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地区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时空动态及预测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郝仪佳 夏咏 +1 位作者 张扬 李先东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1-259,269,共10页
[目的]对西北地区水—能源—粮食系统(WEF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进行研究,以期为促进生态与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转型提供一定参考价值。[方法]以西北五省2002—2022年共21年的33个指标数据为基础,运用熵值法等构建WEF系统指标评价体系... [目的]对西北地区水—能源—粮食系统(WEF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进行研究,以期为促进生态与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转型提供一定参考价值。[方法]以西北五省2002—2022年共21年的33个指标数据为基础,运用熵值法等构建WEF系统指标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并利用ArcGIS等软件分析西北五省的WEF系统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特征,最后通过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未来8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结果]2002—2022年西北五省地区WEF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粮食子系统的综合发展状况相对最好。耦合度呈现逐渐聚集趋势,耦合协调度呈现稳步上涨趋势。[结论]整体上西北五省的WEF系统耦合发展程度较低,陕西、新疆处于勉强耦合阶段,甘肃、青海处于濒临失调阶段,宁夏处于轻度失调阶段,制约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滞后型及能源滞后型。预计在2023—2030年西北五省将大致延续之前的耦合发展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水—能源—粮食 耦合度 耦合协调度 灰色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的能源绿色效率及区域差异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静静 杨庆舟 李杨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6-113,共8页
基于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建立多维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研究能源绿色效率,包括从静态方面构建MetaSBM-DDF模型测算能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动态方面构建Luenberger模型测算能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GLTFP),并分解其要素贡献和地区差... 基于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建立多维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研究能源绿色效率,包括从静态方面构建MetaSBM-DDF模型测算能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动态方面构建Luenberger模型测算能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GLTFP),并分解其要素贡献和地区差异性。结果表明:产出要素的无效率是整体无效率的主要推动力,且期望产出要素的相对贡献呈下降趋势,非期望产出要素的相对贡献呈上升趋势。能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明显,东部沿海能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代表最佳技术前沿,而东北地区、长江中游和西南地区是三大低值区。GLTFP年均增长率为4.5%,其中技术进步是GLTFP增长的核心动力且贡献度达121.06%,而技术效率对GLTFP增长有制约作用且贡献度年均下降0.9%,产出要素生产率变动是推动GLTFP增长的核心要素,且非期望产出要素、投入要素、期望产出要素对GLTFP增长的贡献率依次递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能源—粮食纽带 能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Meta-SBM-DDF-Luenberger模型 要素贡献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地区“水—能源—粮食”系统安全评价及障碍因子识别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郝雪纯 王志强 +2 位作者 李莉 万翼 魏鹏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50-257,共8页
2011年世界经济论坛将世界缺乏对“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的理解视为全球经济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以2012—2021年为时间线,采用熵权-TOPSIS模型评估西部地区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能源—粮食”系统安全水平,并运用“障碍度”... 2011年世界经济论坛将世界缺乏对“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的理解视为全球经济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以2012—2021年为时间线,采用熵权-TOPSIS模型评估西部地区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能源—粮食”系统安全水平,并运用“障碍度”模型对各地区障碍因子进行识别研究,探讨影响系统安全水平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目前,7个地区的安全水平在2017年后呈现不断上升的状态,通过各省安全水平平均数值可知,研究期内西部地区最安全的省份为内蒙古,陕西、新疆次之,四川、广西、青海分别为第四、五、六名,云南、宁夏、甘肃、贵州、重庆依次排在后五位;通过障碍因子识别结果可以看出,云南、宁夏的障碍因子平均分布在水资源安全、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相关的指标上,广西、重庆、四川和新疆的障碍因子主要以水资源安全为主,贵州的障碍因子主要集中在能源安全方面,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的则以粮食安全为主。因此,针对各地区不同资源特点及系统安全水平,不同地区应因地制宜,及时调整相关机制,扬长避短,进一步提升“水—能源—粮食”系统安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地区 水—能源—粮食”系统 安全评价 障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粮食主产区水—能源—粮食耦合协调发展分析与预测 被引量:16
4
作者 何慧爽 原雷雷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2-108,共7页
文章通过构建水—能源—粮食耦合协调评价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综合评价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从时空维度对粮食主产区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并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粮食主产区未来5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粮食... 文章通过构建水—能源—粮食耦合协调评价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综合评价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从时空维度对粮食主产区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并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粮食主产区未来5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水—能源—粮食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总体上呈上升态势;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从时间上看以波动上升为主,从空间上看,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存在地域差异;未来5年粮食主产区水—能源—粮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将持续改善,由良好协调向优质协调过度,但局部地区发展滞缓。基于此,提出建立健全相关部门间的协调机制、水—能源—粮食协调发展的预警机制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能源—粮食 耦合协调 粮食主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水-能源-粮食”系统协同的生态效应
5
作者 卢召艳 黎红梅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57,共9页
厘清农业“水—能源—粮食”系统协同的生态效应对于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基于中国2000—202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农业“水—能源—粮食”系统协同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而后构建中介效应模... 厘清农业“水—能源—粮食”系统协同的生态效应对于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基于中国2000—202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农业“水—能源—粮食”系统协同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而后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进一步明晰二者间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农业“水—能源—粮食”系统协同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2)异质性分析表明,农业“水—能源—粮食”系统协同的生态效应在粮食主产区和中西部地区更加显著。(3)作用机制检验发现,农业“水—能源—粮食”系统协同主要通过规模化经营和种植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环境规制在农业“水—能源—粮食”系统协同的生态效应中产生正向调节作用。基于此,需建立以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核心的粮食高质量发展机制;重视规模化经营及种植结构调整在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差异化的区域农业“水—能源—粮食”协同政策;不断完善农业环保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水—能源—粮食”系统 协同 生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锐 祝笑笑 +2 位作者 彭艳艳 赵素霞 肖东洋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362,共9页
[目的]探讨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系统的耦合协调时空演化特征,可为定量评估流域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水—能源—粮食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特征,并利用灰色关联度对各子系统... [目的]探讨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系统的耦合协调时空演化特征,可为定量评估流域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水—能源—粮食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特征,并利用灰色关联度对各子系统内部指标进行排序,进而判断对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程度。[结果](1)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呈上升趋势,水资源子系统波动幅度最大。(2) 2000—2020年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度从初级协调向良好协调阶段发展;不同省区间的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差异较为明显,整体上可表现为上游地区>中下游地区。(3)各子系统与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程度排名可表示为水资源子系统>粮食子系统>能源子系统,其中水资源子系统内部指标与系统耦合协调度关联度均在85%以上,水资源子系统相对其他子系统的严格管理尤为重要。[结论]水—能源—粮食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为促进系统协调发展和流域高质量发展应综合考虑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水—能源—粮食系统 耦合协调度模型 灰色关联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的耦合协调及时空分异 被引量:16
7
作者 彭俊杰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1-59,共9页
以2000—2020年黄河流域9个省、自治区为研究对象,在厘清"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耦合机制基础上,构建"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的质量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相关分析探讨三者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及其... 以2000—2020年黄河流域9个省、自治区为研究对象,在厘清"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耦合机制基础上,构建"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的质量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相关分析探讨三者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及其空间联系,研究发现,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上升趋势明显,并处于中等发展水平阶段,其空间分布与区域资源禀赋具有高度一致性;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以初级—中级协调为主,呈现出稳定的上升态势,并且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性,各省呈现出明显的非同步发展特征,总体上表现为"上游地区>中游地区>下游地区";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耦合协调度具有典型的"阶段突变"特征。以2010年为分界线,2010年以前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的空间集聚不稳定,呈现正负分化明显的波动特征;2010年以后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的空间集聚程度不断增强;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的耦合协调正在从区域离散向区域集聚发生转变,且表现为"高—高"区域、"低—低"区域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 耦合协调 空间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水-能源-粮食关联系统协同发展模型 被引量:6
8
作者 任绪燕 任永泰 +2 位作者 武方宸 司通达 王紫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18-225,共8页
[目的]研究区域水—能源—粮食关联系统(WEFN)的协同发展状况,促进区域水、能源、粮食的可持续利用。[方法]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从水、能源、粮食3方面构建区域WEFN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协同进化算法、灰色关联等为基础提出一种基... [目的]研究区域水—能源—粮食关联系统(WEFN)的协同发展状况,促进区域水、能源、粮食的可持续利用。[方法]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从水、能源、粮食3方面构建区域WEFN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协同进化算法、灰色关联等为基础提出一种基于各要素条件和相互作用机理的综合协同发展模型,并以黑龙江省为例测算2009—2018年WEFN的协同发展度及子系统的发展度、协同度,评价其协同发展状况。[结果](1)各子系统发展程度中等,差距较小,协同度差距较大但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水资源对能源和粮食、能源对粮食的协同作用明显。(2)WEFN协调发展状况中等,与各子系统协同发展趋势一致,波动上升后保持稳定,粮食子系统协同发展程度最高。(3)子系统间协同作用差是造成WEFN协同发展状况不高的原因,应以水、能源在农业生产中的高效应用为突破口,促进子系统间的协同发展。[结论]综合协同发展模型能够有效评价区域WEFN的协同发展状况,有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能源—粮食关联系统(WEFN) 复杂适应理论 综合协同发展模型 协同进化算法 灰色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