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南极樊尚湾大陆架mCDW入侵影响下的水体结构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
1
1
作者
程灵巧
叶文珺
+2 位作者
张春玲
胡松
李丙瑞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1-61,共11页
利用象海豹CTD观测到的2012年3—10月南极樊尚湾海域的温盐剖面数据,研究结冰期该海域陆架区变性绕极深层水(mCDW)入侵影响下的水体结构演变过程。结果显示,从湾口到湾最内侧的深层都存在显著的mCDW入侵。结冰过程中来自海表的冷却和析...
利用象海豹CTD观测到的2012年3—10月南极樊尚湾海域的温盐剖面数据,研究结冰期该海域陆架区变性绕极深层水(mCDW)入侵影响下的水体结构演变过程。结果显示,从湾口到湾最内侧的深层都存在显著的mCDW入侵。结冰过程中来自海表的冷却和析盐作用从上方向海洋内部延伸,而到6月中旬湾最内侧的400 dbar以深层结依然没被打破。湾最内部的西侧冰架前缘C区域和沿岸冰间湖D区域具有不同的水体结构特征。结冰初期,C区域的300~600 dbar深度范围内持续存在冰架水(ISW),其上下都出现θ>–1.7℃的高温核,说明mCDW携带的热量可能致使该深度范围内冰架融化。D区域海水热含量明显高于C区域,可知mCDW携带更多热量进入D区域。另外,结冰后期(9—10月)冰间湖区域水体特性垂向趋于一致,直接反映深对流的存在,致使高密度陆架水的产生和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性绕极深层水
冰架水
冰间湖
水体结构演变
南极
樊尚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11年初冬南极普里兹湾冰间湖区上层水体结构演化研究
被引量:
3
2
作者
高郭平
闫敏斐
+2 位作者
徐智昕
程灵巧
张春玲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16年第2期219-227,共9页
利用5头活动于南极普里兹湾的象海豹携带的CTD观测获得的2011年3—6月埃默里冰架前缘冰间湖区域海水温盐剖面数据,研究了该海域上层水体结构在初冬的演化过程。结果显示,可将该演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海水温度从层化到均匀,3月...
利用5头活动于南极普里兹湾的象海豹携带的CTD观测获得的2011年3—6月埃默里冰架前缘冰间湖区域海水温盐剖面数据,研究了该海域上层水体结构在初冬的演化过程。结果显示,可将该演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海水温度从层化到均匀,3月下旬次表层仍维持暖水特征,随着表层海水冷却作用,次表层暖水逐渐消失,上下水体温度趋于均匀并接近冰点,温度剖面从"逆温型"演变到"均匀型";第二阶段海水盐度从层化到上下均匀,也就是从"均匀型"演变到"渐变型",海水结冰析盐过程使上层海水盐度增加,增强垂直对流混合,上下层盐度达到均匀;第三阶段冷却结冰持续,海水盐度继续增大,形成盐度随深度减小、温度随深度增大的"渐变型"结构。根据温盐剖面数据计算三个阶段的海-气之间的热通量分别是-90.93、-82.20和-43.44 W·m-2。考虑海水盐分的增加主要源于海冰形成,由此推算三个阶段内平均的海冰形成速率分别是5.4、4.9和2.5 cm·d-1。在南极初冬时期,随着海水上层低温高盐化演变持续,海水向大气释放的热通量逐渐减少,海冰形成速率也呈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里兹湾
冰间湖
象海豹
CTD标志
水体结构演变
海冰形成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双扩散在南极文森湾海域热盐结构演变中的作用
被引量:
1
3
作者
张贤良
程灵巧
高郭平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2-41,共10页
利用22头象海豹携带的CTD观测到的2012年3—4月南极文森湾中西部海域的海水温盐剖面数据,研究了双扩散效应在海水热盐演变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该海域双扩散效应显著,其中"扩散对流"作用在水柱中所占比例超过50%,并普遍存...
利用22头象海豹携带的CTD观测到的2012年3—4月南极文森湾中西部海域的海水温盐剖面数据,研究了双扩散效应在海水热盐演变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该海域双扩散效应显著,其中"扩散对流"作用在水柱中所占比例超过50%,并普遍存在于500—800 dbar深度的深层水中;"盐指对流"作用在水柱中所占比例不超过10%,存在于300—500 dbar的中层水中;随着时间进入南极冬季,海水结冰盐析过程会使水体中重力不稳定状态加剧。"扩散对流"会产生向上的热通量和盐度通量,热通量大约在0.02—0.5 W·m^(–2),盐度通量平均在10–8 m·s^(–1)左右;"盐指对流"则会产生向下的热通量和盐度通量,平均热通量约为–0.5 W·m^(–2),平均盐度通量约为–10–8 m·s^(–1)。在结冰初期,文森湾陆架海域的海表结冰过程对低温高盐水体的产生具有补充作用,进而通过扩散对流作用使得高密度陆架水(DSW)在水体内部得到补充生长与积累。因此,双扩散作用对于该海域高密陆架水的形成有不可忽视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架水
水体结构演变
双扩散
扩散对流
文森湾
南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极樊尚湾大陆架mCDW入侵影响下的水体结构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
1
1
作者
程灵巧
叶文珺
张春玲
胡松
李丙瑞
机构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出处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1-61,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176012)资助。
文摘
利用象海豹CTD观测到的2012年3—10月南极樊尚湾海域的温盐剖面数据,研究结冰期该海域陆架区变性绕极深层水(mCDW)入侵影响下的水体结构演变过程。结果显示,从湾口到湾最内侧的深层都存在显著的mCDW入侵。结冰过程中来自海表的冷却和析盐作用从上方向海洋内部延伸,而到6月中旬湾最内侧的400 dbar以深层结依然没被打破。湾最内部的西侧冰架前缘C区域和沿岸冰间湖D区域具有不同的水体结构特征。结冰初期,C区域的300~600 dbar深度范围内持续存在冰架水(ISW),其上下都出现θ>–1.7℃的高温核,说明mCDW携带的热量可能致使该深度范围内冰架融化。D区域海水热含量明显高于C区域,可知mCDW携带更多热量进入D区域。另外,结冰后期(9—10月)冰间湖区域水体特性垂向趋于一致,直接反映深对流的存在,致使高密度陆架水的产生和积累。
关键词
变性绕极深层水
冰架水
冰间湖
水体结构演变
南极
樊尚湾
Keywords
modified Circumpolar Deep Water
Ice Shelf Water
polynya
evolution of water structure
Antarctica
Vincennes Bay
分类号
P941.61 [天文地球—自然地理学]
P731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11年初冬南极普里兹湾冰间湖区上层水体结构演化研究
被引量:
3
2
作者
高郭平
闫敏斐
徐智昕
程灵巧
张春玲
机构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海洋科学与技术系
上海海洋大学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
出处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16年第2期219-227,共9页
基金
国家海洋局“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专项(CHINARE2014-01-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06219)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15PJ140300)资助
文摘
利用5头活动于南极普里兹湾的象海豹携带的CTD观测获得的2011年3—6月埃默里冰架前缘冰间湖区域海水温盐剖面数据,研究了该海域上层水体结构在初冬的演化过程。结果显示,可将该演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海水温度从层化到均匀,3月下旬次表层仍维持暖水特征,随着表层海水冷却作用,次表层暖水逐渐消失,上下水体温度趋于均匀并接近冰点,温度剖面从"逆温型"演变到"均匀型";第二阶段海水盐度从层化到上下均匀,也就是从"均匀型"演变到"渐变型",海水结冰析盐过程使上层海水盐度增加,增强垂直对流混合,上下层盐度达到均匀;第三阶段冷却结冰持续,海水盐度继续增大,形成盐度随深度减小、温度随深度增大的"渐变型"结构。根据温盐剖面数据计算三个阶段的海-气之间的热通量分别是-90.93、-82.20和-43.44 W·m-2。考虑海水盐分的增加主要源于海冰形成,由此推算三个阶段内平均的海冰形成速率分别是5.4、4.9和2.5 cm·d-1。在南极初冬时期,随着海水上层低温高盐化演变持续,海水向大气释放的热通量逐渐减少,海冰形成速率也呈减少趋势。
关键词
普里兹湾
冰间湖
象海豹
CTD标志
水体结构演变
海冰形成速率
Keywords
Prydz Bay,polynya, elephant seal, CTD tag, evolution of water structure, ice formation rate
分类号
P731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双扩散在南极文森湾海域热盐结构演变中的作用
被引量:
1
3
作者
张贤良
程灵巧
高郭平
机构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海洋科学与技术系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上海海洋大学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2-41,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506219)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15PJ403000)资助
文摘
利用22头象海豹携带的CTD观测到的2012年3—4月南极文森湾中西部海域的海水温盐剖面数据,研究了双扩散效应在海水热盐演变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该海域双扩散效应显著,其中"扩散对流"作用在水柱中所占比例超过50%,并普遍存在于500—800 dbar深度的深层水中;"盐指对流"作用在水柱中所占比例不超过10%,存在于300—500 dbar的中层水中;随着时间进入南极冬季,海水结冰盐析过程会使水体中重力不稳定状态加剧。"扩散对流"会产生向上的热通量和盐度通量,热通量大约在0.02—0.5 W·m^(–2),盐度通量平均在10–8 m·s^(–1)左右;"盐指对流"则会产生向下的热通量和盐度通量,平均热通量约为–0.5 W·m^(–2),平均盐度通量约为–10–8 m·s^(–1)。在结冰初期,文森湾陆架海域的海表结冰过程对低温高盐水体的产生具有补充作用,进而通过扩散对流作用使得高密度陆架水(DSW)在水体内部得到补充生长与积累。因此,双扩散作用对于该海域高密陆架水的形成有不可忽视的贡献。
关键词
陆架水
水体结构演变
双扩散
扩散对流
文森湾
南极
Keywords
shelf water
evolution of seawater
double diffusion convection
diffusive convection
Vincennes Bay
Antarctica
分类号
P731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南极樊尚湾大陆架mCDW入侵影响下的水体结构演变特征分析
程灵巧
叶文珺
张春玲
胡松
李丙瑞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2011年初冬南极普里兹湾冰间湖区上层水体结构演化研究
高郭平
闫敏斐
徐智昕
程灵巧
张春玲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16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双扩散在南极文森湾海域热盐结构演变中的作用
张贤良
程灵巧
高郭平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