静置时间、初始液位、水口直径、水口偏心率等因素对旋涡的影响.结果表明:静置时间为0时,产生的旋涡方向不能确定,但随着静置时间的延长,旋涡方向变为逆时针;随着初始液位的升高,旋涡趋向于逆时针;水口直径对旋涡方向的影响不大;随着水口偏心率的增大,旋涡产生位置偏于水口正上方,且方向变得不明确;在没有外界因素干扰时,科氏力是引起流体旋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包 浇注过程 汇流旋涡 旋转方向 水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相流动稳定性的系统辨识
7
作者 吴少融 张佑杰 +2 位作者 王大中 博金海 王飞 《核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21-228,共8页
叙述了用相关分析系统辨识方法判别两相流动不稳定性的原理、实验方法及测试结果。该方法将信息科学中的系统稳定和系统辨识理论应用于热物理科学中的两相流稳定性研究,发展了新概念的两相流稳定性实验技术和方法。该方法使得在稳定工... 叙述了用相关分析系统辨识方法判别两相流动不稳定性的原理、实验方法及测试结果。该方法将信息科学中的系统稳定和系统辨识理论应用于热物理科学中的两相流稳定性研究,发展了新概念的两相流稳定性实验技术和方法。该方法使得在稳定工况下判别两相流系统的不稳定边界和稳定裕度成为可能。实验是在低温堆热工水力学模拟实验系统HRTL-5上进行的,实验中以加热功率的逆重复伪随机序列做为输入信号源,系统流量作为响应函数,用相关分析研究了两相流动系统自然循环的稳定性和稳定裕度。实验结果证明系统辨识方法判别两相流动稳定性是成功的。该实验结果对确立两相流动态数学模型,验证理论模型对稳定边界的判别提供了基础数据。对发展系统分析和状态监视方法,对建立工程系统中两相流不稳定性预报方法具有一定学术和实用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流动稳定性 系统辨识 自然循环 核供热堆 稳定裕度 热工水力学模拟实验 系统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14
8
作者 赖竹林 周雪飞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7-11,共5页
随着污水排放标准越来越严格,要求有效去除污水有机污染物和营养成分。相对于传统活性污泥和固定生物膜工艺,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具有耐受性强、无需反冲洗、占地面积小等优点得到广泛关注。基于生物膜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分析,对生... 随着污水排放标准越来越严格,要求有效去除污水有机污染物和营养成分。相对于传统活性污泥和固定生物膜工艺,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具有耐受性强、无需反冲洗、占地面积小等优点得到广泛关注。基于生物膜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分析,对生物膜形成、污水处理影响因素、去除痕量有机污染物及建模研究进行了系统阐述,并提出MBBR可从不同场景下的填料开发、耦合ASM模型和CFD仿真模拟及联合其他生物工艺等提高污水处理效果的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 微生物群落 悬浮生物质 建模 水力学模拟 脱氮除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基高温合金调压铸造非线性压力曲线设计与验证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迪 隋大山 +7 位作者 李九霄 董安平 刘明亮 齐飞 易出山 雷四雄 史志武 张国栋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1-151,共11页
目的针对变截面铸件在调压铸造充型阶段出现充型不稳定这一问题,结合数值模拟分析,提出非线性压力曲线的设计方法。方法基于ProCAST软件对不同壁厚和不同截面比的模型进行模拟,研究在不同加压速度和不同型壳预热温度下不同壁厚模型浇口... 目的针对变截面铸件在调压铸造充型阶段出现充型不稳定这一问题,结合数值模拟分析,提出非线性压力曲线的设计方法。方法基于ProCAST软件对不同壁厚和不同截面比的模型进行模拟,研究在不同加压速度和不同型壳预热温度下不同壁厚模型浇口速度的变化情况,以及在不同加压速度下不同截面比模型浇口速度的变化情况。针对数值模拟结果提出变截面模型工艺优化方法,设计特征模型进行数值模拟验证;推导在实际调压铸造充型过程中加压速度与充型速度的关系,并利用水力学模拟进行验证。结果用非线性加压进行数值模拟,相对于线性加压充型过程,其浇口速度普遍呈下降趋势,其中最大浇口速度由0.29m/s下降到0.2 m/s,降幅为45%;在变截面前后,浇口速度呈周期性波动,说明非线性加压充型较为稳定;对推导出的加压速度计算公式进行了水力学模拟实验,从充型形态可以看出,在变截面处水流波动平稳,验证了加压速度计算公式的正确性。结论通过研究变截面突变浇口速度的变化情况,提出了非线性加压方法,有效解决了调压铸造过程中出现的金属液飞溅、振荡、充型不稳定等问题,不仅提高了铸件的成品率,而且优化了调压设备的精准控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压铸造 数值模拟 非线性加压 浇口速度 加压速度 水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somechanical simulation of direct shear test on outwash deposits with granular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被引量:6
10
作者 石崇 王盛年 +2 位作者 刘琳 孟庆祥 张强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4期1094-1102,共9页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outwash deposits which are taken as unconsolidated geo-material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n-uniformity, heterogeneity and multiphase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engineering. Acco...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outwash deposits which are taken as unconsolidated geo-material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n-uniformity, heterogeneity and multiphase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engineering.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laboratory direct shear test on the remolded samples, the soil particle parameters of numerical model based on in-situ particle size cumulative curves and 3D granular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were determined. Then, numerical experiments on different lithology, stone content and gradation composition were conduc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not a flat surface but a shear band that yields in the sample. The curve of particle velocity vs distance from the designed shear surface of test model that is taken as a datum plane in the vertical section of sample shows in "S" shape. The shear disturbance area is about twice the maximum diameter of stone blocks. The greater the stiffness of stone is, the rougher the shear surface is. The shear strength of outwash deposits is largely controlled by lithology and stone content, and the bite force between stone blocks is the root reason of larger friction angle. It is also shown that strain hardening and low shear dilatancy occur under high confining pressure as well as possibility of shear shrinkage. But it is easy to behave shear dilatation and strain softening under low confining press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icle frictional coefficient and stone content presents an approximately quadratic parabola increase. The strain energy first increases and then drops with the increase of frictional energy. The cohesion increases with soil stiffness increasing but decreases with stone stiffness increasing. Numerical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laboratory test results of remolded samples, which indicate that this method can be a beneficial supplement to determine the parameters of engineering deposit bo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utwash deposit direct shear test granular discrete element MESOMECHAN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