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水稻对氮肥的吸收和分配 被引量:37
1
作者 晏娟 沈其荣 +1 位作者 尹斌 万新军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87-491,496,共6页
运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水稻对肥料氮的吸收和分配。结果表明:15N分别标记基肥(N1)、分蘖肥(N2)和拔节孕穗肥(N3)处理中,水稻吸收的氮素在分蘖盛期、拔节孕穗期和开花期分别有23.1%、8.3%和19.9%来自肥料;从开花期到成熟期,... 运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水稻对肥料氮的吸收和分配。结果表明:15N分别标记基肥(N1)、分蘖肥(N2)和拔节孕穗肥(N3)处理中,水稻吸收的氮素在分蘖盛期、拔节孕穗期和开花期分别有23.1%、8.3%和19.9%来自肥料;从开花期到成熟期,不同时期标记的15N转运量大小为:拔节孕穗期追肥(N3)>基肥(N1)>分蘖期追肥(N2),但基肥的氮素转运效率最高,其他两次追肥氮素转运效率相当;在成熟期,N1、N2、N3处理残留在稻草中的15N分配比例分别为24.3%、26.7%和30.4%。无论是氮肥基施,还是分蘖期或拔节孕穗期追肥,水稻开花期之前所吸收的15N主要分配在叶片中,其次是鞘,再次是茎,开花期后,随着15N从营养器官向籽粒中的转移,叶片、茎秆和鞘中的15N分配百分比逐渐下降,籽粒15N的分配百分比逐渐上升。试验结果还显示,基肥15N标记时,分蘖盛期所吸收的氮来自肥料最高,为23.1%,随生育期的推进逐渐下降,到成熟期仅为10.6%,成熟期吸收的氮来自分蘖期和拔节孕穗期追施的氮肥分别为5.9%和12.4%。表明(1)当土壤氮素含量不高时,基肥对水稻整个生育期生长很重要,基肥适量增加可显著增加水稻茎蘖数,对水稻群体质量建成有决定作用;(2)拔节孕穗肥可显著促进水稻生育后期的籽粒灌浆和充实,增加拔节孕穗期的氮素供应,有利于提高水稻的氮素收获指数;(3)分蘖期追肥氮素损失较大,水稻吸收较少,可以适量增加水稻基肥而不施分蘖肥,或在水稻分蘖后期水稻生物量较大时适量施肥以促进水稻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示踪技术 水稻 肥料 吸收与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15)N示踪技术对不同品种大豆的三种氮源吸收利用的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戴建军 程岩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24-229,共6页
试验中以3 个大豆品种为供试作物, 设两个氮水平。试验结果证明施氮水平由 N1 增加到 N2 时, 3 个品种大豆全株的全氮积累随之增加, 其中3 种氮源也分别有所增加。在 N1 和 N2 两种氮水平下, 3 个品种大豆全株中对3 ... 试验中以3 个大豆品种为供试作物, 设两个氮水平。试验结果证明施氮水平由 N1 增加到 N2 时, 3 个品种大豆全株的全氮积累随之增加, 其中3 种氮源也分别有所增加。在 N1 和 N2 两种氮水平下, 3 个品种大豆全株中对3 种氮源的积极累量和分配比例也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土壤 肥料 15示踪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5)N示踪技术的植物-土壤系统氮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3
作者 汪庆兵 张建锋 陈光才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79-488,共10页
同位素示踪技术是指外源添加与生物体内的元素或物质完全共同运行的示踪物,用来指示生物体内某元素或物质变化过程的一种方法。利用氮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能从本质上揭示生态学过程发生的机理,从而成为生态学科研工作十分重要的工具之... 同位素示踪技术是指外源添加与生物体内的元素或物质完全共同运行的示踪物,用来指示生物体内某元素或物质变化过程的一种方法。利用氮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能从本质上揭示生态学过程发生的机理,从而成为生态学科研工作十分重要的工具之一。对近年来15N示踪技术应用于土壤氮素固定、植物氮素营养和植物-土壤系统氮迁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稳定氮同位素技术在解决相关生态学难题可能的前景和不足方面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示踪技术 植物-土壤系统 循环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15)N示踪技术研究高产小麦、玉米的施氮规律 被引量:28
4
作者 茹德平 赵彩霞 +2 位作者 李习军 李青松 赵治军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1-154,共4页
利用稳定性同位素15N示踪技术 ,探索小麦、玉米在高N施肥下的N素营养规律。结果表明 :小麦、玉米对追加15N化肥的吸收利用率为 2 8 42 %~ 46 2 8% ,向籽粒运转量为 5 4 %~68% ,追施N的有效期可连续 3茬作物 ,累计利用率为 5 2 0 7%~... 利用稳定性同位素15N示踪技术 ,探索小麦、玉米在高N施肥下的N素营养规律。结果表明 :小麦、玉米对追加15N化肥的吸收利用率为 2 8 42 %~ 46 2 8% ,向籽粒运转量为 5 4 %~68% ,追施N的有效期可连续 3茬作物 ,累计利用率为 5 2 0 7%~ 60 39%。在较高土壤肥力基础上 ,小麦、玉米年产量达 1 5 0 0 0kg hm2 ,小麦最佳氮肥施量为 1 5 0~ 1 87 5kg hm2 ,玉米为 30 0~375kg h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示踪技术 玉米 高产小麦 稳定性同位素 吸收利用率 营养规律 土壤肥力 有效期 年产量 N素 施肥 籽粒 作物 追施 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同位素分馏机制、分析测试与示踪技术及其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思远 侯青叶 +1 位作者 杨忠芳 余涛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17-1643,共27页
【研究目的】氮(N)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关键营养元素,也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元素之一。随着分析测试技术的不断提高,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手段,在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水体富营养化和地下水... 【研究目的】氮(N)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关键营养元素,也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元素之一。随着分析测试技术的不断提高,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手段,在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水体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来源识别等方面广泛应用。【研究方法】本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生态环境领域氮稳定同位素的相关文献,综述了氮同位素分馏机制、氮同位素分析技术以及氮同位素在生态环境中应用的研究现状。【研究结果】(1)氮同位素质谱分析技术与氮同位素示踪技术目前已经建立了成熟体系。(2)硝化作用与反硝化作用是土壤氮转化循环的主要机制,生物固氮实现氮的输入,而植物或微生物产生含氮气体或矿化作用是氮输出的主要途径,并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氮同位素分馏效应。(3)氮同位素可以用来测定土壤氮素周转速率、N2O排放途径与生物固氮量、指示大气氮沉降变化、探究植物与土壤的相互作用及确定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利用、识别农作物产地与水体、大气的氮污染来源。【结论】未来应将研究重点放在提升氮循环过程中不确定性来源的定量检测能力,确定未被发现的氮输入、积累和损失途径,完善并发展生态系统氮循环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 分馏机制 δ15N值 示踪技术 生态环境 影响因素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尿素在人工瘤胃中的代谢 被引量:1
6
作者 高占锋 王红云 +5 位作者 付才 黄志国 吕林 刘彬 赵广永 罗绪刚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17-324,共8页
通过人工瘤胃短期发酵,采用4×2析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利用15 N标记尿素代替日粮粗蛋白的0%、10%、20%、40%,分别发酵24和48h,研究日粮不同尿素添加量对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及其在瘤胃中的代谢。结果表明:不同尿素添加量和发酵时间... 通过人工瘤胃短期发酵,采用4×2析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利用15 N标记尿素代替日粮粗蛋白的0%、10%、20%、40%,分别发酵24和48h,研究日粮不同尿素添加量对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及其在瘤胃中的代谢。结果表明:不同尿素添加量和发酵时间对瘤胃pH影响不显著(P>0.05),添加尿素处理的瘤胃液氨态氮浓度在发酵48h时显著高于发酵24h;尿素添加量和发酵时间对颗粒相和液相微生物的含氮量影响不显著(P>0.05);瘤胃食糜各相中的尿素氮与日粮尿素添加量呈显著的正线性相关关系(P<0.01);瘤胃食糜各组分总氮中尿素氮所占的比例与日粮尿素添加量呈显著的正线性相关关系(P<0.01);日粮尿素在瘤胃食糜各组分中的分配数量依次为上清液(54.88%~73.03%)>未消化饲料(27.83%~37.56%)>液相微生物(7.99%~10.18%)>颗粒相微生物(4.5%~6.17%),尿素添加量和发酵时间不改变尿素氮在瘤胃食糜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示踪技术 尿素 微生物蛋白 非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15)N示踪技术探讨烟株对氮素肥料的吸收与分配 被引量:49
7
作者 陈萍 李天福 +5 位作者 张晓海 冉邦定 王树会 谢萍 杨硕媛 杨璧愫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4,共4页
通过不同施肥方法的15N示踪技术研究得到:烟株各部位总氮含量以叶片>茎>根>顶杈,烟叶叶片总氮积累量为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的规律。不同施肥方法的氮肥利用率、总氮含量以肥料1/3基施2/3追施处理较高,2/3基施1/3追施处... 通过不同施肥方法的15N示踪技术研究得到:烟株各部位总氮含量以叶片>茎>根>顶杈,烟叶叶片总氮积累量为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的规律。不同施肥方法的氮肥利用率、总氮含量以肥料1/3基施2/3追施处理较高,2/3基施1/3追施处理居中,全部条施处理较低。氮肥利用率以栽后100d左右较高。通过15N的原子百分超的测定结果得到烟株全氮中来源于吸收肥料氮的比例在不同部位的分布是随着叶位的升高而降低,来源于土壤氮的比例随着叶位的升高而增加。不同施肥方法的肥料氮比例以肥料1/3基施2/3追施处理较高,2/3基施1/3追施处理居中,全部条施处理较低。 N;吸收;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 分配 烤烟 肥料利用率 15示踪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5N示踪技术的干旱区滴灌葡萄氮素利用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李鑫鑫 刘洪光 林恩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551-2560,共10页
为研究水氮调控对干旱区滴灌葡萄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新疆鲜食葡萄弗雷为试验材料,利用15N示踪技术,设置2种灌水处理(灌水量为4950、5400 m^3·hm^-2,分别记作W1、W2),3种施氮处理(施氮量为177、235、292 kg·hm^-2,分别记作F... 为研究水氮调控对干旱区滴灌葡萄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新疆鲜食葡萄弗雷为试验材料,利用15N示踪技术,设置2种灌水处理(灌水量为4950、5400 m^3·hm^-2,分别记作W1、W2),3种施氮处理(施氮量为177、235、292 kg·hm^-2,分别记作F1、F2、F3)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全氮含量和15N丰度差异极显著(P<0.01),并且在0~20 cm土层出现富集现象。各器官征调氮素能力随水氮投入加大极显著增强(P<0.01)。根系、茎秆、叶片器官的生物量随着吸氮量的增加极显著提高(P<0.01),而较高施氮量(F3)不利于果实器官生物量的积累。果树吸收的肥料氮量随水氮投入的加大逐渐增加,受水氮调控影响极显著(P<0.01),果树吸收的土壤氮量大于肥料氮量。W2F1的15N标记氮肥利用率和15N标记氮肥偏生产力最高,分别为38.36%和114.20 kg·kg^-1,W2F2的产量最高,为20253 kg·hm^-2,但与W2F1差异不显著。表明水氮投入过多会引起茎秆和叶片器官徒长且不利于提高15N标记氮肥利用率。综上所述,灌水量5400 m3·hm^-2、施氮量177 kg·hm^-2(W2F1)是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应的可行水氮运筹模式。本研究结果为干旱区滴灌葡萄高产高效种植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葡萄 调控 15N示踪技术 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5)N示踪技术研究杉木幼苗对无机氮素的吸收、分配及利用
9
作者 吴亚岚 周丽丽 +3 位作者 邹志广 张马啸 林宇 李树斌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8-33,66,共7页
以2年生杉木幼苗为对象,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杉木对无机N(NH_(4)^(+)-N、NO_(3)^(-)-N)的吸收、分配及利用规律,探讨杉木对无机N素的吸收偏好性。结果表明,全株杉木对铵态N的吸收速率极显著高于硝态N(P<0.01),分别为18.75... 以2年生杉木幼苗为对象,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杉木对无机N(NH_(4)^(+)-N、NO_(3)^(-)-N)的吸收、分配及利用规律,探讨杉木对无机N素的吸收偏好性。结果表明,全株杉木对铵态N的吸收速率极显著高于硝态N(P<0.01),分别为18.75、2.64μg·g^(-1)·d^(-1),根、叶、侧枝对铵态N的吸收速率均显著高于硝态N(P<0.05)。不同器官对不同形态无机N素的吸收速率存在差异,对铵态N的吸收速率大小表现为叶>侧枝>主干>根,对硝态N的吸收速率为主干>根>侧枝>叶。除杉木主干外,其他各器官铵态氮Ndff_(G)值(N素来源于^(15)N标记物的百分比)均显著高于硝态N。各器官对铵态N的累积量和^(15)N利用率均高于硝态N,但差异不显著。可见,杉木对无机N的吸收表现为明显的“喜铵”特性,但不同器官的生理功能不同导致对无机N素的吸收、分配及利用存在明显差异,建议今后对杉木人工林的施肥管理中以施铵态N为主,可有效提高N肥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器官 无机 吸收偏好 ^(15)N示踪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15)N示踪研究不同氮水平下剑麻的氮素吸收利用特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谭施北 梁艳琼 +6 位作者 李锐 郑金龙 易克贤 习金根 贺春萍 吴伟怀 郑肖兰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738-1742,共5页
采用盆栽试验和15N示踪技术,研究4个不同氮(N)水平对剑麻生长及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显著提高剑麻株高、叶长、叶宽和根粗。施氮处理地上部鲜重、含水量、全氮含量和吸氮量均有所增加,但施氮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剑麻... 采用盆栽试验和15N示踪技术,研究4个不同氮(N)水平对剑麻生长及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显著提高剑麻株高、叶长、叶宽和根粗。施氮处理地上部鲜重、含水量、全氮含量和吸氮量均有所增加,但施氮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剑麻地上部和根系吸收的肥料N随着氮水平增加而增加,各处理整株肥料N比例,以示踪法计算为24.2%~32.6%,差减法计算为34.6%~53.1%。不同氮水平下剑麻氮素利用率变化不明显,整株氮素利用率,示踪法计算为20.0%~22.0%,差减法计算为30.0%~35.7%。可见,剑麻吸收的肥料氮低于土壤氮;剑麻的氮素利用率偏低;以示踪法求得的肥料N比例和氮素利用率均低于以差减法求得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麻 15N示踪技术 水平 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N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动物蛋白质代谢研究方法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高占峰 刁其玉 《饲料研究》 CAS 2003年第10期5-7,共3页
氮素是动物营养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准确研究蛋白质 (氮素 )的代谢对于动物饲养标准的修订、饲料原料营养参数的准确性和合理配制日粮具有重要意义。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重点讨论了稳定同位素15N示踪技术在动物营养研究特别... 氮素是动物营养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准确研究蛋白质 (氮素 )的代谢对于动物饲养标准的修订、饲料原料营养参数的准确性和合理配制日粮具有重要意义。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重点讨论了稳定同位素15N示踪技术在动物营养研究特别是在蛋白质代谢研究中应用的先进性、准确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 同位素示踪技术 动物营养 蛋白质代谢 研究方法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15)N-尿素研究硅对水稻吸收肥料氮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雅杰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3年第3期15-16,共2页
利用15N-尿素示踪技术研究了在黑龙江省几种主要水稻土壤上施用硅肥时,通过对肥料氮在水稻各器官的分配动态来观察硅对水稻吸收氮肥的利用率,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率及肥料氮的损失率,阐述了硅对水稻吸收氮肥的影响。N-尿素;硅肥;示踪;
关键词 水稻 素吸收 硅肥 氮15—尿素示踪技术 分配动态 肥料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N同位素标记氮肥减施棉田养分利用效率分析
13
作者 成志慧 李红梅 +3 位作者 赵红梅 涂永峰 宋海英 盛建东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1,共8页
【目的】研究氮肥减施对棉花氮素吸收、转运及利用效率的影响,为绿洲滴灌棉田氮肥合理施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施氮肥(N_(0))、氮肥减施(N_(1),225 kg/hm^(2))、当地推荐施肥(N 2,300 k... 【目的】研究氮肥减施对棉花氮素吸收、转运及利用效率的影响,为绿洲滴灌棉田氮肥合理施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施氮肥(N_(0))、氮肥减施(N_(1),225 kg/hm^(2))、当地推荐施肥(N 2,300 kg/hm^(2))3个处理,研究氮肥减施对棉花生物量、氮素吸收量、肥料氮吸收量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氮肥减施处理的棉花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量均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N_(0)),而与当地推荐施肥处理差异均不显著;氮肥减施处理棉花壳、籽的干物质量和籽的氮素吸收量均显著高于当地推荐施肥处理,分别增加了7.02%、6.81%和16.59%;2个施肥处理棉籽的肥料氮(^(15)N)积累量占比最高,占全株的26.02%~35.99%,其次为叶(22.40%~23.81%)和茎(14.48%~18.98%),絮中最少(3.05%~6.62%);氮肥减施处理生殖器官的肥料氮吸收量比当地推荐施肥处理高19.02%;2个施肥处理的棉株吸收的氮素来源于肥料氮的比例(Ndff%)为21.14%~21.70%;氮肥减施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和表观利用率均显著高于当地推荐施肥处理,分别增加2.36%和3.12%。【结论】氮肥减施(225 kg/hm^(2))可以显著提高棉籽中的干物质量、氮素吸收量、肥料氮(^(15)N)吸收量、Ndff%以及棉花整株的氮肥利用率,在确保棉花产量不降低的前提下,适度的减少化肥施用量是提高化肥利用率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15)N示踪技术 素吸收量 肥料(^(15)N)吸收量 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5)N示踪的库尔勒香梨园土壤无机氮残留分布特征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前登 何雪菲 +2 位作者 丁邦新 王成 柴仲平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1-186,共6页
为给香梨园氮肥的应用提供参考,以6年生库尔勒香梨园土壤为对象,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果实成熟期香梨园土壤剖面(0~120 cm)残留无机氮(N-NO_3^-和N-NH_4^+)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库尔勒香梨果实成熟期0~120 cm各土层硝态氮... 为给香梨园氮肥的应用提供参考,以6年生库尔勒香梨园土壤为对象,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果实成熟期香梨园土壤剖面(0~120 cm)残留无机氮(N-NO_3^-和N-NH_4^+)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库尔勒香梨果实成熟期0~120 cm各土层硝态氮含量为8.94~11.96 mg/kg,铵态氮含量为6.92~9.88 mg/kg,无机氮积累量为45.06~54.16 kg/hm^2,土壤剖面各土层中土壤无机氮残留总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下降。0~60 cm土层深度各土层的^(15)N-NO_3^-或^(15)N-NH_4^+残留量占^(15)N残留总量的比例显著高于60~120 cm各土层(P <0.05),表明^(15)N-NO_3^-和^(15)N-NH_4^+主要富集于果园土壤上部(0~60 cm)。^(15)N肥料残留的^(15)N-NO_3^-和^(15)N-NH_4^+在0~60 cm土层最多,分别为2.21、1.57 g,占^(15)N-NO_3^-残留总量的63.14%和^(15)N-NH_4^+残留总量的69.17%。在库尔勒香梨园土壤中,^(15)N肥料无机氮残留率高达20.67%,主要以硝态氮形式存在于土壤中,残留率为12.54%,以铵态氮形式被土壤固持的残留率为8.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尔勒香梨 同位素示踪 15N-尿素 无机 肥料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N示踪技术在大豆研究领域的应用概况
15
作者 于佰双 《黑龙江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35-37,共3页
^(15)N示踪技术在大豆研究领域的应用概况于佰双(黑龙江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之一-氮素,有六种同位素(见表1)在大豆研究中最重要的是13N和15N,13N是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仅、10.05分钟... ^(15)N示踪技术在大豆研究领域的应用概况于佰双(黑龙江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之一-氮素,有六种同位素(见表1)在大豆研究中最重要的是13N和15N,13N是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仅、10.05分钟,只能进行2小时内的实验,且价格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15 示踪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植酸尿素对玉米产量及肥料氮去向的影响 被引量:37
16
作者 张水勤 袁亮 +5 位作者 李伟 林治安 李燕婷 胡树文 赵秉强 李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07-1214,共8页
【目的】研究腐植酸尿素对玉米干物质量、籽粒产量及肥料氮去向的影响,以期为传统尿素产品的提质增效及新型腐植酸尿素肥料的研制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供试作物,以自制的腐植酸尿素为供试肥料,运用15N同位... 【目的】研究腐植酸尿素对玉米干物质量、籽粒产量及肥料氮去向的影响,以期为传统尿素产品的提质增效及新型腐植酸尿素肥料的研制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供试作物,以自制的腐植酸尿素为供试肥料,运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开展土柱栽培试验,设置不施氮肥对照(CK)、普通尿素(U)和腐植酸尿素(HAU)3个处理,所有肥料均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土柱0—30 cm土层。玉米成熟后,采集植株地上部样品进行考种,同时,分别测定玉米叶片、茎秆、苞叶、穗轴、籽粒的干物质量、氮素含量和^(15)N丰度;分别采集0—15 cm、15—30 cm、30—50 cm、50—70 cm、70—9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测定其氮素含量和15N丰度。【结果】各处理玉米植株地上部及各器官(苞叶除外)干物质量由低到高为CK<U<HAU,而玉米各器官的干物质量占该植株地上部干物质总量的比例在不同处理下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与U处理相比,HAU处理玉米地上部干物质量平均提高13.8%,籽粒产量提高14.2%;玉米籽粒产量构成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玉米穗粒数差异显著(P<0.05),而百粒重却无显著差异。同时,HAU处理玉米对氮素和肥料氮的吸收量分别比U处理高0.989 g和0.072 g,提高了氮肥利用率4.8个百分点;各处理氮素和肥料氮在各器官的分配均表现为苞叶、穗轴<茎秆<叶片<籽粒,籽粒总氮和肥料氮的吸收量分别占整个植株地上部总吸收量的65.7%~74.2%和58.6%~60.5%;从氮素来源分析,各器官所吸收的肥料氮仅占该器官氮素总吸收量的13.3%~30.9%。另外,不同施氮处理对土壤中肥料氮的总残留量影响不显著,但HAU处理肥料氮在施肥层(0—15 cm)的残留量显著高于U处理(P<0.05)。HAU处理肥料氮的损失率为34.9%,低于U处理5.1个百分点。【结论】供试条件下,施用腐植酸尿素能够增加玉米干物质量和籽粒产量,促进玉米对肥料氮的吸收,减少肥料氮向下层土壤的淋溶,有利于土壤残留氮的进一步吸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植酸尿素 玉米 产量 15^N标记技术 肥料去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15)N研究氮肥运筹对棉花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17
作者 李鹏程 董合林 +5 位作者 刘爱忠 刘敬然 李如义 孙淼 李亚兵 毛树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90-599,共10页
【目的】有关棉花适宜的施氮时期存在争议,国外有学者推荐最佳施氮时期为出苗后和现蕾期,也有研究认为播前和初花期各施一半较好。氮同位素示踪技术能区分作物吸收利用的肥料氮及土壤氮,并能深入细致研究施入氮肥的去向及在作物体内的... 【目的】有关棉花适宜的施氮时期存在争议,国外有学者推荐最佳施氮时期为出苗后和现蕾期,也有研究认为播前和初花期各施一半较好。氮同位素示踪技术能区分作物吸收利用的肥料氮及土壤氮,并能深入细致研究施入氮肥的去向及在作物体内的分配。本文采用氮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氮肥底追比例,施氮时期对棉花氮素吸收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华北平原棉区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转Bt+Cp TI基因抗虫棉品种中棉所79(CCRI 79)、中棉所60(CCRI 60)为材料,设氮肥底施与初花期追施比例1∶1(N1)、1∶2(N2)、0∶1(N3)、氮肥底施与蕾期追施比例0∶1(N4)4个处理,研究氮肥运筹对棉花初花期、收获期15N吸收、15N回收率、生物量积累和籽棉产量的影响。【结果】初花期棉株不同器官的氮素吸收来自氮肥(Ndff)的比例随底肥氮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增幅为25.88%42.45%。收获期不同处理棉花单株Ndff%随追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增幅为26.92%54.14%,N3、N4处理的棉花单株Ndff%显著高于N1和N2。N2处理的棉花单株籽棉产量高于其他处理,但与N1处理的差异不显著,N2处理单株生物量与N1、N3差异不显著。2个品种N3、N4处理的棉花收获期单株15N积累量均显著高于N1和N2处理,棉株收获期15N回收率均显著高于N1。N2处理的棉花收获期15N回收率高于N1处理,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棉花收获后N2处理土壤15N回收率低于N1,但差异不显著。【结论】本试验条件下,2个棉花品种氮素底追比为1∶2时的籽棉产量与15N回收率优于底追比为1∶1处理,底追比为0∶1的处理15N回收率在4个处理中最高,但未显示出产量优势,这些结果有待在大田试验中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示踪技术 肥运筹 棉花 吸收利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与尿素物理混合和熔融混合对玉米产量及肥料氮、锌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赵丽芳 袁亮 +3 位作者 张水勤 赵秉强 林治安 李燕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714-1724,共11页
【目的】研究锌与尿素以不同混合方式施用对玉米干物质量、籽粒产量及氮、锌利用的影响,以期为锌与尿素科学配施及新型含锌尿素的研制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将硫酸锌(ZnSO_(4)·7H_(2)O)按0.5%和5%(W/W)添加量与^(15)N标记... 【目的】研究锌与尿素以不同混合方式施用对玉米干物质量、籽粒产量及氮、锌利用的影响,以期为锌与尿素科学配施及新型含锌尿素的研制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将硫酸锌(ZnSO_(4)·7H_(2)O)按0.5%和5%(W/W)添加量与^(15)N标记尿素分别进行物理混合(U+Zn)和熔融混合(UZn),制备^(15)N标记的含锌尿素试验产品:U+Zn0.5、U+Zn5、UZn0.5和UZn5。设置玉米土柱栽培试验,包括分别施用以上4种含锌尿素,另外还包括单施尿素(U)、硫酸锌和不施氮肥(CK)共7个处理。玉米成熟后,将植株地上部样品分为茎秆、叶片、苞叶、穗轴、籽粒5部分,调查分析干物质量、氮锌含量和^(15)N丰度;采集0—30、30—60、60—9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测定氮和有效锌含量以及^(15)N丰度。【结果】熔融含锌尿素处理(UZn0.5、UZn5)的玉米穗粒数显著高于普通尿素和物理混合含锌尿素处理,UZn0.5与UZn5之间无显著差异。UZn0.5和UZn5处理的玉米总吸氮量和肥料氮吸收量显著高于普通尿素处理。另外,与普通尿素相比,锌与尿素熔融混合提高了籽粒锌累积量,其中UZn0.5处理较U处理显著提高62.08%(P<0.05)。在0.5%水平下,UZn0.5处理较U+Zn0.5处理提高了籽粒锌累积量,其锌肥利用率提高了2.4倍。在熔融混合方式下,0.5%用量(UZn0.5)的籽粒锌累积量较5%用量(UZn5)显著提高46.82%(P<0.05),锌肥利用率提高8.43个百分点。UZn0.5在0—60 cm土层的肥料氮残留量显著高于U+Zn0.5和U处理,且UZn0.5处理肥料氮在施肥层(0—30 cm)的残留量显著高于UZn5处理;物理和熔融法制备的含锌肥料氮的损失率均低于普通尿素处理,熔融法肥料又低于物理混合肥料。【结论】将硫酸锌与尿素熔融混合较物理混合更能够增加玉米干物质量和籽粒产量,促进玉米对肥料氮和锌的吸收,增加籽粒氮、锌累积量。与物理混合法相比,熔融法制备的含锌尿素可提高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量,降低肥料氮的损失率。施用熔融法制备的含0.5%硫酸锌尿素可提高土壤肥料氮残留及降低肥料氮损失,效果优于含5%硫酸锌尿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锌尿素 物理混合 熔融混合 ^(15)N示踪技术 肥料去向 肥料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15)N标记尿素去向的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陈荣业 陈苇 张建才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22-126,共5页
1987年在中国水稻研究所试验场应用^(15)N示踪技术进行了多处理的田间微区试验。结果表明:氮肥作基肥使用时,水稻对N素的吸收利用率差异不显著,而随着施用量的增加,在土壤中的N素残留率降低,而氮肥损失率显著提高;基肥配施P、K肥对肥料... 1987年在中国水稻研究所试验场应用^(15)N示踪技术进行了多处理的田间微区试验。结果表明:氮肥作基肥使用时,水稻对N素的吸收利用率差异不显著,而随着施用量的增加,在土壤中的N素残留率降低,而氮肥损失率显著提高;基肥配施P、K肥对肥料N的去向无显著影响,但配施适量稻草有助于提高水稻对肥料N的吸收量和土壤残留量,降低氮素损失;氮肥的使用期对肥料^(15)N去向的影响十分显著,追肥的N素利用率比基肥高;稻田采用”以水带氮”深施技术能明显地提高水稻的氮素吸收,增加土壤残留率和减少氮素损失,表明此技术是一项合理的稻田氮肥深施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尿素 ^15N示踪技术 素去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氮吸收效率的早期鉴定技术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苏静静 阮丽 +4 位作者 王丽鸳 韦康 吴立赟 白培贤 成浩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76-587,共12页
氮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营养元素,在茶树栽培过程中常需施用大量氮肥,不仅消耗大量的资源,施用不当还会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培育氮肥高效利用的茶树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而建立快速筛选高效株系的早期鉴定方法对于缩短育种茶树育... 氮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营养元素,在茶树栽培过程中常需施用大量氮肥,不仅消耗大量的资源,施用不当还会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培育氮肥高效利用的茶树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而建立快速筛选高效株系的早期鉴定方法对于缩短育种茶树育种年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龙井43(LJ43)和中茶108(ZC108)两个茶树品种在不同氮素水平下对氨态氮和硝态氮的吸收与利用数据,通过与^(15)N同位素标记技术的比对,验证非损伤微测技术(NMT)和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技术在早期鉴定茶树株系氮素吸收利用能力方面的可行性与实用性,以期建立茶树氮吸收效率的室内早期鉴定技术。试验结果表明,^(15)N同位素标记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分别为89.51%、99.26%,而NMT的稳定性、可重复性分别为95.22%、96.76%;两种方法测定结果均显示茶树具有明显的喜铵特性;硝酸根转运蛋白基因CsNRT3.2和CsNRT2.4在两个品种中均表现出诱导上调表达效应,相比中茶108,龙井43中CsNRT2.4和CsNRT3.2具有更高的表达量,表明LJ43对外界氮源的响应高于ZC108。综上所述,认为NMT技术可在短时间内处理并测得茶树的瞬时吸收速率,且试验材料损耗少,可以用于茶树氮瞬时吸收速率的早期鉴定;CsNRT2.4和CsNRT3.2的表达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茶树对硝态氮吸收的能力。本研究可为氮高效茶树品种的早期鉴定技术建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吸收速率 非损伤微测技术 ^15N同位素示踪 实时荧光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