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钾营养对保护地番茄氮钾吸收及植株生育的影响 被引量:18
1
作者 孙红梅 李天来 +2 位作者 须晖 郭泳 范文莉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4-16,共3页
采用无土栽培的方式研究了钾肥不同浓度对保护地番茄氮钾吸收及植株生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营养液中钾的浓度有利于番茄植株的生长,高钾处理的生长函数在生育中后期仍呈现最佳状态。在K3水平(K浓度为630.6mg·L-1),植株各器... 采用无土栽培的方式研究了钾肥不同浓度对保护地番茄氮钾吸收及植株生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营养液中钾的浓度有利于番茄植株的生长,高钾处理的生长函数在生育中后期仍呈现最佳状态。在K3水平(K浓度为630.6mg·L-1),植株各器官及全株的钾含量达到最大值,产量也显著提高。进一步增大营养液中的K浓度达K4(K=896.2mg·L-1)水平时,植株对钾的吸收下降,增产量也降低。适度的钾营养促进番茄对氮的吸收。根中的氮随着施钾的增多呈下降趋势。果实白熟期番茄植株中钾素的分布为果>茎>叶>根;氮素的分布呈果>叶>茎>根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氮钾吸收 生长 产量 无土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钾肥适宜配比促进机直播水稻干物质和养分的积累转运及增产
2
作者 李志欣 胡明明 +11 位作者 唐源 王成 王仲林 刘涛 熊莹 陈凯瑞 罗永恒 黄兴海 曹云 彭政岚 陈宗奎 马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7-281,共15页
【目的】探究氮钾配比对机直播水稻干物质积累转运、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方法】于2018—2019年,在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位于崇州市的试验田开展两因素裂区试验,以当地主栽品种F优498为材料。主区为2个钾肥基穗施用比例,... 【目的】探究氮钾配比对机直播水稻干物质积累转运、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方法】于2018—2019年,在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位于崇州市的试验田开展两因素裂区试验,以当地主栽品种F优498为材料。主区为2个钾肥基穗施用比例,即10∶0(K1)和5∶5(K2);裂区为3个氮肥基∶蘖∶穗肥施用比例,即7∶3∶0(N1)、5∶3∶2(N2)、3∶3∶4(N3),氮、钾肥用量均为150 kg/hm^(2)。在分蘖盛期、拔节期、齐穗期、成熟期取植株样,分析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和氮、钾素含量,计算干物质和养分转运量,并在成熟期测定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结果】与K1处理相比,K2处理两年平均产量显著增加了4.44%。在齐穗期和成熟期,两年的平均干物质积累总量分别增长了4.91%和2.61%,茎叶、茎鞘、叶干物质输出率和收获指数分别增加8.61%、7.44%、12.91%和4.12%。K2处理促进了直播稻对氮、钾素的吸收利用,穗部氮和钾两年的平均含量较K1处理分别增加了8.01%和16.04%。在K2条件下,与N1、N3处理相比,N2处理的两年平均产量分别增加10.56%、6.42%,1 m2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总颖花数也最高;N2处理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和转运比例分别较N1处理显著增加21.37%和10.28%,分别较N3处理增加了15.76%和7.05%;N2处理提高了齐穗期和成熟期植株氮、钾积累总量和氮、钾收获指数,促进了植株对氮、钾的转运能力,氮素转运量和穗中氮增加量较N1处理平均分别增加17.59%和29.23%,较N3处理分别增加9.06%和18.89%,钾素转运量和转运率较N1处理平均分别增加18.46%和6.60%,较N3处理分别增加27.80%和24.57%。【结论】机直播水稻在等氮、钾水平下,钾肥采用基∶穗肥比例5∶5,氮肥采用基∶糵∶穗肥比例5∶3∶2的施用配比,可显著提高养分吸收总量,并有利于水稻生育后期养分和干物质向穗部的运转,进而提高氮、钾肥利用效率,实现水稻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机直播 运筹 产量形成 氮钾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条件下控释专用肥对设施番茄氮、钾吸收及其残留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杨俊刚 倪小会 +3 位作者 曹兵 肖强 邹国元 刘宝存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94-1302,共9页
【目的】设施蔬菜生产中水肥的过量投入不仅引发环境污染问题,而且增加生产成本。因此迫切需要通过调整肥料养分释放速率,在满足作物营养充分供应的同时,降低肥料和劳动投入,提高产出。为此,本文研究了习惯施肥与3种番茄控释专用配方肥... 【目的】设施蔬菜生产中水肥的过量投入不仅引发环境污染问题,而且增加生产成本。因此迫切需要通过调整肥料养分释放速率,在满足作物营养充分供应的同时,降低肥料和劳动投入,提高产出。为此,本文研究了习惯施肥与3种番茄控释专用配方肥对京郊番茄产量、品质、氮钾吸收以及土壤中硝态氮和钾残留的影响,以期为番茄的合理施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蔬菜大棚内小区试验的方法,试验设对照(不施氮肥,CK)、有机肥(只施有机肥,MN)、习惯施肥(施N 300 kg/hm2,TN)、控释专用肥Ⅰ(CN1)、控释肥专用肥Ⅱ(CN2)和控释肥专用肥Ⅲ(CN3)共6个处理。3个专用肥的氮由80%的控释氮与20%速效氮构成,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用量与习惯施肥相同,除CK外其他处理的有机肥用量均为8 t/hm2。控释肥为自制的聚合物包膜尿素(含N 42%)和包膜硫酸钾(含K2O 47%)。包膜尿素3种,2个为延迟释放型,1个为直线释放型;2种包膜钾肥均为直线释放型。按不同比例组成3种专用肥。试验采用自压式滴灌系统,每畦安装一条滴灌管,共灌水6次,各小区等量灌溉,分别在移栽及移栽后第44、65、73、79和89 d灌水,每次分别为45、37、35、28、30和27 mm,每小区总量均为202 mm。小区面积为24 m2,每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排列。高畦栽培,畦宽1.4 m,双行定植,行距40 cm,株距40 cm。【结果】各处理番茄鲜果产量为79.2~87.1 t/hm2,其间无显著差异。CN3处理果实的硝酸盐含量增加,但Vc含量却下降,果实品质有所降低。3个控释肥处理的S型控释肥表现为前控后促的供氮趋势,在果实膨大期无机氮供应达到N102~247 kg/hm2,与习惯施肥处理多次追肥形成的供氮规律相似。控释钾肥仅释放23.2%~36.0%,环境温度对于控释钾肥的释放促进作用很小。收获后土壤硝态氮的残留主要集中在表层(0—20 cm)和次表层(20—40 cm),占0—100 cm土层的87.1%;0—60 cm土层内,CN3处理的NO-3-N残留量与习惯施肥相当,而CN1和CN2处理的NO-3-N残留比习惯施肥减少37.3%~55.0%,有效降低了硝态氮向下淋洗。施肥增加了各处理表层土壤中的钾含量,表层以下各处理的钾含量差别不大。【结论】3个专用肥处理中控释肥一次性施用不仅节约了施肥时间和劳动成本,而且在果实膨大期提供了充足的氮素供应,实现了与作物氮素吸收的同步。控释专用肥配方1和配方2可以提供合理的氮素供应,在降低劳动投入和节水的情况下,番茄产量和果实品质不降低,并减少了硝态氮的淋洗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肥料 氮钾吸收 土壤硝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小麦品种施钾效应的差异Ⅱ.氮、磷营养元素的吸收与平衡 被引量:6
4
作者 胡承孝 王运华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442-446,共5页
在供钾(K2O,g/kg)0.0,0.3的盆栽条件下,研究了12个小麦品种吸收N、P以及N/K、P/K比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相同钾水平下,12个小麦品种植株地上部N、P含量构成明显的数量等级而呈等级差异,其生物学产量... 在供钾(K2O,g/kg)0.0,0.3的盆栽条件下,研究了12个小麦品种吸收N、P以及N/K、P/K比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相同钾水平下,12个小麦品种植株地上部N、P含量构成明显的数量等级而呈等级差异,其生物学产量与地上部N、P吸收量呈极显著相关。在低钾条件下,N/K比与植株生物学产量呈极显著相关,提高钾水平,小麦地上部N、K吸收量增值之比与施钾效益(EF)值(以每吸收1g钾所增加的地上部干物质克数表示)达极显著相关,但小麦地上部P、K吸收量增值之比与EF值则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小麦品种耐低钾及高效利用钾的能力与植株对氮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氮钾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作环境中小麦氮钾养分吸收利用与干物质累积的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刘自红 苏海鹏 汤利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6期893-897,共5页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蚕豆间作环境对小麦氮钾养分吸收利用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小麦蚕豆间作在小麦干物质累积和产量上较单作具有明显优势。在常规施氮水平下,间作小麦生物量较单作小麦高30.6%,产量较单作增加了12.8%。在抽...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蚕豆间作环境对小麦氮钾养分吸收利用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小麦蚕豆间作在小麦干物质累积和产量上较单作具有明显优势。在常规施氮水平下,间作小麦生物量较单作小麦高30.6%,产量较单作增加了12.8%。在抽穗期至乳熟期,小麦茎、叶、穗氮含量和小麦穗钾含量均表现出间作第1行>间作第3行>单作,但收获时间作小麦茎叶钾含量呈低于单作趋势。小麦氮、钾养分累积量为间作第1行>单作>间作第3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小麦 氮钾吸收利用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碳氮比调控施用对烟叶氮磷钾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7
6
作者 邱学礼 郑波 +3 位作者 鲁耀 段宗颜 殷寿安 雷宝坤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25-129,共5页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玉米秸秆及调控碳氮比后施用对烤烟产量、产值及上、中、下部烟叶氮、磷、钾含量及累积吸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调控碳氮比后施用可显著提高烟叶产量、产值;同时促进烟叶氮、钾吸收,尤其是利用油枯、苕子...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玉米秸秆及调控碳氮比后施用对烤烟产量、产值及上、中、下部烟叶氮、磷、钾含量及累积吸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调控碳氮比后施用可显著提高烟叶产量、产值;同时促进烟叶氮、钾吸收,尤其是利用油枯、苕子等高氮生物质材料与玉米秸秆进行调节碳氮比后施用效果更好;与玉米秸秆单独施用相比,玉米秸秆+苕子、玉米秸秆+油枯、玉米秸秆+尿素进行调控碳氮比后施用,烟叶产量分别提高11.53%、9.49%、3.73%,烟叶氮含量分别增加12.95%、4.80%、7.76%,氮总累积量分别增加26.15%、15.02%、11.79%,烟叶钾含量分别增加4.11%、5.24%、7.79%,钾总累积量分别增加16.10%、15.23%、11.81%;但是,烟叶对磷的吸收却有一定程度降低,玉米秸秆单独施用导致烟叶产量、产值及养分吸收降低;因此,在烤烟生产中施用高碳氮比玉米秸秆,既要注意补充氮素来调节碳氮比,也要考虑补充磷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比调控 烟叶 、磷、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交换性钙对烤烟氮、磷、钾含量和吸收量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邹文桐 熊德中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7-243,共7页
土壤培育试验研究黄泥田施用不同钙肥后土壤交换性钙含量的变化情况,以钙肥为变量,通过室温培育土壤方法。结果表明:在黄泥田中各钙肥释放交换性钙的速度:硝酸钙>氢氧化钙=磷酸二氢钙>钙镁磷肥>白云石粉。盆栽试验研究土壤交... 土壤培育试验研究黄泥田施用不同钙肥后土壤交换性钙含量的变化情况,以钙肥为变量,通过室温培育土壤方法。结果表明:在黄泥田中各钙肥释放交换性钙的速度:硝酸钙>氢氧化钙=磷酸二氢钙>钙镁磷肥>白云石粉。盆栽试验研究土壤交换性钙对烤烟氮、磷、钾含量和吸收量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设计,试验设8个处理,4个重复。结果表明:随着钙肥施用量的增加,烟叶的含氮量、含磷量以及吸收量均呈现下降的趋势,Ca8处理烟叶含氮量及吸收量均比Ca1处理下降了24.17%和17.47%;Ca7处理烟叶含磷量及吸收量均比Ca1处理下降了38.46%和29.62%。烟叶的含钾量及吸收量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Ca3处理的含钾量最大,Ca6处理的钾吸收量最大,分别比Ca1处理提高了13.99%和23.69%。烟根和烟茎的含氮量、含磷量和含钾量以及吸收量与烟叶的含钾量有类似的规律。整株的氮吸收量呈下降的趋势,最低的Ca8处理比Ca1处理减少了22.64%。整株的磷和钾吸收量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均以Ca3处理的最大,分别比Ca1处理增加了6.17%和17.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交换性钙 、磷和含量 、磷和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区局部灌溉和氮、钾水平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和水肥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9
8
作者 农梦玲 李伏生 刘水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39-1545,共7页
在玉米某一生育阶段实施根区局部灌溉,探索其水肥供应模式。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在不同氮(N)、钾(K)水平下,苗期-拔节期和苗期-抽雄期分根区交替灌溉和固定部分根区灌溉对玉米干物质积累、水分利用和N、K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 在玉米某一生育阶段实施根区局部灌溉,探索其水肥供应模式。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在不同氮(N)、钾(K)水平下,苗期-拔节期和苗期-抽雄期分根区交替灌溉和固定部分根区灌溉对玉米干物质积累、水分利用和N、K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灌溉相比,苗期~拔节期根区局部灌溉总干物质质量降低不明显或略有增加,而水分利用效率明显增加,且不影响玉米对N、K吸收量;而苗期~抽雄期根区局部灌溉虽降低耗水量31.0%-38.4%,但明显降低玉米总干物质质量和N、K吸收量。相同灌溉方式下,中等N、K水平(N和K2O均为0.12g/kg)处理的总干物质质量、地上部和总N、K吸收量比低N、K水平(N和K2O均为0.08 g/kg)的明显增加;而高N、K水平(N和K2O均为0.16 g/kg)与中等N、K水平无明显差异。说明适宜N、K水平时在玉米苗期-拔节期进行根区局部灌溉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区局部灌溉 玉米 水分利用效率 干物质积累 氮钾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对氮磷钾的吸收及分配规律研究进展
9
作者 崔成刚 《农业与技术》 2018年第8期59-59,共1页
本文分析了氮、磷、钾对马铃薯的生理作用,探讨了马铃薯对氮、磷、钾元素的吸收和分配规律,希望能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 马铃薯 、磷、吸收 分配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施肥料配施根际促生菌对大豆-玉米间作根际土壤与作物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舒健虹 刘晓霞 +3 位作者 王子苑 李安 蒙正兵 王小利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8期65-73,共9页
【目的】探明低氮磷肥料配施促生菌PGPR对土壤微生物环境与间作大豆生长的影响机制,为推动化肥减施增效和绿色农业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接种根瘤菌属菌株R325-3(Rhizobium sophorae)与菌株R287-5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 【目的】探明低氮磷肥料配施促生菌PGPR对土壤微生物环境与间作大豆生长的影响机制,为推动化肥减施增效和绿色农业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接种根瘤菌属菌株R325-3(Rhizobium sophorae)与菌株R287-5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的组合菌剂,研究大豆单作、玉米单作、大豆-玉米间作不同种植模式和无菌剂(NM)、复合菌剂(M)不同处理方式,对植株的株高、叶长、根长、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及地上生物量与土壤酶活的影响。【结果】低氮磷条件下大豆单作地上干物质产量处理4(大豆单作+复合菌)显著高于处理1(大豆单作,未施加复合菌);间作处理6(大豆玉米间作+复合菌)的地上生物产量极显著高于处理3(大豆玉米间作,未施加复合菌)。处理6(大豆玉米间作+复合菌)与处理3(大豆玉米间作,未施加复合菌)相比,大豆植株的株高极显著增高;玉米植株的株高、叶长显著提高,植株磷含量极显著增高。大豆根际土壤脲酶活性处理4(大豆单作+复合菌)极显著高于处理1(大豆单作,未施加复合菌),同时极显著降低硝酸还原酶活性;玉米根际土壤中蛋白酶活性、脲酶活性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玉米单作+复合菌组极显著提高。处理6(大豆玉米间作+复合菌)根际土壤蛋白酶活性极显著高于处理3(大豆玉米间作,未施加复合菌),脲酶活性降低极显著。大豆根际土壤NH_(4)^(+)-N的含量间作极显著高于单作处理,而土壤中NO_(3)^(-)-N的含量相反,处理3(大豆玉米间作,未施加复合菌)土壤NO_(3)^(-)-N∶NH_(4)^(+)-N为4.76∶1,处理6土壤NO_(3)^(-)-N∶NH_(4)^(+)-N为3.58∶1,促生菌缩小了NO_(3)^(-)-N和NH_(4)^(+)-N在大豆-玉米间作土壤中的差距。【结论】低氮磷条件下,接种促生菌剂可优化间作大豆在群体中的空间分布,提高系统干物质产量,增加土壤中蛋白酶、脲酶活性及NH_(4)^(+)-N的含量,降低硝酸还原酶活性,减少NO_(3)^(-)-N的含量,改善土壤微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促生菌 、磷 大豆-玉米间作 、磷、吸收利用 促生菌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