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厦门水库水体颗粒物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进铭 郭沛涌 +6 位作者 江中央 赵晓艳 李姗姗 王伟莉 童敏 李林蔚 董琳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7-92,共6页
研究了厦门湖边水库、石兜-坂头水库水体颗粒物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水体颗粒物平均含量以坂头库区最高,石兜库区次之,湖边水库最低,平均含量分别为31.9、27.7和23.1mg/L;在空间分布上,不同水库或库区、不... 研究了厦门湖边水库、石兜-坂头水库水体颗粒物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水体颗粒物平均含量以坂头库区最高,石兜库区次之,湖边水库最低,平均含量分别为31.9、27.7和23.1mg/L;在空间分布上,不同水库或库区、不同采样站位间,由于水体颗粒物的来源成因不同,其分布规律呈现出明显的差异。(2)从水体颗粒物与环境因子的关联度分析,湖边水库及石兜-坂头水库两个库区的水体颗粒物与总氮和总磷都有较大关联性。(3)利用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两尾)进行检验,湖边水库及石兜-坂头水库两个库区的水体颗粒物均与总氮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与透明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叶绿素a均呈负相关,与其它因子的相关规律性不明显。(4)水体颗粒物与环境因子的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在不同的水库或库区,对水体颗粒物有显著影响的环境因子各不相同,湖边水库是高锰酸盐指数和总氮,石兜库区是高锰酸盐指数、总氮和总磷,坂头库区是pH、溶解氧和总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颗粒 分布特征 环境因子 水库 厦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体颗粒后向散射系数测量一致性对比实验研究
2
作者 张翾 何贤强 +1 位作者 龚芳 朱乾坤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共8页
颗粒后向散射系数是水体最重要的固有光学参量之一,也是海洋水色卫星遥感的核心参数。现场准确测量水体颗粒后向散射数据,对于水色遥感模型构建以及水色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至关重要。本文针对常用的3种水体颗粒后向散射系数原位测量仪(H... 颗粒后向散射系数是水体最重要的固有光学参量之一,也是海洋水色卫星遥感的核心参数。现场准确测量水体颗粒后向散射数据,对于水色遥感模型构建以及水色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至关重要。本文针对常用的3种水体颗粒后向散射系数原位测量仪(HydroScat6,VSF3和BB9),通过比测实验,对三者测量结果的一致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清洁水体中3种仪器对颗粒后向散射系数测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在浑浊水体中,HydroScat6和BB9测量值会比VSF3高,三者偏差显著增大。同时,数值模拟和实验结果均表明,颗粒形状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3种仪器对球形颗粒的后向散射系数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显著好于野外颗粒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颗粒 后向散射系数 实验测量 散射系数测量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絮凝过程的分形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剑超 褚君达 +1 位作者 林广发 丰华丽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28-131,共4页
水体颗粒物的絮凝过程是影响污染物迁移转化的重要因素 ,已有多年的研究历史 .分形理论作为非线性数学的活跃分支 ,在絮体及絮凝这一与高度不规则结构相关联的研究中显示出很强的实用性 ,利用分形方法可以从更近于真实的角度来刻画絮体... 水体颗粒物的絮凝过程是影响污染物迁移转化的重要因素 ,已有多年的研究历史 .分形理论作为非线性数学的活跃分支 ,在絮体及絮凝这一与高度不规则结构相关联的研究中显示出很强的实用性 ,利用分形方法可以从更近于真实的角度来刻画絮体及其形成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凝过程 分形理论 分形指标试验测量术 水体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海水和沉积物中藻类生物标志物的分布特征与比较
4
作者 王婷男 贺娟 +3 位作者 贾佳源 贾国东 陈岭娣 李丽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6-102,共17页
对东海内陆架杭州湾附近的季节性水体悬浮颗粒物和表层沉积物中的主要藻类生物标志物进行分析,如菜籽甾醇、甲藻甾醇和长链烯酮,分别对应于硅藻、甲藻和定鞭藻,分析探讨水体颗粒物和沉积物中藻类生物标志物的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 对东海内陆架杭州湾附近的季节性水体悬浮颗粒物和表层沉积物中的主要藻类生物标志物进行分析,如菜籽甾醇、甲藻甾醇和长链烯酮,分别对应于硅藻、甲藻和定鞭藻,分析探讨水体颗粒物和沉积物中藻类生物标志物的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东海内陆架表层沉积物中藻类生物标志物空间分布特征明显,由杭州湾近岸向海,含量随水深增加而增加;颗粒物中生物标志物含量的季节变化突出,夏季样品的含量最高。生物标志物的时空变化主要受控于藻类生产力的变化。由于营养盐丰富,高初级生产力主要分布在远离河口的冲淡水和外海海流交汇的水域;夏季由于长江冲淡水携带营养盐影响扩大,近岸浮游植物生产力最高。此外,结果还显示表层沉积物与颗粒物中优势甾醇有显著差异,颗粒物中菜籽甾醇占优势,而表层沉积物中甲藻甾醇占比更大。除了通常解释的颗粒物中有机质主要反映局部地点的瞬时性,而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反映更广区域的多年平均性,我们认为沉积物中可能发生的菜籽甾醇后期氢化作用改造有巨大影响,导致沉积物中菜籽甾醇含量相对甲藻甾醇大量降低。本研究结果强调沉积物中生物标志物沉积历史的复杂性,理解表层沉积物中生物标志物的相对变化对于沉积记录中生物标志物的准确解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悬浮颗粒 表层沉积物 菜籽甾醇 甲藻甾醇 菜籽甾烷醇 东海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