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缓控释肥配合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及氮利用率的影响
1
作者 赵俊滔 石艳平 +5 位作者 曹梦娇 任佳佳 王晔青 陈轶平 王艺蓉 陈贵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590-594,共5页
通过田间试验,对比缓控释肥配合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用缓控释肥和脲铵分别替代传统复合肥和尿素,同时进行秸秆还田,能提高水稻产量和干物质累积量。缓控释肥+脲铵+秸秆还田的施肥模式,对氮累积量和氮肥... 通过田间试验,对比缓控释肥配合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用缓控释肥和脲铵分别替代传统复合肥和尿素,同时进行秸秆还田,能提高水稻产量和干物质累积量。缓控释肥+脲铵+秸秆还田的施肥模式,对氮累积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有提升作用。在相对较合理的施氮条件下,继续减施氮肥会导致作物产量下降,且降低氮肥表观利用率。在实际生产中,可以推广使用基施缓控释肥、追施脲铵配合秸秆还田的施肥模式,但为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化肥损失,667 m^(2)化肥总氮投入应不低于12 kg,以12~15 kg为宜,实现晚稻丰产与资源的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产量 缓控释肥 秸秆还田 氮肥表观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0年中国大陆主要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分析 被引量:186
2
作者 于飞 施卫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11-1324,共14页
利用文献调研的方法,对中国知网和维普数据库公开发表的研究时间为2004年以来的中文氮肥效应研究相关文献及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目前三大粮食作物可获得的不施氮肥的基础产量可达到施氮条件下最高产量的67.9%~75.9%;... 利用文献调研的方法,对中国知网和维普数据库公开发表的研究时间为2004年以来的中文氮肥效应研究相关文献及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目前三大粮食作物可获得的不施氮肥的基础产量可达到施氮条件下最高产量的67.9%~75.9%;根据施氮量与相对产量的回归方程,水稻、小麦、玉米的最高产量施氮量分别为246、250、274kghm-1。近10年我国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效率有所提高,水稻、小麦、玉米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为39.0%、34.8%、29.1%,农学效率分别为12.7、9.2、11.1kgkg-1;氮肥表观利用率较2001—2005年统计结果提高6.8百分点,基本达到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水平(35%)。三大粮食作物的氮肥施用量与氮肥偏生产力的相关性均可以用幂指数方程拟合,且拟合效果均较好,水稻R2=0.8489,小麦R2=0.6575,玉米R2=0.7917,偏生产力是现阶段评价氮肥料效应的适宜指标。综合考虑三大粮食作物的产量要求和氮肥利用率,本研究认为180~240kghm“的施氮量是目前我国三大粮食作物较适宜的施氮量范围。这与国家农业部办公厅发布的《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区域大配方与施肥建议》的推荐施氮量有较高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表观利用率 氮肥农学效率 氮肥偏生产力 粮食作物 适宜施氮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典型农田长期施肥的氮肥真实利用率及其演变特征 被引量:14
3
作者 史天昊 段英华 +3 位作者 王小利 徐明岗 黄绍敏 石孝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96-1505,共10页
【目的】传统氮肥利用率是指当季作物吸收肥料氮占施用的肥料氮的比例,没有反映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及其利用情况。利用长期定位试验能反映土壤氮库变化的优势,分析不同施肥条件下作物的传统氮肥利用率(氮肥表观利用率)和真实利用率... 【目的】传统氮肥利用率是指当季作物吸收肥料氮占施用的肥料氮的比例,没有反映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及其利用情况。利用长期定位试验能反映土壤氮库变化的优势,分析不同施肥条件下作物的传统氮肥利用率(氮肥表观利用率)和真实利用率,揭示我国典型区域氮肥的真实利用和损失状况。【方法】本研究选用了两种旱地土壤(北京褐潮土和郑州轻壤质潮土)和两种水旱轮作土壤(重庆紫色土和武汉黄棕壤)上的长期定位试验(15-31年)在4种施肥处理,即不施肥(CK)、单施化肥氮(N)、化肥氮磷钾配施(NPK)和化肥氮磷钾与有机肥配施(NPKM)处理取样分析比较作物吸氮量、土壤全氮演变、年均氮肥表观利用率与真实利用率,并计算了不同施肥条件下的氮肥表观损失率与真实损失率。【结果】3个施肥处理,褐潮土、轻壤质潮土、紫色土和黄棕壤上的平均氮肥真实利用率为47.6%、56.6%、57.0%和56.3%,显著高于氮肥表观利用率(33.6%、42.1%、37.8%和25.8%)。这是因为NPK和NPKM处理的肥料氮在土壤氮库中的每年速率积累为N 6.26-37.3 mg/kg的。氮肥真实利用率在褐潮土和轻壤质潮土上比表观利用率高10.9%-17.5%在紫色土和黄棕壤上高18.6%-32.9%,说明传统氮肥利用率更为低估水田轮作下作物的真实利用率。NPK和NPKM处理,褐潮土和轻壤质潮土的氮肥表观利用率以每年1.76-2.49个百分点的速率显著上升,氮肥真实利用率以每年1.50-2.29个百分点的速率显著上升,说明华北旱地上化肥均衡施用和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可增加氮肥的利用率,减少氮肥的损失。黄棕壤上的氮肥真实利用率在显著增加而表观利用率没有显著增加,是由于NPK和NPKM处理的黄棕壤全氮含量以每年N17.5-37.3 mg/kg的速率在显著增加说明化肥均衡施用和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可增加黄壤的氮库库容。【结论】目前我国农田氮肥利用率普遍被低估约20%尤其是在土壤全氮含量变化较大的水旱轮作农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氮肥真实利用率 氮肥表观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配施生物炭和脲酶抑制剂对夏玉米-冬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史多鹏 叶子壮 +4 位作者 李杰 许迎浩 吕慎强 王林权 周春菊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60,共10页
于2019—2021年采用再裂区设计,设置氮肥、生物炭和脲酶抑制剂3个因素,主处理设5个氮水平:0、75、150、225 kg·hm^(-2)和300 kg·hm^(-2),副处理设2个生物炭水平:0 t·hm^(-2)和7.5 t·hm^(-2),副副处理设2个脲酶抑制... 于2019—2021年采用再裂区设计,设置氮肥、生物炭和脲酶抑制剂3个因素,主处理设5个氮水平:0、75、150、225 kg·hm^(-2)和300 kg·hm^(-2),副处理设2个生物炭水平:0 t·hm^(-2)和7.5 t·hm^(-2),副副处理设2个脲酶抑制剂水平:0%和2%,共20个处理,研究氮肥配施生物炭和脲酶抑制剂对夏玉米-冬小麦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显著提高夏玉米和冬小麦产量、植株氮素吸收量、氮肥表观利用率、氮素收获指数以及夏玉米地上部生物量,较不施生物炭处理分别增加4.4%和2.9%、2.3%和3.0%、25.8%和13.5%、4.9%和6.1%、4.5%;氮肥单独配施生物炭可显著提高夏玉米和冬小麦产量、植株氮素吸收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且氮肥和生物炭具有显著的交互效应。施用脲酶抑制剂显著增加夏玉米植株氮素吸收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较不施脲酶抑制剂处理分别提高1.5%和3.0%;氮肥单独配施脲酶抑制剂可提高夏玉米植株氮素吸收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但氮肥与脲酶抑制剂无显著交互效应。氮肥同时配施生物炭与脲酶抑制剂可显著提高夏玉米和冬小麦产量、植株氮素吸收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较单施氮肥处理(B0C0)平均增幅分别为10.0%和4.2%、5.4%和3.4%、11.0%和6.2%,但氮肥、生物炭和脲酶抑制剂三者之间均无显著交互效应。综上,氮肥单独配施生物炭能够提高夏玉米和冬小麦产量及其对氮肥的吸收利用率,且效果优于同时配施生物炭和脲酶抑制剂;氮肥单独配施脲酶抑制剂对提高夏玉米氮肥吸收利用率具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生物炭 脲酶抑制剂 夏玉米 冬小麦 产量 氮素吸收量 氮肥表观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