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氮方式对小麦扬麦20产量和氮肥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朱德进 宋亚 +3 位作者 黄卉 王艳荣 宁运旺 张永春 《浙江农业科学》 2017年第11期1898-1901,共4页
在江苏泰州姜堰高砂土上,通过15N标记技术,研究施氮方式和施氮水平对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1次条施的最佳施氮量和最高产量分别为160 kg·hm^(-2)和5.67 t·hm^(-2),均明显低于分次施用的240 kg·hm^(... 在江苏泰州姜堰高砂土上,通过15N标记技术,研究施氮方式和施氮水平对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1次条施的最佳施氮量和最高产量分别为160 kg·hm^(-2)和5.67 t·hm^(-2),均明显低于分次施用的240 kg·hm^(-2)和6.33 t·hm^(-2)。80~160 kg·hm^(-2)施氮量时,小麦地上部分各部位吸氮量无显著差异;240 kg·hm^(-2)施氮量时,分次施用的小麦籽粒、秸秆和地上部分吸氮量比1次条施分别增加12.3%(P<0.05)、28.5%(P<0.05)和16.4%(P<0.05)。分次施用条件下,肥料氮小麦吸收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1次条施条件下,肥料氮小麦吸收率随施氮量增加呈减少趋势。80 kg·hm^(-2)施氮量1次条施的氮肥损失率比分次施用减少11.6%(P<0.05),160 kg·hm^(-2)施氮量1次条施的氮肥损失率与分次施用无显著差异,240 kg·hm^(-2)施氮量1次条施的氮肥损失率比分次施用增加17.0%(P<0.05),氮肥表观利用率的变化与氮肥损失率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施肥方式 施氮量 氮肥损失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5N同位素示踪盐渍化农田向日葵氮素利用规律 被引量:1
2
作者 乔天 刘霞 +1 位作者 杨威 高宏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44-350,共7页
为探明盐渍化农田不同施氮水平下向日葵氮素吸收利用规律,采用N同位素示踪技术进行田间微区试验,以不施氮处理(N0)为对照,设计3种施氮水平(N1=150 kg/hm^(2)、N2=225 kg/hm^(2)、N3=300 kg/hm^(2)),于向日葵成熟期测定植株和0—100 cm... 为探明盐渍化农田不同施氮水平下向日葵氮素吸收利用规律,采用N同位素示踪技术进行田间微区试验,以不施氮处理(N0)为对照,设计3种施氮水平(N1=150 kg/hm^(2)、N2=225 kg/hm^(2)、N3=300 kg/hm^(2)),于向日葵成熟期测定植株和0—100 cm土层土壤N同位素丰度及总氮含量,研究各处理肥料氮素的去向及其利用机制。结果表明:向日葵氮素吸收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成熟期作物氮素吸收量在N2水平较不施氮显著增加38.7%;土壤氮和肥料氮对作物当季氮素吸收的贡献比例为84.9%和15.1%。N2水平下,肥料氮的贡献比例较N1增加35.7%,土壤氮的贡献比例较N1降低4.3%。肥料氮残留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土壤中47.4%的残留肥料氮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不同施氮水平下肥料氮去向均表现为氮肥损失率>氮肥残留率>氮肥利用率,N2施氮水平下氮肥利用率较N1、N3显著提高22.7%和14.6%,土壤残留率较N1、N3减少8.5%和8.6%。综合考虑向日葵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中氮素残留情况,225 kg/hm^(2)施氮量下氮肥利用率为27.4%,氮肥残留率为32.3%,氮肥损失率为40.3%,是中度盐渍化农田较适宜的施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渍化农田 15N示踪技术 氮肥利用率 氮肥残留率 氮肥损失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水管理方式对蔬菜田N2O释放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29
3
作者 黄丽华 沈根祥 +3 位作者 顾海蓉 钱晓雍 施兴荣 Maria L.Gullino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19-1324,共6页
通过田间静态箱监测和DNDC模型模拟的方法,对比研究了崇明岛东滩蔬菜田在常规肥水管理和精确滴灌施肥方式下N2O的排放情况,从排放特征、全年通量、单位氮肥N2O损失率以及单位作物产量排放量等方面分析了不同肥水管理方式对旱田土壤N2O... 通过田间静态箱监测和DNDC模型模拟的方法,对比研究了崇明岛东滩蔬菜田在常规肥水管理和精确滴灌施肥方式下N2O的排放情况,从排放特征、全年通量、单位氮肥N2O损失率以及单位作物产量排放量等方面分析了不同肥水管理方式对旱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土壤和作物养分平衡管理的精确滴灌施肥技术,由于减少了氮肥施用量并改进了肥水分配方式,提高了肥料的利用效率,在保持农作物产量的基础上减少了N2O的排放。与常规肥水管理方式相比,滴灌施肥区2006年和2007年的N2O排放通量分别减少6.2和6.8kgN·hm-2·a-1,单位氮肥N2O损失率明显降低,2006年和2007年单位产量排放量分别削减53.2%和5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确滴灌施肥 DNDC模型 单位氮肥N2O损失率 单位产量N2O排放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5)N示踪技术的不同灌水方案玉米追肥氮素去向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张忠学 陈帅宏 +2 位作者 陈鹏 刘明 尚文彬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62-272,共11页
为了揭示不同灌水方案下玉米对追肥氮素的吸收利用情况,利用^(15)N示踪技术,以大田试验数据为基础,研究了不同灌水方案下成熟期玉米对追肥氮素的吸收利用率以及在地上部各器官中的分配状况,同时研究了玉米收获后追肥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 为了揭示不同灌水方案下玉米对追肥氮素的吸收利用情况,利用^(15)N示踪技术,以大田试验数据为基础,研究了不同灌水方案下成熟期玉米对追肥氮素的吸收利用率以及在地上部各器官中的分配状况,同时研究了玉米收获后追肥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情况和最终的损失率。结果表明:不同灌水方案下玉米地上部分氮素总积累量的8. 14%~13. 21%来自于追肥氮素,各处理之间差异显著(P <0. 05),其中籽粒中追肥氮素积累量占植株积累追肥氮素总量的47. 90%~74. 40%。不同处理下成熟期玉米植株追肥氮素吸收率为19. 16%~64. 72%,其中籽粒的追肥吸收率为11. 29%~47. 17%。植株积累的追肥氮素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例差异较大,其中,47. 95%~74. 40%分布在籽粒中,10. 50%~27. 73%分布在叶片中,3. 02%~9. 48%分布在茎秆中,5. 22%~15. 53%分布在穗轴中,苞叶中仅占0. 53%~2. 35%。在玉米生育前期灌水量过大而后期缺水会对植株吸收追肥氮素以及氮素向籽粒中再分配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单次灌水量过大产生氮素的淋溶损失,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玉米收获后有8. 81%~24. 89%的追肥氮素残留在土壤中,随灌水次数的减少,单次灌水量增加,追肥氮素残留率逐渐减小。综合考虑产量和追肥氮素利用率,得出符合研究区玉米节水、高产、高效要求的灌水方案为全生育期灌溉定额800 m3/hm2,灌水次数为4次(苗期、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研究结果可为东北地区玉米生产提供理论支持及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同位素示踪技术 氮素利用 氮肥残留率 氮肥损失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