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下低凸起背景潮汐沙脊三维地震表征及其沉积过程模拟——以西湖凹陷平湖组为例
1
作者 柴亚伟 李磊 +5 位作者 覃军 刘建斌 何苗 张忠坡 杨潘 赵兴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9-119,共11页
西湖凹陷平湖组地层中广泛分布潮汐沙脊,前人对潮汐沙脊的形成过程和控制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分析和推测,但未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共同对潮汐沙脊成因的影响。本文利用钻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对西湖凹陷平湖组的潮汐沙脊形态特征及空间展布进行... 西湖凹陷平湖组地层中广泛分布潮汐沙脊,前人对潮汐沙脊的形成过程和控制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分析和推测,但未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共同对潮汐沙脊成因的影响。本文利用钻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对西湖凹陷平湖组的潮汐沙脊形态特征及空间展布进行研究,并通过沉积数值模拟的方法探究潮汐沙脊的形成过程和控制因素。研究取得以下认识:(1)研究区的潮汐沙脊发育在平湖组中段的水退时期,纵向上多个沙脊叠置,在平面上可以看到孤立分布呈条带状的潮汐沙脊,潮汐沙脊展布方向和潮流方向相近。(2)潮汐沙脊的形成主要以潮汐作用为主。河流作用将砂体搬运到入海口的河口湾沉积形成了三角洲,为研究区输入了物源。退潮时砂体被向海搬运,涨潮时缓坡上潮流被砂体较厚处阻挡发生偏转;潮流水动力在砂体间的薄弱处冲刷侵蚀,将砂体改造成孤立生长的细长条形潮汐沙脊。(3)潮汐沙脊的形成受到了潮流水动力和水下低凸起的影响。在潮流水动力较弱的时候,潮流将砂体平铺在水下低凸起上。随着潮流水动力增强,砂体被带向更深的地带,并被侵蚀改造形成长条形潮汐沙脊。水下低凸起起到了阻挡的作用。当水下低凸起高度较低时,河流作用较强,潮汐作用对砂体改造不明显;当高度增高时,阻挡了河流作用继续向海的搬运过程,潮汐作用将砂体搬运到缓坡上,并沉积形成了潮汐沙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沙脊 数值模拟 潮流水动力 水下低凸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北地区平湖组复杂地貌与河潮交互作用及沉积响应
2
作者 杨潘 李磊 +4 位作者 陈忠云 李帅 张忠坡 柴亚伟 赵兴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65-1276,共12页
井震资料与沉积数值模拟结合分析有望厘清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古近系平湖组中—上段水下低凸起与河潮交互作用间的耦合关系。利用井震资料初步探究研究区复杂地形地貌特点、潮汐作用特征;利用沉积数值模拟方法(Delft3D),建立理想化模型,通... 井震资料与沉积数值模拟结合分析有望厘清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古近系平湖组中—上段水下低凸起与河潮交互作用间的耦合关系。利用井震资料初步探究研究区复杂地形地貌特点、潮汐作用特征;利用沉积数值模拟方法(Delft3D),建立理想化模型,通过改变地形特征和潮汐幅度条件,探究研究区水下低凸起—潮流耦合关系特征。模拟结果显示:①受水下低凸起地形影响,研究区砂体在涨潮与退潮过程中发育规模性潮汐砂坝与砂席。②特定地貌特征下,三角洲被改造程度分别和潮汐幅度、河流流量呈正相关,发育规模性潮汐砂坝、砂席及潮汐砂脊;相同潮汐幅度下,水下低凸起地形较障壁岛地形,形成砂坝、砂席及潮汐砂脊规模更大。研究表明,研究区三角洲的改造演化历程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河流主控阶段、潮汐改造阶段、地形—河潮耦合控制阶段。研究区复杂地貌—潮流的耦合作用对砂体的改造效应在由水下低凸起所塑造的潮汐通道两侧主要表现为潮汐砂坝与砂席。这一特殊地貌与河潮水动力的相互作用,显著区别于障壁岛海岸体系,更有利于形成规模性岩性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作用 水下低凸起 耦合作用 沉积数值模拟 西湖凹陷 东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