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58篇文章
< 1 2 16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高原植被水分利用效率时空变化及其对不同影响因子的响应强度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梅焕 王添晴 +6 位作者 李扬 苏立红 闫伟伟 王涛 李卓阳 李雅雯 童海涛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9-169,共11页
[目的]分析中国黄土高原整体及不同分区植被水分利用效率(WUE)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影响因子的响应强度,探究其变化规律及背后的影响机制,为黄土高原植被管理与生态改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国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基于2001—2020年MO... [目的]分析中国黄土高原整体及不同分区植被水分利用效率(WUE)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影响因子的响应强度,探究其变化规律及背后的影响机制,为黄土高原植被管理与生态改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国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基于2001—2020年MODIS遥感数据和逐日气象监测数据,运用线性回归模型、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了黄土高原植被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影响因子的响应强度。[结果](1)2001—2020年黄土高原植被WUE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其中半湿润区呈显著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0.008 gC/(m^(2)·mm·a)(p<0.05),湿润区呈显著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0.027 gC/(m^(2)·mm·a)(p<0.05)。(2)2001—2020年黄土高原植被WUE空间变化以减少趋势为主,其中呈显著减少趋势的区域占18.56%,集中分布在干旱区和半湿润区;呈显著增加趋势的区域仅占3.23%,集中分布在湿润区。(3)2001—2020年黄土高原植被WUE对年均风速、年均叶面积指数的响应强度总体呈显著减少趋势(p<0.05),但半干旱区和湿润区内植被WUE对年均叶面积指数的响应强度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结论]2001—2020年黄土高原植被WUE除湿润区均呈减少趋势,其对叶面积指数的响应强度在干旱区和半湿润区呈显著减少趋势,研究认为干旱区和半湿润区通过优化植被冠层结构或类型对于提高植被水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利用效率 变化趋势 响应强度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水量及种植密度对河西灌区膜下滴灌水稻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
2
作者 唐文雪 马忠明 +3 位作者 薛亮 连彩云 王智琦 罗双龙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6-82,共7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灌水量与种植密度对膜下滴灌水稻产量、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确定能够协同提升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最佳灌水量与种植密度组合。采用裂区设计方法,主处理为灌水量,设750.00 mm(W1)、975.00 mm(W2)、1200.00 ...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灌水量与种植密度对膜下滴灌水稻产量、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确定能够协同提升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最佳灌水量与种植密度组合。采用裂区设计方法,主处理为灌水量,设750.00 mm(W1)、975.00 mm(W2)、1200.00 mm(W3)3个水平;副处理为种植密度,设36.40万穴/hm^(2)(D1)、44.40万穴/hm^(2)(D2)、57.10万穴/hm^(2)(D3)3个水平。研究结果显示,水稻的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受到灌溉水平、种植密度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在产量方面,W2和W3处理的产量相近,其比W1处理分别显著提高35.66%和36.86%。与D1和D2处理相比,D3处理的产量显著提高60.54%和12.79%。高密度种植与中高灌水量结合(W2D3和W3D3处理)能够使水稻获得更高的产量。在耗水量方面,W2处理比W1处理显著增加26.69%,但比W3处理显著降低17.13%。尽管D3处理的耗水量最高,但仅比D1和D2处理分别增加1.63%和1.47%。W3D1、W3D2、W3D3处理的耗水量较高,表明灌水量是影响水稻耗水量的主要因素。在水分利用效率方面,W2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为4.02 kg/(hm^(2)·mm),比W1和W3处理分别提高6.91%和20.00%;D3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为4.31 kg/(hm^(2)·mm),比D1和D2处理分别提高52.30%和8.02%。在各处理组合中,W1D2、W2D3、W3D3的水分利用效率较高,分别为4.45、4.87和4.41 kg/(hm^(2)·mm)。综合考虑水稻的增产和节水效果,灌水量为975.00 mm、种植密度为57.10万穴/hm^(2)时,水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达到较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下滴灌水稻 种植密度 灌水量 耗水量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黄土旱塬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对膜下秸秆还田减氮的响应
3
作者 党翼 张建军 +5 位作者 赵刚 王磊 周刚 樊廷录 胡靖宇 米文博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2-79,共8页
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是西北黄土旱塬玉米可持续生产的重要目标。通过5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降水年型膜下秸秆还田的氮肥-水分-产量变化关系,旨在为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秸秆还田条件下的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设置不施氮... 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是西北黄土旱塬玉米可持续生产的重要目标。通过5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降水年型膜下秸秆还田的氮肥-水分-产量变化关系,旨在为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秸秆还田条件下的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设置不施氮(CK)、常量施N+秸秆还田(N 225 kg·hm^(-2)+9000 kg·hm^(-2),F+TS),80%N+秸秆还田(N180 kg·hm^(-2)+9000 kg·hm^(-2),80%F+TS),60%N+秸秆还田(N 135 kg·hm^(-2)+9000 kg·hm^(-2),60%F+TS)共4个处理。测定播前、抽雄-吐丝期和收获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调查玉米产量,计算农田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显示:春玉米土壤水分变化主要发生在0~100 cm土层,干旱年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逐渐降低,平水年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丰水年土壤含水量无明显变化。不同降水年型均以80%F+TS处理平均产量最高,为12801.4 kg·hm^(-2),较正常施氮与秸秆还田配施平均增产7.4%,较不施肥(CK)增产51.4%。耗水量变化为丰水年>干旱年>平水年,干旱年各施肥处理耗水量显著低于CK(P<0.05);平水年F+TS和80%F+TS处理耗水量显著高于60%F+TS和CK处理(P<0.05),丰水年各施肥处理耗水量无显著差异(P>0.05)。水分利用效率在干旱年和丰水年均以80%F+TS最高,平水年以60%F+TS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因此,西北黄土旱塬旱作玉米田土壤含水量变化主要发生在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及耗水量因降水年型而异,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不同降水年型均以80%F+TS处理最高。因此,西北黄土旱塬区在9000 kg·hm^(-2)秸秆还田条件下,在常量施氮225 kg·hm^(-2)基础上减N 20%优化了玉米耗水结构,提高了不同降水年型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结果可为西北黄土旱塬及其类似生态区提供新的施氮与秸秆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黄土旱塬 秸秆还田减氮 土壤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植被水分利用效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4
作者 路浩 安志超 +5 位作者 王丽娜 周莹 白静 孙自杰 王炫迪 唐亚坤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99,共9页
[目的]为明确陕西省植被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单独影响机制。[方法]基于MODIS数据产品和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提供的数据,分析陕西省不同植被类型2001—2022年WUE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 [目的]为明确陕西省植被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单独影响机制。[方法]基于MODIS数据产品和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提供的数据,分析陕西省不同植被类型2001—2022年WUE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空气温度(T)、降水(P)、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潜在蒸散发(ET_(0))及饱和蒸汽压差(VPD)等因素明确WUE对环境和生物因子的响应机制。[结果]陕西省植被WUE多年平均值为(2.1±0.4)g/(mm·m^(2))(以C计),在空间上表现为南高北低的变化特征,年际间表现为不显著上升趋势(p=0.46),且在年内表现出单峰型变化特征。不同的植被类型WUE差异显著(p<0.05),WUE多年平均值由大到小排序为森林>湿地>农田>灌木>草地。森林WUE在2001—2022年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而农田与湿地WUE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通过分析陕西省植被WUE与环境和生物因素的偏相关系数,主导陕西省植被生态系统WUE影响因素面积占比由大到小依次为T(33.24%)>NDVI(30.80%)>VPD(27.70%)>ET_(0)(6.07)>P(2.08%)。[结论]陕西省植被WUE表现为不显著年际间上升趋势,中北部和南部地区植被WUE的变化主要受环境因素和NDVI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陕西省生态建设过程中水资源高效利用评估和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省 植被水分利用效率 总初级生产力 蒸散发 MODIS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西部风沙半干旱区浅埋滴灌技术对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
作者 杨慧莹 王宇先 +5 位作者 高盼 徐莹莹 张巩亮 闫锋 董扬 申惠波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18-24,共7页
为了有效提高黑龙江省西部风沙半干旱区大豆产量,提升水分利用效率,设置常规喷灌和浅埋滴灌两个灌溉处理,选用两个大豆主栽品种,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优化大豆全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并提升产量。结果表明,浅埋滴灌可以满足大豆关键生育时期... 为了有效提高黑龙江省西部风沙半干旱区大豆产量,提升水分利用效率,设置常规喷灌和浅埋滴灌两个灌溉处理,选用两个大豆主栽品种,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优化大豆全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并提升产量。结果表明,浅埋滴灌可以满足大豆关键生育时期的水分需求。浅埋滴灌通过水分分次供给,能够增加大豆群体效应。对比常规喷灌,浅埋滴灌能够使大豆齐农7号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产量分别提高27.71%、34.87%和25.30%,使黑农531单株荚数、单株粒重、单株粒数、百粒重和产量分别提高25.09%、38.04%、52.97%、11.45%和24.68%;浅埋滴灌对比常规喷灌使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6.02%~26.87%,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了27.30%~27.93%。浅埋滴灌通过多次少量水分供应,优化大豆植株群体性状,提升产量性状,进而提升了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浅埋滴灌 大豆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土石山区侧柏水分利用效率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1
6
作者 郑艺伟 江睿 +3 位作者 吕丽沛 桑玉强 孙守家 张劲松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11,共10页
【目的】分析影响华北土石山区侧柏水分利用的主导因子,为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侧柏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计算侧柏水分利用效率(intrinsic water use efficiency,WUEi),结合温度、降雨量、相... 【目的】分析影响华北土石山区侧柏水分利用的主导因子,为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侧柏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计算侧柏水分利用效率(intrinsic water use efficiency,WUEi),结合温度、降雨量、相对湿度、干旱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水热状况协同性等气候指标,分析华北土石山区侧柏WUEi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侧柏树轮δ^(13)C与WUEi均呈现上升趋势,年平均值分别为-23.53%和87.08μmol⋅mol^(-1),年平均增幅分别为0.09%和1.17μmol⋅mol^(-1)。在月尺度上,侧柏WUEi与上年7月、9—12月和当年1—12月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上年6—7月、12月和当年1—12月SPEI呈显著负相关,与上年8月和当年3—5月、8月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除与上年12月降雨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外,与其他各月降雨量均无显著关系。在年尺度上,WUEi与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SPEI及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降雨量无显著关系。侧柏WUEi对温度和降雨量的敏感性在14.12~<15.04℃和545.97~<762.43 mm时达到最高,分别为17.87%和21.88%;当水热协同性在0.992~0.998时,WUEi对其敏感性为17.30%。【结论】温度是影响华北土石山区侧柏WUEi变化的最主要气候因子,随着温度与降雨量协同性的增强,侧柏WUEi对水热协同作用的敏感性呈升高趋势,降雨量间接影响侧柏WUE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柏 水分利用效率 气候因子 稳定碳同位素 华北土石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荒漠灌木水分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7
作者 赵昀浩 孙红艳 +1 位作者 陈辉 杨帆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605-2620,共16页
干旱地区植物在节约用水和抵御干旱方面具有独特的生理响应机制,成为干旱地区植物维持生存和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然而,在高海拔荒漠地区,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沿干旱梯度的变化趋势及其与植物生理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的关系尚不清楚。本文... 干旱地区植物在节约用水和抵御干旱方面具有独特的生理响应机制,成为干旱地区植物维持生存和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然而,在高海拔荒漠地区,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沿干旱梯度的变化趋势及其与植物生理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的关系尚不清楚。本文以柴达木盆地东部格尔木、诺木洪、大柴旦、德令哈和都兰地区9种典型荒漠灌木为研究对象,采用气体交换法测定不同植物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和内禀水分利用效率,并用δ^(13)C值表示植物长期水分利用效率,通过皮尔逊相关分析、冗余分析等方法研究水分利用效率对植物生理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植物群落和物种尺度δ^(13)C与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和内禀水分利用效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水分利用效率随干旱程度增加总体呈增加趋势。不同物种间水分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沙拐枣作为C_(4)物种,其长期、瞬时和内禀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其他C_(3)物种;植物生理生态因素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强于土壤理化性质和气候因素,植物生理生态因素、土壤、气候因素分别解释了91.14%、35.64%、39.68%水分利用效率的总体变异,其中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净光合速率和土壤全磷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最大,解释率分别为15%、10.8%和8.3%。研究结果对认识高海拔荒漠区典型荒漠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特征及其生理生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荒漠灌木 水分利用效率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模式及滴灌带配置对菠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胡梦婷 刘胜尧 +5 位作者 贾宋楠 范凤翠 杜凤焕 李劲松 赵盛 秦勇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137,共6页
以墨西哥2号为试材,设置撒播(S)、等行距条播(T)、宽窄行条播(TR)3种种植模式,并在宽窄行条播模式下设置1管滴灌3行(TR3)、1管滴灌4行(TR4)、1管滴灌5行(TR5)3种滴灌带配置,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及滴灌带配置对菠菜生长、产量以及水分利用... 以墨西哥2号为试材,设置撒播(S)、等行距条播(T)、宽窄行条播(TR)3种种植模式,并在宽窄行条播模式下设置1管滴灌3行(TR3)、1管滴灌4行(TR4)、1管滴灌5行(TR5)3种滴灌带配置,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及滴灌带配置对菠菜生长、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宽窄行条播和等行距条播处理的菠菜产量均显著高于撒播处理,水分利用效率也高于撒播处理;宽窄行条播配套1管滴灌3行处理的菠菜成熟期单株叶面积、单株干质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均最高,品质指标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菠菜 滴灌 种植模式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亏灌溉对中国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刘丹彤 宋长春 +2 位作者 辛卓航 房冲 刘志红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5-92,99,共9页
在水资源短缺的背景下,分析调亏灌溉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识别调亏灌溉的最佳策略对于玉米高产高效用水具有重要意义。从44篇文献中收集了调亏灌溉和充分灌溉两种处理下的429对玉米产量观测数据和277对玉米水分利用效率观测... 在水资源短缺的背景下,分析调亏灌溉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识别调亏灌溉的最佳策略对于玉米高产高效用水具有重要意义。从44篇文献中收集了调亏灌溉和充分灌溉两种处理下的429对玉米产量观测数据和277对玉米水分利用效率观测数据,利用Meta分析方法探讨了调亏灌溉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比较了不同的调亏比例、气候条件和土壤质地下调亏灌溉效果的差异,并分析了调亏灌溉下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与充分灌溉相比,调亏灌溉总体使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7.43%,却使产量下降了8.74%。然而,调亏灌溉的效果因调亏比例和土壤气象条件而异,调亏比例小于0.2的调亏灌溉可在不显著降低玉米产量的同时使水分利用效率提高6.65%,在年降水量400~800 mm和年平均气温小于12℃的地区以及粉壤土和壤土上实施调亏灌溉更有可能实现玉米高产和高效用水的双赢,并最小化玉米减产与水分利用效率提升的权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亏灌溉 玉米 META分析 玉米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水定额对鲁西北夏玉米植株性状、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元鑫 杨婧 +5 位作者 李晓光 衣厚振 周航 史兆印 褚鹏飞 孟维伟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63,共7页
为明确不同灌水定额对鲁西北平原夏玉米植株性状、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本试验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于2023年利用遮雨有底测坑,设置全生育期灌水80、160、240、280、320、360、400、480 mm共8个灌水定额处理,分别记为M1、M2、M... 为明确不同灌水定额对鲁西北平原夏玉米植株性状、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本试验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于2023年利用遮雨有底测坑,设置全生育期灌水80、160、240、280、320、360、400、480 mm共8个灌水定额处理,分别记为M1、M2、M3、M4、M5、M6、M7、M8,研究不同处理对玉米植株性状、生理生化特性、干物质积累、产量构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定额为320 mm(M5处理)时,夏玉米株高、穗下节数、穗下长度及叶面积指数均最大,株高较M1处理显著增加21.8%,叶面积指数显著增加;M5处理的叶片SPAD值最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均最低,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略高于M6但差异不显著;M5处理玉米穗干重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中较M1处理增加129.5%,根干重显著高于除M6外的其余处理;M5处理产量显著高于除M6外的其余处理,较M1处理增产382.3%;M5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较M1处理提高131.9%和20.6%。本试验条件下,灌水定额为320 mm不仅能实现鲁西北平原地区夏玉米高产,亦可显著优化植株生长,提升干物质积累和水分利用效率水平,促进高产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定额 夏玉米 植株性状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塞罕坝3个树种内在水分利用效率与生长的关系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晨阳 于沛 +3 位作者 许中旗 张菲 付立华 程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6-94,共9页
【目的】探究塞罕坝地区不同造林树种内在水分利用效率(iWUE)与林木生长的关系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为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森林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塞罕坝地区的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目的】探究塞罕坝地区不同造林树种内在水分利用效率(iWUE)与林木生长的关系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为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森林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塞罕坝地区的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和云杉Picea meyeri为研究对象,基于树木年轮气候学和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分析3个树种的iWUE与胸高断面积生长量(BAI)的关系,及其对温度、降水量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等指标的响应。【结果】1975—2018年,3个树种的内在水分利用效率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并具有相似的年际间变化趋势,但其上升速度有所不同,由快到慢分别为云杉、樟子松和华北落叶松,其上升速率分别为9.70、5.75和4.40μmol·mol^(-1)·(10 a)^(-1);华北落叶松的BAI与iWUE呈显著负相关(P<0.01),云杉的BAI与iWUE呈正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樟子松的BAI与iWUE没有明显的相关性;3个树种的iWUE均与当年7月和生长季的平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7月和生长季降水量呈负相关,与各时期SPEI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综合3个树种iWUE的变化及其与BAI的关系来看,云杉对未来该地区暖干化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更强,华北落叶松适应能力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 樟子松 云杉 径向生长 气象因子 内在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区棉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及利用效率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12
作者 董祯林 李亚兵 +11 位作者 马云珍 万素梅 董红强 杨北方 冯璐 高飞 周吉双 王程 赵湛 燕飞 陈国栋 熊世武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8-179,共12页
为探究覆膜滴灌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棉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中棉113’为试验材料,于2022—2023年在一膜六行行距配置的基础上设置6个密度处理(9、12、15、18、21、24万株·hm^(-2)),采用空间网格法布... 为探究覆膜滴灌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棉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中棉113’为试验材料,于2022—2023年在一膜六行行距配置的基础上设置6个密度处理(9、12、15、18、21、24万株·hm^(-2)),采用空间网格法布置土壤三参数传感器和云平台采集棉田土壤水分数据,分析不同种植密度下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及产量差异。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各密度处理的土壤水分含量均有所增加,当种植密度为21万株·hm^(-2)时土壤水分含量变化最为稳定,维持于0.18~0.20 m^(3)·m^(-3)范围;在整个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在垂直方向10~70 cm位置变化最为活跃。苗后45 d和75 d前后,各处理棉株群体对水分的消耗量达到最大,生育后期逐渐减小;棉株水分消耗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各生育时期的土壤水分消耗量表现为花铃期>蕾期>苗期>吐絮期。两个试验年份籽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当种植密度为21万株·hm^(-2)时,棉花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2022年和2023年产量较其余处理分别提高4.38%~14.09%和5.16%~12.75%,水分利用效率较其余处理分别提高1.32%~9.60%和1.63%~10.08%。因此,一膜六行行距配置下21万株·hm^(-2)可作为旱区棉花实现高产节水的适宜种植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种植密度 水分时空变化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胁迫和施氮量对甘薯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13
作者 黄诗浩 张廷格 +5 位作者 秦明慧 宋朝玉 张树海 刘庆 房增国 李欢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4-110,118,共8页
甘薯虽属耐旱、耐瘠薄的作物,但在我国北方薯区,季节性干旱胁迫与氮肥不合理施用仍是制约甘薯产量的主要因素。本试验在人工控水条件下,设置3个灌溉量[正常水分供应、轻度水分胁迫、中度水分胁迫,对应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5)%、(... 甘薯虽属耐旱、耐瘠薄的作物,但在我国北方薯区,季节性干旱胁迫与氮肥不合理施用仍是制约甘薯产量的主要因素。本试验在人工控水条件下,设置3个灌溉量[正常水分供应、轻度水分胁迫、中度水分胁迫,对应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5)%、(55±5)%、(40±5)%,记为W_(1)、W_(2)、W_(3)]和3个施氮量(60、120、180 kg/hm^(2),记为N_(1)、N_(2)、N_(3)),组合为9个处理,研究不同水、氮条件对甘薯干物质积累、叶片光合特性和荧光参数、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生育时期甘薯块根干物质量、氮素累积量、单株结薯数、产量总体上均随着灌溉量的减少而明显降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W_(3)条件下则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显著下降)。轻度水分胁迫(W_(2))下,N_(2)处理的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及甘薯氮肥利用效率指标大多显著高于其他两个施氮水平,表明适量施氮可以提高甘薯的抗旱性,对其主要生理过程和产量形成具有一定的补偿效应;中度水分胁迫(W_(3))下,甘薯各生理及产量指标则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显著下降,表明过量施氮肥会加重甘薯水分胁迫、降低抗旱性,同时会对产量造成不利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实际生产中的甘薯水、氮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水分胁迫 施氮量 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山地不同坡位植物水分来源和水分利用效率
14
作者 吴虹余 蒋勇军 +8 位作者 吴泽 吕玉香 罗淑娥 张弦鸣 李梦妮 赵春峰 吕同汝 茆杨 邱菊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28,共10页
[目的]研究岩溶坡地生境中不同坡位典型木本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为岩溶坡地制定合理的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措施提供指导。[方法]利用气象数据、土壤质量含水率、稳定同位素(δ2H,δ^(18)O,δ^(13)C)数据,研究了重庆明月山岩溶槽谷3个不... [目的]研究岩溶坡地生境中不同坡位典型木本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为岩溶坡地制定合理的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措施提供指导。[方法]利用气象数据、土壤质量含水率、稳定同位素(δ2H,δ^(18)O,δ^(13)C)数据,研究了重庆明月山岩溶槽谷3个不同坡位样地的典型木本植物的水分来源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①雨季土壤含水率高于旱季;坡上的平均土壤含水率较坡中低5.07%~28.41%,较坡下低16.36%~30.49%。②表层岩溶带水是不同坡位上木本植物的重要水源,雨季坡上、坡中和坡下的木本植物对其利用比例分别为34.65%,25.58%和20.82%,旱季分别为54.44%,53.60%和43.47%。雨季,坡中和坡下植物对20—40 cm土层土壤水分的利用比例高于坡上;而旱季,坡下植物对20—40 cm土层土壤水分的利用比例高于坡上。③乔木和灌木的δ13C值和内在水分利用效率(WUEi)在雨季均低于旱季。在不同坡位中,乔木的WUEi值均高于灌木,乔木和灌木WUEi的均值表现为:坡上>坡中>坡下。[结论]岩溶槽谷的土壤含水量从坡上到坡下递增。坡上植物面对水分胁迫时,更多利用表层岩溶带水,且水分利用效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槽谷 坡位 水分来源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额盆地包蛋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对滴灌量的响应
15
作者 杨浩 李盈奎 +5 位作者 薛丽华 章建新 孙诗仁 刘斌 蒋鹏程 邢俊刚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90-798,共9页
为探明包蛋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对滴灌量的响应规律,以小麦品种新冬18号为供试材料,于2021-2023年通过田间随机区组试验,设置1800 m^(3)·hm^(-2)(W1)、2250 m^(3)·hm^(-2)(W2)、2700 m^(3)·hm^(-2)(W3)... 为探明包蛋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对滴灌量的响应规律,以小麦品种新冬18号为供试材料,于2021-2023年通过田间随机区组试验,设置1800 m^(3)·hm^(-2)(W1)、2250 m^(3)·hm^(-2)(W2)、2700 m^(3)·hm^(-2)(W3)、3150 m^(3)·hm^(-2)(W4)和3600m^(3)·hm^(-2)(W5)五个滴灌量处理,系统分析了不同滴灌量下包蛋冬小麦土壤含水量、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量、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增加滴灌量主要增加0~40 cm土层含水量,减少40~100 cm土壤贮水消耗量,增加田间总耗水量,降低土壤耗水量及降水占总耗水量的比率,同时增加包蛋冬小麦LAI、总光合势和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产量的贡献率,最终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大幅度降低灌水利用效率。W5处理的最大LAI、总光合势、干物质总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分别比W1处理平均增加18.65%、55.2%、28.6%、27.2%、51.6%。这说明增加滴灌量的增产作用主要归因于促进包蛋冬小麦光合物质生产和积累,尤其是花后光合物质积累,提高穗数和千粒重。两年均以滴灌量W4和W5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高。综合考虑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塔额盆地包蛋冬小麦适宜滴灌量为2700~3150 m^(3)·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量 包蛋冬小麦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干物质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田喷施ABA制剂提高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
16
作者 胡鑫隆 封盼岑 +5 位作者 赵璐莹 李浩 汪尚 陈玉珍 许迪 张彦群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14-122,共9页
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提高作物耐旱性的相关研究多基于盆栽试验,大田粮食作物喷施ABA对生长发育的调控及其对产量提升的效果及机理研究尚少见。该研究针对华北地区冬小麦生育期常存在干旱的状况,以科遗6259为供试品种,设置正常灌溉... 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提高作物耐旱性的相关研究多基于盆栽试验,大田粮食作物喷施ABA对生长发育的调控及其对产量提升的效果及机理研究尚少见。该研究针对华北地区冬小麦生育期常存在干旱的状况,以科遗6259为供试品种,设置正常灌溉(W1)与亏缺灌溉(W2),在2个水分梯度下喷施ABA单一成分制剂(S-诱抗素,A1)和复配制剂(吲丁-诱抗素,A2),并以喷水为对照(A0),分析了不同处理冬小麦产量、光合及渗透调节的差异,以探索喷施不同ABA制剂对大田作物干旱的缓解效果及光合生理调控机制。结果表明,W2处理较W1处理降低了穗数和千粒质量,A1、A2处理较A0处理提高了产量、穗粒数及籽粒可溶性酶活性,A2处理提升了千粒质量。相比对照处理(W1A0),W1A2、W2A2的产量分别提高了19.6%、13.0%(P<0.05)。与W1相比,W2处理抑制了冬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A1、A2处理对净光合速率的提升因灌水处理和时段而异。与W1相比,W2处理增加了叶片ABA含量11:30和15:30时,但降低了08:30时的叶水势;与W1A0相比,喷施处理提高了叶片ABA含量(11:30和15:30),但降低了叶水势(08:30)。各处理的ABA和叶水势的变化参与了气孔导度的调节,使得叶片内在水分利用效率提高。此外,喷施处理不仅抑制了干旱胁迫下丙二醛的增生,还促进了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增加,增强了冬小麦的渗透调节能力,降低了干旱对冬小麦的损害。研究结果为相关制剂在大田粮食作物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亏缺灌溉 脱落酸 气孔导度 渗透调节 水分利用效率 冬小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黄土丘陵沟壑区马铃薯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17
作者 焦子健 张平良 +2 位作者 刘晓伟 付强 谭雪莲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90,共7页
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国家土壤质量安定观测实验站黄绵土区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研究长期施用有机肥对西北半干旱区旱地马铃薯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连续8年的肥料定位试验,施肥显著影响马... 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国家土壤质量安定观测实验站黄绵土区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研究长期施用有机肥对西北半干旱区旱地马铃薯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连续8年的肥料定位试验,施肥显著影响马铃薯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以有机肥与化肥配施(NPKM)效果最好,单施有机肥(OM)处理次之;与单施化肥(NPK)处理相比,长期施用有机肥(NPKM、OM)处理马铃薯产量分别增加了24.4%和17.5%,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32.2%和22.0%。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随着粒径减小呈阶梯式递增的态势,以<0.25 mm的微团聚体占据优势级别,其比例达41.9%~75.8%。与不施肥对照(CK)处理相比,不同施肥处理耕层0~20 cm土壤团聚化程度增加明显,其中以NPKM处理效果最好,>2、1~2、0.5~1和0.25~0.5 mm粒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较NPK处理分别增加了169.4%、49.5%、206.4%、28.8%,<0.25 mm粒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减少了31%。与NPK处理相比,NPKM和OM处理显著增加了>0.25 mm团聚体含量(R_(0.25))、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NPK较CK处理显著增加了0.25~0.5 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综上所述,在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黄绵土条件下,极度干旱年份长期施用有机肥显著影响马铃薯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以NPKM处理增加效果最明显,较NPK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稳性大团聚体(0.25~2 mm)粒径含量和团聚体MWD和GMD,促进了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增强了团聚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团聚体稳定性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浓度和NaCl胁迫对玉米光合性能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8
作者 莫晓燕 张佳睿 +5 位作者 宋炜 马超 李菲 刘亮 郑云普 郝立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55-64,共10页
利用大型环境生长室探讨不同CO_(2)浓度和NaCl胁迫对玉米植株生物量、气体交换参数、光合色素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aCl胁迫显著影响玉米的根系生物量(P<0.001)、茎秆生物量(P=0.001)、叶片生物量(P<0.001)和总生... 利用大型环境生长室探讨不同CO_(2)浓度和NaCl胁迫对玉米植株生物量、气体交换参数、光合色素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aCl胁迫显著影响玉米的根系生物量(P<0.001)、茎秆生物量(P=0.001)、叶片生物量(P<0.001)和总生物量(P<0.001),但CO_(2)浓度对玉米植株生物量未产生显著影响。另外,大气CO_(2)浓度升高导致中度、重度NaCl胁迫条件下玉米的净光合速率(P_(n))分别显著提高20.8%(P<0.001)、16.1%(P=0.027),而对照、轻度NaCl胁迫下的玉米叶片蒸腾速率却分别显著降低42.0%(P<0.001)、23.4%(P=0.031),最终导致对照、轻度、中度、重度NaCl胁迫处理下玉米叶片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I)分别显著提高81.2%(P<0.001)、44.2%(P=0.009)、93.5%(P<0.001)、33.0%(P=0.007)。此外,大气CO_(2)浓度升高,显著提高了重度NaCl胁迫下玉米叶片的POD活性(P=0.005)、SOD活性(P=0.001)及PRO含量(P<0.001),但却降低了MDA含量(P<0.001),表明CO_(2)浓度升高可以提高相关抗氧化酶的活性,从而降低重度NaCl胁迫下玉米植物体内活性氧对植物的伤害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Zea may L.) CO_(2)浓度 NACL胁迫 光合作用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全量还田配合深松提升土壤水分储量及玉米水分利用效率
19
作者 王春雷 李雅剑 +7 位作者 周宝元 刘涵淼 李从锋 张超 冯晔 裴宽 金虎 王丹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04-914,共11页
【目的】通过优化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改变农田土壤物理性状,实现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为西辽河平原区玉米可持续增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本研究基于通辽市农牧业科学院试验示范基地玉米长期定位试验,设置常规浅旋+秸秆不还田(RT... 【目的】通过优化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改变农田土壤物理性状,实现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为西辽河平原区玉米可持续增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本研究基于通辽市农牧业科学院试验示范基地玉米长期定位试验,设置常规浅旋+秸秆不还田(RT)、推茬清垄条深旋+秸秆不还田(SCN)、推茬清垄条深旋+秸秆全量还田(SCA)、深松+秸秆不还田(STN)、深松+秸秆全量还田(STA)、深翻+秸秆不还田(PTN)、深翻+秸秆全量还田(PTA)、免耕+秸秆不还田(NTN)、免耕+秸秆全量还田(NTA)共9种处理,于2018—2020年连续3年开展田间试验,对比分析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下土壤物理性状、水分状况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探讨影响水分利用效率的关键土壤因子。【结果】几种耕作方式中,STA处理降低0—45 cm耕层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和提高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效果最佳。与RT处理相比,STA处理土壤容重3年平均降低8.18%,土壤孔隙度增加11.69%,40—8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增加8.03%,土壤贮水量增加8.23%,耗水量降低6.82%,玉米产量提高17.3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1.36%。其中土壤贮水量与土壤含水量对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的贡献率最大,分别是64.59%、62.89%。【结论】与常规浅旋相比,秸秆全量还田配合深松降低了0—45 cm土层的容重,提高了土壤孔隙度,增强了土壤贮水性能,在提高玉米产量的同时显著降低耗水量,因而,该措施可推荐为西辽河平原区春玉米高产、农田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秸秆还田 玉米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方式对库尔勒香梨品质、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0
作者 李效璐 李强锋 +7 位作者 马学喜 葛一霏 赵宝龙 刘扬 张义智 张峰 孙军利 马富裕 《果树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79-1491,共13页
【目的】改进涌泉根灌(modified surge root irrigation,MSRI)作为一种新型微灌技术,对提高干旱区果树的果实品质、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旨在对比分析不同灌溉方式对库尔勒香梨果实品质、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 【目的】改进涌泉根灌(modified surge root irrigation,MSRI)作为一种新型微灌技术,对提高干旱区果树的果实品质、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旨在对比分析不同灌溉方式对库尔勒香梨果实品质、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采用3种灌溉方式[交替MSRI(A)、双侧MSRI(B)、单侧MSRI(U)灌溉]以及是否复水[复水(R1)和不复水(R2)],以传统漫灌为对照(CK),分别为:R1A、R1B、R1U、R2A、R2B、R2U和CK,共计7个处理,进行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结果】R2B处理的库尔勒香梨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可滴定酸含量和石细胞含量最低。与CK相比,R2B处理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提高了15.00%~28.61%,可溶性糖含量显著提高了18.62%~26.86%,可滴定酸含量降低了4.91%~39.50%,石细胞含量显著降低了85.84%~86.26%。R2B处理的库尔勒香梨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与CK相比,产量显著提高了64.29%~90.73%,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了230.61%~271.96%。基于主成分分析和优劣解距离法对不同灌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R2B处理的综合得分最高,CK处理的综合得分最低。【结论】双侧涌泉根灌不复水(R2B)是库尔勒香梨的最优灌溉方式,研究结果为应用MSRI技术提高干旱区果树果实品质、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尔勒香梨 改进涌泉根灌(MSRI) 果实品质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