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水分模式分次施氮对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3
1
作者 马维娜 杨京平 汪华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4-189,共6页
研究了3种水分模式(干旱交替型,浅水层连续灌溉型和控水模式)及分次施氮条件下,施氮对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效应,不仅仅受到水分条件和施氮的影响,还受到水分条件和施氮的交叉影响.氮素因... 研究了3种水分模式(干旱交替型,浅水层连续灌溉型和控水模式)及分次施氮条件下,施氮对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效应,不仅仅受到水分条件和施氮的影响,还受到水分条件和施氮的交叉影响.氮素因子一般在水稻生长的分蘖期就对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效应有显著影响,到孕穗期,水分条件开始起作用,在成熟后期,水稻不仅受到水分条件和施氮的影响,同时还受到水分条件和施氮的交叉作用影响.这说明在分次施氮的施肥模式下,施氮对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生态效应保持一定的持续作用,而水分条件对土壤微生物的生态效应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起作用.同时在水稻生长周期内的各个时期,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根际土壤酶等变化并不完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次施氮 水稻根际 水分模式 微生物 生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分模式对山东茶园土壤氮素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于淑华 张丽霞 +1 位作者 谢雪迎 韩晓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89-298,共10页
以山东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好气培养法,分析了恒定湿润和干湿交替模式下土壤氮素转化特征。结果表明:(1)至培养结束时,恒湿模式下60%WHC处理土壤净矿化量和净硝化量较高;脲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较强。20%WHC处理下土壤净矿化速... 以山东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好气培养法,分析了恒定湿润和干湿交替模式下土壤氮素转化特征。结果表明:(1)至培养结束时,恒湿模式下60%WHC处理土壤净矿化量和净硝化量较高;脲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较强。20%WHC处理下土壤净矿化速率、净硝化速率严重受到抑制。(2)干湿交替模式下复水后土壤净矿化量、净硝化量以及酶活性得到增强,并出现“脉冲”式变化。(3)2种模式下氮素损失均为N_(2)O排放量大于NH 3挥发量。N_(2)O排放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正比,NH_(3)挥发量与土壤含水量呈反比。干湿交替均增强土壤N 2O和NH_(3)排放量。(4)结构方程模型(SEM)揭示土壤含水量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影响土壤氮素转化(p<0.001),脲酶显著影响恒湿模式下土壤氮素转化(p<0.001),而亚硝酸还原酶在2种模式下均显著负影响氮素转化(p<0.001)。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调节茶园生态系统中土壤管理及氮肥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模式 茶园土壤 氮素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养分和水分管理模式对水稻土质量的影响及其综合评价 被引量:43
3
作者 杨长明 杨林章 +1 位作者 颜廷梅 欧阳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3-70,共8页
田间小区试验下 ,通过对土壤理化和生物学特性指标的测定和分析 ,系统比较和研究了不同养分和水分管理模式对水稻土质量的影响及其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在干湿交替和控水模式下 ,有机无机肥配施可明显改善水稻土壤物理特性 ,提高土... 田间小区试验下 ,通过对土壤理化和生物学特性指标的测定和分析 ,系统比较和研究了不同养分和水分管理模式对水稻土质量的影响及其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在干湿交替和控水模式下 ,有机无机肥配施可明显改善水稻土壤物理特性 ,提高土壤的有效养分含量 ,增加土壤酶的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在连续淹水下 ,土壤中加入有机物料 ,特别是厩肥 ,加剧了土壤的还原过程 ,削弱了有机肥料对水稻土理化特性和生物学特性的改善效果。模糊综合评判显示 ,有机无机肥配施的水稻土在干湿交替的水分模式下 ,其质量指标综合表现较好 ,特别是厩肥与化肥配施和干湿交替的水肥模式组合的隶属度为 0 .74 78,其土壤质量指标综合表现为最好。单施化肥和连续淹水的肥水模式组合的隶属度最低 ,为 0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水分模式 有机肥 理化特性 土壤微生物量 模糊综合评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长轮的杨树水分输导模式 被引量:2
4
作者 刘盛 宋彩民 李国伟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8,26,共3页
以生长轮为研究的基本单位,分析了杨树(银中杨)的水分输导模式。结果表明:杨树树干中最近2a的断面积生长量在阳冠以下基本相同;当年生长的生长轮是生理活动最旺盛的部分,其生长量的纵向分布是冠幅增加的力学支承和生理需求的综合结果。... 以生长轮为研究的基本单位,分析了杨树(银中杨)的水分输导模式。结果表明:杨树树干中最近2a的断面积生长量在阳冠以下基本相同;当年生长的生长轮是生理活动最旺盛的部分,其生长量的纵向分布是冠幅增加的力学支承和生理需求的综合结果。当年生生长轮承担全树66.98%的水分输导量,前1a生长的生长轮占24.24%。说明杨树最近2a生长的断面积是水分输导最旺盛的部分。在水分的纵向输送过程中,水分呈顺时针螺旋式扇形上升,并且各生长轮之间还略有差别。1d中(晴天)水分输导最强的时间是上午9时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生长轮 水分输导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北旱原红富士苹果园不同降水年型水分管理模式研究 被引量:28
5
作者 张立新 赵志励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6-32,共7页
于 1 995年~ 1 997年对渭北旱原红富士苹果园不同降水年型水分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干旱年份 ,红富士苹果园水分管理模式以秸秆覆盖方式最佳 ,在多雨年份 ,红富士苹果园水分管理模式以果园种植白三叶草方式最佳 ;并综合分... 于 1 995年~ 1 997年对渭北旱原红富士苹果园不同降水年型水分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干旱年份 ,红富士苹果园水分管理模式以秸秆覆盖方式最佳 ,在多雨年份 ,红富士苹果园水分管理模式以果园种植白三叶草方式最佳 ;并综合分析了不同降水年型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红富士苹果产量的影响 ,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果园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质的影响及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红富士苹果生长状况、外观品质、内在品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渭北旱地果园各种年型下“果树行间生草 +树盘秸秆覆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富士苹果 水分管理模式 降水年型 渭北旱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养分和水分管理模式对土壤生态环境影响 被引量:16
6
作者 杨长明 杨林章 颜廷梅 《农村生态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1-15,共5页
室内盆栽培养下 ,通过对土壤pH、Eh、有机质、Fe形态、容重和结构等主要理化性质指标的测定和分析 ,比较和研究了不同养分和水分管理模式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连续淹水下 ,施用有机肥料 ,特别是厩肥 ,降低了土壤Eh ,加剧... 室内盆栽培养下 ,通过对土壤pH、Eh、有机质、Fe形态、容重和结构等主要理化性质指标的测定和分析 ,比较和研究了不同养分和水分管理模式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连续淹水下 ,施用有机肥料 ,特别是厩肥 ,降低了土壤Eh ,加剧了土壤的还原状态 ,同时也使土壤无定型态铁氧化物含量上升 ,对改善土壤物理环境效果也明显削弱 ;在干湿交替下 ,有机无机肥料配施不但可提高土壤有机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养分管理模式 水分管理模式 土壤生态环境 环境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分管理模式下水稻土氮素形态转化与N_2O释放的关系 被引量:14
7
作者 李勇先 田光明 《生态环境》 CSCD 2003年第2期157-159,共3页
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对稻田土壤在4种水分管理模式下施用尿素后N素形态转化和N2O的释放情况进行测定。结果表明,N2O的释放峰值与NH4+-N浓度峰值同时出现,即尿素迅速水解为NH4+-N的同时N2O就大量释放。且不同水分管理模式都迅速达到N2O... 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对稻田土壤在4种水分管理模式下施用尿素后N素形态转化和N2O的释放情况进行测定。结果表明,N2O的释放峰值与NH4+-N浓度峰值同时出现,即尿素迅速水解为NH4+-N的同时N2O就大量释放。且不同水分管理模式都迅速达到N2O释放的高峰,但不同模式的峰值存在明显差异,其顺序为:干湿交替>临界饱和水>淹水管理>旱作管理。研究结果还表明,NO2--N浓度在第7天达到峰值时并没有出现相应的N2O释放峰,这可能与土壤的较高pH有关。60%WFPS处理以及干湿交替培养的落干期NO3--N浓度会持续增加,并随着NO3--N浓度峰值的出现,N2O的释放也出现一个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管理模式 水稻 土壤 氮素 形态转化 N2O 释放 氮肥 环境保护 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稻蟹综合种养的半干旱区水田水分管理模式对比研究
8
作者 司昌亮 尚学灵 +1 位作者 王旭立 于海荣 《农业与技术》 2023年第4期4-8,共5页
为进一步提升吉林省稻蟹田节水灌溉研究与应用的科技含量,提高稻蟹田灌溉水有效利用效率、土地利用率及产出率。在吉林省半干旱地区选择具有典型区域代表性的水田试验区进行稻蟹综合种养水分管理模式对比试验,研究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稻... 为进一步提升吉林省稻蟹田节水灌溉研究与应用的科技含量,提高稻蟹田灌溉水有效利用效率、土地利用率及产出率。在吉林省半干旱地区选择具有典型区域代表性的水田试验区进行稻蟹综合种养水分管理模式对比试验,研究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稻蟹产量及收益影响,分析水分管理模式与稻蟹田灌溉水量及灌溉水生产率的响应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从水稻产量和显著性、河蟹成活率和产量、收益率和灌溉水生产效率等角度与农户稻蟹田进行综合对比,浅水淹灌10cm水分管理模式的应用可使水稻增产率为1.38%,河蟹增产8.62%,收益率提高7.36%,田间节水率15.06%,灌溉水生产效率提高20.03%,各项指标表现良好,故较为适合在吉林省半干旱区稻蟹综合种养区进行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稻蟹综合种养 水分管理模式 浅水淹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果园土壤水分管理模式
9
作者 李烨 赵和平 张招喜 《果农之友》 2010年第6期40-41,共2页
土壤水分是果树正常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各种无机营养元素.必须依靠水分运输到各个需要的器官中去。同时.水直接参加光合作用.制造大量碳水化合物.这些物质又通过水运转到树体各个部位。水还会引起其他... 土壤水分是果树正常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各种无机营养元素.必须依靠水分运输到各个需要的器官中去。同时.水直接参加光合作用.制造大量碳水化合物.这些物质又通过水运转到树体各个部位。水还会引起其他环境因素的变化.间接影响果树的生长发育。如水分能影响土壤温度与气温的变化.影响大气的湿度和光照.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与土壤养分形态.影响土壤通气与有害盐类的浓度等.由此可见.土壤水分对果树的一切生理活动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管理模式 果园土壤 旱地 无机营养元素 生长发育 土壤水分 碳水化合物 微生物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道模型和树木年轮水分输导模式的理论及在落叶松生产力估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盛 张友祥 +2 位作者 李想 田佳歆 王婉茹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8-26,共9页
【目的】在管道模型假说和前期提出的树木年轮水分输导模式基础上,从理论和应用两个层面探讨了长白落叶松树冠生产力结构及4种落叶松的叶生物量估测模型,期望为树冠生产力评价和树木年轮水分输导模式研究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方法】... 【目的】在管道模型假说和前期提出的树木年轮水分输导模式基础上,从理论和应用两个层面探讨了长白落叶松树冠生产力结构及4种落叶松的叶生物量估测模型,期望为树冠生产力评价和树木年轮水分输导模式研究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方法】利用不同林龄和不同种落叶松树冠解析、生物量调查及树干染色试验数据,基于管道模型和树木年轮水分输导模式分析树冠生产力结构、构建叶生物量估测模式,并对不同年龄、不同种落叶松筛选出的估测变量及估测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11年林龄的长白落叶松,胸高处当年生年轮断面积占该处具备水分输导能力的总断面积的19.64%,却供养了整个树冠最外侧29.8%的叶面积(指在当年生枝条上着生的叶面积),说明当年生年轮水分输导的速率显著快于其他年轮。(2)基于管道模型和树木年轮水分输导模式得出树木枝条叶生物量、叶面积的多少受到枝条基部水分的输导能力及机械支撑能力的综合影响,其估测自变量可区分为二类,一类是与枝生物量有关的变量,另一类是与枝条基部水分输导能力有关的变量。(3)基于两类变量构建的4种落叶松叶生物量估测标准回归模型具有极高的估测精度。(4)为了便于应用,提出了简化的叶生物量二元线性估测模型,对于4种落叶松的估测效果达到了极显著相关水平。(5)构建了4种落叶松的叶生物量与枝条基部断面积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模型的截距和斜率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发现,兴安落叶松与其他3种落叶松均差异极显著,日本落叶松与华北落叶松也达到了差异极显著的水平,而华北落叶松与长白落叶松差异不显著。这一结果反映了4种落叶松在树冠形态上的不同。【结论】管道模型和树木年轮水分输导模式理论及其推论在树木生产力结构研究和生产力评价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前景。据此可将枝条叶生物量的估测变量区分为两类,即与枝生物量有关的变量和与枝条水分输导能力有关的变量。提出了叶生物量估测的标准回归模型和简化回归模型,该模型对4种落叶松的估测精度均达到了极显著相关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模型 树木年轮水分输导模式 落叶松 生产力评价 估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层重构模式下接种DSE对玉米根系形态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毕银丽 李明超 +2 位作者 柯增鸣 杨伟 薛超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191-3203,共13页
干旱半干旱区煤矿露天开采破坏了地表形态,加速水土流失,水资源的缺失严重影响了露天矿排土场植被恢复的效果。土层重构与微生物修复技术为解决露天矿排土场植被缺水困境指明了方向,但目前对土层重构下植物根系形态特征与土壤水分利用... 干旱半干旱区煤矿露天开采破坏了地表形态,加速水土流失,水资源的缺失严重影响了露天矿排土场植被恢复的效果。土层重构与微生物修复技术为解决露天矿排土场植被缺水困境指明了方向,但目前对土层重构下植物根系形态特征与土壤水分利用的关系以及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土层重构模式下玉米根系生长和水分利用情况以及DSE的作用机制。研究对象为玉米,在温室进行为期4个月的土层重构室内模拟试验。试验布设3组处理,分别为空白对照(N-CK)、土层重构不接种DSE(L-CK)、土层重构且接种DSE(L-DSE)。试验结果表明:①与纯砂土处理相比,土层重构处理的玉米根系总根长度降低了39.7%,根系中小于0.3 mm细根的比例提高了8.86%,深层(50~70 cm)土壤水分的利用率提高了16.1%。②与土层重构不接种DSE处理相比,接种DSE玉米的叶片脯氨酸含量提高了69.8%,30~50 cm土层根系根尖数、比根长分别提高了106.6%、38.5%,且深层水分的利用效率相较于纯砂土处理及土层重构不接种DSE处理分别增加了29.3%、11.1%。③玉米根系的根尖数与比根长是土层重构模式下实现对深层土壤水分高效利用的关键根系特征。综合研究表明,土层重构有助于优化玉米根系结构,提高细根所占比例及根尖数目,改善缺水环境下玉米的水分利用模式,且土层重构模式下接种DSE可以通过提高玉米叶片脯氨酸含量,优化玉米根系结构等途径提高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利用率,进而提高作物的长期抗旱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根系形态 土层重构 DSE(深色有隔内生真菌) 水分利用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根际微生物生物量碳与水分、氮素影响效应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蔡晓红 杨京平 +2 位作者 马维娜 汪华 徐伟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62-668,共7页
结合大田3种氮素水平试验及网室3种施氮水平(不施氮、中氮、高氮)和3种水分模式(控水模式、干湿交替模式、浅水层连续灌溉模式)盆栽试验,对水稻不同生育期氮素及水分状况对根际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效应进行研究;并运用统计分析手段,在... 结合大田3种氮素水平试验及网室3种施氮水平(不施氮、中氮、高氮)和3种水分模式(控水模式、干湿交替模式、浅水层连续灌溉模式)盆栽试验,对水稻不同生育期氮素及水分状况对根际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效应进行研究;并运用统计分析手段,在水稻生长关键期(分蘖期、孕穗期和灌浆期)进行氮素、水分因子和水、氮互作对根际微生物生物量碳效应的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不仅受到水分状况和施氮的影响,还受到水分和施氮因素的交叉互作效应影响.不同处理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基本上都在移栽期达最大值,成熟期最小,而移栽期与分蘖期之间变化不大.同一时期,施氮会影响水稻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变化顺序为:高氮>中氮>不施氮,大田微生物量碳最大值为4.743 mg?kg-1.3种水分模式下,浅水层连续灌溉模式下的微生物量碳普遍最小,控水模式和干湿交替模式下微生物量碳最大可达到3.500 mg?kg-1左右.水分和氮素互作因子在灌浆期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碳含量影响最为显著,这一时期3种水分模式及3种氮素水平影响下的根际微生物碳之间差异最显著.研究表明稻田根际微生物生物量碳可以作为根际生态功能指标并具有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素 水分模式 根际微生物 功能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及半干旱区土壤水热传输模式研究 被引量:30
13
作者 孙菽芬 牛国跃 洪钟祥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10,共10页
本文发展了一个干旱地区土壤中水分及热量传输模式。首先从土壤孔隙内水汽运动研究入手,阐明了在土壤深层孔隙中水汽压与液面饱和值之间处在平衡态,而土壤表层则处在非平衡态,因而必要在计算表层蒸发的公式中引入必要的土壤表层阻力... 本文发展了一个干旱地区土壤中水分及热量传输模式。首先从土壤孔隙内水汽运动研究入手,阐明了在土壤深层孔隙中水汽压与液面饱和值之间处在平衡态,而土壤表层则处在非平衡态,因而必要在计算表层蒸发的公式中引入必要的土壤表层阻力,才可使模式简单实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考虑液态水及汽态水运动耦合的多层模式,并用HEIFE沙漠站的资料对模式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此模式较好地再现土壤内及地气界面上的水热交换过程,并且也表明干旱地区土壤中水蒸汽输送对水分平衡及蒸发的计算是重要的。这种模式很易推广到气候研究的干旱土壤下垫面的模式中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干旱区 水分传输模式 热量传输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处理及覆膜历时对春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银敏华 李援农 +1 位作者 杨洋 谷晓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99-207,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水分处理模式及不同覆膜历时对春玉米光合特性与根系活力的影响,为春玉米节水高产栽培提供参考。【方法】在移动式遮雨棚下,以"隆玉58"为供试材料,采用子母桶栽土培法和一般桶栽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全生育期充... 【目的】探究不同水分处理模式及不同覆膜历时对春玉米光合特性与根系活力的影响,为春玉米节水高产栽培提供参考。【方法】在移动式遮雨棚下,以"隆玉58"为供试材料,采用子母桶栽土培法和一般桶栽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全生育期充分灌水和分生育期调亏灌水2种水分处理模式,以及覆膜到拔节期、覆膜到抽雄期和全生育期覆膜3种覆膜历时对春玉米苗期、拔节期和抽雄期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以及根系活力的影响。【结果】调亏灌水期间的土壤水分亏缺降低了春玉米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抽雄期恢复充分灌水后,两者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相对于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对土壤水分亏缺更为敏感。与充分灌水相比,调亏灌水有利于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充分灌水下根系活力大于调亏灌水,抽雄期复水后,除覆膜到抽雄期处理外,其余2个处理均与充分灌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叶片蒸腾速率对土壤水分状况较净光合速率更为敏感,水分亏缺可提高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覆膜到抽雄期可获得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水分处理模式 覆膜历时 光合特性 根系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果园水肥管理模式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5
作者 耿增超 张立新 +2 位作者 张朝阳 赵二龙 李生秀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4年第1期101-105,共5页
分析了旱地果园水肥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指出水肥胁迫尤其是水钾已成为旱区果树高产稳产优质化的主要限制因子。在系统探讨旱地果园水分管理、养分管理、综合管理以及果树叶营养综合诊断施肥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旱地果园的高... 分析了旱地果园水肥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指出水肥胁迫尤其是水钾已成为旱区果树高产稳产优质化的主要限制因子。在系统探讨旱地果园水分管理、养分管理、综合管理以及果树叶营养综合诊断施肥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旱地果园的高效水肥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果园 水分管理模式 养分管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管理对复合污染稻田Pb、Cd和As迁移特性及稻米质量安全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璐 杨斗龙 +5 位作者 米艳华 李倩 王丹 王文治 杜丽娟 尹本林 《土壤与作物》 2022年第1期96-103,共8页
水稻种植管理过程中水分控制关系着稻米质量安全。本研究通过田间大区试验,研究了种植根部起垄(RR)、干湿交替(IF)、长期淹水(CF)和常规管理(CK)4种水分管理模式对土壤重金属Pb、Cd和As的迁移、转运特性及对水稻质量安全的影响。结果表... 水稻种植管理过程中水分控制关系着稻米质量安全。本研究通过田间大区试验,研究了种植根部起垄(RR)、干湿交替(IF)、长期淹水(CF)和常规管理(CK)4种水分管理模式对土壤重金属Pb、Cd和As的迁移、转运特性及对水稻质量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RR模式可以显著降低土壤中Pb、Cd和As含量;CF模式可显著增加土壤中Pb、Cd和As的含量;IF和CK模式下土壤重金属含量变化不显著;水分管理RR、IF和CK模式对土壤As的活度影响不大,仅CF模式可以增强As的活度;重金属Cd较Pb和As易活化,CF和CK可以显著增强其的活性,RR和IF模式对Cd的活化影响较小;重金属Pb有效态活化与水分管理模式无关;RR、IF水分管理模式可显著降低水稻根部重金属Pb、Cd和As的含量;IF模式下根上茎的重金属含量均为最高,RR模式下根上茎As的含量显著低于其他水分管理模式;RR和IF水分管理模式可以显著降低糙米中重金属的含量,低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GB 2762-2017)对Pb、Cd和As的限量值,保障了糙米质量安全。RR模式对土壤中重金属从根系到茎叶的转运能力较强,从根系到糙米的转运能力最弱。CF和CK模式从根系到茎叶、从茎叶到糙米、从根系到糙米的转运系数均较高,转运能力较强,尤其对重金属Cd的转运能力较强。因此,在水分条件可控的种植环境条件下,推荐使用根部起垄和干湿交替措施实现中、轻度重金属风险区稻米的安全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管理模式 重金属 水稻 品质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榆次不同植被土壤水分有效性与干燥化效应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鹏飞 王融融 +3 位作者 戴燕燕 李强 马延东 赵景波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92-198,共7页
为了对山西省山区土壤干旱程度和水资源利用情况进行研究,通过称重法研究了山西榆次区不同植被(樱桃林地、耕地、枣树林地和杨树林地)及撂荒地土壤剖面水分变化特征、水分有效性及干燥化效应。结果表明:土壤平均含水量从小到大依次为杨... 为了对山西省山区土壤干旱程度和水资源利用情况进行研究,通过称重法研究了山西榆次区不同植被(樱桃林地、耕地、枣树林地和杨树林地)及撂荒地土壤剖面水分变化特征、水分有效性及干燥化效应。结果表明:土壤平均含水量从小到大依次为杨树林地(8.10%)、枣树林地(9.94%)、撂荒地(10.70%)、樱桃林地(14.47%)和耕地(14.53%)。各植被下土层均有不同程度的干层发育,其中耕地和樱桃林地土壤为轻度干层,撂荒地主要为中度干层,而枣树林地与杨树林地则发育了中重度干层。杨树林地各土层均为无效水,枣树林地以无效水为主,撂荒地以无效水与难效水为主,耕地和樱桃林地受灌溉补给,以难效水与中效水为主。各植被中除杨树林地外,土壤水分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先减后增。其中樱桃林地和枣树林地土壤水分都在0-3 m内呈递减趋势,3-5 m土壤水分迅速升高。耕地和撂荒地土壤含水量先减后增,均在2-2.5 m深度土层为含水量低值拐点。杨树林地土壤水分在0-3.5 m保持平稳,3.5-5 m水分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植被 土壤干燥化效应 土壤水分有效性 土壤水分分布模式 山西榆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栽灵和立丰灵组合对直播稻抗倒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友强 许凤英 +3 位作者 王晓玲 马国辉 田小海 邹华文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3-46,共4页
为了探讨2种灌溉模式下,喷施移栽灵和立丰灵对直播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Y两优1号为材料,分别进行2种水分管理(即全生育期长期浅水管理与前期间歇灌水+后期浅水管理),同时在水稻直播后30 d喷施移栽灵,在拔节前7 d喷施立丰灵,以不喷... 为了探讨2种灌溉模式下,喷施移栽灵和立丰灵对直播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Y两优1号为材料,分别进行2种水分管理(即全生育期长期浅水管理与前期间歇灌水+后期浅水管理),同时在水稻直播后30 d喷施移栽灵,在拔节前7 d喷施立丰灵,以不喷施为对照。结果表明,喷施移栽灵与立丰灵后,降低了穗下第3、4节间长度,增大了茎秆粗度和壁厚,尤其是穗下第3、4节间,从而增大茎秆的抗折力,第3、4节间抗折力分别比对照增加49.56%和26.51%,倒伏指数分别比对照降低27.27%和12.33%,增强了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其中前期间歇灌水+后期浅水管理效果更明显。喷施移栽灵与立丰灵后,植株高度增加,剑叶、倒二叶和倒三叶叶长缩短,叶片宽度增大,叶片与茎秆的夹角增大,改善了植株形态,提高千粒重、穗粒数和产量,理论产量提高3.83%,实际产量提高4.41%,其中前期间歇灌水+后期浅水管理增产效果较明显。因此,喷施移栽灵和立丰灵,同时配以前期间歇灌水+后期浅水管理,是值得推广的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播稻 水分灌溉模式 移栽灵 立丰灵 抗倒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