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0—2011年东海藻华高发区水体层化对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Lu)藻华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戴鑫烽 陆斗定 +3 位作者 夏平 王红霞 何飘霞 李冬融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7-224,共8页
本文通过2010年和2011年不同时空角度对东海原甲藻藻华进行调查,研究水体层化对藻华发生和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起初东海原甲藻在50m等深线附近的外海繁殖与聚集,然后随着台湾暖流与长江冲淡水的相互作用,东海区域水体层化现象加剧,其... 本文通过2010年和2011年不同时空角度对东海原甲藻藻华进行调查,研究水体层化对藻华发生和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起初东海原甲藻在50m等深线附近的外海繁殖与聚集,然后随着台湾暖流与长江冲淡水的相互作用,东海区域水体层化现象加剧,其细胞丰度越来越大,直至藻华发生并持续推进到近岸。大部分东海原甲藻细胞位于层化水体上方,而且当水体层化现象明显时,藻华的发展最为迅速且呈大规模爆发状态。结果还显示当出现叶绿素高值层时,总是伴随出现温盐突变现象。本项研究不仅第一次从时间角度记录了东海原甲藻藻华的发展动态,而且还发现了东海水体层化现象为东海原甲藻藻华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多种环境因子条件,这为该藻华的监控和预测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藻华(HAB) 水体层化 富营养 环境因子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水体势能异常及水体层化的特征及其机制
2
作者 赵巧华 秦泉 +1 位作者 杭蓉蓉 王玲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80-785,共6页
大型浅水湖泊的水体势能异常和层化对水生生态环境演变、局地天气及气候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2009年8月11—22日和3月17—28日的气象数据及水温廓线,探讨了太湖水体势能异常和表层混合层深度的变化规律及其机制。结果表明:太湖水体... 大型浅水湖泊的水体势能异常和层化对水生生态环境演变、局地天气及气候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2009年8月11—22日和3月17—28日的气象数据及水温廓线,探讨了太湖水体势能异常和表层混合层深度的变化规律及其机制。结果表明:太湖水体势能异常呈现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晚间水体势能异常消失,而白天逐步凸现出来;水—气之间的热量交换是影响水体势能异常和水体层化程度的关键性因子;夏季水体势能异常和层化程度远强于春季,其主要原因是夏季风场引起的混合作用比春季弱,而夏季水—气热量交换对水体势能异常的增强作用比春季强;水体势能异常程度与表层混合层深度存在显著的指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势能异常 水体层化 混合深度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潮大风对废黄河水下三角洲水动力与悬沙输运的影响
3
作者 乔鹏华 邢飞 +6 位作者 刘晓磊 胡春也 陈少鑫 张凡 杨海飞 汪亚平 冯志轩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8-231,共14页
水下三角洲是重要的海岸地貌单元,寒潮大风事件是影响其稳定性的主要动力过程之一。为探究寒潮大风对水下三角洲水动力与悬沙输运过程的影响,于2021年12月在南黄海废黄河水下三角洲近岸浅水区(约9 m)和离岸海底平台深水区(约19 m)开展... 水下三角洲是重要的海岸地貌单元,寒潮大风事件是影响其稳定性的主要动力过程之一。为探究寒潮大风对水下三角洲水动力与悬沙输运过程的影响,于2021年12月在南黄海废黄河水下三角洲近岸浅水区(约9 m)和离岸海底平台深水区(约19 m)开展现场观测。以寒潮前、中、后3个全潮周期为典型时段开展对比研究,计算底部切应力,分析流速剪切和悬沙浓度引起的层化效应,探讨其对悬沙输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寒潮前的流速剪切和悬沙浓度引起的层化导致高悬沙被限制在水体中下层,表层悬沙浓度低;寒潮后的水体层化弱于寒潮前,表明寒潮大风的影响可以持续数天。与寒潮前和寒潮后相比,寒潮中两个站位水体垂向混合充分,悬沙浓度和输运率显著升高,近岸站位的瞬时输运率显著增大,尤其在近岸浅水区域更为显著,其沿岸输运率可达6.88 kg/(m·s^(-1)),分别是寒潮前和寒潮后的2.49和2.27倍;离岸输运率达7.84 kg/(m·s^(-1)),是寒潮前和寒潮后的2.49和4.51倍。寒潮大风也显著改变了沉积物输运的主控因素和净输运率方向,表现在寒潮前以受潮流控制的南向输运为主,寒潮中则转变为波浪主控的向岸或向海输运。本研究量化了一次完整的寒潮大风对废黄河水下三角洲的水动力和沉积物输运的作用,为研究冬季风暴对海岸地区的影响提供了第一手观测资料和直接的观测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大风 水体层化 悬沙浓度 沉积物输运 废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渤海海峡大小潮影响下水体温盐浊分布特征及其水动力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燕 李日辉 +2 位作者 温珍河 陈晓辉 陈斌 《海洋地质前沿》 2016年第5期63-69,共7页
渤海海峡沉积物输运及水体温盐分布特征与水体层化混合程度密切相关,大潮时期水体混合程度比小潮时期强,使得水体温盐分布自南向北、自底向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大小潮差异。老铁山水道附近中低层入侵的高盐低温的黄海水团受混合作用影响,... 渤海海峡沉积物输运及水体温盐分布特征与水体层化混合程度密切相关,大潮时期水体混合程度比小潮时期强,使得水体温盐分布自南向北、自底向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大小潮差异。老铁山水道附近中低层入侵的高盐低温的黄海水团受混合作用影响,在大潮时期明显比小潮时期垂向作用范围大,且跃层明显;自北隍城岛向南,受渤海沿岸流淡水影响,水体盐度逐渐降低,温度逐渐升高,表层存在明显温盐跃层,且小潮跃层厚度较大。受混合作用影响,中底层水体浊度在大潮时期基本高于小潮时期,底层泥沙主要来自海底底质泥沙再悬浮,自南向北底质泥沙粒度渐粗,因此,底层浊度自南向北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峡 温盐分布特征 大小潮 水体层化混合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下运动目标诱发的水面红外特征研究
5
作者 王成安 石兴亮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73-281,289,共10页
针对潜艇等水下目标行进过程对水体的调制会在水面产生相应红外特征。通过实验方法研究水下目标诱发的水面红外特征:基于拖曳水池实验平台,使用辐射加热装置制备水面温度表皮,在均匀/层化水体中进行多工况的拖曳实验,利用红外相机捕捉... 针对潜艇等水下目标行进过程对水体的调制会在水面产生相应红外特征。通过实验方法研究水下目标诱发的水面红外特征:基于拖曳水池实验平台,使用辐射加热装置制备水面温度表皮,在均匀/层化水体中进行多工况的拖曳实验,利用红外相机捕捉水面红外特征,最终分析水下小球运动速度、潜深及密度水体对水面红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诱发水面红外特征随小球运动速度增加而增大,而随潜深增大而减小;在层化水体中,水面红外特征经充分发展后可在时间、空间上形成大尺度的涡街状拟序结构,且密度水体对诱发水面红外特征具有抑制效应。G该方法为水下目标在层化水体中对水面温度场的调制机理提供了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运动小球 水体 热表皮 红外特征 特征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低氧区的成因及过程 被引量:5
6
作者 刘贲 张霄宇 +1 位作者 曾江宁 杜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7-194,共8页
长江口已成为世界低氧海域的一个代表性区域。近年来长江口低氧区的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强度不断加剧。对该低氧区的表现特征、形成机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生态环境影响做系统的分析和综述,并结合世界多处典型低氧区开展对比分析,认... 长江口已成为世界低氧海域的一个代表性区域。近年来长江口低氧区的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强度不断加剧。对该低氧区的表现特征、形成机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生态环境影响做系统的分析和综述,并结合世界多处典型低氧区开展对比分析,认为长江口低氧区域在地理学、海洋学上均不同于波罗的海、黑海以及东京湾等区域的低氧区,是全球低氧生态学研究的一个新的案例。该区域的深入研究将有望丰富海洋生态学研究范畴。通过综合地球化学、生态学、物理海洋学等多学科方法和技术手段,发展低氧生态学,为研究海洋低氧现象的形成机制和生态效应,以及开展防治提供方法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低氧区 富营养 水体层化 低氧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加拉湾低氧区历史概述
7
作者 HOSSAIN Md Jaker SHEIKH Aftab Uddin 张经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109-113,共5页
世界沿海地区快速的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以及农业和渔业生产的增加,给沿海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环境压力的最主要症状是缺氧,这是指低氧或贫氧(≤2 mg/L)的区域,动物可能会窒息而死.本研究旨在通过之前有效相关的文献并利用N... 世界沿海地区快速的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以及农业和渔业生产的增加,给沿海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环境压力的最主要症状是缺氧,这是指低氧或贫氧(≤2 mg/L)的区域,动物可能会窒息而死.本研究旨在通过之前有效相关的文献并利用NOAA的世界大洋图集数据,认知从20世纪70年代至2018年期间孟加拉湾低氧区历史概观.除2018年,至20世纪70年代以来,孟加拉湾氧气浓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稳定,在水深100 m (≤1.6 mg/L)区域低氧区长期存在.由于孟加拉湾在2013—2018年期间发生了一些热带气旋, 2018年地表和地下水中的氧气浓度突然增加.次表层水中溶解氧含量的上升主要是由于剧烈的垂向混合、下沉流和上升流.风暴导致的上升流会导致溶解氧含量的下降.相比起中层水(100~500 m)中耗竭的氧浓度,在水深0~100 m和1 000 m的区域氧浓度是较高的.然而,由于各种临近河流的大量淡水输入以及高降雨量,孟加拉湾水体层化现象显著.结合相关物理过程,这种垂向水体分层控制了表层和次表层水的输运和垂向交换,加剧了低氧区的形成,进而影响此区域内浮游植物和水生生物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氧 低氧 水体层化 孟加拉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yclic oxidation behavior of Fe-9Cr-1Mo steel in water vapor atmosphere 被引量:4
8
作者 张都清 刘光明 +1 位作者 赵国群 管延锦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4期535-540,共6页
The cyclic oxidation behavior of Fe-9Cr-1Mo steel (9Cr-1Mo) in 10%H2O+90%Ar (volume fraction) atmosphere at 600, 650 and 700 ℃ for various time was studied. The oxidation mechanism of 9Cr-1Mo steel in 10%H2O+90%Ar at... The cyclic oxidation behavior of Fe-9Cr-1Mo steel (9Cr-1Mo) in 10%H2O+90%Ar (volume fraction) atmosphere at 600, 650 and 700 ℃ for various time was studied. The oxidation mechanism of 9Cr-1Mo steel in 10%H2O+90%Ar atmosphere was discussed. The thermal stress was evaluated in two oxide layers to illustrate the spallation of the oxide layer.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exists a duplex oxide scale with an outer layer of Fe2O3 and an inner layer of mixed (Fe, Cr)3O4 formed on 9Cr-1Mo steel during cyclic oxidation. Some cracks generated in both inner and outer oxide layers. Parts of oxide scales spalled from substrate during the cyclic oxidation. A higher tensile stress in the oxide layer is formed at the early oxidation stage than at the later oxidation stage during heating. This tensile stress results in the formation of cracks in the oxide lay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9Cr-1Mo steel water vapor cyclic oxidation CRAC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湾海域一次冬季赤潮的生消过程及其机制分析
9
作者 朱修全 王嘉希 +4 位作者 胡苏安 胡鹏鹏 王攀登 张恒 龚文平 《海洋通报》 2025年第3期410-422,共13页
本研究结合卫星遥感数据和现场走航观测数据,对2024年1月在深圳湾海域发生的赤潮事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赤潮爆发前夕,深圳河的径流携带大量营养盐进入深圳湾中,加之水体温度适中,共同营造了有利于赤潮藻类生长的环境条件。赤潮爆发期... 本研究结合卫星遥感数据和现场走航观测数据,对2024年1月在深圳湾海域发生的赤潮事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赤潮爆发前夕,深圳河的径流携带大量营养盐进入深圳湾中,加之水体温度适中,共同营造了有利于赤潮藻类生长的环境条件。赤潮爆发期,风速较低,潮差较小,水体层化强。强烈的水体分层作用使营养盐聚集在表层光照充足的区域,有利于赤潮藻类的聚集与增殖;之后,风速与潮差增大,水体混合增强,同时水体浊度增大,赤潮开始消散。研究表明深圳湾赤潮事件的爆发与消散过程是由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水温、营养盐的供应、光照条件、水体透明度以及水体混合等因素在赤潮的发展与消散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理解和预测赤潮现象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对于深圳湾水生生态环境的管理和保护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湾 赤潮 水体层化 富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