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水-热-δ^(18)O耦合模型的沙柳土壤水分利用规律分析
1
作者
许琳琳
刘秀花
+5 位作者
石长春
郑策
贺屹
贺军奇
高耀伟
刘祖钰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1-92,共12页
为探究旱区沙柳地土壤水入渗、蒸发过程与根系吸水的时空来源,该研究采用原位监测、水-热-δ^(18)O耦合模拟与粒子追踪等方法,探究生长季(3—9月)毛乌素沙柳地包气带土壤水分利用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δ^(18)O的动力特征在3种分馏(no f...
为探究旱区沙柳地土壤水入渗、蒸发过程与根系吸水的时空来源,该研究采用原位监测、水-热-δ^(18)O耦合模拟与粒子追踪等方法,探究生长季(3—9月)毛乌素沙柳地包气带土壤水分利用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δ^(18)O的动力特征在3种分馏(no fractionation,NF;Gonfiantini,GF;Craig-Gordon,CG)模式中GF模型效果最佳,土壤水蒸发过程为温度控制的同位素分馏迁移。粒子和δ^(18)O迁移路径共同明晰了土壤水受降水补给-蒸发作用与植被吸水的时空发生过程。春、夏季降水稀少,蒸发强度与干旱持续时间决定土壤水蒸发速度与蒸发深度,其中4—5月蒸发作用弱,土壤蒸发深度可达0~120 cm;6—7月蒸发作用强烈,蒸发深度可达0~135 cm。此外,土壤初始含水量状态决定降水后入渗-蒸发过程的优先级,即干燥土壤接受小雨补给后入渗速度慢,蒸发能力增强,蒸发深度(0~13 cm)等于入渗深度,此时随降水进入土壤的粒子均受蒸发作用从地表离开;而有效补给后再降小雨,入渗深度(20 cm)会大于蒸发深度(16 cm),土壤可获得有效补给。因此,根区土壤水源于频发的小-中降水和单次大降水事件,穿过易蒸发区(0~40 cm),长期滞留40~90 cm深度。沙柳的水分利用策略源于其根系分布和浅层土壤水可用度,在返青季,浅层(0~40 cm)消融的土壤滞留水是其主要耗水来源。进入生长季,当降水充沛时,浅层土壤水(0~40 cm)仍是其主要吸水来源,当月降水可满足生长需求;当降水稀少时,浅层土壤含水量的降低驱使其转移吸水层位,前期降水滞留的中层(60~100 cm)土壤水是其吸水的主要来源。该结果进一步明晰了降水-土壤-植被的水文耦合过程,为指导旱区包气带水资源有效管理与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
数值分析
土壤
水分
粒子追踪
水分
循环
与
利用
包气带
毛乌素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冀中南高产冬小麦田水分高效循环及利用技术推广研究
被引量:
2
2
作者
侯大山
李月华
+12 位作者
王云超
孙明清
王维莲
范存智
柴玉博
董胜旗
王路彩
侯丽敏
钮琪
李光
李明远
谢松青
李娟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3期26-28,共3页
[目的]实现水分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方法]总结了高产冬小麦田水分高效循环及利用技术的主要内容,以及项目推广措施和实施产生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结果]该技术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农田节水与小麦高产相统一,增加土壤水用量...
[目的]实现水分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方法]总结了高产冬小麦田水分高效循环及利用技术的主要内容,以及项目推广措施和实施产生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结果]该技术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农田节水与小麦高产相统一,增加土壤水用量,明显提高水分利用率。[结论]该研究为冀中南地区粮食作物节水生产技术推广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中南
冬小麦
水分循环利用
推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水-热-δ^(18)O耦合模型的沙柳土壤水分利用规律分析
1
作者
许琳琳
刘秀花
石长春
郑策
贺屹
贺军奇
高耀伟
刘祖钰
机构
长安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
旱区地下水与生态效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水利部旱区生态水文与水安全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林业科学院
陕西榆林毛乌素沙地荒漠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
出处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1-92,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372288、4220227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300102294903)。
文摘
为探究旱区沙柳地土壤水入渗、蒸发过程与根系吸水的时空来源,该研究采用原位监测、水-热-δ^(18)O耦合模拟与粒子追踪等方法,探究生长季(3—9月)毛乌素沙柳地包气带土壤水分利用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δ^(18)O的动力特征在3种分馏(no fractionation,NF;Gonfiantini,GF;Craig-Gordon,CG)模式中GF模型效果最佳,土壤水蒸发过程为温度控制的同位素分馏迁移。粒子和δ^(18)O迁移路径共同明晰了土壤水受降水补给-蒸发作用与植被吸水的时空发生过程。春、夏季降水稀少,蒸发强度与干旱持续时间决定土壤水蒸发速度与蒸发深度,其中4—5月蒸发作用弱,土壤蒸发深度可达0~120 cm;6—7月蒸发作用强烈,蒸发深度可达0~135 cm。此外,土壤初始含水量状态决定降水后入渗-蒸发过程的优先级,即干燥土壤接受小雨补给后入渗速度慢,蒸发能力增强,蒸发深度(0~13 cm)等于入渗深度,此时随降水进入土壤的粒子均受蒸发作用从地表离开;而有效补给后再降小雨,入渗深度(20 cm)会大于蒸发深度(16 cm),土壤可获得有效补给。因此,根区土壤水源于频发的小-中降水和单次大降水事件,穿过易蒸发区(0~40 cm),长期滞留40~90 cm深度。沙柳的水分利用策略源于其根系分布和浅层土壤水可用度,在返青季,浅层(0~40 cm)消融的土壤滞留水是其主要耗水来源。进入生长季,当降水充沛时,浅层土壤水(0~40 cm)仍是其主要吸水来源,当月降水可满足生长需求;当降水稀少时,浅层土壤含水量的降低驱使其转移吸水层位,前期降水滞留的中层(60~100 cm)土壤水是其吸水的主要来源。该结果进一步明晰了降水-土壤-植被的水文耦合过程,为指导旱区包气带水资源有效管理与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同位素
数值分析
土壤
水分
粒子追踪
水分
循环
与
利用
包气带
毛乌素沙地
Keywords
isotopes
numerical analysis
soil moisture
particle tracking
water cycle and use
vadose zone
Mu Us sandy land
分类号
S152.7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冀中南高产冬小麦田水分高效循环及利用技术推广研究
被引量:
2
2
作者
侯大山
李月华
王云超
孙明清
王维莲
范存智
柴玉博
董胜旗
王路彩
侯丽敏
钮琪
李光
李明远
谢松青
李娟茹
机构
石家庄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中化现代河北有限公司
河北乐土种业有限公司
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石家庄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支队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3期26-28,共3页
基金
石家庄市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高产节水小麦品种引进及配套技术研究”(181490292A)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河北冀中南甘薯马铃薯提质增效生产综合试验推广站”(HBCT2018080404)
文摘
[目的]实现水分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方法]总结了高产冬小麦田水分高效循环及利用技术的主要内容,以及项目推广措施和实施产生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结果]该技术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农田节水与小麦高产相统一,增加土壤水用量,明显提高水分利用率。[结论]该研究为冀中南地区粮食作物节水生产技术推广提供借鉴。
关键词
冀中南
冬小麦
水分循环利用
推广
Keywords
Central and southern Hebei Province
Winter wheat
Water recycling and utilization
Extension
分类号
S512.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水-热-δ^(18)O耦合模型的沙柳土壤水分利用规律分析
许琳琳
刘秀花
石长春
郑策
贺屹
贺军奇
高耀伟
刘祖钰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冀中南高产冬小麦田水分高效循环及利用技术推广研究
侯大山
李月华
王云超
孙明清
王维莲
范存智
柴玉博
董胜旗
王路彩
侯丽敏
钮琪
李光
李明远
谢松青
李娟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