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氯-4-氰基-5-取代苯氧基异噻唑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昕 杨小平 +1 位作者 梁鑫淼 李正名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77-679,共3页
The 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isothiazole were synthesized by reacting of 3,5-dichloro-4-cyano isothiazole with corres corresponding phenol.All the compound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1HNMR an... The 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isothiazole were synthesized by reacting of 3,5-dichloro-4-cyano isothiazole with corres corresponding phenol.All the compound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1HNMR and IR spectrometry.The preliminary bioassay showed almost all of the compounds possessed selectivity herbicidal and better fungicidal activ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活性 合成 除草活性 抑菌活性 3-氯-4-氰基-5-取代苯氧基异噻唑 除草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氯-3-氰甲基吡啶的合成及表征 被引量:5
2
作者 李月琴 陶弦 +1 位作者 徐慧华 沈应中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928-931,共4页
对2-氯-3-氰甲基吡啶(Ⅳ)的合成进行了研究。首先,起始原料2-氯烟酸和SOCl2在甲苯中回流酰化,再加入甲醇酯化,得到2-氯烟酸甲酯(Ⅰ),产率94%。Ⅰ在NaBH4-MeOH/THF还原体系中,于70℃反应生成2-氯-3-羟甲基吡啶(Ⅱ),产率93%。Ⅱ和SOCl2在... 对2-氯-3-氰甲基吡啶(Ⅳ)的合成进行了研究。首先,起始原料2-氯烟酸和SOCl2在甲苯中回流酰化,再加入甲醇酯化,得到2-氯烟酸甲酯(Ⅰ),产率94%。Ⅰ在NaBH4-MeOH/THF还原体系中,于70℃反应生成2-氯-3-羟甲基吡啶(Ⅱ),产率93%。Ⅱ和SOCl2在二氯甲烷中,0℃反应生成2-氯-3-氯甲基吡啶(Ⅲ),产率92%。最后,Ⅲ和NaCN在DMSO和水体系中,100℃时发生氰基取代,生成2-氯-3-氰甲基吡啶(Ⅳ),产率86%。该合成路线的总收率达70%。中间产物和目标化合物经元素分析,FTIR和1HNMR进行了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氯烟酸 NaBH4-MeOH还原 氰基取代 2-氯-3-氰甲基吡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化三联吡啶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对Fe^(2+)识别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高宾 刘杰 +4 位作者 潘扬 张瑞龙 孔林 黄建炎 杨家祥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699-2705,共7页
设计合成了一种功能化三联吡啶衍生物(L),采用红外、核磁、质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L具有聚集诱导发射增强性质。在Et OH-H2O介质中,L与Fe2+结合后显红色,且不受其他离子影响,是一种具有高度选择性和灵敏性的Fe2+比色识别探针。Fe2+紫... 设计合成了一种功能化三联吡啶衍生物(L),采用红外、核磁、质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L具有聚集诱导发射增强性质。在Et OH-H2O介质中,L与Fe2+结合后显红色,且不受其他离子影响,是一种具有高度选择性和灵敏性的Fe2+比色识别探针。Fe2+紫外滴定实验表明,在557 nm处产生一个由金属-配体电荷转移引起的特征吸收峰,检测限为0.24μmol·L-1,可以实现对Fe2+的痕量检测。Job′s plot曲线得到L与Fe2+的结合比为2∶1。识别性能不受p H影响,且基于L的试纸可对水中Fe2+作出快速简便的识别,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联吡啶 α-氰基取代二苯乙烯 化学传感器 Fe^2+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氢-苯并吲哚啉方酸染料晶体中电荷转移过程的理论研究
4
作者 彭吉生 汪宇晨 +2 位作者 裴政 梁万珍 赵仪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30,共9页
由于具有良好的光化学稳定性、在可见光区和近红外区的强吸光性等优点,方酸类染料是目前最具潜力的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给体材料之一.然而,其空穴迁移机制并不明确,较低的迁移率限制了器件光电转换效率的提升.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Mar... 由于具有良好的光化学稳定性、在可见光区和近红外区的强吸光性等优点,方酸类染料是目前最具潜力的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给体材料之一.然而,其空穴迁移机制并不明确,较低的迁移率限制了器件光电转换效率的提升.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Marcus电子转移理论、主方程模拟,系统研究了三氢-苯并吲哚啉方酸(USQ-BI)染料的电子结构、分子堆积模式以及电荷转移性质.结果表明,由于空穴迁移路径上交替出现两种不同的分子堆积模式,驱动力呈现正负交错的特征,克服正驱动力的过程为空穴迁移的决速步.据此,提出了降低驱动力绝对值以增大迁移率的理论策略.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一些位点上引入氰基可以显著提高空穴转移耦合强度,从而提高空穴迁移率.最后,对USQ-BI中电子转移过程的研究发现,由于较大的重组能导致较小的电子转移速率,该晶体不能作为好的电子传输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太阳能电池 迁移率 方酸染料 氰基取代 Marcus电子转移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