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的能源绿色效率及区域差异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张静静 杨庆舟 李杨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6-113,共8页
基于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建立多维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研究能源绿色效率,包括从静态方面构建MetaSBM-DDF模型测算能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动态方面构建Luenberger模型测算能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GLTFP),并分解其要素贡献和地区差... 基于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建立多维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研究能源绿色效率,包括从静态方面构建MetaSBM-DDF模型测算能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动态方面构建Luenberger模型测算能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GLTFP),并分解其要素贡献和地区差异性。结果表明:产出要素的无效率是整体无效率的主要推动力,且期望产出要素的相对贡献呈下降趋势,非期望产出要素的相对贡献呈上升趋势。能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明显,东部沿海能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代表最佳技术前沿,而东北地区、长江中游和西南地区是三大低值区。GLTFP年均增长率为4.5%,其中技术进步是GLTFP增长的核心动力且贡献度达121.06%,而技术效率对GLTFP增长有制约作用且贡献度年均下降0.9%,产出要素生产率变动是推动GLTFP增长的核心要素,且非期望产出要素、投入要素、期望产出要素对GLTFP增长的贡献率依次递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能源—粮食纽带 能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Meta-SBM-DDF-Luenberger模型 要素贡献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的耦合协调及时空分异 被引量:18
2
作者 彭俊杰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1-59,共9页
以2000—2020年黄河流域9个省、自治区为研究对象,在厘清"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耦合机制基础上,构建"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的质量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相关分析探讨三者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及其... 以2000—2020年黄河流域9个省、自治区为研究对象,在厘清"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耦合机制基础上,构建"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的质量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相关分析探讨三者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及其空间联系,研究发现,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上升趋势明显,并处于中等发展水平阶段,其空间分布与区域资源禀赋具有高度一致性;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以初级—中级协调为主,呈现出稳定的上升态势,并且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性,各省呈现出明显的非同步发展特征,总体上表现为"上游地区>中游地区>下游地区";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耦合协调度具有典型的"阶段突变"特征。以2010年为分界线,2010年以前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的空间集聚不稳定,呈现正负分化明显的波动特征;2010年以后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的空间集聚程度不断增强;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的耦合协调正在从区域离散向区域集聚发生转变,且表现为"高—高"区域、"低—低"区域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 耦合协调 空间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