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铁碳复合材料催化内电解技术处理模拟农村铅污染水体效果 被引量:4
1
作者 潘碌亭 王九成 韩悦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254-260,共7页
为考察基于新型铁炭复合填料的催化内电解技术处理模拟农村铅污染水体的特性,该文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和八因素三水平(考虑交互作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初始pH值(1.0~8.0)、反应时间(10~90 min)和曝气量(0~12 L/h)对Pb^(2+)去除效果的... 为考察基于新型铁炭复合填料的催化内电解技术处理模拟农村铅污染水体的特性,该文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和八因素三水平(考虑交互作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初始pH值(1.0~8.0)、反应时间(10~90 min)和曝气量(0~12 L/h)对Pb^(2+)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pH值从1.0升高到8.0,铅(Pb^(2+))去除率先缓慢上升后急剧降低;反应时间从10 min提高到60 min,Pb^(2+)去除率稳步上升,继续延长至90 min,去除率趋于稳定;曝气量从0增大到12 L/h,Pb2+去除率先快速增加后缓慢降低;3个因素对Pb^(2+)去除效果的显著影响大小依次为:曝气量>初始p H>反应时间,最佳反应条件是:初始p H值3.0、反应时间60 min、曝气量6 L/h。按照一级动力学模型对反应阶段进行拟合,采用电子扫描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了反应前后铁炭填料表面形态和结构变化,并利用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分析了反应后溶液组分,推断得出催化内电解去除铅的机理是氧化还原和化学沉淀。当初始Pb^(2+)浓度为1.0 mg/L,在最佳试验条件下,处理后Pb^(2+)浓度降至0.037 mg/L,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水体限值要求。研究结果可为农村铅污染水体修复提供理论和设计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污染 试验 催化内电解 农村污染水体 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纳米水合氧化铁活性炭去除水中铅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许智华 张道方 陈维芳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5年第3期10-13,19,共5页
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一种负载纳米水合氧化铁活性炭,研究其对铅的吸附性能、负载前后活性炭的结构的影响,并进行TEM和XRD表征分析。利用动态小柱实验探究不同p H值、进水浓度和空床接触时间对铅吸附能力的影响,同时比较负载前后活性炭处理... 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一种负载纳米水合氧化铁活性炭,研究其对铅的吸附性能、负载前后活性炭的结构的影响,并进行TEM和XRD表征分析。利用动态小柱实验探究不同p H值、进水浓度和空床接触时间对铅吸附能力的影响,同时比较负载前后活性炭处理实际河道水中铅的吸附穿透曲线。结果表明:无定型的纳米水合氧化铁成功负载于活性炭上,负载后的活性炭显著提高了铅的吸附性能,其对铅的吸附容量随p H值、空床接触时间的增大而增加,进水浓度的变化基本不影响铅的吸附容量。以实际河道水为处理对象,得出负载前后的活性炭穿透点运行的床体积分别为1233和11004,显著提高了9倍,表明负载纳米水合氧化铁活性炭可以有效去除实际水体中的铅,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水合氧化铁 活性炭 水体铅污染 去除 动态小柱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渗透膜技术在含铅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陈蓉 《广东蚕业》 2020年第3期74-75,共2页
文章阐述了水体重金属铅的来源和危害以及现阶段水体铅污染治理的必要性。通过处理工艺的对比分析提出现阶段反渗透膜技术在处理含铅废水中的应用优势,并从反渗透膜技术的应用原理入手,明确其技术应用的优势,且对未来反渗透膜技术可能... 文章阐述了水体重金属铅的来源和危害以及现阶段水体铅污染治理的必要性。通过处理工艺的对比分析提出现阶段反渗透膜技术在处理含铅废水中的应用优势,并从反渗透膜技术的应用原理入手,明确其技术应用的优势,且对未来反渗透膜技术可能发展方向进行分析以及对未来环境污染治理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铅污染 危害 反渗透膜技术 未来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