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1篇文章
< 1 2 8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掺混尿素配施有机肥对冬小麦氮肥利用率、产量及土壤供氮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常英 安静 +2 位作者 窦京海 丁美丽 杜娇娇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5-113,共9页
本试验以‘泰农18’为供试小麦品种,进行2年(2022、2023年)的田间肥料试验。基于普通尿素与控释尿素7∶3掺混,设置无氮对照(CK)、普通尿素处理(CU)以及有机肥(F)替代掺混尿素(M)比例分别为0、25%、50%、75%、100%处理(分别记为M100F0、M... 本试验以‘泰农18’为供试小麦品种,进行2年(2022、2023年)的田间肥料试验。基于普通尿素与控释尿素7∶3掺混,设置无氮对照(CK)、普通尿素处理(CU)以及有机肥(F)替代掺混尿素(M)比例分别为0、25%、50%、75%、100%处理(分别记为M100F0、M75F25、M50F50、M25F75、M0F100),共7个处理,研究等氮条件下有机肥不同比例替代掺混尿素一次性施用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产量以及土壤供氮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普通尿素处理(CU)提高了冬小麦生育前期表层(0~30 cm)土壤硝态氮与铵态氮含量,使得该阶段小麦长势较佳,但硝态氮与铵态氮淋溶量也较高,导致此后土壤有效氮含量迅速下降,因此冬小麦氮肥利用率(NUE)、产量均较低。与CU相比,掺混尿素配施有机肥处理延长土壤氮素的供应周期,降低氮素淋溶及提高土壤酶活性,促进土壤腐植酸组分转化,提高小麦干物质积累、氮肥利用率及产量。2年NUE平均以M50 F50处理最高,2022、2023年较其他施肥处理NUE分别增加1.51%~21.48%、8.90%~22.64%。综上,本试验条件下采用50%有机肥替代掺混尿素可提高土壤供氮性能,从而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为最佳有机肥替代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混尿素 有机肥 冬小麦 氮肥利用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熟牛粪氮不同比例替代化肥氮对膜下滴灌水稻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2
作者 唐文雪 马忠明 +4 位作者 薛亮 连彩云 王智琦 罗双龙 段誉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3期47-56,共10页
探索膜下滴灌水稻栽培适宜的有机氮替代化肥氮水平,为河西绿洲灌区水稻的高产优质施肥提供技术支撑。2022年在张掖市甘州区张掖节水农业试验站进行田间试验,设置不施氮肥对照(CK)、单施化肥(0%ON)和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25%(25%ON)、50%(5... 探索膜下滴灌水稻栽培适宜的有机氮替代化肥氮水平,为河西绿洲灌区水稻的高产优质施肥提供技术支撑。2022年在张掖市甘州区张掖节水农业试验站进行田间试验,设置不施氮肥对照(CK)、单施化肥(0%ON)和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25%(25%ON)、50%(50%ON)、75%(75%ON)、100%(100%ON)6个处理,研究有机氮配施对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25 kg/hm^(2)施氮水平下,有机氮配施能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对稻米品质的提升效果尤为显著。有机肥配施处理幼苗成活率比单施化肥显著提高6.36%~17.76%,产量比不施肥处理显著提高17.30%~34.21%。与单施化肥相比,25%ON、50%ON处理产量仅分别降低1.45%、5.74%,并且25%ON处理氮肥利用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有机氮配施处理显著降低稻米蛋白质含量0.74%~5.93%、直链淀粉含量1.14%~5.14%,提高水稻的整精米率1.92%~4.22%、食味值0.61%~1.83%。25%ON、50%ON处理垩白粒率分别显著降低5.26%、13.16%、垩白度分别显著降低11.76%、17.65%。兼顾产量、氮肥利用率及稻米食味品质等综合品质,确定有机氮替代化肥氮25%~50%比例是河西绿洲灌区实现水稻高产、品质提升的最佳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下滴灌水稻 有机无机氮肥配施 产量 品质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氮肥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3
作者 于忠明 李瑞清 周宗萍 《热带农业工程》 2025年第2期111-114,共4页
本文以‘宜香优2115’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控释氮肥替代普通尿素处理和1个对照处理,比较不同施肥处理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结果表明:控释氮肥的施入有助于提升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60%尿素+40%控释氮肥配施水稻产量及氮肥利... 本文以‘宜香优2115’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控释氮肥替代普通尿素处理和1个对照处理,比较不同施肥处理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结果表明:控释氮肥的施入有助于提升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60%尿素+40%控释氮肥配施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为最高,是最适宜陕西省汉中市水稻种植的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氮肥 水稻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控释氮肥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4
作者 罗瑾 《热带农业工程》 2025年第3期76-79,共4页
本文以杂交晚稻‘丰源优299’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不同处理,比较不同处理的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施入100%、90%缓控释氮肥时,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种植经济效益均高于常规施肥处理。综合考虑,认为控释氮肥替代普... 本文以杂交晚稻‘丰源优299’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不同处理,比较不同处理的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施入100%、90%缓控释氮肥时,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种植经济效益均高于常规施肥处理。综合考虑,认为控释氮肥替代普通尿素并减氮10%水稻种植效果最佳,是适宜邵阳市水稻的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控释氮肥 水稻 产量 氮肥利用率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氮肥减量施用对稻田氮素径流流失与水稻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5
作者 朱泽宇 毛志伟 +3 位作者 苏柠 曾鹏 胡东升 谢桂先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2,共9页
设置不施氮肥(CK)、常规尿素(U)、等氮量控释氮肥(CRU)、控释氮肥减氮10%(CRU1)、控释氮肥减氮20%(CRU2)和控释氮肥减氮30%(CRU3)等6个处理,通过2020—2021年田间试验研究控释氮肥减量施用对双季稻稻田氮素径流流失与水稻产量和氮素利... 设置不施氮肥(CK)、常规尿素(U)、等氮量控释氮肥(CRU)、控释氮肥减氮10%(CRU1)、控释氮肥减氮20%(CRU2)和控释氮肥减氮30%(CRU3)等6个处理,通过2020—2021年田间试验研究控释氮肥减量施用对双季稻稻田氮素径流流失与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U处理,CRU1、CRU2、CRU3处理的稻田总氮(TN)径流流失量显著降低,其中,2020年CRU1、CRU2、CRU3处理的早稻稻田TN径流流失量分别降低了57.99%、74.58%、78.49%,晚稻稻田的分别降低了60.80%、63.89%、66.05%,2021年CRU1、CRU2、CRU3处理的早稻稻田TN径流流失量分别降低了55.08%、63.77%、72.12%,晚稻稻田的分别降低了42.18%、66.67%、75.36%,且TN径流流失量随控释氮肥施用量的减少有降低的趋势;铵态氮(NH_(4)^(+)-N)为稻田氮素径流流失的主要形态,施氮处理下NH_(4)^(+)-N流失量为0.50~7.98 kg/hm^(2),占TN径流流失量的28.40%~64.57%;与U处理相比,控释氮肥减量处理在维持水稻产量的同时,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显著提高了25.69%~37.63%、13.48%~42.24%、9.55%~40.53%,其中以控释氮肥减氮30%处理的效果最佳。综上,控释氮肥减量施用在稳定水稻产量的同时能有效减少稻田氮素径流流失,提高氮肥利用效率,适宜在南方双季稻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控释氮肥 氮素径流流失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秸行间集覆还田下控释氮肥减施对水稻产量、品质与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6
作者 韩笑 刘旭杰 +6 位作者 石吕 张晋 单海勇 石晓旭 严旖旎 刘建 薛亚光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为探究麦秸行间集覆还田下氮肥减施对水稻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面积种植的南粳9108和南粳5055为材料,等行距移栽下设置2种氮肥处理模式,即不施氮(T1)和当地习惯施氮量(速效氮肥,T2),在麦秸行间集覆还田宽窄... 为探究麦秸行间集覆还田下氮肥减施对水稻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面积种植的南粳9108和南粳5055为材料,等行距移栽下设置2种氮肥处理模式,即不施氮(T1)和当地习惯施氮量(速效氮肥,T2),在麦秸行间集覆还田宽窄行移栽下设置4种施肥模式,即当地习惯施氮量(速效氮肥,T3)、减氮10%(控释氮肥与速效氮肥配施,T4)、减氮20%(控释氮肥与速效氮肥配施,T5)、减氮30%(控释氮肥与速效氮肥配施,T6)。结果表明,宽窄行移栽较等行距移栽提高水稻产量,两个品种平均增产3.30%。相同移栽方式下,减氮10%会使两个品种水稻的有效穗数显著(P<0.05)降低,但仍能维持较高的产量;减氮20%~30%条件下,水稻产量能够稳定在江苏省内平均单产水平。减氮10%~20%能够改善稻米的外观品质。南粳9108和南粳5055分别在减氮30%和减氮10%~20%处理下有最高的食味值。氮肥减量下,两个品种水稻的氮肥吸收利用率均有所提高,南粳9108和南粳5055分别在减氮20%和减氮10%处理下氮肥吸收利用率最高。综上,麦秸行间集覆还田下,控释氮肥与尿素配施并减少10%~20%的施氮量能够获得较高的氮素吸收利用率和较优的稻米品质,同时实现减氮稳产和提质增效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秸行间集覆还田 氮肥减施 水稻 产量 品质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蔬菜种植系统氮肥利用率及其驱动因子
7
作者 李南瑾 沈林恩 +2 位作者 王良杰 遆超普 颜晓元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03-1116,共14页
大量施用氮肥是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然而过量氮投入导致蔬菜种植体系氮肥利用率低下。当前我国不同蔬菜生产系统及蔬菜类型的氮肥利用率尚不清楚,其驱动因素和提高途径也缺乏综合分析。因此,通过对2010年至2020年间相关田间... 大量施用氮肥是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然而过量氮投入导致蔬菜种植体系氮肥利用率低下。当前我国不同蔬菜生产系统及蔬菜类型的氮肥利用率尚不清楚,其驱动因素和提高途径也缺乏综合分析。因此,通过对2010年至2020年间相关田间试验文献收集整理,分别分析了我国露天系统和温室系统氮肥利用率及其驱动因子。结果显示,我国露天和温室系统的氮肥用量分别为227.2和361.5 kg(N)·hm^(-2),氮肥利用率分别为27.8%和23.2%。随机森林分析结果表明露天系统中对氮肥利用率的贡献度最高的是施氮量,为24.0%;其次为生育期日照时长(10.7%);土壤总氮含量最低,仅为2.9%。温室系统中对氮肥利用率贡献度最高的驱动因子为施氮量(32.6%),其次为土壤全磷含量(15.8%)和土壤有机质含量(11.4%),最低的是土壤pH,仅为1.9%。Meta分析表明配施磷钾肥是我国露天系统最有效的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其次为缓释肥替代,分别可提升66.6%和53.0%;而同时施用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对温室系统氮肥利用提高效果明显,可以提高69.9%;其次为氮肥减量,可提高57.1%。本研究结果可为我国蔬菜种植系统氮素优化管理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种植体系 氮肥利用率 露天系统 温室系统 氮素优化管理 氮素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性氮肥减施对滴灌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无机氮残留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唐亚莉 段婧婧 +6 位作者 藏旭龙 赖宁 李永福 信会男 李娜 吕彩霞 李青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0-427,共8页
为探讨新疆膜下滴灌条件下稳定性氮肥和普通氮肥在玉米种植中的肥效及其利用率的差异,采用田间试验及取样、室内分析与生物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在北疆奇台县和南疆于田县两点开展田间试验,试验设置6个处理:不施氮肥(N0);常规施肥(FP);稳... 为探讨新疆膜下滴灌条件下稳定性氮肥和普通氮肥在玉米种植中的肥效及其利用率的差异,采用田间试验及取样、室内分析与生物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在北疆奇台县和南疆于田县两点开展田间试验,试验设置6个处理:不施氮肥(N0);常规施肥(FP);稳定性氮肥推荐用量(NF),比FP减氮10%;稳定性氮肥减量处理(90%NF),比FP减氮19%;稳定性氮肥减量处理(80%NF),比FP减氮28%;稳定性氮肥减量处理(70%NF),比FP减氮37%。结果显示:NF处理比FP处理显著增加了玉米产量,增产率为7.6%(奇台县)和11.6%(于田县),氮肥利用率提高3.2个(奇台县)和7.5个(于田县)百分点,显著降低了土壤氮残留,并增加了收益。90%NF处理与FP处理产量相当,氮肥利用率提高6.3个(奇台县)和9.2个(于田县)百分点,显著降低了土壤氮残留,收益增加1143元·hm^(-2)(于田县)。奇台县80%NF处理显著降低了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而于田县80%NF处理与FP处理产量相当,但降低了经济效益。70%NF处理在两个地点都显著降低了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奇台县玉米施用稳定性氮肥时,氮肥减量10%可以增产7.6%,氮肥利用率提高3.2个百分点,净收益增量为1996元·hm^(-2),同时减少土壤氮残留;于田县玉米施用稳定性氮肥时,氮肥减量10%~19%可以增产5.8%~11.6%,氮肥利用率提高7.5~9.2个百分点,净收益增量为980~2378元·hm^(-2),同时减少土壤氮残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氮肥 玉米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土壤无机氮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肥耦合对水稻产量形成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9
作者 王月丽 祝海竣 +2 位作者 文帅 梁玲玉 王学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80-85,共6页
为了研究灌溉方式和施氮量互作对水稻产量形成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悦两优美香新占为试验材料,设水分、氮肥2因素裂区试验,主区为水分处理(W),分别为全生育期湿润灌溉(W1)、淹水灌溉(W2);裂区为施氮量(N),N1、N2、N3、N4施氮量依次为0... 为了研究灌溉方式和施氮量互作对水稻产量形成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悦两优美香新占为试验材料,设水分、氮肥2因素裂区试验,主区为水分处理(W),分别为全生育期湿润灌溉(W1)、淹水灌溉(W2);裂区为施氮量(N),N1、N2、N3、N4施氮量依次为0、135、180、225 kg/hm^(2)纯N,各处理在移栽前施用等量的磷肥、钾肥作为基肥补充水稻所需的营养元素。结果表明,W1N3处理产量最高,比W1N4处理增产2.97%,比W2N1增产67.67%;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均以W1N3处理最大,较其他处理增幅分别达5.07%~45.87%、5.84%~44.71%、6.90%~55.40%;总氮累积量以W1N4处理最高,高出其他处理0.24%~103.21%;氮素吸收利用率、氮素农学利用率均以W1N3处理最高,分别高出其他处理2.02%~24.35%、1.37%~85.70%;氮素偏生产力以W1N2处理最高,高出其他处理3.44%~70.09%。综上,本试验最佳处理组合为W1N3,即湿润灌溉W1、氮肥用量180kg/hm^(2),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和氮肥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方式 施氮量 水稻 水肥耦合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深施肥下有机肥替代减氮对再生稻田氮素损失与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10
作者 冯涛 余庆 +6 位作者 丁紫娟 柯娜 朱杰 聂江文 朱波 蒋梦蝶 刘章勇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00-1610,共11页
为探究一次性侧深施控释尿素结合有机肥替代减氮对再生稻田氮素损失、氮肥利用率与产量的影响,为再生稻高效施肥技术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于荆州市长江大学试验站进行田间小区试验,以再生稻丰两优香1号为供试品种,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常... 为探究一次性侧深施控释尿素结合有机肥替代减氮对再生稻田氮素损失、氮肥利用率与产量的影响,为再生稻高效施肥技术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于荆州市长江大学试验站进行田间小区试验,以再生稻丰两优香1号为供试品种,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常规分次撒施普通尿素,施氮量为280 kg·hm^(-2)(FFP);一次性侧深施控释尿素,施氮量为280 kg·hm^(-2)(CRU);有机肥部分替代+一次性侧深施控释尿素,施氮量为280 kg·hm^(-2)(OF+CRU1);有机肥部分替代+一次性侧深施控释尿素+总施氮量减量10%,施氮量为252 kg·hm^(-2)(OF+CRU2);有机肥部分替代+一次性侧深施控释尿素+总施氮量减量20%,施氮量为224 kg·hm^(-2)(OF+CRU3)。结果表明,与FFP处理相比,4个侧深施控释尿素处理(CRU、OF+CRU1、OF+CRU2和OF+CRU3)的氨挥发总量分别降低了+73.18%、75.20%、78.51%和81.89%,无机氮(NH_(4)^(+)-N+NO_(3)^(-)-N)渗漏损失量分别降低了57.40%、62.99%、68.40%和74.98%;与单施控释尿素处理(CRU)相比,有机肥部分替代氮肥处理(OF+CRU1、OF+CRU2和OF+CRU3)的氨挥发总量分别降低了13.11%、25.83%和41.26%,无机氮渗漏损失量分别降低了7.53%、19.85%和29.85%。与FFP处理相比,4个侧深施控释尿素处理的氮素吸收量分别提高了10.27%、37.44%、27.22%和9.10%,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了9.3个百分点、34个百分点、32.6个百分点和21.8个百分点,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个百分点、5.3个百分点、7.40个百分点和4.8个百分点,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2.22%、11.98%、24.07%和27.13%;与CRU相比,有机肥部分替代氮肥处理的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了24.7个百分点、23.2个百分点和12.5个百分点,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了4.3个百分点、6.4个百分点和3.8个百分点,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9.55%、21.38%和24.37%;与FFP处理相比,4个侧深施控释尿素处理的两季总产量提高了2.20%、12.00%、11.67%和1.71%,其中OF+CRU1和OF+CRU2的总产量增产效果显著,分别增产12.00%和11.67%。研究表明,侧深施控释尿素结合有机肥部分替代下减少氮肥施用量10%是实现再生稻田氮肥减量、增产增效及减少氮素损失的有效施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侧深施肥 控释尿素 有机肥 氨挥发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施氮肥接种根瘤菌对大豆生长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11
作者 李瑞超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10期1-5,共5页
为探究减施氮肥接种根瘤菌对大豆生长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本研究使用机械拌种的方式接种根瘤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5个处理,即当地推荐施肥(CK),推荐施肥+根瘤菌剂(T1),推荐施肥减氮20%+根瘤菌剂(T2),推荐施肥减氮40%+根瘤菌剂(T3)... 为探究减施氮肥接种根瘤菌对大豆生长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本研究使用机械拌种的方式接种根瘤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5个处理,即当地推荐施肥(CK),推荐施肥+根瘤菌剂(T1),推荐施肥减氮20%+根瘤菌剂(T2),推荐施肥减氮40%+根瘤菌剂(T3)和推荐施肥减氮60%+根瘤菌剂(T4),结荚期测定其株高、根瘤数等生长指标,收获期测定其主茎节数、百粒重等生长指标,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并计算其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大豆结荚期,与CK相比,各处理均能明显提高大豆结荚期根瘤数、根瘤鲜重和植株鲜重,T3的促进效果较佳,根瘤数、根瘤鲜重和植株鲜重分别为79.33个、1.20 g和228.33 g。大豆收获期,T3的大豆单株荚重、百粒重、秸秆产量和籽粒产量均最高,分别为59.04 g、23.62 g、5130 kg/hm^(2)和3423.28 kg/hm^(2),籽粒产量较CK增加38.3%;养分累积方面,T2的大豆氮磷钾积累量较高;氮肥利用率方面,T3的氮素利用效率最高,为11.49,T4的氮素吸收效率(5.09)和氮肥偏生产力(56.88 kg/kg)最高;经济效益方面,T3的纯收入最高,为17992.95元/hm^(2),较CK增收7531.35元/hm^(2)。综合来看,推荐施肥减氮40%+根瘤菌剂处理在促进大豆生长、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方面效果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根瘤菌 氮肥利用率 产量 根瘤固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兴安盟冷凉区青贮玉米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12
作者 莽春霞 赵力兴 +5 位作者 董乌云嘎 其格其 候伟峰 姜昕禹 张旗 毕盛楠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149-151,共3页
[目的]探究兴安盟冷凉区青贮玉米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对不同施氮量的响应。[方法]以青贮玉米“金岭17”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施氮量(0、100、200、300 kg/hm^(2)),在青贮玉米乳熟期进行收割,测定其株高、产量和品质等指标,并计算氮肥... [目的]探究兴安盟冷凉区青贮玉米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对不同施氮量的响应。[方法]以青贮玉米“金岭17”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施氮量(0、100、200、300 kg/hm^(2)),在青贮玉米乳熟期进行收割,测定其株高、产量和品质等指标,并计算氮肥利用率。[结果]随着施氮量增加,青贮玉米株高、产量和粗蛋白含量逐渐增加,而氮肥偏生产力逐渐降低,在施氮量为200 kg/hm^(2)时,上述指标分别为334.40 cm、23522.36 kg/hm^(2)、6.51%和117.61;在施氮量为300 kg/hm^(2)时,上述指标分别为341.80 cm、24908.68 kg/hm^(2)、7.81%和83.03。[结论]综合考虑青贮玉米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建议该地区施氮量为20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 产量 品质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肥料用量与栽插密度对南粳9108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研究
13
作者 马动彬 侯凡 《农业科技通讯》 2025年第7期74-78,共5页
为确定机插侧深施肥条件下苏中地区水稻最佳缓控释肥料用量和水稻栽插密度,以获得最大产量,为苏中地区农机农艺配套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本研究以南粳9108为供试材料(优质粳稻品种),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系统测定水稻产量构成因... 为确定机插侧深施肥条件下苏中地区水稻最佳缓控释肥料用量和水稻栽插密度,以获得最大产量,为苏中地区农机农艺配套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本研究以南粳9108为供试材料(优质粳稻品种),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系统测定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主要农艺性状及氮肥利用效率等指标。通过裂区设计的主区与副区因素设置,重点解析不同处理对产量形成机制的影响及其与氮素利用的互作关系。结果表明,当纯氮施用量处于600~750 kg/hm^(2)区间时,南粳9108的产量形成主要受栽插密度调控,其次为氮肥用量,不同处理间存在统计学差异。肥密互作效应分析显示,各氮肥处理下的3种栽插密度有效穗数均产生明显分化,但750 kg/hm^(2)处理的穗粒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他氮量处理的穗粒数差异显著;在600 kg/hm^(2)处理中观察到结实率存在显著变化。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各氮肥处理的有效穗数呈上升趋势,穗粒数则持续下降,而千粒重指标在各处理中保持稳定。叶片形态特征方面,除750 kg/hm^(2)处理的栽插密度间叶长、叶宽等参数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处理的叶面积相关指标均呈现显著变化。氮肥利用效率研究表明,不同密度处理的氮肥生理利用率(NPE)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而氮肥农学利用率(NAE)、偏生产力(NPFP)及吸收利用率(NUE)在氮密互作条件下差异显著。其中10 cm株距处理的NPFP和NUE分别以48.1 kg/kg和43.9%达到峰值。本研究结果显示,在675~750 kg/hm^(2)的施氮范围内,配合33.3万穴/hm^(2)的栽插密度,南粳9108可获得较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深施肥 肥料用量 栽插密度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优质稻G优325氮肥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立江 蒋明金 +7 位作者 何星雷 姬广梅 张佳凤 罗丹秋 江学海 田晋钰 黎勇 李敏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5-522,共8页
【目的】探明优质杂交籼稻新品种G优325的适宜施氮量。【方法】设5个施氮量处理(0、60、120、180和240 kg/hm^(2),分别记为N0、N60、N120、N180和N240)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对G优325主要生育时期茎糵数、干物质积累与转运能力、... 【目的】探明优质杂交籼稻新品种G优325的适宜施氮量。【方法】设5个施氮量处理(0、60、120、180和240 kg/hm^(2),分别记为N0、N60、N120、N180和N240)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对G优325主要生育时期茎糵数、干物质积累与转运能力、氮肥吸收利用率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适当增加施氮量能显著提高G优325的产量,且在N180处理下产量最高。施氮量对产量构成因素、茎蘖数和干物质积累总量影响显著,随着施氮量增加,G优325成熟期的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干物质积累总量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有效穗数和干物质积累总量均在N180处理达到最高值,而每穗粒数在N120处理最多。随着施氮量增加,抽穗前后的干物质积累向籽粒的转运量均表现为处理N180>N240>N120>N60>N0;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氮素积累总量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均在N180处理下最高;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素稻谷生产效率、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生理利用率均表现为处理N0>N60>N120>N180>N240。【结论】适宜提高施氮量(180 kg/hm^(2)),可协同实现优质杂交籼稻新品种G优325高产与较高氮肥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杂交籼稻 施氮量 干物质 氮肥利用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有机无机外源氮素配施作物氮肥利用率及土壤剖面氮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珂珂 宋晓 +7 位作者 郭斗斗 郭腾飞 岳克 丁世杰 张水清 黄绍敏 李杰 刘新浩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9-87,共9页
探究有机无机外源氮素配施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和土壤剖面氮素分布的影响,为华北平原潮土区合理减少氮肥使用、提高氮肥利用率和科学管理土壤氮素资源提供参考。基于28年肥料定位试验,选择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化肥与有... 探究有机无机外源氮素配施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和土壤剖面氮素分布的影响,为华北平原潮土区合理减少氮肥使用、提高氮肥利用率和科学管理土壤氮素资源提供参考。基于28年肥料定位试验,选择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化肥与有机肥配施(CFM)、化肥与秸秆配施(CFS)4个处理,分析了化肥、有机肥、秸秆作为主要外源氮素长期配施对作物可持续生产能力、氮肥利用率、施肥后效及潮土氮素剖面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入外源氮素能提高作物产量,小麦季CF、CFM、CFS处理平均分别增产280.49%、276.02%、286.73%,玉米季平均分别增产160.15%、170.86%、178.45%。CF、CFM、CFS处理小麦季、玉米季产量变异系数均高于CK处理,小麦季增幅更大。小麦季CFS处理产量可持续指数最高,为66.32%,玉米季CFM、CFS处理产量可持续指数基本一致,高于CF处理。与CF处理相比,CFM、CFS处理平均氮素吸收量分别提高2.11%、4.29%。CF、CFM、CFS处理氮肥累积利用率分别为61.12%、62.91%、64.78%,后效分别为0.72%、0.90%、0.60%,化肥与有机肥配施效果高于单施化肥、化肥与秸秆配施。与CF处理相比,CFM处理0~4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提高22.08%~35.94%,碱解氮含量提高12.05%~38.17%。综上,投入外源氮素可提高作物产量和氮素吸收量、提升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化肥配施秸秆最有利于维持可持续生产能力。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化肥与秸秆配施提高了土壤氮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氮素 产量 氮肥利用率 氮肥累积利用率 土壤剖面氮素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芝麻、花生饼肥等量替代化肥对烤烟碳氮代谢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16
作者 齐长悦 张玺 +6 位作者 李大西 童德文 叶卫国 李淮源 王媛媛 陈建军 雷佳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85-93,共9页
为探究芝麻饼肥和花生饼肥不同化肥替代量对烟草生长代谢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并筛选出饼肥配施最佳比例,以烤烟品种云烟87为材料,选用芝麻饼肥和花生饼肥,并分别设置300、600、900 kg/hm^(2)施用量等量替代氮肥,以常规施肥(即化肥)为对... 为探究芝麻饼肥和花生饼肥不同化肥替代量对烟草生长代谢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并筛选出饼肥配施最佳比例,以烤烟品种云烟87为材料,选用芝麻饼肥和花生饼肥,并分别设置300、600、900 kg/hm^(2)施用量等量替代氮肥,以常规施肥(即化肥)为对照(CK),共7个处理,明确其对烤烟生长发育、碳氮代谢、烟叶产质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芝麻饼肥等量替代化肥会显著影响烟株生长发育、感官质量、氮素利用率和产量,且显著改善烤后烟叶内在化学成分的协调性。其中,以施用600 kg/hm^(2)芝麻饼肥(S600)处理效果最好,具体表现为3个方面:第一,烟株成熟期生长指标最优,株高、有效叶数和最大叶面积较CK分别显著增加9.73%、15.26%、17.68%。第二,不同生育时期碳代谢关键酶活性、碳代谢产物和肥料利用率显著增加,其中肥料贡献率和氮肥利用率较CK分别增加19.6%、23.76%。第三,烤后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含量综合表现最好,感官质量综合得分最高,主要表现为香气质好、香气量足且余味舒适,其得分较CK分别增加12.44%、12.16%、15.1%、10.3%。第四,经济性状最优,表现为产量、产值和上等烟比例分别较CK显著增加6.32%、21.42%、27.79%。综上,施用600 kg/hm^(2)芝麻饼肥(S600)可有效改善武平烟区烟叶品质,提升烟叶产量,适宜在武平烟区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饼肥 水溶性糖组分 氮肥利用率 感官质量 产量 产值 均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及生物炭还田对稻虾共作模式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马林杰 张诚信 +9 位作者 覃宝利 杨军 杨婷 徐荣 王守红 张家宏 寇祥明 陈选青 王展 张旭晖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23-1632,共10页
为了明确稻虾共作模式下促进水稻增产、氮肥利用率提高和土壤肥力提升的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本研究设置了5个处理[无秸秆还田和无氮肥施用(CK)、无秸秆还田(NS)、秸秆还田(S)、低量生物炭还田(LB)和高量生物炭还田(HB)],对比研究秸秆还... 为了明确稻虾共作模式下促进水稻增产、氮肥利用率提高和土壤肥力提升的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本研究设置了5个处理[无秸秆还田和无氮肥施用(CK)、无秸秆还田(NS)、秸秆还田(S)、低量生物炭还田(LB)和高量生物炭还田(HB)],对比研究秸秆还田及生物炭还田处理在水稻产量、水稻生长、氮肥利用率和土壤肥力指标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与NS处理相比,仅LB处理和HB处理显著增加了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茎蘖数、叶片SPAD值、叶面积指数、成穗率、地上部生物量、氮吸收量和产量,但LB处理和HB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与NS处理和S处理相比,水稻氮肥利用率指标在LB处理和HB处理下均显著提高,但LB处理和HB处理在氮肥偏生产力、氮肥籽粒生产效率、氮肥干物质生产效率上无显著差异。整体上看,LB处理和HB处理较NS处理显著提高氧化还原电位、pH、阳离子交换量、有机碳含量和氮磷钾有效性,但两者在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和pH上差异不显著。综合各处理在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和土壤肥力上的表现,本研究认为,稻虾共作模式下低量生物炭还田(7.5 t/hm^(2))是促进水稻高产、氮肥利用率提高和土壤肥力提升的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共作 生物炭 水稻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减施时期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氮肥去向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建强 王强 +3 位作者 马军伟 马进川 费冰雁 陈照明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7-153,共7页
为探明氮肥减施时期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氮肥去向的影响,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水稻氮肥减施措施提供理论支持。于2018—2019年,在大田条件下设置5个处理:(1)不施氮肥(N0);(2)常规施肥(N1,N 225 kg/hm^(2),基肥、分蘖肥、穗肥分别为N 90... 为探明氮肥减施时期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氮肥去向的影响,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水稻氮肥减施措施提供理论支持。于2018—2019年,在大田条件下设置5个处理:(1)不施氮肥(N0);(2)常规施肥(N1,N 225 kg/hm^(2),基肥、分蘖肥、穗肥分别为N 90、67.5、67.5 kg/hm^(2));(3)基肥减氮(N2,N 202.5 kg/hm^(2),基肥、分蘖肥、穗肥分别为N 67.5、67.5、67.5 kg/hm^(2));(4)分蘖肥减氮(N3,N 202.5 kg/hm^(2),基肥、分蘖肥、穗肥分别为N 90、45、67.5 kg/hm^(2));(5)穗肥减氮(N4,N 202.5 kg/hm^(2),基肥、分蘖肥、穗肥分别为N 90、67.5、45 kg/hm^(2))。2019年在施氮处理小区内设置^(15)N稳定同位素示踪微区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N1)相比,减氮10%不会降低水稻产量。然而,不同减氮时期对水稻产量有显著影响,N2处理的水稻产量较N3处理增产7.8%~9.4%。N2和N3处理较N1处理显著提高了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而N1和N4处理间氮肥表观利用率无显著差异。与N4处理相比,N1和N2处理均显著增加了植株对^(15)N肥料的吸收量。各处理^(15)N肥料利用率为26.0%~30.1%,其中N2处理显著高于N4处理。^(15)N肥料主要残留在0~20 cm土层中,其约占^(15)N肥料总残留量的90%。基肥减氮(N2)可以提高水稻^(15)N肥料利用率和残留率,降低氮肥损失率。因此,减少施氮量应减少基肥中的氮肥用量,不仅可以保证水稻产量,而且还能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肥减量 产量 氮肥利用率 15N同位素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控释肥配合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及氮利用率的影响
19
作者 赵俊滔 石艳平 +5 位作者 曹梦娇 任佳佳 王晔青 陈轶平 王艺蓉 陈贵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590-594,共5页
通过田间试验,对比缓控释肥配合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用缓控释肥和脲铵分别替代传统复合肥和尿素,同时进行秸秆还田,能提高水稻产量和干物质累积量。缓控释肥+脲铵+秸秆还田的施肥模式,对氮累积量和氮肥... 通过田间试验,对比缓控释肥配合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用缓控释肥和脲铵分别替代传统复合肥和尿素,同时进行秸秆还田,能提高水稻产量和干物质累积量。缓控释肥+脲铵+秸秆还田的施肥模式,对氮累积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有提升作用。在相对较合理的施氮条件下,继续减施氮肥会导致作物产量下降,且降低氮肥表观利用率。在实际生产中,可以推广使用基施缓控释肥、追施脲铵配合秸秆还田的施肥模式,但为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化肥损失,667 m^(2)化肥总氮投入应不低于12 kg,以12~15 kg为宜,实现晚稻丰产与资源的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产量 缓控释肥 秸秆还田 氮肥表观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比例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夏玉米氮肥利用率及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新美 齐红志 +9 位作者 何家帅 杨康娜 魏跃鹏 郭航兆 孙磊康 李孝永 贾绪存 李玉霞 李荣发 王群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100,共9页
2022—2023年连续2 a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肥(CF)、有机肥替代10%化肥(FM1)、有机肥替代30%化肥(FM2)和有机肥替代50%化肥(FM3),共5个处理,探究有机肥替代不同比例化肥对玉米产量和植株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F处理相比,FM1... 2022—2023年连续2 a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肥(CF)、有机肥替代10%化肥(FM1)、有机肥替代30%化肥(FM2)和有机肥替代50%化肥(FM3),共5个处理,探究有机肥替代不同比例化肥对玉米产量和植株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F处理相比,FM1、FM2、FM3处理的2 a平均土壤容重分别降低1.43%、2.15%、4.67%,2 a平均土壤孔隙度分别增加2.07%、2.60%、5.51%,2 a平均硝态氮含量分别增加9.67%、14.86%、11.01%。与CF处理相比,FM1处理玉米植株2 a平均干物质累积量和产量分别增加3.41%、3.42%,FM3处理分别减少3.25%、6.73%。与CF处理相比,FM1处理2 a平均氮素累积量增加4.49%,2 a平均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增加13.62%、6.11%,2 a平均经济效益增加2.87%,2 a平均一氧化二氮(N_(2)O)排放量减少16.41%,且FM1处理增加了茎秆、叶片的氮素累积量。当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在30%及以上时(FM2、FM3处理),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明显降低,经济效益减少。综上,有机肥替代10%化肥可以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N_(2)O排放量,是实现氮肥减施和农业绿色高产的推荐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有机肥替代化肥 产量 氮肥利用率 N_2O排放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