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1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汽蒸馏-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测定固废样品中氰化物
1
作者 刘春霞 袁润蕾 +3 位作者 张芳 王曼曼 刘丽 张辰子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5-259,共5页
高效定量地测定固体废物中氰化物含量对环境应急监测、加强环境生态保护及修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试样预处理及测试仪器条件的优化,建立了水汽蒸馏提取-全自动流动注射分析仪测定固废中氰化物的分析方法。氰化物的质量浓度在0~200.0μ... 高效定量地测定固体废物中氰化物含量对环境应急监测、加强环境生态保护及修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试样预处理及测试仪器条件的优化,建立了水汽蒸馏提取-全自动流动注射分析仪测定固废中氰化物的分析方法。氰化物的质量浓度在0~200.0μg/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为0.9999,方法的检出限为0.005 mg/kg,测定下限为0.02 mg/kg,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49%~8.45%(n=6),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0%~110%。试验方法与HJ 745—2015分光光度法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本方法拓展了固体废物中氰化物的测定方法,提高了检测效率,有效降低了测试过程中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自动流动注射分析仪 氰化物 固体废 水汽蒸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和半胱氨酸对水稻中氰化物吸收同化调控的综合效应研究
2
作者 康艺 李诚至 +2 位作者 田鹏 彭晓英 于晓章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2-288,共7页
氮(N)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须元素,硼(B)缺失会影响体内N代谢,继而迫使植物从其他的途径获取N源。无毒剂量的氰化物(CN^(-))可通过β-氰丙氨酸合成酶(β-CAS)的降解途径为植物提供辅助N源;半胱氨酸(Cys)被认为是β-CAS途径中的限制因素。... 氮(N)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须元素,硼(B)缺失会影响体内N代谢,继而迫使植物从其他的途径获取N源。无毒剂量的氰化物(CN^(-))可通过β-氰丙氨酸合成酶(β-CAS)的降解途径为植物提供辅助N源;半胱氨酸(Cys)被认为是β-CAS途径中的限制因素。该研究以水稻(Oryza sativa)幼苗为对象,设定CN^(-)-B-Cys、CN^(-)+B-Cys、CN^(-)-B+Cys和CN^(-)+B+Cys等4种处理,评估B和Cys对水稻幼苗CN^(-)吸收同化作用的综合调控效应。结果表明,CN^(-)-B+Cys处理的水稻幼苗对CN^(-)的吸收率最高(P<0.05),其次是CN^(-)+B+Cys;CN^(-)-B+Cys和CN^(-)+B+Cys处理的水稻幼苗体内CN^(-)残留浓度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CN^(-)-B+Cys处理的水稻幼苗具有最高的CN^(-)同化率(P<0.05),其次是CN^(-)+B+Cys、CN^(-)-B-Cys和CN^(-)+B-Cys。同时,CN^(-)-B+Cys处理的水稻幼苗对NH4+的吸收率与同化率最高(P<0.05),其次是CN^(-)+B+Cys。因此,添加Cys和缺B处理可促进水稻幼苗对CN^(-)和NH_(4)^(+)的吸收和同化率,同时降低CN^(-)对水稻幼苗的毒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氰化物 半胱氨酸 水稻 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香豆素类荧光探针可视化检测食品中氰化物
3
作者 胡小军 李政 +3 位作者 汪霞丽 张新 何青科 刘湘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49,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新型荧光探针的食品中氰化物检测方法。[方法]基于氰化物的强亲核性,合成一种新型的反应型香豆素类荧光探针,分析探针与氰化物的响应机理、反应速率、选择性以及线性关系,并进行实际样品验证。[结果]该探针对氰化物...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新型荧光探针的食品中氰化物检测方法。[方法]基于氰化物的强亲核性,合成一种新型的反应型香豆素类荧光探针,分析探针与氰化物的响应机理、反应速率、选择性以及线性关系,并进行实际样品验证。[结果]该探针对氰化物具有优异的选择性,对氰化物的响应速度较快,能在1 min内反应完全。当探针浓度为10μmol/L时,氰化物的线性范围为5~90μmol/L,线性方程Y=11.64545+7.01455X,检测限为0.065μmol/L。实际样品检测时,加标回收率为97.9%~105.0%。[结论]该探针能够快速、准确检测氰化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探针 食品 氰化物 香豆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基发酵食品中氰化物的产生与生物控制研究进展
4
作者 蒋育珊 聂尧 +1 位作者 吴群 徐岩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共9页
在植物基发酵食品的发酵过程中,植物来源的氰苷可进一步转化为氰化物,造成不利影响。因此解析植物基发酵食品中氰化物的产生途径并对其进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氰化物可以从2个方面进行控制:氰化物前体物质的降解和氰化物的酶促降解。作... 在植物基发酵食品的发酵过程中,植物来源的氰苷可进一步转化为氰化物,造成不利影响。因此解析植物基发酵食品中氰化物的产生途径并对其进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氰化物可以从2个方面进行控制:氰化物前体物质的降解和氰化物的酶促降解。作者综述了植物基发酵食品中氰化物的来源及其控制方法,并提出了新的控制策略,旨在为发酵食品中氰化物的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氰化物 基发酵食品 氰化物降解酶 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铯废水中亚铁氰化物的粒径分布及组成分析
5
作者 王光辉 王佳林 +3 位作者 李耀睿 张萌 高杨 矫彩山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8-405,共8页
亚铁氰化物是处理含Cs^(+)离子放射性废水的一种重要方法。为了研究亚铁氰化物处理Cs^(+)离子时的置换机理以及基础性质,本文按照M^(2+)/Fe(CN)64-=1.33的比例投加共沉淀剂(其中M^(2+)代表了Ni^(2+)、Cu^(2+)、Co^(2+)、Cd^(2+)),在不... 亚铁氰化物是处理含Cs^(+)离子放射性废水的一种重要方法。为了研究亚铁氰化物处理Cs^(+)离子时的置换机理以及基础性质,本文按照M^(2+)/Fe(CN)64-=1.33的比例投加共沉淀剂(其中M^(2+)代表了Ni^(2+)、Cu^(2+)、Co^(2+)、Cd^(2+)),在不同的模拟水样中制备了亚铁氰化物。利用激光粒度分布仪器考察了M(NO_(3))_(2)与亚铁氰化钾形成共沉淀物的粒径分布。利用高氯酸和加热装置对制备的亚铁氰化物进行溶解以分析其组成。结果表明:共沉淀物的粒径几乎全部处于0.1~10μm;Cs^(+)和Mg^(2+)离子主要取代K^(+)和部分取代M^(2+)离子,Na^(+)离子只取代K^(+)离子;对1.00 mg/L Cs^(+)离子的去除率高于99%;对其吸附容量高达310mg/g以上。总之,亚铁氰化物粒径较小,Na^(+)和Mg^(2+)存在不会影响亚铁氰化物对Cs^(+)离子的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铁氰化物 粒径分布 组成分析 置换机理 去除率 分配系数 吸附容量 模拟海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金纳米粒子荧光探针可视化快速检测复杂样品中氰化物
6
作者 马文娟 李蕊岑 +3 位作者 袁彩霞 洪霞 王玉 何海宁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328-333,共6页
该研究利用水溶性的荧光素异硫氰酸酯(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覆盖石墨烯负载金纳米粒子复合材料,使探针分子FITC的荧光猝灭。然后,通过向体系中加入氰化物,氰根离子(CN-)对金纳米粒子的强络合作用形成稳定的络合物Au(CN)3-x... 该研究利用水溶性的荧光素异硫氰酸酯(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覆盖石墨烯负载金纳米粒子复合材料,使探针分子FITC的荧光猝灭。然后,通过向体系中加入氰化物,氰根离子(CN-)对金纳米粒子的强络合作用形成稳定的络合物Au(CN)3-x而使探针分子荧光逐渐恢复,以此实现氰化物的快速检测。对试验条件溶液pH值、反应时间、干扰离子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H_(2)O_(2)存在下,基于FITC-Au NPs荧光探针对CN-最低检测限达到了0.032μmol/L,在0.05~80μmol/L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利用FITC-Au NPs传感探针的高稳定性和选择性实现了复杂样品中CN-的快速检测。这种简单、快速、经济的荧光传感系统在实际样品中阴离子的检测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实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探针 氰化物 杏仁露 异硫氰酸酯 金纳米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DTA-2Na-磷酸蒸馏-全自动流动注射分析仪联用测定高粱、大曲、酒醅中氰化物含量
7
作者 熊晓通 朱教胜 +4 位作者 杜佳炜 解倩倩 胡杨 沈蕊 陈彦和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8-263,共6页
该实验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磷酸(2 g-5 m L)蒸馏体系对高粱、大曲、酒醅中的氰化物进行蒸馏提取,并结合全自动流动注射分析技术建立了高粱、大曲、酒醅中氰化物的快速测定方法。结果表明,氰化物在5~200μg/L范围内具有良好... 该实验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磷酸(2 g-5 m L)蒸馏体系对高粱、大曲、酒醅中的氰化物进行蒸馏提取,并结合全自动流动注射分析技术建立了高粱、大曲、酒醅中氰化物的快速测定方法。结果表明,氰化物在5~200μg/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 6),检出限(LOD)为8.10μg/kg,定量限(LOQ)为25.00μg/kg;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均良好,相对标准偏差(RSD)均<10%;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82.23%~97.64%。该检测技术前处理简便,检测效率较高,定量结果准确可靠,适用于大批量高粱、大曲、酒醅样品中氰化物的检测分析,对于提升白酒的质量安全监测能力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TA-2Na-磷酸蒸馏体系 全自动流动注射分析 高粱 大曲 酒醅 氰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硫氮螯合树脂对金、银及某些贱金属氰化物吸附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28
8
作者 刘怀志 徐羽梧 江祖成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286-270,共1页
用 ICP- AES研究了含硫氮螯合树脂对碱性氰化溶液中金、银、铜、铁、锌等金属离子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 ,该树脂除定量吸附金、银的氰化物外 ,也吸附铜、锌、铁的氰化物 ;吸附在树脂上的银及其它贱金属离子可以用 2 % Na CN定量解吸 ,... 用 ICP- AES研究了含硫氮螯合树脂对碱性氰化溶液中金、银、铜、铁、锌等金属离子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 ,该树脂除定量吸附金、银的氰化物外 ,也吸附铜、锌、铁的氰化物 ;吸附在树脂上的银及其它贱金属离子可以用 2 % Na CN定量解吸 ,用硫脲 -硫酸溶液可顺利地将金从树脂上洗脱下来 ,由此可实现金与银等元素的分离。树脂重复使用性能良好。对该树脂吸附金属氰化物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螯合树脂 氰化物 吸附 金属氰化物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见光分解-氯碱氧化法去除废水中的铁氰化物 被引量:9
9
作者 黄思远 孙贤波 +1 位作者 钱飞跃 蔡佳骏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16-320,共5页
采用可见光分解(光解)-氯碱氧化法去除模拟废水中的Fe(CN)63-。考察了光解过程中反应时间、初始Fe(CN)63-质量浓度和初始废水pH对Fe(CN)63-去除效果及表观反应速率常数(k(Fe(CN)63-))的影响,以及光解-氯碱氧化法对Fe(CN)63-模拟废水中... 采用可见光分解(光解)-氯碱氧化法去除模拟废水中的Fe(CN)63-。考察了光解过程中反应时间、初始Fe(CN)63-质量浓度和初始废水pH对Fe(CN)63-去除效果及表观反应速率常数(k(Fe(CN)63-))的影响,以及光解-氯碱氧化法对Fe(CN)63-模拟废水中总氰化物(TCN)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初始Fe(CN)63-质量浓度6.7 mg/L、初始废水pH 12、反应时间8.0 h的条件下,Fe(CN)63-的去除率为83%,光解过程符合表观一级动力学模型;在初始Fe(CN)63-质量浓度6.7 mg/L、初始TCN质量浓度4.90 mg/L、初始废水pH 12、反应时间12.0 h的条件下,采用光解-氯碱氧化法可使Fe(CN)63-模拟废水的TCN质量浓度降至0.14 mg/L,低于GB 16171—2012的要求(0.2 mg/L),该过程的限速步骤为Fe(CN)63-的光解破络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氰化物 氰离子 氰化物 可见光分解 氯碱氧化法 表观反应速率常数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柳树对亚铁氰化物的吸收、代谢及其毒性研究(英文) 被引量:2
10
作者 于晓章 周朴华 +1 位作者 唐雅雯 彭晓英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6,共6页
为探明亚铁氰化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转化及对植物的毒性作用,以长出新根须和嫩叶的垂柳(SalixbabylonicaL.)枝条为材料,在自行设计的250ml生物反应器中生长192h,培养温度为24.0±1℃,亚铁氰化物水溶液的浓度分别为52.99,105.98,211... 为探明亚铁氰化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转化及对植物的毒性作用,以长出新根须和嫩叶的垂柳(SalixbabylonicaL.)枝条为材料,在自行设计的250ml生物反应器中生长192h,培养温度为24.0±1℃,亚铁氰化物水溶液的浓度分别为52.99,105.98,211.95和317.93mgCNL-1。结果表明:(1)低浓度实验组(52.99mgCNL-1)水溶液中10.85%的亚铁氰化物被植物吸收,随着浓度的升高吸收到植物体内的亚铁氰化物的比例(%)依次递减,但是统计学分析显示各实验组单位体重(湿重)的植物吸收亚铁氰化物的量无显著性差异;(2)在植物的各个部位都能检测到微量的亚铁氰化物,表明亚铁氰化物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在植物体内的迁移。由于没有检测到在气态下的总氰化物,表明植物的蒸腾作用没有将亚铁氰化物释放到大气中;(3)尽管植物吸收到体内的亚铁氰化物是有限的,但物质平衡实验证明其在植物体内迁移的过程中超过96%的都能被植物有效转化;(4)所用的4种亚铁氰化物浓度在192h内没有对柳树产生毒性作用。因此认为:依据亚铁氰化物在水溶液→植物→空气系统内的迁移和转化,亚铁氰化物的植物修复是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氰化物 亚铁氰化物 代谢 修复 毒性 迁移 柳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向流动注射分析法连续测定氰化物和硫氰化物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马惠昌 刘景富 +1 位作者 冯建章 高悦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83-286,共4页
运用反向流动注射分析法以吡啶-巴比妥酸和Fe(Ⅲ)作为显色剂建立了连续测定CN^-和SCN^-的方法。借助于聚四氟乙烯微孔膜分离CN^-和SCN^-,经切换阀实现测定转换,通过优化实验找到了两者连续测定的适宜条件,CN^-和SCN^-的测定范围分别为:5... 运用反向流动注射分析法以吡啶-巴比妥酸和Fe(Ⅲ)作为显色剂建立了连续测定CN^-和SCN^-的方法。借助于聚四氟乙烯微孔膜分离CN^-和SCN^-,经切换阀实现测定转换,通过优化实验找到了两者连续测定的适宜条件,CN^-和SCN^-的测定范围分别为:5~20mg/L和0~80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氰化物 氰化物 气体扩散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码比色法测定环境及生物样品中的氰化物浓度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春艳 申贵隽 李建华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2012年第2期24-26,51,共4页
在传统氰化物检测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数码比色法。在一定条件下,苦味酸与氰化物生成黄色化合物,用数码相机对显色溶液拍照,通过数码比色,进行灰度处理,照片的三原色值与氰化物的浓度成线性关系,可以直接分析出其氰化物... 在传统氰化物检测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数码比色法。在一定条件下,苦味酸与氰化物生成黄色化合物,用数码相机对显色溶液拍照,通过数码比色,进行灰度处理,照片的三原色值与氰化物的浓度成线性关系,可以直接分析出其氰化物的浓度。对唾液样品测定,其回收率为98.18%,对照品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5%。研究结果表明,数码比色法具有准确度和精密度都比较理想,方便快速、环境友好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氰化物 氰化物检测 数码比色法 灰度 苦味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流动分光光度法测定农田土壤氰化物
13
作者 王琦 李慧明 +5 位作者 张朋 张柳 曹蕴鸿 徐田田 姜雪辉 郭诗语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64-69,共6页
为了监测土壤中日趋严重的氰化物污染,应对日益增多的监测任务和大批量监测样品,通过连续流动分光光度法对实际土壤样品及有证标准样品分析,对该方法的检出限、准确度和加标回收率等进行实际测定,针对该方法探究出合适的试验条件和仪器... 为了监测土壤中日趋严重的氰化物污染,应对日益增多的监测任务和大批量监测样品,通过连续流动分光光度法对实际土壤样品及有证标准样品分析,对该方法的检出限、准确度和加标回收率等进行实际测定,针对该方法探究出合适的试验条件和仪器参数,并与传统分光光度法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连续流动分光光度法测得的实际样品中氰化物结果与分光光度法无显著差异,并且通过实验室空白的多次平行测定,测得检出限为0.01 mg·kg^(-1),检出下限为0.04 mg·kg^(-1);对高中低3种不同浓度的有证标准样品进行分析,测得标准偏差在1.437%~8.789%,相对标准偏差在0.283%~1.520%;对实际土壤样品的加标回收试验,回收率在94.2%~105.0%。该方法精密度和准确度高,检出限更小,准确度试验中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回收率良好,与分光光度法相比,试验结果偏差较小;并且由于其全自动的进样及测试过程,能够在短时间内监测大批量样品,分析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在实际应用上具有广泛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 氰化物 连续流动分光光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化废水中硫氰化物的生物降解及其与苯酚、氨氮的交互影响 被引量:39
14
作者 潘霞霞 李媛媛 +2 位作者 黄会静 任源 韦朝海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089-3096,共8页
硫氰化物(SCN-)在焦化废水中的普遍出现,对COD、色度及NH4+-N等指标构成贡献,且生物降解过程中还与其他污染物产生交互作用,影响工程工艺的选择和达标的控制。本研究采用实际工程不同单元工艺的活性污泥,在研究SCN-的基本降解特性与动... 硫氰化物(SCN-)在焦化废水中的普遍出现,对COD、色度及NH4+-N等指标构成贡献,且生物降解过程中还与其他污染物产生交互作用,影响工程工艺的选择和达标的控制。本研究采用实际工程不同单元工艺的活性污泥,在研究SCN-的基本降解特性与动力学基础上,重点考察苯酚对SCN-降解及SCN-对氨氮硝化过程的影响,评价SCN-在焦化废水实际降解过程中与其他污染物的交互作用。研究发现,在特征活性污泥培养条件下,SCN-的降解速率达20.15mg SCN-·(gMLSS)-1·h-1,污泥活性不受SCN-底物浓度抑制,降解过程符合Michaelis-Menten动力学模型;苯酚对SCN-的降解表现为毒性抑制且存在浓度阈值,高浓度苯酚可严重抑制SCN-的降解,738mg·L-1苯酚使108mg·L-1 SCN-完全降解时间从1.5h延长至20h;SCN-对硝化过程有抑制作用,可同时影响NH4+的去除和NO2-的转化,导致硝化系统中NO2-浓度的积累。结果表明,生物过程中SCN-与酚类、NH4+之间的交互影响使焦化废水的处理变得复杂且难以控制,针对实际工程,需要明确各核心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从共基质效应或毒性效应方面考虑污泥活性与浓度区间的适配,才能构建出各项污染指标得到优化控制的高效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废水 氰化物 降解 交互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氰化物的危害及其处理方法综述 被引量:81
15
作者 仲崇波 王成功 陈炳辰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4-47,共4页
介绍了氰化物的种类及各种危害和含氰废水的排放标准 ,阐述了含氰废水的来源及各种处理方法 ,对含氰废水处理方法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 氰化物 含氰废水 剧毒药剂 排放标准 人体 牲畜 水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沸石固定化细胞降解氰化物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刘幽燕 何玉财 +1 位作者 李青云 童张法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32-535,共4页
利用本实验室保藏的一株产碱杆菌DN25作为降氰菌株,以沸石为载体进行固定化,研究了固定化细胞的降解特性。实验表明采用吸附生长法能有效实现菌株DN25在沸石上固定化,生物固定量可达到0.228g干细胞·(gzeolite)?1。固定化细胞的最... 利用本实验室保藏的一株产碱杆菌DN25作为降氰菌株,以沸石为载体进行固定化,研究了固定化细胞的降解特性。实验表明采用吸附生长法能有效实现菌株DN25在沸石上固定化,生物固定量可达到0.228g干细胞·(gzeolite)?1。固定化细胞的最适降解温度为30℃,最适pH为8.0,与游离细胞基本一致。将固定化细胞分别用于50mgCN?·L?1和500mgCN?·L?1的含氰液的降解,发现对于低浓度含氰废水固定化细胞的初始降解率仅为游离细胞的一半,而对于高浓度氰废水,固定化细胞的降解速率与游离细胞基本相同。固定化细胞可重复使用10天,降解率仍能达到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氰化物 废水 降解 沸石 固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化废水生物处理A/O/H/O工艺中氰化物的去除特性 被引量:24
17
作者 黄会静 韦朝海 +3 位作者 吴超飞 冯春华 吴海珍 卢彬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41-1145,共5页
针对焦化废水处理工程设计过程中极少涉及基于氰化物浓度变化与考察分析的实际问题,通过对已经运行的广东韶钢集团焦化废水处理工程统计数据的辨析,提出实现总氰化物高效去除的技术与运行强化方法。分析数据发现,在降解的过程中,氰化物... 针对焦化废水处理工程设计过程中极少涉及基于氰化物浓度变化与考察分析的实际问题,通过对已经运行的广东韶钢集团焦化废水处理工程统计数据的辨析,提出实现总氰化物高效去除的技术与运行强化方法。分析数据发现,在降解的过程中,氰化物滞后于酚类代表的有机物,络合氰的降解比游离氰慢,生物处理过程中由水力停留时间控制的碳源利用与金属离子的存在影响氰化物的降解,而A/O1/H/O2工艺在有效分配除碳过程与脱氮过程中实现了氰化物的高效降解。进一步工程实践证明,焦化废水处理全部指标达标的高效性可以通过充分考虑复杂组分降解动力学的协同与优化操作条件加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废水 氰化物 A/O/H/O工艺 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氰化物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18
作者 邸玉敏 朱军 +1 位作者 常靖 肖楠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491-1494,共4页
对应用于氰化物的检测方法如色谱法、光谱法、电化学法、硝酸银滴定法及快速检测试纸条法等的现状(主要在1992~2011年间发表的文献)及相关的原理和方法的特点之处作了综述(引用文献38篇)。
关键词 氰化物 检测方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不同形态氰化物的含量分布规律 被引量:7
19
作者 朱晓春 陈双 徐岩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239-244,251,共7页
氰化物作为我国白酒中一类具有直接和间接安全风险的内源性危害物,研究其在酿造过程中的形成规律是进行科学减控的基础。该研究建立了基于QuEChER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QuEChERS-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QuEChERS-GC/MS)技... 氰化物作为我国白酒中一类具有直接和间接安全风险的内源性危害物,研究其在酿造过程中的形成规律是进行科学减控的基础。该研究建立了基于QuEChER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QuEChERS-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QuEChERS-GC/MS)技术测定酒醅中不同形态氰化物的技术方法,并对不同工艺浓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不同形态氰化物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浓香型白酒酒醅中存在着不同形态的氰化物,包括氰苷、非糖苷和游离形态。浓香型白酒酿造原料种类配比特别是高粱原料品种及用量,影响着酿造过程中氰化物的初始引入量。在发酵阶段,氰苷发生降解,非糖苷形态与游离形态的氰化物含量有明显差异,窖池发酵过程可能存在着氰醇;在蒸馏阶段,非糖苷形态氰化物发生进一步的分解。酒醅中不同形态氰化物含量分布趋势均呈现上层<中层<下层,蒸得的原酒中游离氰化物与氨基甲酸乙酯(ethyl carbamate,EC)的含量分布趋势与酒醅一致。该研究结果为浓香型白酒生产降低氰化物与调控EC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糖苷氰化物 游离氰化物 氨基甲酸乙酯 浓香型白酒 QuEChERS-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橡胶籽主要成分及氰化物变迁分析 被引量:13
20
作者 郭志勇 刘小琴 +1 位作者 王铜 白新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359-362,共4页
为了更好地对橡胶籽加以利用,对其组分进行分析,供试样品单个种籽重为3.1~6.3g。结果其未脱脂仁中水分28.9%、粗蛋白21.5%、粗脂肪50.2%、淀粉6.2%。脱脂仁中粗蛋白42.01%、粗脂肪9.98%、碳水化合物36.67%。新鲜种仁样品含氢氰酸毒素... 为了更好地对橡胶籽加以利用,对其组分进行分析,供试样品单个种籽重为3.1~6.3g。结果其未脱脂仁中水分28.9%、粗蛋白21.5%、粗脂肪50.2%、淀粉6.2%。脱脂仁中粗蛋白42.01%、粗脂肪9.98%、碳水化合物36.67%。新鲜种仁样品含氢氰酸毒素含量为162.5mg/100g干重,经贮存、浸泡和蒸煮,发酵处理绝大多数氰化物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籽 成分 氰化物 测定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