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脉冲NMR研究食品体系中的水分性质 被引量:21
1
作者 范明辉 范崇东 王淼 《食品与机械》 CSCD 2004年第2期45-48,共4页
核磁共振技术 (NuclearMagneticResonance,简称NMR)其检测快速、灵敏、方便等优点在许多化学分析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简述核磁共振的基本工作原理之上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结果 ,结合实例 ,介绍了利用NMR分析研究食品体系中与食品品... 核磁共振技术 (NuclearMagneticResonance,简称NMR)其检测快速、灵敏、方便等优点在许多化学分析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简述核磁共振的基本工作原理之上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结果 ,结合实例 ,介绍了利用NMR分析研究食品体系中与食品品质密切相关的水分子流动性、持水力、水结合、水化等性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技术 水分性质 食品体系 食品品质 流动性 持水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松水曲柳纯林与混交林土壤水分性质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陈永亮 李传荣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5-87,116,共4页
对红松、水曲柳纯林与混交林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了观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红松与水曲柳混交后,无论是从各土层还是整个土层的平均值看,混交林中土壤容重较红松纯林降低。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饱和持水... 对红松、水曲柳纯林与混交林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了观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红松与水曲柳混交后,无论是从各土层还是整个土层的平均值看,混交林中土壤容重较红松纯林降低。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有效含水量、贮水能力、渗透系数K10等均较红松纯林明显增加,就整个土层的平均值而言,分别增加19.17%,21.50%,12.17%,32.68%,24.29%,42.22%,19.72%,27.71%,12.17%和39.44%。研究结果表明,红松与水曲柳混交后土壤的孔隙状况得到了改善,混交林土壤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较红松纯林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性质 混交林 纯林 红松 水曲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敖包小流域土壤水分性质与土壤墒情分布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富仓 康绍忠 +2 位作者 聂光镛 张发 王文海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0-15,共6页
内蒙古敖包小流域属于黄土兵陵区,该区土壤水分性质特点是:剖面土质均一且质地较轻,土壤持水能力较强,有效水含量较多,土壤深层贮水较丰富,土壤入惨能力强。土壤墒情因耕作措施、土地利用状况、坡向及其位置不同产生明显的差异,... 内蒙古敖包小流域属于黄土兵陵区,该区土壤水分性质特点是:剖面土质均一且质地较轻,土壤持水能力较强,有效水含量较多,土壤深层贮水较丰富,土壤入惨能力强。土壤墒情因耕作措施、土地利用状况、坡向及其位置不同产生明显的差异,进而影响土壤生产力,采用修筑水平埝地和梯田,精耕细作,疏松表层土壤等措施,能有效地接纳降水就地入惨,改善农田水分状况和作物水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性质 土壤墒情 小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浆土的水分性质和水分动态
4
作者 张之一 翟瑞常 +2 位作者 蒋素范 包利影 辛刚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1993年第2期1-9,共9页
通过试验和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白浆土的干燥度在1.00~1.27之间,各土层的水分性质差异显著。白浆土水分变化可分为冻结凝聚期,融冻返浆期,初夏干旱期,伏雨湿涝期和秋夏稳定期。研究表明,调节土壤水分是利用改良白浆土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 白浆土 土壤 水分性质 水分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循环对露天煤矿排土场土体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
5
作者 熊姝臻 吕刚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54,共9页
为揭示春季解冻期冻融循环对露天煤矿排土场土体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机理,选取海州露天煤矿西排土场内不同人工复垦植被类型(榆树林地、火炬树林地、耕地、荒草地)和0~60 cm土层深度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实验室设备模拟春季解冻期环境温... 为揭示春季解冻期冻融循环对露天煤矿排土场土体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机理,选取海州露天煤矿西排土场内不同人工复垦植被类型(榆树林地、火炬树林地、耕地、荒草地)和0~60 cm土层深度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实验室设备模拟春季解冻期环境温度条件,采用室内环刀渗透实验,测定冻融循环前后排土场土壤密度、含水率、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等土体水分物理参数,探讨冻融循环对排土场不同复垦植被类型土体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冻融循环后不同复垦植被类型及土层深度土壤密度、含水率、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较冻融作用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各复垦植被类型0~20 cm土层密度冻融前后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榆树林地、火炬树林地、耕地、荒草地0~60 cm土层平均密度依次增加0.07、0.06、0.06和0.06 g/cm^(3);平均含水率依次减少1.59%、2.40%、1.81%和1.74%;平均非毛管孔隙度依次减少1.44%、1.99%、1.54%和1.45%,而平均毛管孔隙度依次减少3.87%、6.04%、4.44%和4.38%。冻融循环后各复垦植被类型土壤密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土壤含水率、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均呈下降变化趋势,且冻融作用对土壤结构具有一定程度不可逆的破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煤矿 排土场 复垦植被类型 冻融循环 土体水分物理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烧对不同林型下森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53
6
作者 胡海清 刘洋 +2 位作者 孙龙 蔡体久 宋立臣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2-165,共4页
通过对大兴安岭松岭林区白桦林、落叶松林以及白桦落叶松混交林的当年高强度火烧迹地与对照样地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测定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火烧迹地和对照样地无论是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持水量还是贮水能力,0~10cm... 通过对大兴安岭松岭林区白桦林、落叶松林以及白桦落叶松混交林的当年高强度火烧迹地与对照样地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测定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火烧迹地和对照样地无论是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持水量还是贮水能力,0~10cm土层土壤都较10~20cm土层土壤优越,火烧没有改变随深度变化的趋势,但相差明显增高。3种林型相比,在对照样地,白桦林土壤通气性优于落叶松林,而在火烧迹地,落叶松林优于白桦林。无论是在对照样地还是火烧迹地,落叶松林土壤的持水量平均值均大于白桦林,而白桦林土壤的平均贮水能力优于落叶松林。总体上看,在研究地区无论是土壤通气性、土壤持水量还是贮水能力,白桦林和落叶松林都较白桦落叶松混交林优越。火烧迹地与对照样地相比,火烧对3种林型的影响趋势相同,即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平均孔隙度以及土壤持水量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火烧 林地类型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研究 被引量:20
7
作者 易扬 信忠保 +2 位作者 覃云斌 肖玉玲 赵瑞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5-49,56,共6页
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典型流域选取林地、耕地、果园、撂荒地和草地5种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林地、耕地和撂荒地的土壤含水量显著大于果园和草地。耕地和果园的饱和持水量显著大于草地。各... 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典型流域选取林地、耕地、果园、撂荒地和草地5种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林地、耕地和撂荒地的土壤含水量显著大于果园和草地。耕地和果园的饱和持水量显著大于草地。各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水分物理因子基本具有一致性,其变异系数均属于中等变异。水平方向上各个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较为均一,土壤饱和导水率和土壤含水量平均为0.84mm/min和19.18%,土壤容重平均为1.34g/cm3,但毛管孔隙度均在10%以下,表层土壤通气透水性能较差。近年来虽大面积新修梯田、发展经济林,表土水分物理性质得到改良,但从整体性能上来看,还是较差,今后需进一步改善土壤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地利用 水分物理性质 饱和导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经营模式下毛竹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比较 被引量:23
8
作者 丁新新 洪伟 +4 位作者 陈建忠 李键 林晗 陈灿 吴承祯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4-78,共5页
通过对建阳市黄坑镇毛竹笋用林、毛竹材用林、毛竹油茶混交林、毛竹杉木混交林、毛竹油桐混交林等5种林分类型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差异的分析,结果表明:毛竹杉木混交林的土壤容重最小,其次是毛竹材用林、毛竹油茶混交林、毛竹油桐混交林... 通过对建阳市黄坑镇毛竹笋用林、毛竹材用林、毛竹油茶混交林、毛竹杉木混交林、毛竹油桐混交林等5种林分类型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差异的分析,结果表明:毛竹杉木混交林的土壤容重最小,其次是毛竹材用林、毛竹油茶混交林、毛竹油桐混交林,而毛竹笋用林的土壤容重最大。5种经营方式下毛竹林的总孔隙度的范围在50.80V%~69.75V%。表层土壤的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的平均值呈现出毛竹杉木混交林〉毛竹油茶混交林〉毛竹材用林〉毛竹笋用林〉毛竹油桐混交林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 毛竹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刺槐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被引量:22
9
作者 高艳鹏 赵廷宁 +3 位作者 骆汉 陈琳 韩愈 王振华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4-66,71,共4页
为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的植被恢复重建及生态环境建设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对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密度的刺槐人工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刺槐林分的土壤平均密度都低于农田,密度为1 600株/hm2的林分土壤密度最... 为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的植被恢复重建及生态环境建设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对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密度的刺槐人工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刺槐林分的土壤平均密度都低于农田,密度为1 600株/hm2的林分土壤密度最小,为1.225 9 g/cm3;土壤密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刺槐林分的孔隙度和通气度都大于农田,退耕还林后,土壤质量明显得到改善,密度为1 600株/hm2的林分孔隙度最大。刺槐林分土壤持水量都要好于农田,土壤平均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少,密度为1 600株/hm2的林分持水性能最好;持水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密度为1 600株/hm2的刺槐林土壤饱和蓄水量和非毛管蓄水量最高,分别为558.12和52.45 mm,水源涵养能力最强;土壤表层蓄水能力好于中、下层;密度为1 800株/hm2的刺槐林土壤涵蓄降水量和有效涵蓄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人工刺槐林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盐碱区不同林龄柽柳人工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差异性 被引量:14
10
作者 李永涛 李宗泰 +4 位作者 王振猛 杨庆山 王莉莉 王月海 刘德玺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75-79,共5页
为揭示柽柳人工林对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对3种林龄(3、6、8 a)柽柳林地的土壤密度、土壤孔隙度、持水贮水能力以及渗透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龄和土层深度均可影响柽柳林地的土壤水分物理特性,其中土壤密... 为揭示柽柳人工林对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对3种林龄(3、6、8 a)柽柳林地的土壤密度、土壤孔隙度、持水贮水能力以及渗透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龄和土层深度均可影响柽柳林地的土壤水分物理特性,其中土壤密度随林龄的增加呈降低趋势,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增大趋势;土壤孔隙度、持水量、贮水量均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加,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各指标在3 a与8 a林地间及表层土(0≤土层深度(H)<20 cm)与深层土(40 cm≤H<60 cm)间差异均显著(P<0.05);土壤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呈现明显的幂函数关系,初渗速率和稳渗速率在不同林龄林地间由大到小的顺序均表现为8、6、3 a,且8、6 a林地与3 a林地差异显著(P<0.05)。综合来看,随着林龄的增长,柽柳林中凋落物分解与细根生长的作用逐步增强,0 cm≤H<60 cm土壤剖面内的土壤密度、孔隙度、持水性及渗透性得到很大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能力明显提高。因此,在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区营造柽柳人工林有利于改善土壤水分物理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柽柳人工林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土壤渗透速率 滨海盐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帽儿山林场不同河岸带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被引量:15
11
作者 崔东海 韩壮行 +2 位作者 姚琴 乔树亮 纪萱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42-44,共3页
利用环刀法对帽儿山林场内的森林、灌丛、草地3种河岸带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植被类型河岸带,土壤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持水量和孔隙度、渗透速度随土层加深而减小,持水能力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弱;... 利用环刀法对帽儿山林场内的森林、灌丛、草地3种河岸带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植被类型河岸带,土壤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持水量和孔隙度、渗透速度随土层加深而减小,持水能力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弱;随着与溪流距离的增加,土壤密度、孔隙度、渗透性有增加的趋势,而持水量有减小的趋势,但无显著差异。不同类型河岸带中,森林、灌丛、草地河岸带的总孔隙度都大于60%,毛管孔隙度超过50%,其中森林河岸带的土壤密度0.8g/cm3左右,显著的低于灌丛和草地河岸带(1.0g/cm3左右),森林河岸带土壤渗透速度接近于2.0mm/min,饱和持水量大于80%,毛管持水量70%左右,都显著高于灌丛、草地河岸带。其中,草地河岸带非毛管孔隙度为5%左右,而渗透速度仅为0.1mm/min。由于森林河岸带在土壤透气性、持水性、入渗性能方面明显好于灌丛和草地,对于溶解在地表径流中的污染物消除应当具有更高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带 植被类型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区短期免耕对大豆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江恒 韩晓增 +1 位作者 邹文秀 杨春葆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74-380,共7页
耕作和施肥是影响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2个重要因素,为探讨免耕和长期单施化肥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以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内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施用化肥+传统耕作(NP+CT),施用化肥... 耕作和施肥是影响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2个重要因素,为探讨免耕和长期单施化肥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以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内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施用化肥+传统耕作(NP+CT),施用化肥+免耕(NP+NT),无肥+传统耕作(CK+CT),无肥+免耕(CK+NT)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短期免耕(3 a)后显著地增加黑土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表现在与传统耕作相比水稳定性大团聚体(>0.25 mm)的含量、平均重量直径和平均几何直径分别提高9.03%,10.90%和20.39%。耕作和施肥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没有显著的交互作用,但是与施肥相比,耕作方式能够解释更多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变异。免耕显著增加了0~10 cm土层土壤的容重,减少了土壤总孔隙度、饱和含水量、毛管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施肥仅对0~10 cm土层土壤毛管含水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耕作和施肥对0~10 cm土层土壤的容重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同时与施肥相比,耕作能够解释更多的0~10 cm土层土壤的容重、总孔隙度、饱和含水量、毛管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的变异。耕作和施肥对10~20 cm土层土壤的水分物理性质影响不显著。因此,在研究区域内耕作是影响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一个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传统耕作 水稳性团聚体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两种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与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关系 被引量:18
13
作者 向仰州 徐大平 +2 位作者 杨曾奖 张宁南 郭俊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7-41,共5页
通过测定和比较分析海南桉树人工林和橡胶人工林的林下植物多样性、土壤水分物理特性以及林下物种多样性与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桉树林下植物种类共有22种,分属14科20属,橡胶林下植物种类共有25种,分属15科22属。(2)两... 通过测定和比较分析海南桉树人工林和橡胶人工林的林下植物多样性、土壤水分物理特性以及林下物种多样性与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桉树林下植物种类共有22种,分属14科20属,橡胶林下植物种类共有25种,分属15科22属。(2)两种森林的土壤容重总体表现为表层小于底层,表土层中桉树林的土壤容重均大于橡胶林,而中下层的土壤容重是前者小于后者;土壤总孔隙度均随深度增加呈减小趋势,在表土层中,橡胶林土壤总孔隙度大于桉树人工林,而在底土层中两种林型接近;橡胶林的毛管孔隙度随土层增加呈递减趋势,桉树林是先减小后增加;在表土层,两种林型的土壤非毛管孔隙度表现为橡胶林大于桉树林,在底土层两种林型基本一致。两种森林的土壤毛管持水量、最大持水量、土壤田间持水量、土壤排水能力均为:橡胶林大于桉树林。(3)与橡胶林相比,桉树林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物理特性相关性较小,而负相关程度较高;土壤毛管孔隙度、排水能力对桉树林下物种多样性起促进作用,而非毛管孔隙度、田间持水量起抑制作用;橡胶林物种多样性与毛管孔隙度及非毛管孔隙度呈正相关,与最大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及排水能力呈负相关。因此,橡胶林下物种多样性、土壤水分物理特性均优于桉树林,控制两种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大小的土壤水分因子是不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人工林 橡胶人工林 物种多样性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喀斯特高原区几种灌木对土壤水分和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瑞 莫红林 +2 位作者 李光容 喻理飞 戴全厚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8-82,共5页
对贵州喀斯特高原区的堆花小檗、小叶平枝栒子、矮生栒子3种灌木及无植被生长的土壤(0-20 cm)水分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容重大小依次为:无植被〉矮生栒子〉堆花小檗〉小叶平枝栒子,且变化差异极显著;(2)土壤总... 对贵州喀斯特高原区的堆花小檗、小叶平枝栒子、矮生栒子3种灌木及无植被生长的土壤(0-20 cm)水分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容重大小依次为:无植被〉矮生栒子〉堆花小檗〉小叶平枝栒子,且变化差异极显著;(2)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的大小变化及相互间的变化差异显著性规律不一致;(3)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最小(田间)持水量均表现出相同的规律,即:小叶平枝栒子〉堆花小檗〉矮生栒子〉无植被,但相互间的变化差异显著性规律不一致;土壤蓄水量的大小顺序表现为:堆花小檗〉小叶平枝栒子〉矮生栒子〉无植被,其中堆花小檗与小叶平枝栒子的变化差异不显著,堆花小檗、小叶平枝栒子与矮生栒子和无植被变化差异均极显著,矮生栒子与无植被变化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木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喀斯特高原区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草)区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梁伟 白翠霞 +2 位作者 孙保平 郝登耀 齐举一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7-18,共2页
以陕西省吴旗县柴沟流域为例研究了退耕还林(草)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结果表明: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后,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得到了明显改善,土壤自然含水率提高了48.0%,持水量是农田的1.55倍,孔隙度是农田的1.12倍,在... 以陕西省吴旗县柴沟流域为例研究了退耕还林(草)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结果表明: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后,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得到了明显改善,土壤自然含水率提高了48.0%,持水量是农田的1.55倍,孔隙度是农田的1.12倍,在不同程度上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提高了土壤保水、蓄水性能,改善了土壤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黑土水分物理性质的垂直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敏 冯勤亮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6847-6848,共2页
对典型黑土的水分物理性质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增大趋势;土壤孔隙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整个土壤层次可划分为0~50cm的高孔隙度区和50~100cm的低孔隙度区;土壤持水性能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
关键词 典型黑土 水分物理性质 垂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北山地油松、蒙古栎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坤 丁杰 +1 位作者 胡静霞 杨新兵 《河北林果研究》 2016年第2期116-121,共6页
土壤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物质基础。以冀北山地油松林、蒙古栎林、油松蒙古栎混交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比较了林下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结果表明: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由大到小排序为:油松林(1.30g/cm^3)、蒙古栎林(1... 土壤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物质基础。以冀北山地油松林、蒙古栎林、油松蒙古栎混交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比较了林下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结果表明: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由大到小排序为:油松林(1.30g/cm^3)、蒙古栎林(1.14g/cm^3)、油松蒙古栎混交林(1.10g/cm^3);土壤总孔隙度由大到小排序为:蒙古栎林(48.04%)、油松蒙古栎混交林(42.58%)、油松林(33.58%);土壤最大持水量由大到小排序为:蒙古栎林(40.32%)、油松蒙古栎混交林(38.81%)、油松林(33.58%);地表土壤稳渗速率由大到小排序为:油松林、油松蒙古栎混交林、蒙古栎林,土壤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存在明显的幂函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北山地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土壤入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毛竹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特征比较 被引量:27
18
作者 高志勤 傅懋毅 《林业科技开发》 2005年第6期12-15,共4页
采用对比分析方法,对位于浙江省富阳尖山的集约经营毛竹纯林(含垦复)、天然起源的毛竹木荷混交林,在2004年春季采集不同林分下0~10,20~30,40~50 cm 3个层次的土壤容重圈样品,测定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水分常数).结果表明,3类林分土壤... 采用对比分析方法,对位于浙江省富阳尖山的集约经营毛竹纯林(含垦复)、天然起源的毛竹木荷混交林,在2004年春季采集不同林分下0~10,20~30,40~50 cm 3个层次的土壤容重圈样品,测定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水分常数).结果表明,3类林分土壤总孔隙度是42.98V%~66.45V%,其中非毛管孔隙占总孔隙1/6~1/2,通透性良好.毛管孔隙/非毛管孔隙之比值为未垦复毛竹纯林(3.07)>垦复毛竹纯林(2.20)>毛竹木荷混交林(1.66),因而,毛竹木荷混交林土壤通气状况好于垦复毛竹纯林,未垦复毛竹纯林通气状况相对较差.若以0~50 cm层次着眼:毛竹纯林田间持水量8.43~30.02 mm,毛竹木荷混交林为3.76~48.94 mm;毛竹纯林最佳含水率下限为12.45~88.01 mm,毛竹木荷混交林为46.05~115.20 mm.毛竹木荷混交林的水源涵养潜力和改良土壤结构作用优于毛竹纯林,垦复之后的毛竹林土壤通透性显著提高,但蓄水量又小于相似立地条件下的毛竹纯林或竹木混交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纯林 混交竹林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水源涵养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土壤容重 毛竹林 特征比较 土壤总孔隙度 竹木混交林 毛竹纯林 土壤通透性 田间持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采伐迹地改植尾巨桉后对土壤水分及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6
19
作者 黄承标 刘运华 +3 位作者 黄丹 陈桂金 黄光银 李保平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38-642,共5页
以厚荚相思林和灌草坡自然恢复植被为对照,研究了尾巨桉人工林随着植被恢复过程对土壤水分及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尾巨桉林地在连续晴天和连续雨天情况下土壤(0~80cm土层)平均含水率依次为18.33%~22.69%和22.29%~26.66%,分... 以厚荚相思林和灌草坡自然恢复植被为对照,研究了尾巨桉人工林随着植被恢复过程对土壤水分及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尾巨桉林地在连续晴天和连续雨天情况下土壤(0~80cm土层)平均含水率依次为18.33%~22.69%和22.29%~26.66%,分别比厚荚相思林和灌草坡减少1.0%~18.1%;(2)尾巨桉林地(0-1m)平均土壤渗透速度为2.72~10.56mm·min-1,比灌草坡增加2.5%~7.1%,而比厚荚相思林减少6.5%~25.4%;(3)尾巨桉林地(0~1m)平均土壤容重为1.219~1.499g·cm-3,比灌草坡下降0.6%~2.6%,而比厚荚相思林增大0.8%~2.5%;(4)尾巨桉林地((0~1m)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依次为8.3%~12.8%、33.2%~36.0%和43.2%~46.0%,比灌草坡提高1.6%~2.4%,而比厚荚相思林降低1.5%~3.2%;(5)尾巨桉林地(0-1m)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最小持水量依次为433.30mm、347.44mm和253.14mm,分别比灌草坡和厚荚相思林降低1.5%~3.3%;(6)尾巨桉林地(0~1m)土壤有效贮水量为265.6mm,比灌草坡和厚荚相思林降低1.5%~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尾巨桉人工林 厚荚相思人工林 灌草坡植被 杉木林采伐迹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约经营毛竹林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被引量:3
20
作者 高志勤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5-29,共5页
选择安吉毛竹现代科技园区的毛竹材用林和笋用林两类经营方式林分,在相似立地条件下,分别调查材用林和笋用林各6块标准地,于2008年3-6月,运用定位采样分析表土层(0~5 cm)土壤水分的物理性质。结果显示:两类经理方式毛竹林土壤总孔隙度... 选择安吉毛竹现代科技园区的毛竹材用林和笋用林两类经营方式林分,在相似立地条件下,分别调查材用林和笋用林各6块标准地,于2008年3-6月,运用定位采样分析表土层(0~5 cm)土壤水分的物理性质。结果显示:两类经理方式毛竹林土壤总孔隙度趋于一致,材用林表土层0~5 cm内贮水量176.94~248.44 t/hm2,笋用林164.95~210.76 t/hm2;材用毛竹林毛管孔隙度体积百分率45.72%~56.75%,笋用林39.14%~49.19%;材用林毛管持水量22.86~28.38 mm,笋用林19.57~24.60 mm;材用林最小持水量17.69~24.84 mm,笋用林16.50~21.08 mm;材用林排水能力5.53~13.46 mm,笋用林6.61~12.43 mm;材用林合理灌溉定额5.31~7.45 mm,笋用林4.95~6.32 mm。方差分析表明,两类经理方式毛竹林表土层0~5 cm的毛管持水量、排水能力、最佳含水率下限、合理灌溉定额达5%水平显著差异,而土层贮水量、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无显著差异。因此,在经营毛竹林时为稳定提高林分水源涵养能力,需要对经营方式予以注意,比较而言,材用毛竹林土壤毛管持水性能和水源涵养能力优于笋用毛竹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林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水源涵养 表土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